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推薦

鯨魚死後形成鯨落,被稱為最浪漫的死亡,那鯊魚死後會形成什麼?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619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一直以來,鯨魚都算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生物,作為海洋哺乳動物的代表物種,鯨魚祖先從陸地選擇重返海洋的動機至今困擾著科學家,不過鯨魚的進化路線有著非常豐富的化石證據,這才不會讓外星論也出現鯨魚的身上。

鯨魚的最原始的老祖巴基鯨和狼有些相似,然而到了今天,鯨魚中的巨無霸藍鯨已經長到25.5米,體重高達200噸,成為了地球上有考古史以來最巨大的動物,為什麼體型會變得這麼誇張呢?

有份報告統計了140具不同時期的鯨魚化石,發現在450萬年前鯨魚的體型突然翻了翻,比較有說服力的觀點是當時冰川融化釋放了巨量的有機物質,促使浮遊生物和磷蝦爆發繁殖,充足的食物促使了鯨魚的巨大化,這也為鯨魚能沉入海底形成鯨落做了鋪墊。

鯨落,深海荒漠的生態島

正所謂“萬物生長靠太陽”,對於陸地上的生態系統來說,能量的流入大多都是從植物固定太陽能開始的,不過對於深海來說,陽光是最奢侈的東西,生活在200米深的深海中的生物,傳統的光合作用已經基本接近於零,在這裏的動物們主要依賴於淺表海水沉降下來的浮遊生物、屍體、碎屑等有機質生存,經過層層生物的過濾之後,能降落到深海海底的都已是毫米級細顆粒了。

而此時,巨大的鯨魚因為死後變得僵硬而緩緩沉入海底,所經之處對於所有生物來說都是巨大的饋贈,在學術上鯨魚死後的降落的過程被稱為Food-Falls,直譯過來就是食物降落,換的更接地氣一點就是“天上掉餡餅”。

一條40噸的鯨魚降落到海底,所帶來的有機質相當於同等面積的海底近2000年的沉澱,而且對於只能吃碎屑的海底生物來說,這麼個“大肉”砸到家門口,給此地生態系統帶來的改變可以說是根本性的,因此鯨落又被稱為“深海綠洲”,供養出來了一整套的深海生態系統。

鯨魚屍體剛墜落到海底的時候,此時身上的殘肉還非常多,這時大量的食腐動物會被吸引來,比如盲鰻等深海魚類,它們會將鯨魚身上90%的軟組織吃掉,並將屍體進行初次拆解。

amocity
amocity

  


等這些大型“清道夫”離去之後,一些小型的甲殼動物、毛類動物開始對鯨屍做更深層次的分解,這一過程可能會持續幾個月到數年,最後連食骨蟲都離去了,細菌再做最後的分解。

被榨得乾乾淨淨的鯨骨會進入化能自養階段,類似於深海熱泉產生的富遛環境,成為一些硫化細菌的能量來源,這一過程可能會持續上百年。

鑒於鯨落的獨特生態意義,很多人會拿和鯨魚外形類似的鯊魚來作比較,像重達70噸的鯨鯊,以及姥鯊、大白鯊,它們死後會不會也能形成“鯊落”呢?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及?

鯊落和鯨落一字之差,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和鯨魚一樣,鯊魚死後也會落到海底,也屬於Food-Falls,我們都知道鯊魚的肉質本身屬於下等,有股尿騷味,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鯊魚沒有專門的排尿系統,排泄系統和生殖系統集中在一起,但是這個器官的容量是有限的,很多時候無法滿足鯊魚的排泄需求,於是鯊魚選擇通過皮膚來排泄廢物。

鯊魚維持滲透壓的機制也非常獨特,滲透機制大家比較熟悉,低濃度的水會進入高濃度水中,鯊魚體內需要與海水維持這種滲透壓平衡,因為排泄器官的無力導致鯊魚不能肆意的吞咽海水來補充體內水分,於是進化出了用尿素來平衡滲透壓。

amocity
amocity

  


因此鯊魚肉中的尿騷味是絕對的醃入味了。

鑒於鯊魚肉的獨特味道和質量,作為鯊魚屍體分解第一階段的主力,食腐動物們對鯊魚的肉並不算感興趣,加上鯊魚皮膚堅硬的盾鱗,所以鯊魚屍體的分解率相比於其他海洋動物幾乎是最低的,有科學家做過實驗,食腐動物食用鯊魚屍體的效率僅為每天0.38kg。

“清道夫”們的第一階段不給力,分解鯊魚屍體的任務只能交給下一級,海底的高壓低溫環境讓微生物和小型動物的新陳代謝非常低,吃的慢消化的慢繁殖的也慢,這也導致了分解鯊魚的屍體會更慢,難以進一步吸引更多的生物參與分解。

冷清的鯊落

不過鯊魚的身體結構並不適合長久的存在,因為鯊魚本身屬於軟骨魚類,身體中的骨骼都是由易分解的軟骨組成,這也是鯊魚牙齒化石很多而很少發現鯊魚骨骼化石的原因。

等鯊魚屍體被消磨的差不多了以後,軟骨要就分解的差不多了,而且軟骨中也沒有食骨蟲們感興趣的脂質和膠原蛋白,像鯨魚骨骼後期的化能自養階段是根本不可能的。

總的來說,鯊魚的屍體沒有營造一個完整生態系統的長久性,一堆肉吃完了就吃完了,所有生物基本就散了,軟骨與硬骨的差別,是單純的體型所不能彌補的,體型再大也成不了生態系統。

要是鯊落也有同樣的作用,那鯨落也不會如此珍貴了。

2020年4月,中科院“探索一號”科考船在南海發現了一個鯨落,這是我國南海地區首次發現鯨落,而全世界已經發現的鯨落也就在50個左右,實際上只有30噸以上的鯨魚才有形成鯨落的資格,在過去的200年裏,因為鯨油在工業裏的重要地位導致絕大多數鯨魚被捕殺,直到石油的利用才讓鯨魚得以喘息,這些原因都導致了鯨落的稀少。

原創2021-10-2709:37·科普有意

一直以來,鯨魚都算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生物,作為海洋哺乳動物的代表物種,鯨魚祖先從陸地選擇重返海洋的動機至今困擾著科學家,不過鯨魚的進化路線有著非常豐富的化石證據,這才不會讓外星論也出現鯨魚的身上。

鯨魚的最原始的老祖巴基鯨和狼有些相似,然而到了今天,鯨魚中的巨無霸藍鯨已經長到25.5米,體重高達200噸,成為了地球上有考古史以來最巨大的動物,為什麼體型會變得這麼誇張呢?

有份報告統計了140具不同時期的鯨魚化石,發現在450萬年前鯨魚的體型突然翻了翻,比較有說服力的觀點是當時冰川融化釋放了巨量的有機物質,促使浮遊生物和磷蝦爆發繁殖,充足的食物促使了鯨魚的巨大化,這也為鯨魚能沉入海底形成鯨落做了鋪墊。

鯨落,深海荒漠的生態島

正所謂“萬物生長靠太陽”,對於陸地上的生態系統來說,能量的流入大多都是從植物固定太陽能開始的,不過對於深海來說,陽光是最奢侈的東西,生活在200米深的深海中的生物,傳統的光合作用已經基本接近於零,在這裏的動物們主要依賴於淺表海水沉降下來的浮遊生物、屍體、碎屑等有機質生存,經過層層生物的過濾之後,能降落到深海海底的都已是毫米級細顆粒了。

鯨落,深海荒漠的生態島

一條40噸的鯨魚降落到海底,所帶來的有機質相當於同等面積的海底近2000年的沉澱,而且對於只能吃碎屑的海底生物來說,這麼個“大肉”砸到家門口,給此地生態系統帶來的改變可以說是根本性的,因此鯨落又被稱為“深海綠洲”,供養出來了一整套的深海生態系統。

鯨魚屍體剛墜落到海底的時候,此時身上的殘肉還非常多,這時大量的食腐動物會被吸引來,比如盲鰻等深海魚類,它們會將鯨魚身上90%的軟組織吃掉,並將屍體進行初次拆解。

amocity
amocity

  


等這些大型“清道夫”離去之後,一些小型的甲殼動物、毛類動物開始對鯨屍做更深層次的分解,這一過程可能會持續幾個月到數年,最後連食骨蟲都離去了,細菌再做最後的分解。

被榨得乾乾淨淨的鯨骨會進入化能自養階段,類似於深海熱泉產生的富遛環境,成為一些硫化細菌的能量來源,這一過程可能會持續上百年。

鑒於鯨落的獨特生態意義,很多人會拿和鯨魚外形類似的鯊魚來作比較,像重達70噸的鯨鯊,以及姥鯊、大白鯊,它們死後會不會也能形成“鯊落”呢?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及?

鯊落和鯨落一字之差,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和鯨魚一樣,鯊魚死後也會落到海底,也屬於Food-Falls,我們都知道鯊魚的肉質本身屬於下等,有股尿騷味,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鯊魚沒有專門的排尿系統,排泄系統和生殖系統集中在一起,但是這個器官的容量是有限的,很多時候無法滿足鯊魚的排泄需求,於是鯊魚選擇通過皮膚來排泄廢物。

鯊魚維持滲透壓的機制也非常獨特,滲透機制大家比較熟悉,低濃度的水會進入高濃度水中,鯊魚體內需要與海水維持這種滲透壓平衡,因為排泄器官的無力導致鯊魚不能肆意的吞咽海水來補充體內水分,於是進化出了用尿素來平衡滲透壓。

因此鯊魚肉中的尿騷味是絕對的醃入味了。

鑒於鯊魚肉的獨特味道和質量,作為鯊魚屍體分解第一階段的主力,食腐動物們對鯊魚的肉並不算感興趣,加上鯊魚皮膚堅硬的盾鱗,所以鯊魚屍體的分解率相比於其他海洋動物幾乎是最低的,有科學家做過實驗,食腐動物食用鯊魚屍體的效率僅為每天0.38kg。

“清道夫”們的第一階段不給力,分解鯊魚屍體的任務只能交給下一級,海底的高壓低溫環境讓微生物和小型動物的新陳代謝非常低,吃的慢消化的慢繁殖的也慢,這也導致了分解鯊魚的屍體會更慢,難以進一步吸引更多的生物參與分解。

冷清的鯊落

不過鯊魚的身體結構並不適合長久的存在,因為鯊魚本身屬於軟骨魚類,身體中的骨骼都是由易分解的軟骨組成,這也是鯊魚牙齒化石很多而很少發現鯊魚骨骼化石的原因。

等鯊魚屍體被消磨的差不多了以後,軟骨要就分解的差不多了,而且軟骨中也沒有食骨蟲們感興趣的脂質和膠原蛋白,像鯨魚骨骼後期的化能自養階段是根本不可能的。

總的來說,鯊魚的屍體沒有營造一個完整生態系統的長久性,一堆肉吃完了就吃完了,所有生物基本就散了,軟骨與硬骨的差別,是單純的體型所不能彌補的,體型再大也成不了生態系統。

要是鯊落也有同樣的作用,那鯨落也不會如此珍貴了。

2020年4月,中科院“探索一號”科考船在南海發現了一個鯨落,這是我國南海地區首次發現鯨落,而全世界已經發現的鯨落也就在50個左右,實際上只有30噸以上的鯨魚才有形成鯨落的資格,在過去的200年裏,因為鯨油在工業裏的重要地位導致絕大多數鯨魚被捕殺,直到石油的利用才讓鯨魚得以喘息,這些原因都導致了鯨落的稀少。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