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9

每20個人就有一個購物狂,雙十一剁手,是病,得治!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11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記者論壇

每20個人就有一個購物狂,雙十一剁手,是病,得治!

雙十一,成為一場停不下來的狂歡。

一年超過一年的銷售額,馬爸爸各種犧牲形象的惡搞營銷……

淘寶、商家、媒體、剁手黨都被裹挾在一場人為製造的消費衝動裡。

雙十一,成為一場具有中國特色的病。

除了農曆春節,誕生於2009年的「雙十一」恐怕是少有的能讓人守到零點盡情狂歡的節日了。

分分鐘破百億元的交易額和一條條被創造的新紀錄讓外國人不禁感慨:「趕快忘掉那小小的黑色星期五吧,中國的『雙十一』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購物節!」

撐起這個全球之最的,正是一大群時刻高呼要「剁手」,卻又比誰都更富戰鬥力的購物狂們。

有人說,除了快遞員,誰也別想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當這些消費達人不斷從快遞小哥手中接過本不應在購物清單上的「戰利品」時,當「剁手黨」們收到「你已經超過全國99%網友」的年終帳單時,他們也在反思:

為什麼我就是控制不了這可怕的購買慾?

為什麼我總是會犯下衝動消費的錯?

amocity
amocity

  


每20個人就有一個購物狂,雙十一剁手,是病,得治!

1、有沒有購物成癮這種病?

購物狂們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這種欲罷不能的「買買買」,到底是不是一種病?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購物成癮』不過是一種調侃,絕大多數人的購買行為都很正常,即使偶爾出現衝動消費或超出預算的狀況,也絕對算不上病態。」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第六醫院)綜合一科主任閆俊告訴《瞭望東方週刊》,臨床判定一種行為是否屬於病態,有沒有影響自身的社會功能、是否被身邊的文化和環境所接受,是兩個很重要的判定標準。

「目前醫學上並沒有把購物成癮、上網成癮等歸到精神類疾病的範疇。」閆俊告訴本刊記者,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輯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以下簡稱DSM)是全球最常用的精神疾病診斷指導手冊,而這種難以受控的衝動購物尚未被列入診斷條目。

雖然沒有這樣一種疾病分類,卻也並非意味著此類行為就沒有任何問題。

「正常情況下,我們買的東西都是自己需要或喜歡的,特別對於年輕人來說,大家偶爾衝動消費一兩次無需過度緊張。但如果你經常在購物時不考慮物體本身的實用價值,而是完全出於一種要佔有它的快樂,不買就十分難熬,那麼你有可能已經進入病理性狀態。」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第六醫院)睡眠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衛華介紹,焦慮症、強迫症和躁狂症患者都有可能出現瘋狂購物、不計後果消費的行為。

2、強迫性購物的特徵

雖然衝動購物尚未被列入精神類疾病,但這種行為已經引起了心理學家的注意。

「在心理學上,我們把一些『剁手黨』的表現稱為強迫性購物。」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張軼告訴《瞭望東方週刊》,國外相關心理研究者對強迫性購物作出的界定標準是:「由不可抗拒、無法控制的衝動引發過度的、價格高昂的購物,並在購物上花費大量的時間——通常由負面情感引起,最終導致社會、人際和經濟上的困難。」

amocity
amocity

  


張軼介紹,強迫性購物往往具備三個核心特徵:一是無法抵抗的購買衝動;二是對購物行為失去控制;三是這種持續性的購物行為已經對人際關係和社會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甚至嚴重損害。

「強迫性購物最主要的特點是:即使主觀上已經不想繼續這種過度的購物行為了,但依然無法依靠個人力量主動停止。」她說。

3、為什麼女人更易「中招」

男人們經常感慨:怎麼女人的衣櫥裡總是少一件衣服;而女人也經常會高呼「包」治百病。為什麼逛街購物會變成女人們的標籤?又有多少女人可能會變成「剁手黨」?

2015年10月30日,一項發表在《成癮》雜誌的涉及3.2萬人的研究指出:強迫性購物行為的患「病」率大約在5%左右,即每20個人裡就可能有一個購物狂;雖然這個比例在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的差異並不顯著,但20歲前後的年輕人和女性卻是強迫性購物行為的高發人群。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女人之所以熱衷「買買買」,是因為身體自身原因決定女人更容易發脾氣和抑鬱,所以她們不得不透過購物來宣洩疏解。

人體大腦中有一種叫做血清素的化學物質,它可以幫助我們放鬆心情,感受生活中的積極與快樂。女性大腦中的血清素受體雖然較男性更多,但可惜的是,女性製造出的血清素要少於男性,這就導致女性更加容易出現低血清素的狀態。

低血清素會讓人感到情緒低落,而從抑鬱症的發病率來看,女性的確高於男性。所以很多女人除了試圖藉助購買商品來尋找快樂,還會對美食特別是甜食更加偏愛。

雖然目前還沒有針對強迫性購物的年齡差異的系統研究,但許多跡象表明,年輕人更容易受到強迫性購物的影響。

「法國、德國和美國的研究發現,強迫性購物者的平均年齡比普通購物者低8~11歲。」張軼告訴本刊記者。在她看來,年輕人無法抵抗廣告的誘惑,缺乏控制消費習慣的能力也許是其中的一個可能原因。

每20個人就有一個購物狂,雙十一剁手,是病,得治!

4、性格導致「買買買」陷入死迴圈

就算先天條件決定女人更愛購物,但現實生活中也不是每個女人都熱衷消費,到底哪些女人會更有「潛質」成為「剁手黨」呢?

「強迫性購物雖然沒有被列入疾病分類學診斷,但在第五版DSM中有一種叫做衝動控制障礙的精神疾病,特指在過分強烈的慾望驅使下,患者會採取某些不當行為,雖然這些行為可能會被社會規範所不容或對自己造成危害,但他們的行為目的不過是獲得自我的心理滿足或解除精神上的緊張感。」閆俊表示,強迫性購物的表現與衝動控制障礙存在不少近似之處。

她告訴本刊記者,衝動控制障礙的發病往往與患者個性有直接關係,他們往往較為孤僻、不善於交往,由於缺乏社交活動,只能透過一些較為單一的手段去尋找快樂,如果近期曾遭遇一些外界壓力,則有可能出現無法自控的衝動行為。

amocity
amocity

  


而強迫性購物者也往往具有類似特點。張軼介紹,這些人在購物前通常都會有壓力,他們發現這種壓力似乎可以在購物時得到瞬間發洩,然後收穫短暫的心情舒暢、輕鬆和愉悅。

「因為他們在宣洩性購物上的開支超過了自己的預算和承受能力,事後一旦發現這種行為給家庭生活帶來很大影響,很多人還是會感到苦惱和後悔。但由於他們大多承受著情緒障礙的折磨,所以即使內心渴望減少這種衝動,卻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頻率。」張軼說。

她進一步解釋說,強迫性購物者經常會陷入「情緒緊張——購物發洩——失望後悔——更加強烈地購物」這種惡性迴圈。

除性格特點外,還有研究表明,物質依賴或強迫性行為容易受到家庭其他成員的影響。如果家庭成員中存在酒癮、毒癮、貪食或厭食症、抑鬱等問題,其他成員出現強迫性購物的機率就會升高。

「目前可以確認的是,父母的強迫性購物傾向與子女的強迫性購物傾向之間,存在著很高的正相關。」張軼告訴本刊記者,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熱愛購物的家庭常常透過錢或物來獎勵孩子的行為,而那些因工作太忙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父母,常用物質補償孩子的情感缺失,「強迫性購物者很可能從小就習慣了這種物質替代精神的安慰」。

5、與其「剁手」,不如改變心態

實際上,強迫性購物可以被看作一種對自我價值和身份的追求。具有這種傾向的人通常對自身的價值評價很敏感,他們往往非常渴望來自他人和社會的認可,卻總認為現實生活事與願違,經常感到自己距離「理想自我」有很大的差距。

在閆俊看來,生活壓力巨大、網路使用頻繁等社會現象,可能是導致強迫性購物和衝動控制障礙的重要原因。

「網路雖然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大家的社交圈和活動圈也隨之減少。人與人之間不用再頻繁見面,很多問題都改在網際網路和手機上交流,這就有可能讓人們變得越來越孤獨和自我。如果再加上本身性格內向、缺乏其他的興趣愛好,一旦遭遇一些外界刺激,不良情緒無法排解,就有可能讓一個人試圖透過網路購物去宣洩壓力。」閆俊說,孤獨、無價值感、不被認可和抑鬱等負面情緒都有可能讓人透過成癮性的物質和行為去尋求安慰。

今日話題:

今年雙十一你剁手了嗎?有沒有後悔?

(歡迎留言區吐槽、分享觀點)

沒買過癮,繼續買啊:)

- END -

{ 推薦文章 }

記者論壇,20萬+媒體人社群;

①有情懷的社群,有深度的閱讀,有角度的觀察,有態度的互動。②部分文章轉載網路,標註來源作者,只為分享價值,無關商業利益。③如有異議,請聯絡:reporterbbs@163.com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