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探索

名校“性文化”盛行,女生成遊戲積分:所謂的精英圈,其實是魔窟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41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周沖的影像聲色

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

我曾經以為,滋生惡的地方,必定是陰暗的角落。

其實這說法太天真。

陽光照耀的位置,也可能腐爛不堪。

一如美國高校的兄弟會。

它的出現,是為了構建更強大的人脈平台。

成為高校裏的“精英圈”。

據統計,48%的美國總統、42%的參議員、30%的眾議員和40%的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均來自兄弟會。

比如布什總統,也曾經是耶魯大學兄弟會一員。

高校兄弟會的招牌看似光鮮亮麗,其實裏面早已臭不可聞。

其中最惡臭的“文化”,便是“性文化”、“QJ文化”。

即使是耶魯大學,也好不到哪裏去。

amocity
amocity

  


裏面的兄弟會公然在校園打橫幅,宣傳他們扭曲的價值觀:

“我喜歡耶魯的蕩婦們!”

“他叫了你18年的爸爸,現在輪到叫我們爸爸了!”

他們稱呼女生們為“新生女兒”,儼然一副恬不知恥的嘴臉。

當然,最令人憤怒的還在後頭。

他們崇尚開party、搞聯誼。

借此外衣做一些不可告人的行為。

康奈爾大學的兄弟會,有一個“烤豬”比賽。

如果你以為這是一個廚藝比賽,那就太天真了。

這個比賽的規則是,在一定時間內每睡一個女孩,就能得一分。

amocity
amocity

  


而且被睡女孩的體重越大,得分越高。

懵懂的女孩們稀裏糊塗成了他們的獵物。

當然,其他“名校”兄弟會的醜陋行徑大抵一樣。

比如斯坦福大學。

2015年,香奈兒·米勒和妹妹一起參加了兄弟會的派對。

無意間成為兄弟會成員口中的“豬”。

她喝得很“開心”,

喝得不省人事。

甚至連被性侵這回事,都是警察告訴她的。

很多人覺得,加入兄弟會,等於“魚躍龍門”,半只腳踏入“精英”的行列。

實際呢?

生活確實發生了極大的轉折,只不過這種變化是一種悲劇。

Blake是一名球星的兒子。

18歲時,他進入了夢寐以求的高校兄弟會。

卻沒想到,這是一種羊入虎口的行為。

他被以接受“考核”為理由,被“學長”關進一個房間了。

屠宰豬的視頻被放在眼前,他不得不看。

之後,“學長”又逼迫他背誦兄弟會的手冊。

背錯了,就要被棒球棍捶打。

所謂紙包不住火。

即使是美國一流名校,也不可能永遠藏住醜聞。

《每日電訊報》調查過一名受害者。

有一次,她在外喝酒喝過頭了,一名男生假裝好心來安慰她。

還招呼她到自己住所休息。

她沒有多想就接受了對方的好意。

不料,等到一覺醒來,已經被性侵了。

因為“名聲在外”,兄弟會成員經常能迷惑住不知情的女生。

另一名受害者女生參加完兄弟會排隊,被一名“好心”的成員送回家。

她覺得對方是值得信任的人。

結果,她醒來時正遭到性侵。

她嚇壞了,立馬逃走把自己反鎖在洗手間。

這樣的事情發生多了,女生們不得不提高警覺性。

但效果甚微,因為兄弟會就近在身旁,很難完全躲開。

一不小心就會掉入陷阱裏。

防不勝防。

於是,一個叫“安聖德魯斯幸存者”的賬號應運而生。

一宗宗性侵案也浮出水面。

amocity
amocity

  


一名女生寫道,“我和一個男生出去玩,完全是清醒的狀態,然後幾杯之後,我完全不省人事,對後來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

直到第二天早上在他的房間醒來。原來有人在學生會派對提供的酒精中下了藥。”

這完全是熟人作案。

間接暴露了兄弟會成員素質,是普遍的低劣。

取締兄弟會,成了很多人的共識。

俗話說,圈子決定人脈。

但很多人都忘了一個前提:能力夠強、人品夠硬。

美國高校兄弟會曾經輝煌過,卻在墮落的文化中,一步步走向衰敗。

畢竟,“慕名”加入兄弟會的結局只有兩個。

一是成為被欺淩,被蹂躪的對象。

二是助紂為虐,成為一名惡霸,去踐踏其他人的尊嚴。

無論是哪個結果,都會讓兄弟會逐漸變味。

有人說,“把這些年輕人送出去上學,是希望他們能夠生活在一個安全的環境,如果他們想加入兄弟會或聯誼會,應該使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從這個角度看,兄弟會的“名人效應”害慘了太多人:

他們本有自己的健康的三觀,只是為了走捷徑,或是出賣靈魂,或是被折磨得半生不死。

這樣的社交大可不必。

香奈兒·米勒走出性侵風波後,說過一段令人驚豔的話:

“我覺得在此刻,我知道我是誰。

我知道自己的價值,我知道我的能力。

當你在深層次上了解自己之後,就沒有什麼可以影響你了。”

這幾句話適合於任何人。

盲目地混圈子,很容易把靈魂弄丟。

然後,對別人的傷害無動於衷,失去人之為人的共情力。

沉淪在性與暴力之中。

最有效的擺脫方法,不外乎一條:認識自己。

並從零開始,以自己為軸心,搭建關系。

這樣的人脈,價值觀與自己趨同,才能真正為自己所用。

作者:羽逸塵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