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彈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42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彈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364-彈幕文化簡史

作者:王圓潮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因為疫情的突然到來,今年湖南衛視的元宵晚會錄製現場取消了觀眾席,首次設定彈幕式觀眾席。傳統電視臺與彈幕的首次聯手立刻登上了微博熱搜,並讓這屆年輕人愛玩的「彈幕」走向了越來越多的人。

在此之前,以彈幕起家的B站則用一場跨年晚會收穫了8000萬直播線上觀看、超100萬條「補課」「我後悔錯過了」的彈幕表白,堪稱彈幕界的超級盛會。

第一次辦跨年就讓自己成為頂流

B站在年輕一代的號召力不是吹的▼

彈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 地球知識局

那麼,這個受到年輕人熱捧的彈幕究竟是什麼?它又是如何構成了當代年輕人娛樂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的呢?

amocity
amocity

  


軍事術語的華麗出圈

如果你在20世紀初提起彈幕,身邊的人一定會以為你是一個軍事專家。

那是一種廣泛應用於一戰和二戰中的炮兵術語,指以火炮炮彈形成壓制屏障,掩護步兵向前推進的突擊戰術。由於炮彈密集而連綿,幾乎在前線形成了一道彈丸構成的帷幕,因而被人們稱為「彈幕」。

不僅陸軍炮兵可以提供彈幕 海軍艦炮也可以

(圖片來自wikipedia@dvidshub)▼

彈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 地球知識局

最早將彈幕從軍事領域向文化領域遷移的,是一種被稱為「彈幕射擊」的電子遊戲。

比較經典的老彈幕遊戲是《雷電》,這成為了後來一代代「打飛機」遊戲的原型;而最為人熟知的日系彈幕遊戲則是東方Project系列,因為角色是性格各異的美少女受到了宅男們的歡迎。

童年的美好回憶

(圖片來自 android police)▼

amocity
amocity

  


這類遊戲的共性,是設計者會有意讓敵我子彈在螢幕上停留很久,這樣遊戲就可以整合「躲避球」和「射磚塊」兩種體驗,變得更加豐富。而大量停留在螢幕上的子彈,很容易形成一道簾幕,在玩家升級並遇到BOSS站時,彈丸遮天蔽日,和戰場上的「彈幕」應用非常像,逐漸就被稱作了「彈幕射擊」。在英語世界,人們稱其為「bullet hell」,也具有相似的意味。

神仙打架,惹不起惹不起

(圖片來自遊戲 Terra Feminarum)▼

彈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 地球知識局

很快,在遊戲界獲得新生的「彈幕」又迎來了一次華麗轉身。

2006年,日本二次元網站Niconico動畫上線。一開始,它看上去只不過是和一些服務於宅男宅女的動畫共享網站差不多的一個,但獨具創新的評論功能,讓Niconico很快脫穎而出——在這裡,評論不是顯示在影片下方的獨立區域,而是以從右向左滑動的形式,在影片特定的時間點出現在畫面裡。

niconico上一個普通的沙雕影片

用超巨大吸管吸奶茶

彈幕量在日本已算驚人

(圖片來自niconico)▼

這個改良意義深遠,它取消了影片內容和評論區之間的區隔,讓影片內容成為了評論和社交的載體,影片網站的內涵也因此被大大豐富了。

這主要是因為雖然這些評論的釋出有時間差,但它們都會在影片時間線的某一個點位出現。這讓觀眾有了一種同時與很多人在同時觀看的錯覺,參與討論的熱情因此被點燃。甚至會在討論的過程中形成二次創作,為年輕人自己提供暗語,或是影片創作者提供粉絲應援梗。

明明是個快手老鐵

怎麼就在B站火了呢?

年輕人造梗能力是關鍵

(圖片來自B站@戴口罩の孫笑川)▼

在早期Niconico的世界裡,可以同時出現100條評論,這大致上是一個評論熱度和影片觀看體驗的平衡值。但就是100條評論,放在螢幕上遮擋的面積也已經很大,很像當時火爆的彈幕遊戲。在影片「レミオロメン「粉雪」」(sm48122,現已經被刪除)中,第一次出現了「彈幕」的漢字評論,從此「彈幕」這個名字便流傳了開來。

一個炮兵軍事術語快速出圈,竟然是透過遊戲和動漫領域的兩次推動,或許是當年發明彈幕射擊的軍官們也想象不到的。而在日本率先發明彈幕影片之後,這種新模式也以燎原之勢迅速傳到了全世界,成為了這一屆全球年輕人共享的現象級視覺化文化。

全世界最大的某影片網站

也已經在去年引入了彈幕外掛

畫風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Youtube@Edward New )▼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深受日本動漫文化影響的中國。

從A站到B站再到酷愛騰

中國最早的彈幕網站,Acfun,成立於2007年,也就是Niconico上線的一年後。

2008年3月,彼時的A站尚屬創始人魏軍(Acg_xilin)個人運營的網站,卻模仿Niconico開放了彈幕功能。這為當時中國熱愛二次元文化的人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也開啟了中國的彈幕文化元年,是中國共享影片史上跨時代的大事。

A站還是那個A站

但A站也已經不是那個A站了

(圖片來自 Acfun.cn)▼

事實上A站的控股權和運營權幾經變更,但廣州彈幕網路科技和北京彈幕網路科技是長期存在的兩個身影,可見「彈幕文化」對A站的影響。

不過,在中日兩國,「彈幕」的定義還有細微的區別。在日本,只有非常厚重、形成遮擋的評論才叫彈幕;而在中國,彈幕一詞的含義被引申到了構成遮擋的每一條評論上,一個影片哪怕只有一條評論,也可以叫彈幕。

厚實的彈幕現在也被B站黑科技解決了

不妨礙看人

(圖片來自B站 Takaki_Uno)▼

彈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 地球知識局

如今在娛樂、資本市場受到熱捧的B站,那時候還只是A站亦步亦趨的小弟弟。兩者當時的功能與核心使用者基本相通,但A站的內容數量和外圍使用者更勝一籌。B站創始人徐逸(⑨bishi)也曾公開表示,B站只是A站的後花園。

那時的B站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

只是初音未來粉絲建立的一個社群

(圖片來自B站 麵筋哥_程書林)▼

然而強弱的對比往往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巨大的變化。

在2010年左右,A站的使用者開始下沉,社群文化發生了變質,核心使用者與新使用者之間爆發了多次衝突。而A站此時剛剛被出售,運營團隊處在混亂期,對使用者的爭端管理進退失據,最終令A站使用者大量湧入B站,顛覆了兩者的強弱關係,把B站送上了中國彈幕第一站的寶座。

B站的老使用者一定記得它的鎮(萬)站(惡)之(之)寶(源),那首由UP主小太上傳的《綠光》(AV33246)。這支影片的內容只是一個普通的音樂混剪,但當年卻擁有眾多令人匪夷所思的高階彈幕和程式碼彈幕。

還有一些殘存的高階彈幕

但十年過去 留下的已經不多了

(圖片來自B站 小太)▼

彈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 地球知識局

很可惜由於彈幕會自動刪除,現在的新人已經見不到當年的盛況了。那是B站核心使用者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B站當然也遇到過危機。2014年左右,B站受到有關部門的注意,在版權和娛樂節目方面作了大量調整,眾多節目撤檔,差點又被它的後花園C站(TUCAO網)顛覆。但那時B站已經具備了擴張的慣性,度過了危機期,成功成為了娛樂新勢力的代表。

C站最後沒能頂替B站

現在的內容在往一些奇怪的地方下沉

(圖片來自Tucao.one)▼

而彈幕文化,也隨著B站的擴張,得到了更多中國影片平臺的關注。這種有利於活躍社群氣氛,讓影片內容承載社交和二次創作的小功能,逐漸變成了大量影片網站的標配。

就拿現在中國影片網站三巨頭,優酷、愛奇藝、騰訊來說,都開放了彈幕功能。在一些熱劇中,彈幕可以厚到看不清角色的臉。但這三巨頭的使用者門檻和社群文化塑造就遠遠不如AB站了,使用者沒有主動維護彈幕和諧的心態,認知差距也比較大,常常造成彈幕翻車,造梗能力也比較弱,甚至不如和影片割裂的微博平臺。

某影片平臺獨播劇的彈幕畫風

色彩夠豐富

但內容並沒有對劇集造成更多補充

amocity
amocity

  


(圖片來自 騰訊影片)▼

彈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 地球知識局

但無論怎樣,彈幕跟隨著影片類平臺的拓展,從二次元文化圈的小眾玩具,變成了人盡皆知的大眾輿論模式。一場屬於彈幕的革命,很快也要到來了。

彈幕的新紀元

在中國的二次元圈,有一種古早味的說法是「80後玩A站,90後玩B站」。那時Z世代(95~00)還是中小學生,移動網際網路也不發達,80後剛剛踏上社會,90後還是非主流的代言人,話說到這裡已經足夠。

但隨著更年輕的00後長大成人,傳統的文字彈幕中,他們的身影也在逐漸增多。但那畢竟不是屬於他們時代的平臺,要給上面這兩句話接上下一句,還需要一個具有顛覆性的平臺,讓他們塑造自己的時代文化、承載青春記憶。

B站使用者中00後的比例不低

但僅僅是一個B站

恐怕無法承載這些新人的青春年華

(圖片來自B站 美漫期刊)▼

這個平臺會是什麼樣的呢?找了一圈我才發現,原來這一屆年輕人已經不滿足於文字彈幕了,他們在玩語音彈幕!

這一切要從去年2月上線的一款音樂app,鯨鳴說起。

90後老叔叔偷窺00後的世界▼

彈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 地球知識局

簡單來說,鯨鳴是一款唱歌軟體,本身的錄製和剪輯功能已經比較完善,能支援多軌錄製,還有一些傻瓜式的功能比如自動對齊等等,學習時間不超過十分鐘,就能上手錄歌併發布。如果你只是想在首頁聽別人唱歌,也可以像看短影片一樣上下滑動。小哥哥小姐姐的聲音一個比一個好,聽很久都不覺得累。

但它又不是一個單純的唱歌軟體,因為它有著極具辨識度的語音彈幕功能。如果你在聽的過程中突然觸音生情,也想跟唱,就可以點螢幕下方的「按住 唱彈幕」,跟著唱兩句,一語音彈幕就這樣生成了。

當然,鑑於不是每個人唱得都很好聽,有的魔音亂入還是會影響整首歌的聽覺體驗,所以鯨鳴把稽核彈幕的許可權交給了上傳音訊的作品演唱者本人。如果你的彈幕得到了演唱者的認可,就能與其同臺獻唱,如果沒被選上,那也是在提醒你回去再練練。

飄在半空的聲音片段就是語音彈幕

都是作品演唱者自己精選的

開口跪的情況不多見▼

彈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 地球知識局

我聽過最感動的一條語音彈幕,是一個妹子全程在為所有合唱的人伴奏,拖在整句歌詞的最後配顫音,讓整首歌曲的豐滿度大大提升。這樣一條彈幕,也得到了作品演唱者本人的肯定,成為了全曲的一部分,非常好玩。

作為核心功能的語音彈幕也在鯨鳴上發展出了新的玩法:我彈你唱和彈幕串燒。

我彈你唱就是由作品演唱者用自己擅長的樂器彈一曲伴奏,邀請觀眾發彈幕配人聲。這實現了很多人被樂器伴奏的音樂夢,也讓演唱者的樂器功底得到了出圈展示的機會。

我彈吉他你來唱▼

彈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 地球知識局

彈幕串燒在我看來是鯨鳴app用來造梗的方式。在這種玩法裡,語音彈幕就不侷限於歌曲本身了,觀眾可以對著畫面說出自己的心聲,更接近傳統彈幕的功能,但表達的方式完全不同,承載的情感也能更加豐富。

當然,對於年輕人來說,一款app的互動功能是否強大,是非常重要的。鯨鳴能收穫這麼多年輕使用者,還有一個秘訣是極為便捷的交友路徑。當你發現一條彈幕的聲音是你的菜,就可以直接點開彈幕到對方的主頁,關注、喜歡、留言三連,說不定就是一段情誼的開始。

很友好的互動操作

對於年輕人來說不失為交友的辦法▼

彈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 地球知識局

這種豐富的交流形式,也是鯨鳴自誕生以來一直在強調的社群文化:樂以表情——用音樂表達情感。

這一屆年輕人生於盛世,長於盛世,極富感性思維,對情感和表現的慾望也比過往強了許多。最早推出語音彈幕的鯨鳴app,也因為契合年輕人需求的創新,收穫了百萬級充滿活力的使用者,讓當代年輕人的情感表達更豐滿、更流暢,也讓音樂輕快的節奏,充滿在這屆年輕人成長的過程中。

中國的彈幕文化,也迎來了一個新的紀元。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bilibili

END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