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良渚五千年又怎樣,還不是躲不開乾隆?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72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世紀曆史號

4000 多年前,良渚消失。

由於良渚文化從未出現在任何古代文獻中,我們很難確定其起源和消亡過程。許多遠古傳說和宗教歷史都記載了北半球發生的一場氣候突變,曾引發了史前大洪水。

這場自然災害來勢兇猛,或許就是良渚文化消失的原因。

不久前,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文化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這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中國文明史的悠遠古老被全世界認可的證明。

良渚人的「真神」

在良渚遺物中,我們可以看到良渚人創造的一種統一的神靈形象,他們將其刻畫出來,作為王國莊嚴的「神徽」。

神徽是一個頭帶羽毛的神人,騎在伏地神獸上的圖案,被稱作「神人獸面紋」。神人臉部儘可能的寫實,眼、鼻、嘴齊全,雙手五指分明,搭在神獸上;神獸的兩隻眼睛很大,佔去了臉的大半部分,它形態誇張,大嘴露齒,身上刻滿了渦紋圖樣。

這個神徽,大量地在良渚玉器中出現。在5釐米見方的玉器上,良渚人竟然可以刻畫出5、6條線,完成對神徽的塑造,讓人不得不去想像他們是如何在5000年前完成這樣精細的工作的。

龐大的城池

良渚古城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分為宮殿區、內城和外城。其中,僅內城佔地就達300 萬平方米,是故宮面積的 4 倍之多。

良渚五千年又怎樣,還不是躲不開乾隆?

amocity
amocity

  


古城有發達的水利系統,不光具備農業灌溉系統,更有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其先程序度讓更為古老的埃及和兩河流域用來引水的水渠都為之汗顏。

據測算,良渚人口約為28000人。龐大的古城、人口及成熟的水利系統,催生了最初農耕文明。

良渚出土的碳化稻穀

據良渚的農事工具、灌溉面積、人口數量估算,至良渚神秘滅亡前夕,良渚人共擁有約 83 畝水田,平均畝產量可達100多公斤。

全是左撇子?

有農事經驗的人會知道,收割作物,鐮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良渚晚期就出土了許多石質鐮刀。

良渚石鐮

這些良渚鐮刀都是單面刀刃鐮,單面刃的鐮刀,必須在製作時就確定使用者的利手習慣,是左手持拿還是右手持拿。

有趣的是,在良渚遺址中出土石鐮,從刃面結構和方向看,專供左撇子使用的左利手石鐮佔到總數的90%。

現代社會中左利手者與右利手者比例大約為1:9,即十個人裡有一個「左撇子」。而生活在5000年前的良渚人為何與現代人正好「交換」了比例,對研究人員來說,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amocity
amocity

  


乾隆與良渚

amocity
amocity

  


良渚玉器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出土了,文人雖然不能完全搞清它們的用途和年代,但是都非常喜歡它們的造型,都以擁有一件古玉為榮,沒有條件的,也希望擁有一些瓷器仿製品——琮式瓶就是這種訴求的產物。

仿官釉琮式壁瓶,清雍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不過,乾隆皇帝可不屬於沒條件的,這次展出的260件(套)良渚玉器中,有34件是清宮舊藏,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乾隆皇帝的藏品。

由於前文提過,對良渚的存在沒有文獻記載,一直到清代,包括大藏家乾隆皇帝在內,古人都未能對它們進行正確的辨識。

比如這隻玉琮,下邊加上了一個紫檀底座,變成了一件散發著兩個不同時代韻味的插花器。

而這隻玉琮,則被添加了一套量身定做的銅胎掐絲琺瑯內膽,作為御用的筆筒使用。

還不算完,乾隆皇帝還在琺瑯內膽上提了一首御製詩《詠漢玉輞頭》。這輞頭是漢代轎子上的一種部件,乾隆皇帝錯將它認為是漢代的玉製品。

而另一件題有乾隆詩句的玉璧則更為有趣,他不滿足於修整良渚玉器的外觀,更是在這件玉璧面上刻下了《詠漢玉素璧》的隸書御製詩,這回雖然器物的名字和用途弄對了,但是時間判斷還是晚了幾千年。

乾隆皇帝對這塊玉璧的喜愛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你只需要將這件充滿玉璧充滿包漿的外觀和其它良渚玉璧對比一下,就一目瞭然了。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