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1

巴蜀全書魏了翁專輯一:從張栻到魏了翁——南宋中後期蜀學的轉型與繁盛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19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綠色蒲江

巴蜀全書魏了翁專輯一:從張栻到魏了翁——南宋中後期蜀學的轉型與繁盛

張栻畫像

從張栻出生到魏了翁辭世的這個百年,是中國政治、經濟、思想等領域發生重要轉折的時期。在這個百年中,以張栻為代表南軒學派形成並發展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學派,並迅速在蜀中得到廣泛傳播。魏了翁在南軒學說興盛的學術氛圍中成長起來,他私淑張栻之學併發揚廣大,終集蜀學之大成,開創了蜀學在南宋後期繁盛局面。

一、張栻對湖湘學的發展與蜀學的轉型契機

張栻(1133—1180),字敬夫,號南軒,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少承家學,隨父張浚(1097—1164)宦遊各地。紹興三十一年(1161),以張浚官湖南,遂移居長沙。

張栻學術天分極高,其師胡宏一見,有如逢故人之感,稱其為「天下之英」,稱其「胸中甚正大,日進不息,不可以淺局量也。」張栻雖享年不永,但成就極高,時人朱熹稱其「足可名於一世」、陳亮稱其可「為一代學者宗師」,均給予極高評價。全祖望在補修《宋元學案》時慨嘆說:「向使南軒得永其年,所造更不知如何也。」

張栻對湖湘學的發展的貢獻巨大。他於乾道二年(1166)主講嶽麓書院,與朱熹、呂祖謙切磋學事,時稱「東南三賢」。遠近碩學慕名造訪,士子負笈來學,使湖湘氣象為之一變,黃宗羲認為:「湖南一派,在當時為最盛,然大端發露,無從容不迫氣象。自南軒出,而與考亭相講究,去短集長,其言語之過者裁之歸於平正。」透過張栻的努力,湖湘學派得到迅速發展,獲得全國性的影響。以張栻為代表的湖湘學也與以朱熹為代表的閩學、以呂祖謙為代表的婺學形成鼎足而三之勢。

張栻為四川鄉賢,在姻戚、交遊、師承等方面與蜀中的世家大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為蜀學與湖湘學之間的交流互動及張栻學說在四川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以張栻為代表的湖湘學的蓬勃發展,對於蜀中士子來說無疑是一種鼓勵,張栻雖活動於湖湘,但仍多有蜀人負笈前往,從之問學,如宇文紹節、範仲黼、範蓀等,都曾親炙。其中範仲黼從南軒學,「杜門十年,不汲汲於進取。」這為後來張栻之學回傳蜀中埋下了伏筆,為後來「南軒之學,盛行於湖湘,流衍於西蜀」的情況奠定了基礎,為南宋中期蜀學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二、張栻學說在蜀中的傳播與蜀學再盛局面的形成

南宋中期,幹、淳以後,張栻學說在蜀中得到廣泛傳播。全祖望稱:「宣公居長沙之二水,而蜀中反疏。然自宇文挺臣、範文叔、陳平甫傳之入蜀,二江之講舍不下長沙。黃兼山、楊浩齋、程滄洲砥柱岷、峨,蜀學之盛,終出於宣公之緒。」

全祖望所補《宋元學案》之「二江諸儒學案」實際上是專就張栻學說回傳蜀中而設,其中所列,有蜀人從學於張栻者,也有未曾親炙而私淑者,也有「本非蜀人,而相與講學於蜀中者」。此處全氏所言「二江之講舍不下長沙」,是形容南軒學說在蜀中流傳的盛況,二江講舍的主人則是指所謂的「二江九先生」:「華陽四範」(範仲黼、範蓀、範子長、範子該),漢嘉薛紱、鄧諫從,仁壽虞剛簡、程遇孫,唐安宋德之。二江九生中,「華陽四範」為張栻門人,又以範仲黼為首要人物,其餘「未及事南軒者,皆從先生私淑得之」,故而史稱範仲黼晚年講學於二江之上,南軒之學遂大行於蜀中。

張軒學說作為一種新鮮血液的注入,使得蜀學氣象為之一振,「蜀士宵續燈,雨聚笠以從事於南軒之書,湖湘間反不如也」。繼北宋中期蜀學興盛之後在南宋中期又開創了新的局面。胡昭曦先生稱:「張栻之學返傳回蜀,大大促進了蜀學的轉型,成為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形成『蜀學再盛』的局面。」

amocity
amocity

  


三、魏了翁鶴山學派的崛起與南宋後期蜀學的繁盛

張栻離世的前兩年,魏了翁生。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其學卓犖自成一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時人真德秀齊名當時,並稱「真魏」。

在魏了翁成長的過程中,張栻學說已在蜀中廣為傳播。他與以「二江九先生」為首的蜀中碩學建立了廣泛的聯絡,其學術思想也受到了張栻學說傳播者的深刻影響。魏了翁曾在為摯友虞剛簡撰寫的《墓誌》中提到自己學術觀念發生轉變的經歷,稱:「(虞剛簡)又得與成都範公文叔仲黼、季才蓀、少才子長、少約子該、豫章李思永修己、延平張子真士佺、漢嘉薛仲章紱、同郡陳(程)叔達遇孫、李微之心傳、貫之道傳、唐安宋正仲德之、漢嘉鄧元卿諫從相與切磋於義理之會。最後了翁試吏佐四(西)川幕府,傾蓋如故交。始猶以詞章相尚也,既幡然改之,曰:『事有大於此者矣!』」此處所列諸人,即上文所提及的二江九先生等,無一例外都是張栻門人或私淑弟子,是努力傳播張椒學說的中堅力量。史稱魏了翁初志於學,是由二江九先生中的範子長與薛紱以得門戶。

魏了翁一生足跡半中國,交遊滿天下,其平生師友中,以南軒門人、私淑為最多。其中對他影響最大交往至密的師友中,也多是張栻門人或私淑:

範蓀。範蓀為張栻門人,也是魏了翁學術生涯及仕進途中的重要引路人。慶元三年(1197),魏了翁謝恩師範蓀,做《謝邛守範季才宗丞啟》,長篇累牘,辭藻華麗,範蓀即以「斂華就實」告誡之。寶慶三年(1227),魏了翁的姻親摯友虞剛簡去世,魏了翁為其撰寫墓誌銘,給予虞氏學術以極高的評價,稱其學「繇博以致約」「落華以就實」。相去三十年,年輕時恩師教誨,晚年時成為褒揚友人學術境界的措詞,後先照應,可見範氏告誡之語對魏了翁的影響之深。

吳獵。吳獵為張栻門人,是魏了翁初入仕途及學術界最有力的支持者。魏了翁堅定了學術追求,並畢業為之奮鬥,與吳獵的提拔獎掖有很大關係。開禧三年(1207)魏了翁領印綬回鄉途中,逢蜀中吳曦叛亂,滯留江陵,以其為蜀人,故吳獵「請魏了翁攝參議官,訪以西事。」二人因此得以相識。次年(嘉定元年,1208)吳獵以四川安撫制置使到成都上任,網路蜀中碩學鴻儒,成立幕府,魏了翁亦在邀請名單之中。稍後吳獵於成都府學揭白鹿洞學規,建三先生祠堂以祠周敦頤及二程兄弟,由魏了翁執筆撰寫《成都府學三先生祠堂記》。1魏了翁一生碑記之作,不計其數,《成都府學三先生祠堂記》為第一篇。2又其時周、程諸人均未得賜諡封爵,吳獵祠三先生於府學,欲以理學風厲學子,此舉對後世影響甚大。《三先生祠堂記》一文對於確立魏了翁在學術界的地位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此事八年以後,了翁又率先上疏,為周程三子請諡,受到了士林學界的普遍關注,與《三先生祠堂記》的撰寫之事後先照應,成為魏了翁學術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事蹟之一。

趙昱。趙昱為張栻私淑,名相趙雄之子,是魏了翁的妻舅,也是對魏了產生重要的影響的人物。嘉泰元年(1201),魏了翁試吏西川幕府,二人得以相識,相處甚洽,並相與切磋學事。趙昱去世後,魏了翁在悼念文字中回憶了這段往事:「嗚呼君乎,餘之妻之母之弟也。昔在辛酉,餘僉判西川,君亦來介漕事,始獲拜君於成都。風規峻嚴,氣象開偉,一見固心降焉。而又聞親友間具言忠孝實德,古訓是師。迂淡事業,寵利莫撓,則益起敬,願交焉。君亦以意氣相許。凡二年款從,未始三日不聚首,聚輒移晷。」趙昱為名相之子,二人的相識不僅對魏了翁的姻戚關係及交遊圈子產生了影響,為他後來踏入學界政界的核心圈層創造了條件,埋下了伏筆。

amocity
amocity

  


虞剛簡。虞氏曾築室於成都之合江亭,以教授學者。範蓀為之題榜曰:「滄江書院」。他對張椒之學用力頗勤,張栻門人吳獵曾給予高度評價。虞剛簡為名相虞允文之後,趙雄女婿,魏了翁之妻楊氏的姨父。二人初識於魏了翁試吏西川之時,後成為親戚,故而交往甚密,結下了至為深厚的友誼。魏了翁仲女後來也嫁與虞剛簡從子虞兟為妻。二人在生活、仕途上相互引掖,共同促進。在學術上為摯友,相與問學唱和,數十年如一日。是魏了翁學術生涯中關係最為密切的友人。

現《宋元學案·南軒學案》及反映張栻之學在蜀中傳播的《二江諸儒學案》中所列張栻門人、私淑中,幾乎無一似外都與魏了翁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絡,有些是師友關係,有些為魏了翁的姻戚或摯友。魏了翁學術雖不主一家,相容幷蓄,但張栻學說對魏了翁學術思想的成長影響甚大,故而《宋元學案》將其列為「南軒私淑」之列。

amocity
amocity

  


雖然張栻之學對魏了翁影響很大,但魏氏之學不僅限於南軒一家。魏氏學不抱門戶之見,而是兼採從家之長。全祖望即認為魏了翁學術出於南軒,而「旁搜諸家以大之。」魏了翁透過畢生的努力,重道崇學,其學兼綜各派,終自成一家之學。清代四庫館臣評之曰:「南宋之衰,學派變為門戶,詩派變為江湖。了翁容與其間,獨以窮經學古,自成一家。」胡昭曦先生曾對魏了翁的學術成就做出過總結:「魏了翁尊奉周、程、朱、張(栻),執著和倡崇程朱理學,而又對蜀中學術甚為熟悉,因而在繼承濂洛一派學統,吸收朱陸理學的同時,也接受了範氏蜀學、蘇氏蜀學的影響,加以研究、融和、發展,既集宋代蜀學之大成,而又融合蜀學、洛學,使蜀學的主要流派完成了義理化的程序。」

魏了翁生前,友人劉宰就在給他的一封信中,結合當時學風,對魏了翁學術寄予了厚望:「天下學者自張、朱、呂三先生之亡,倀倀然無所歸。近時葉水心之博,宜為學者所仰。而水心之論,既未免誤學者於有;慈湖之論,又未免誘學者於無。非有大力量如侍郎者,孰能是正之?」魏了翁辭世之後,他的友人王邁在祭文中給予了高度評價:「惟國家盛時之人才,稟山川清淑之間氣。文章則眉山之父子,道學則伊川之昆季。更南渡之百年,邈徵稱而誰嗣。鶴山先生以英偉之資,抱遠大之器,文追正始之音,學探聖賢之秘。於易則探賾鉤深,於禮則訂訛證偽。」這與先前劉宰寄望遙相呼應,對魏了翁的學術成就表示了高度的認可。

魏了翁曾兩度創辦鶴山書院,為官輾轉各地,必以勵學為要務,桃李滿天下。鶴山門人多有建樹,其中不乏中流砥柱之才。至南宋後期,魏了翁之學影響更廣,甚至出現了「南方共宗鶴山老」的現象,可見在現宋後期,魏了翁己成為南宋學術界的一面旗幟。以他為代表的鶴山學派,影響漸大,開創了南宋後期蜀學的繁盛局面。

作者簡介:彭東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文//來自於《中華文化論壇》2017年01期。

轉自:蒲江文博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