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1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環境破壞猛於虎

作者:小貝

校稿:朝幹 / 編輯:木木張

約1萬年前的中東地區,剛進入農業時代的人類開始儲存穀物,而穀物又吸引了老鼠。於是一小撮貓科動物也就沒羞沒臊地闖入了人類社會,開啟了對人類長達數千年的「奴役」。

古埃及供奉貓神,是人類最早開始把貓作為寵物的時期

(圖:Wiki)▼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過去,它們能幫人類修理偷糧食的小壞蛋,現在卻成了填補我們空虛生活的萌寵,家貓跟隨著人類的腳步而遍佈世界。然而,與養尊處優的貓主子相比,他們在野外的親戚卻境遇堪憂。

amocity
amocity

  


大貓的困境

貓科動物是這顆星球上最成功的生物之一,在陸地上,除了極地之外幾乎所有的環境都有貓科動物的分佈。並且都佔據著食物鏈的頂端,是大自然進化出的最完美的獵手。

地球上速度最快的陸生動物,獵豹

(圖:圖之非洲/圖蟲創意)▼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大約在2500萬年前,地質紀年為新生代漸新世的時期,最早的貓科動物開始出現。此後貓科動物開始進入繁榮階段,並演化出多個分支,其中就有古生物愛好者耳熟能詳的恐貓、劍齒虎,這些大型貓科動物曾經和人類的祖先共同分享著同一片天空和土地。

劍齒虎亞科於距今3400萬年前的漸新世出現

在大約1萬年前才因氣候變暖和人類捕獵而逐漸滅絕

(圖:Daniel Eskridge/shutterstock)▼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amocity
amocity

  


時間進入第四紀,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紀元。氣候變化相對頻繁,地球經歷了四個冰川期,許多不能適應環境的動物都經歷了滅頂之災。貓科動物中,那些不能適應環境的種類被淘汰,只有現代貓科動物的共同祖先存活下來。

現在只能看看化石了,原來「大貓」的牙能長這麼長

(圖:Wiki@Claire Houck)▼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今天的貓科動物共有14屬38種,按照外貌特徵又可分為豹亞科和貓亞科。那些大型的猛獸,如非洲獅、老虎、花豹、雪豹等都屬於豹亞科;而那些體態略小、叫聲綿軟的,如家貓、獰貓、猞猁、獵豹、美洲獅等則都屬於貓亞科。

叫聲綿軟的獵豹其實屬於貓亞科

獅虎這些咆哮大貓其實屬於豹亞科

(圖:Adobe Stock 圖蟲創意)▼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圖:胖九 圖蟲創意)▼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在全球各地,這些各種各樣的貓科動物幾乎都佔據食物鏈頂端的生態位。迅捷的動作、靈敏的聽覺和嗅覺以及尖牙利爪,是它們作為頂級獵手的天賦;攀爬、跳躍和潛藏伏擊則是它們刻在基因裡的捕食技能。無論是森林、草原,還是高寒地帶,貓科動物的統治力都不容動搖。

其實也是一份相當危險的活計

沒有父母傳授捕獵技巧,怕是也打不過這些大牛

(圖:shutterstock)▼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然而這些曾經的王者,今天卻大部分都處於易危、瀕危狀態,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經常有人說,老虎是自然界進化得最成功的捕食動物,是森林的王者。可這幾個世紀以來,它們卻被推向滅絕的邊緣。老虎本有9個亞種,可這個大家族中,爪哇虎、巴釐虎和蘇門答臘虎已經永遠地消失了。

如今,印尼爪哇仍保留著老虎文化

但最後一隻人工圈養的爪哇虎,在1983年就去世了

(圖:壹圖網)▼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同樣的,稀樹草原上的王者也面臨著這樣的危機。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有群居習性的種類,這大大提高了它們的捕食效率。可即使這樣,在棲息地急劇減少的狀況下,也只能捱餓。

能在懸崖峭壁上捕獵的雪豹,能拖動比自己重3倍獵物到樹上的花豹,敏捷屬性點滿、飛天遁地的雲豹……如今它們都陷入瀕危、易危狀態。

雲豹是樹棲動物

最喜歡在原始熱帶雨林高高的樹上呆著

但能呆的樹越來越少了

(圖:Jrossphoto /shutterstock)▼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大型貓科動物是沒有天敵的,能威脅到它們生存的最主要因素,便是棲息地的萎縮。舉個例子,一頭雄性東北虎所需要的領地範圍為1000平方公里,才能滿足它活動和獵食的需要。而今天,1000平方公里沒有人類活動的機率是多少呢?

無論是擁擠的人包圍老虎(動物園)

還是這種老虎包圍人(還是動物園)

都只是人類工業化食物分配的一個環節了

(圖:shutterstock@Maxim Tupikov)▼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此外,偷獵也是大型貓科動物數量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西方列強殖民非洲的時候,就曾經掀起過一陣獵殺雄獅的熱潮,人們拿著槍踩踏著雄獅的屍體拍照,以顯示自己的男性魅力。在過去的中國,許多人相信虎骨能夠壯陽,因此許多老虎遭遇到了殘忍殺害。

除了直接殺死,還會抓一些回去上班兒

(圖:shutterstock@Norenko Andrey)▼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適者生存?

在人類尚未出現之前,地球上已經出現過至少五次物種大滅絕。每一次物種滅絕,都是由於自然環境的劇烈改變,環境極端惡化,不再適合生物生存。但是,總有一些適應能力強的動物,能夠挺過物種滅絕階段,成為新的霸主。

三葉蟲,有「史前蟑螂」的稱號。它們曾一度在整個星球上廣泛分佈,統治地球3億多年,繁衍出繁多的種類。化石出土數量眾多,被國內奇石愛好者稱為「燕子石」。大的可長達70多釐米,小的僅有1毫米多。

(圖:John Cancalosi/圖蟲創意)▼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就是這樣生命力頑強、種群數量龐大的動物,也在距今約2.6億年的一場浩劫中滅絕了。這次災難的成因我們還不能確定,但知道的是,當時整個地球都變成了恐怖的煉獄。

在數萬年的時間內,無數生靈發出絕望的嘶吼,最後又歸於沉寂。在這場地球最大的物種大滅絕中,70%的陸生脊椎動物、以及96%的海洋生物永久地消失了。

除了三葉蟲,更廣為人知的菊石

也在這一波滅絕中幾近全滅

(圖:shutterstock)▼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時間過了幾萬年,地球表面終於恢復穩定。大滅絕讓生態系統經歷了一次重新洗牌,進化得更加複雜的生物贏得了生存機會。以恐龍為代表的爬行動物接管了這顆蔚藍色的行星。

啊,上個時代的大傢伙

(圖:壹圖網)▼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距離人類最近的一次物種大滅絕是6500萬年前,當時自然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灰塵遮天蔽日。太陽變成了一個模糊的影子,地球表面的溫度在寒冷的宇宙空間當中一點點流失。植物大量死亡,恐龍的食物來源越來越少。同樣又過了數萬年,恐龍最後走向滅絕。

出土自中國遼寧的帶有羽毛的鳥狀恐龍

(圖:壹圖網)▼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前幾次物種大滅絕都是由於地球遭遇了強烈的衝擊,比如太陽風暴、小行星撞擊、超大火山噴發等等。但是生物滅絕卻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隨著環境逐漸改變,許多物種不能適應變化,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哺乳動物祖先的老朋友的遺容

(圖:壹圖網)▼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特殊的時代,也就是有學者提出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期間。地球目前遭遇了溫室效應加劇、生物自然棲息地減少,物種多樣性全面衰退,而且滅絕速度越來越快,大自然再次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近兩百年裡,渡渡鳥、爪哇虎、袋狼、旅鴿……一個個鮮活名字失去了生命力,僅有些許文獻記載和影像資料證明它們曾經存在。

就在北京,可以去看看

(圖:黃勇/圖蟲創意)▼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amocity
amocity

  


此外,還有很多物種尚未被人類發現,卻已經走向了瀕危或者滅亡。甚至有說法稱,時間每過一分鐘,地球上就有一個物種離我們遠去。或許你可能不知道,此刻地球上物種滅絕的速度,已經超過了6500萬年前,第五次物種大滅絕時期。

有很多物種是在複雜生境下的細分產物

一旦生境被破壞,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圖:shutterstock@Toa55)▼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大自然一直維持著微妙的平衡,當一個物種逐漸消亡以後,就會有新的物種頂替掉它的生態位。比如恐龍滅絕以後,哺乳動物在大災難中逃過一劫,逐漸成為新的霸主。

感到被冒犯

(圖:《星際恐龍》)▼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然而現在,由於生物滅絕速度過快,這個平衡被打破了。整個生物圈正處於一個危險的失衡狀態,空氣汙染、水汙染、外來物種入侵、原本完整的生態系統被切割成碎片般的保護區,這都是這顆星球上從未經歷過的事情,人類更沒有經驗可以遵循,現實會把我們導向何方,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大貓鐵窗(玻璃窗)淚

(圖:shutterstock@iyd39)▼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如何挽救生物多樣性

好在我們還有機會,將現有的生態環境留下。挽救脆弱的物種多樣性,普通人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貢獻,哪怕僅僅是舉手之勞。

垃圾分類就是日常環保的重要環節

(圖:SkyLine/圖蟲創意)▼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現在全球生物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看似紛雜,其實歸根結底是同一個問題。除了不斷喪失棲息地的陸地生物,極地動物生存空間也逐漸萎縮。原因是因為冰蓋的融化,工業生產所造成的高碳排放就是主因之一。在蔚藍海洋中,汙染成為了海洋生物的致命夢魘。不管是在天空、陸地還是海洋之中,萬物都在失去以往的活力。

海洋中漂浮著的工業微粒

(圖:dottedyeti/shutterstock)▼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工業生產中,化學合成材料是造成大量碳排放的主因之一。每年塑膠、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等化學合成材料的生產和焚化,都會產生數以億噸計的二氧化碳當量,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而且焚燒處理這些材料,會產生強烈刺激性的有毒有害氣體,危害人類身心健康。

工業粉塵籠罩我們的城市

(圖:Sugrit/shutterstock)▼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隨著材料技術的迭代發展,以及環境問題愈發受到重視,我們得到了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另一個選項,那就是使用有機合成材料。這樣既可以減少碳排放,又能削減化學合成材料的使用率,為碧海藍天保駕護航。

對於更多環保材料引用的探索,已經持續多年,之前風行的可降解塑膠袋就是這種思潮的產物。植物基聚乙烯具有的環保、安全等特性,讓其廣受青睞,已有企業嘗試將其應用於食品包裝當中。現在,一種提取於甘蔗中非食用物質部分的植物基聚乙烯問世。

和從石油中提取出的化石基同類材料相比,它們的外觀和功能並無明顯不同。植物基聚乙烯生產過程更加環保,從甘蔗中以純綠色的工藝提取汁液、發酵成乙醇,並最終聚合成聚乙烯。而且具備著可再生、可回收的特點,是完美的化石基塑膠替代品。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在今年的世界環境日,金典推出由部分植物基聚乙烯材料製成的金典植物基夢幻蓋,為國內第一個使用植物基夢幻蓋的品牌。搭配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專業認證的瓶身包裝紙板,金典的包裝做到了整體使用更多的可再生材質。

見微知著。不僅是小小瓶蓋,14年來,金典品牌一直堅持有機,也在環保層面不斷努力,為保護珍稀物種以及溼地、草原生態系統貢獻力量。自2016年起,攜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開展溼地保護專案,並推進開展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玉米種植等系列動作。在踐行環保理念,塑造環境友好型先進品牌方面,金典始終走在前列。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只要我們在每一處小到容易被忽視的地方,比如選擇擁有環保包裝的產品開始,從日常消費抓起,減少碳足跡,就向著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更近了一步。環保看起來複雜,只要讓有機生活成為習慣,一切都會變得簡單。

改變,可以從金典植物基夢幻蓋開始。

大貓,危在旦夕 | 地球知識局

- 推廣 -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壹圖網

END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