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汪品先院士帶你解鎖地球系統的密碼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06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科學網

閱讀提示

◎本書作者之一汪品先為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

◎本書各章均配有內容提要和思考題,適用於地球科學各學科作研究生輔助教材;同時反映國內外研究的最新進展,提供千餘篇文獻供讀者追索。

《地球系統與演變》,汪品先、田軍、黃恩清、馬文濤著,科學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

沒想到,一口氣把這本五六百頁的「教科書」讀完了。

老實說,接到汪品先先生邀請時,我的心中是忐忑的,儘管出身景觀生態學專業讓我對地學有一份天然的親切感,可要給一本「適用於地球科學各學科作研究生輔助教材」「用作拓寬知識領域、啟用研究思路」的參考書寫書評,不免心虛。

在《地球系統與演變》中所展示的地球系統裡,既有宇宙大爆炸留下136億年前的殘餘微波,又有每10分鐘繁殖一次的海洋細菌;既有從兩三千米深的大洋中脊噴出的熱液,又有湖水總量可能相當於全球淡水25%的南極冰下湖……

地球系統過於複雜,不大可能用牛頓定律或者門捷列夫週期表這樣簡明的基礎理論加以概括,但是必然會有地球系統執行、演變的自身規律。只有站到地球系統科學的高度,跳出學科分界,才能揭示地球系統運作的機制和演變的方向。

地球系統科學絕不是地球科學又多了一個分支,它是地球科學研究思路的改變。

正如汪先生所言:這種改變要求地球科學工作者經歷一種類似於「悟道」的改造過程——把原來熟悉的研究物件,在更大的時空境界裡重新理解;把原來習慣的研究思路,在一個完整的系統裡重新調整。

《地球系統與演變》出版的目的之一就是想正本清源,展示出這是探索地球圈層相互作用,整合各種學科,將地球作為一個完整系統來研究的學問。

回顧地球科學發展的蹤跡,人類觀測的目標總是傾向於表面,忽視深處。

amocity
amocity

  


我們看到的南極,總以為是座「白色高原」,不見冰蓋底下200多個冰下湖泊的水網;我們看到的撒哈拉,只是沙漠一片,看不見下面有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儲庫之一……

《地球系統與演變》第一部分即從圈層結構入手,用五章的篇幅分別介紹地球系統的組成與起源、地球的表層與地幔、水迴圈、碳迴圈和生物圈,從大氣到地幔對地球作了全面的探討,最後再對地球系統的演變過程作一次簡短回顧,看一看今天我們生活環境的來歷。

地球系統猶如一部電影,科學家在尾聲時進了影院看到了結局;但是電影應該從頭看,才能看懂。

全球變化提出了人類生存環境的問題,而問題的解答卻要求超越人類本身的時空尺度。拿碳來說,人類排放的碳被大氣、海洋和土壤植被三者分擔,但是進入土壤的碳可以待上百年,進入海洋的可以超過十萬年,都比大氣里長得多。

於是需要跨越地球圈層、橫穿時空尺度,這就是地球系統科學。

《地球系統與演變》第二部分則以時間尺度為綱,從第6章到第9章分別討論構造尺度、軌道尺度和人類尺度的過程,並且對氣候演變的轉型和突變進行專門介紹。

這就像是用最簡短的語言,對於地球的歷史作一次掃描,從地球如何透過演化變得適宜於生物生存,說到今天的地球表層系統的形成。

與200年前以找礦為主要目標完全不同,新世紀擺在地球科學麵前的新任務,是要透過對地球系統的理解,制止甚至扭轉人類造成生存環境惡化的趨勢。

地球系統科學的終極目標是揭示執行機制,預測演變方向。

amocity
amocity

  


《地球系統與演變》第三部分即最後的三章探討了地球系統的研究歷史、方法與展望,包括全球變化、定量研究和地球系統執行機制的探索。

amocity
amocity

  


研究海洋科學幾十年,汪先生一直保持著好奇心和求知慾,近年來積極推動中國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他謙虛地說,「在科學麵前,自己仍然是個孩子」。

《地球系統與演變》是汪先生等作者基於20年課堂與科研實踐、3年編寫的產物,重點突出機理追究和問題探討,不以灌輸知識為目的。每章之前都列有提要,每章之後還附有思考題和參考文獻,便於讀者進一步追索。

看得出來,作者是多麼希望年輕人永遠保持對科學的熱愛。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使用者最多可以設定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選「科學網」進入公號頁面→點選右上角的 ··· 選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汪品先院士帶你解鎖地球系統的密碼

關注我們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