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2

6次流放5次逃跑,沙俄政權給了荒唐的寬容,被史達林視為無能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10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審度

從19世紀末期開始,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愈演愈烈;1907年,在著名改革家彼得·阿爾卡季耶維奇·斯托雷平的鐵腕政策下,搖搖欲墜的俄國出現一絲迴光返照,經濟高速增長,表面上看,社會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不過,斯托雷平的改革是建立在掠奪性私有化基礎上的,換句話說,這種做法頗有「殺雞取卵」的感覺。總的來說,斯托雷平改革只是稍稍救了一把沙皇的統治,社會矛盾非但沒有化解,反而進一步激化了。

在這個背景下,俄國革命團體或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一大批革命領袖人物也是拾級而上,大有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沙俄軍隊被迫分散許多精力來鎮壓這些反對活動,我們以1904年2月爆發的日俄戰爭為例:當時,在日本政府的「幫助」下,數千支步槍和大量彈藥被源源不斷地送到波羅的海一帶的革命組織手裡。沙俄政府原本打算派兵奔赴遠東同日軍作戰,如此一來,不得不打消了這個想法,集中精力解決眼下的禍患。

雖說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對歷史的影響大多是正面的,但對當時的沙俄政權而言,這些革命者也算得上是「造反分子」。在中國古代,造反可是重罪,為了懲戒和警示,封建統治者們可以說是用盡手段,車裂、凌遲、點天燈,甚至株連九族,想想都覺得背後發涼。歐洲國家看上去要稍微斯文一些,但造反者十有八九都落不到好下場。那麼,沙俄政府抓到了這些作亂分子會如何處置呢?

在許多歷史書中,沙俄政權被形容為「殘暴」,不過在處理這個問題上,他們卻顯得有點窩囊。沙俄政府將這些人定義為「政治犯」,通常對他們處以流刑。所謂流刑就是流放,將犯人放逐到偏遠地區。這種懲罰制度大約始於1649年,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為了進一步中央集權,在新頒佈的《法律大全》中明確並鞏固了農奴制,同時將流放確立為一種常用刑罰。

那會兒,流放的主要區域就是雅庫茨克及勒拿河一帶,當時這一塊區域還十分貧瘠,是實打實的不毛之地,缺衣少食,飢寒難耐,一旦患了稍微嚴重點的病,極有可能一命嗚呼。流刑一度被沙俄政權視為僅次於死刑的第二大重型,17世紀中期以後,每年都有6000~9000人遭到放逐。偉大的彼得大帝也十分喜歡流刑,他曾一次性將企圖推翻他的600多名射擊軍放逐到西伯利亞,還有不少不願待在自己土地上的農奴也慘遭放逐。

流刑一度被當做政治鬥爭的手段而「風靡一時」,許多身份顯赫的權貴在鬥爭中落敗後無從處理,把他們趕到偏遠貧瘠的西伯利亞地區任由他們自生自滅,絕對是最好的處置手段了。1728年,彼得二世就把權傾一時的重臣、陸軍元帥亞歷山大·丹尼洛維奇·緬希科夫公爵流放到別廖佐沃鎮。這位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寵臣,最後在孤獨和寒冷中鬱鬱而終。除此之外,陸軍元帥布林哈爾德·克里斯多福·米尼赫、大陰謀家安德烈·伊萬諾維奇·奧斯捷爾曼也有相同的遭遇。

起初,沙俄政權還對遭到流放的犯人管的很嚴,犯人要帶著沉重的鐐銬,每天都得做大量體力活。不過,時代是要發展的,情況很快就得到了改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被放逐或是強制移民到西伯利亞地區,那裡逐漸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城市。19世紀,一股監獄改革風潮影響了整個歐洲,從19世紀後半段開始,沙俄對流放地的管控也在不斷放鬆,被流放的犯人不再遭受嚴密的監視,也不必佩戴鐐銬。流放地不但建起了學校、商店和醫院,許多家境殷實的犯人甚至可以自己出錢在流放地修建豪華住所。20世紀以後,隨著鐵路的擴張,西伯利亞再也不是「人間地獄」,被放逐的罪犯就像是換了個地方生活而已。

眾所周知,許多無產階級革命領袖都遭受過流刑,史達林一生被逮捕7次,6次遭到流放,但5次從流放地逃跑;捷爾任斯基3次被流放,其中1908年4月被判終身流放,結果第二年就從流放地跑了出來;布哈林兩次被流放,兩次出逃;斯維爾德洛夫也被流放多次,他曾於1910年10月被捕後被判4年流刑,結果12月就跑了;托洛茨基在1906年底被判終身流放,結果還沒被押到流放地時就成功逃脫。前腳被押到流放地,後腳就逃跑的案例更是舉不勝舉,簡直就像是在玩躲貓貓。

在這方面,最誇張的莫過於列寧同志。列寧也是監獄常客,一生被捕並遭放逐不下五次,但他卻把服刑生活過得有滋有味。1897年,聖彼得堡法庭判處列寧3年流刑,他的母親對此十分擔心,生怕兒子吃不飽穿不暖,便寫信給法庭,要求推遲一個星期再執行,以便讓兒子「吃得好睡得香」,法庭居然批准了這一要求。隨後,列寧母親又寫信給西伯利亞總督,要求將兒子的流放地選在葉尼辛省南部,那邊氣候比較溫和,呆在那兒比較舒服。總督居然也批准了這一要求,還專門給了2周的緩刑,讓親朋好友好好送行。

6次流放5次逃跑,沙俄政權給了荒唐的寬容,被史達林視為無能

amocity
amocity

  


按理說,自主選擇服刑地已經算得上是VIP服務了,這還不算,列寧在服刑地並沒有從事沉重的勞動,相反,沙俄政府每個月還會給他發8盧布津貼。在當時,1盧布能夠買幾十斤麵包,換成肉都能吃好幾頓。列寧在家信中對母親說不必擔心自己,這邊物價很低,吃穿不愁,每天起床釣釣魚,打打獵,天氣暖和還能遊游泳,隔三差五就改善伙食,牛羊肉吃到想吐。平時實在閒著無聊,就跟其他老哥湊到一塊,聊聊如何更加高效有力地推翻沙皇。

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很難理解,尼古拉二世有意打造一個慈祥的「小父親」形象,挽回他在底層民眾心目中的威望,目的沒有達到,卻在許多問題上給出了荒謬的寬容。流刑非但沒有起到懲戒作用,反而讓無產階級革命者更加蔑視沙俄政權。史達林曾提出這是當局「軟弱無能」的體現,這讓無產階級革命者們認識到,這樣的政權更需要被推翻。看不順眼一個人,他做得任何事情都是令人討厭的;同理,看不順眼一個政權,這個政權的任何決策都是錯誤的。

amocity
amocity

  


值得一提的是,沙皇的「寬容」並沒有為他贏得好的結果,1918年7月6日,為了永除後患,蘇維埃高層決定處決尼古拉二世。16日深夜,契卡人員將尼古拉二世一家連同侍奉他們的廚師和女僕一同趕進寓所的地下室,用機關槍將他們集體處決。隨後,沙皇、王子和公主們的屍體被肢解並用硫酸銷燬,遺骨被埋進葉卡捷琳堡一個不顯眼的廢棄洞穴中。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