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2

<益陽> 益陽古城門(二)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0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華聲線上

小南門

<益陽> 益陽古城門(二)

小南門正街

<益陽> 益陽古城門(二)

大渡口船工宿舍

益陽古城有個碧津渡,這個渡口已存世1700多年。

我原來有個錯覺,認為碧津渡資江北的舊址是現在的大南門,經幾番史料搜檢,對照益陽古城圖,原來其舊址在大南門往東三百多米外的小南門下首。

碧津渡其所以謂「碧津」,乃因古人有詩曰:「碧水縈洄,津頭柳蔭,漫江碧透,位居要津」,而名之。三國時,關羽與魯肅在益陽隔江相峙,據傳關羽「單刀赴會」,即經此渡,聯吳抗曹,始傳為佳話。

古人曾這樣點贊碧津渡:

其詩一:

七個八個天頂星,三點兩點石頭露,

一江煙霧不見人,但聽碧津爭曉渡。

amocity
amocity

  


其詩二:

煙鎖綠柳津,朝暄爭渡人,

舟師慣迎送,莫訝往來頻。

今年5月18 日,隨著西流灣大橋的通車,這座延續了1700年的碧津渡——大渡口,也歇渡停擺了。

由原碧津渡上南岸,進入小南門,街的對面即考棚街。考棚街是益陽科舉時舉行縣試的場所。

科舉在益陽有1300多年曆史。原益陽無固定考場,生員考試,須赴常德或長沙。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安化縣始建考棚,乾隆五十年(1785年),益陽縣也相繼設立考棚,其考棚可容3000人應考。同治七年(1868年),又擴建考棚36間,並將原考棚修葺一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沅江、益陽、安化分別舉行了最後一次考試,科舉隨之在全國結束。

有人以為考棚街就是考場所在,以為既然是棚,就可搭可收,要考試了,就清街歇市,考棚一搭,就成了考場。其實真正的考場離考棚街還一段距離,具體就在市三中後面的羅家塘邊。這裡有我市網路作者「原鄉山人」收藏的照片為證,雖照片上看不到具體方位,但考棚卻是磚石結構,並非人們想像的「可搭可收」。

<益陽> 益陽古城門(二)

科舉時代,益陽發生過幾件讀書人黃袍加身的大事:

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益陽縣人黃照考上了進士。爾後黃照的6個兒子,黃友端、黃友聞、黃友顏、黃友益、黃友諒、黃友直,皆舉進士,可謂祖墳葬得好,「一門七舉人」!

amocity
amocity

  


桃江縣舉人劉集勳、田蘇遊、龍駒於,三人於1865年同赴京應考,結果同榜高中,曰「一榜三進士」!

沅江縣馬公鋪的張建勳,於清同治年間進京獲殿試第一,成為益陽科舉時代唯一的一名狀元,也是當朝第一個狀元。

小南門的正對面是益陽市三中的老校門,在市三中有一對國民黨時期的留用人員。女的性區,在市三中任教,男的姓曹,是銀行職員。他們倆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二老均已過世,女兒曹楚濱也年近八十。曹楚濱是一位才女,早年畢業於湖南醫學院。曾任原益陽地區衛校黨委書記、校長。曹楚濱在任職期間,有兩件事在當時益陽傳為佳話,倍受讚揚。衛校家屬區分房,她主動要求住頂層六樓(當時無電梯);曹楚濱的愛人尹老師的父親,曹楚濱的母親區老師,都由他們夫婦照料住在曹楚濱一起。直至養老送終。

小南門雖史料多多,故事多多,但在東、南、西、北幾個城門中,它是最小的,也是唯一一個沒有門樓的城門。新中國成立後,小南門成了一個停靠煤船及日用雜品船的貨運碼頭。進城門的右側,還建了個不小的煤棧。大躍進時,益陽第一個機械化碼頭誕生於此,大大減輕了碼頭工人的勞動強度。

大南門和小南門上世紀九十年代還存在,後隨著河北大堤的延伸和加固,這長長的半截子城牆連同兩張城門全被大堤包裹了。

<益陽> 益陽古城門(二)

建國前南門口福音堂醫院外景

<益陽> 益陽古城門(二)

市三中初中部教室

北 門

amocity
amocity

  


(拱極)

<益陽> 益陽古城門(二)

北門直對拱北街,有高大的門樓,出城門,穿過護城河上的拱北橋,就到了現稱為長春垸的廣袤農村。據老班子回憶,北門的城樓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還在,是被日本飛機炸燬的。解放後,整修南洞庭,緊伴古城的北牆修起了長春大堤,北門及北面的城牆或被拆除,或被包裹到來了大堤裡。本世紀初,老城區擴充改造,與老城交界的這段長春大堤被夷平,被埋了半個世紀的牆基才重見天日。

<益陽> 益陽古城門(二)

解放後,拱北街更名為北門巷。

北門巷原有張公祠、育嬰堂、大造局、劉公祠、城隍廟、霖官廟和縣辦事處。北門巷兩邊達官貴人建房較多,進巷左邊的第一幢青磚黛瓦就是國民黨益陽第一任專員謝聲溢的。右邊第一棟過去叫「餘園」、現名為「易宅」的石庫門屋,是清朝末期在常德擔任過最後一任知縣的易應臺的私宅。所謂「石庫門」,是仿海派建築,乃「石箍門」之謂也。現這兩棟房子包括巷子裡的若干古建,均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

被老百姓稱為「曹屠戶」,專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國民黨益陽縣團防總局局長曹明陣,也在北門城隍廟邊建有房子。

至於城隍廟,是北門巷最顯眼的古建築。雖然它早已不是過去那規模和格局,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卻是城隍廟的主殿。該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年,是如假包換的原裝貨,也是益陽最老的古建。復旦大學古建築專家來益考察時贊:在溼度大的河湖地區,古木房梁儲存得如此完好,可見當時木材的防腐處理水準之高。

城隍廟的「隍」,是個形聲字,從阜(fù),從皇。阜指土堆、土山,皇指大批人馬所跟隨的王者,阜與皇聯合起來,即表示王者率領大批人馬建造的城牆。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隍之本義就是城牆,轉義則是沒有水的護城壕。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 又稱城隍爺,是古代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的名臣或英雄充當。

城隍廟供奉城隍,本古已有之,而到了明代,卻登峰造極。全國各地,有府縣的地方就有城牆,有城牆的地方就有城隍廟,而有城隍廟的地方,就必須供奉城隍爺。這便是朱元璋的高明,將外患由城牆擋在城外,讓內憂交給無須朝廷俸祿的城隍爺處理,還要老百姓恭恭敬敬、服服帖帖地朝拜他,崇奉他。如果說城牆是朱元璋高價僱請的城防司令,那麼城隍爺則是不花錢甚至還賺錢的道臺或布政使。用朱元璋的話來說是:「聯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益陽> 益陽古城門(二)

小時候我看到的城隍廟,大殿高約三丈,殿前有一對大石獅子,內有大院、戲樓、香亭、迴廊、鐘鼓樓、臺閣、大殿、後殿和禪房,是益陽九宮十八廟中最大的廟宇。益陽的城隍爺俗姓姬,這不僅因為三皇五帝的始祖黃帝也姓姬,他還是傳說中的守城英雄,其神象高達九市尺,其生日是農曆五月二十八。所以,從洪武二年大廟落成起,每逢元宵賽花燈,端午划龍舟,及五月二十八城隍菩薩生日,益陽城裡的居民都要到廟裡來,殺雞宰鴨,燒香磕頭,供請城隍爺,這已成了益陽的一種鄉俗。

我是土生土長的北門口人,家父在北正街110號經營了一輩子的鞭炮和蚊煙,供全家幾代的生活,我也因此而小學、初中、高中,書讀得很順利。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就讀的市一中,有一位勤奮好學的女同學,至今還留在我腦海裡。該同學家在北門外的馬良村,每天早晨天未亮,就挑兩個桶上街收潲水,收完一擔才回家吃早飯,然後過河,趕到一中讀書。算算,除了渡口,她家離校有整6公里路,每天風雨無阻,從未遲到。加上她出身好,後來考上了湖大土木系。她的這種精神,可以說是北門人勤奮求生的一個縮影。

1954年,益陽發特大洪水,洪水漫過那半截子城牆,使十五里麻石長街成了澤國。我當時在明星池小學讀書,已識人間煙火,大水把我們全家困在樓上。一天,北門劃出一條船,船上有我長兄卓永貴,當時在城內派出所當民警。我用籃子接了船上派給我家的食物,長兄指著一個操北方口音的人對父親講:這是市委書記張麟珍,是他帶我們來救災的。父親不懂市委書記是什麼官,長兄解釋說,是益陽最大的父母官。從此,我對張麟珍便有了難忘的印象,對共產黨也有了粗淺的認識。

北門巷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