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1

「國畫教程」國畫的三大基本用筆方法講解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13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18-06-08 由 童話鎮繪鑫 發表於文化

很多同學想學習國畫,但最基本的中國畫的用筆方法都不太清楚,今天學畫畫網就為大家帶來了中國畫的用筆方法,從意識到筆法,一一為大家講解中國畫的用筆方法。

一、筆與線。

中國畫的用筆實即用線。線是中國畫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線在形體的塑造中絕不是一種對輪廓線的描摹,而是在對物象形體把握界定的同時,還能表現 出物體的質感、量感和動感。比如在山水畫中,斧劈皴給人堅挺硬朗的感覺;披麻皴則給人鬆軟的感覺等等。可見,中國畫中的線在塑造形體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達

到狀物的目的,而且是以藝術化的手段揭示各種物象的性狀情態。線的運用,體現了中國畫家對客觀形象的概括、提煉和理解能力,體現了他們駕馭物象的巨大創造 力。

在中國畫中,線及其塑造的形體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線上條自身的品格特徵與作者之間的溝通。正如石濤所說:「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淘 泳乎我也。」筆墨(線條)所具有的這種抒情寫意性,是由於畫家在運筆中出現的各種變化,使線條自身具有了千變萬化的姿態。一方面,線條豐富多姿的形態可以

喚起欣賞者對現實生活的萬般物象中類似物體形態美的聯想,使抽象的線條成為現實事物形體美的一種間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喚起人們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畫家 在運筆過程中個人情緒、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國畫中的線條具有明顯的畫家個性特徵,達到抒情、暢神、寫意,進而表現畫家的審美理想、氣質、心靈、人 格。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畫如其人」。

二、筆與意。

張彥遠的「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把立意看作是用筆之「本」,「本」即統帥。
「意」包含著極其複雜的文化內涵,它是畫家主觀世界的複雜反映,即各種感情、理想修養、氣質等等。「意」是主觀的,但又不是純主觀的臆造。中國畫家就是通 過線的運用來實現這種「抒情寫意」的。所以清代布顏圖認為「意之為用大矣哉……故善畫必意在筆先,寧使意到而筆不到,不可筆到而意不到。……故學之者必先

意而後筆,意為筆之體,筆為意之用」。

作為人的主觀世界活動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筆」的,中國畫以意使筆的要領,就在於以氣使 筆,以意領氣,即所謂「意到氣到」,「氣到力到」。「意在筆先」就是說畫家在命筆落紙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構思,一旦筆行紙上,意在筆中,實際上已變為一種潛 意識的活動,這時起作用的是由意而產生的氣,在氣的驅使下,畫家可能「心意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王僧虔)也會達至「不滯於手,不凝於心,不知然而

然」(張彥遠)的境界。

中國畫家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態下來把握自己瞬息萬變的情緒流程,抓住來去倏忽的創作靈感,保持創作衝動的新鮮性和連 續性,不失畫機,一氣呵成。清代布顏圖在《畫學心法問答》中亦說:「筋骨皮肉者,氣之謂也。物有死活,筆也有死活。物有氣謂之活物,無氣謂之死物;筆有氣 謂之活筆,無氣謂之死筆。峰巒蔥翠,林麓蓊鬱,氣使然也。」

amocity
amocity

  


三、筆與力。

氣運用筆要求畫者全身精力貫至筆端,下筆自然能產生力度,這就是 「筆力」。由於構成畫家的「意」的氣質、涵養、情感、思緒不同,貫於筆端之氣也會不同。以氣使筆的「氣」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筆「筆力」的多樣性、複雜性和 多變性。如吳昌碩運筆質樸而蒼渾,趙之謙用筆如「綿裡裹針」,鄭板橋的線則秀挺剛直,更有名垂青史的「吳帶當風」,「曹衣出水」。

中國畫家在意存筆先、以氣使筆中,創造出了形態有別各具韻致的種種筆法。筆法的變化是以筆力的變化來體現的,大自然與人類生活的多姿多彩又給中國畫家提供了「筆 力」的創造源泉。如王羲之從鵝頸的迴轉感悟到了筆力的彈性變化,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出狂草之筆法,而蘇軾、黃庭堅又分別從逆水行舟與船伕蕩槳中悟出了 筆力的奧秘。

一、筆鋒的運用方法

筆鋒可分為中、側、逆、拖、散等。

中鋒用筆:握筆較直,筆尖在筆道的中間,筆痕呈圓柱形。

側鋒用筆: 筆鋒略向左右傾斜,使筆尖、筆腰同時一側著力,筆痕變化較多,有時出現一面光一面成鋸齒形的效果,能同時表現線與面。

逆鋒用筆:將筆頭倒逆面行。順筆作畫時,筆根在前,筆尖尾隨;逆久=鋒用 筆相反,筆尖在前,筆根尾隨,自上面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

拖鋒用筆:拖鋒也叫拖筆,露鋒。筆頭側臥於畫面,順毛而行,行筆放鬆,可邊行邊轉筆,筆痕舒展流暢,自然鬆動。

散鋒用筆:筆毛散開而行筆痕豐富虛靈,輕鬆飄逸。在寫意人物中,一般以中鋒為主,輔以側逆散拖,不可主次倒置。

amocity
amocity

  


二、行筆的方法

凡行筆,都

有起筆、運筆、收筆三個基本動作,起筆和收筆在注意逆入藏鋒,以自然含蓄,忌鋒芒畢露,如書法中「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之意。運筆的關鍵在於掌握好力度和速度。行筆時的用筆的力度,在於掌握好提與按的力度,還要注意虛實。行筆時用筆的速度,包括快、慢、輕、重、頓、挫、轉折等運用,也有一定的規律。快筆是筆行的迅速,生動流暢,富於運動感。快筆適於表現運動感,但容易產生輕浮平滑的毛病。慢筆是行筆遲緩,積點成線,產生穩重、安定感,俚容易出現滯澀和毛病。轉折用筆,圓轉為轉,方轉為折,筆的轉折要掌握力量均勻,筆雖折而氣不斷。

三、中國畫的用筆三大基本法

1.勾描,又叫勾勒。

「國畫教程」國畫的三大基本用筆方法講解

勾勒法。實際上就是用線的技法,線條是最有表現力的一種語言,中國畫始終把點、線作為最基本的手段。中國的藝術家始終刻意求索線條世界的奧秘,使線的表現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用線表現客觀物象的形、質、神、態、以及畫家主觀的情感、意趣。

amocity
amocity

  


「勾」和「描」都強調「中鋒」用筆。因為這種筆法多用於對描繪物件的造型。很早就有理論提出「骨法」用筆,這個「骨」字既有人體骨骼的意念(與血肉之軀相對應而言),同時又有堅實、有力、支撐的的內涵。在古代的繪畫經典理論中還提出了「氣韻生動」的標準,作為評定中國繪畫品位高低的首位要求。普遍認為,這是針對繪畫作品中筆法優劣的考評。中國人按自己的哲學觀念,常常運用「氣」這個抽象的概念。我們解讀這個「氣」字,包含著用筆的流動性,要求用筆流暢,猶如氣流一般;而「韻」,則進一步要求用詩的韻律來規範用筆時的時空運動,使其運動中有節奏性的、詩一般的美妙韻律。因此,我們不能只簡單的提出用筆「有力」、「有彈性」的要求,重要的是賦予筆墨以生命感,滲透作者的主觀情感和趣味。

傳統的勾線注重書法味、金石味,有「屋漏痕」、「折釵骨」、「力透紙背」之說,大概意思是指線條如屋子漏雨,力痕印在牆壁上那樣穩;如金釵折彎那樣韌;一筆過後,墨跡好像透過三層紙那樣勁。書法中「轉、折、提、按」等筆法,為中國畫用線提供了方便,使之更加完美。只有用這樣的有力度的書法線條勾出的作品,方為上品。這正是中國畫的用線與其他民族繪畫的不同之處,也是無論畫山水、花鳥、人物畫都必練書法的原因。

2.皴擦

「國畫教程」國畫的三大基本用筆方法講解

「皴」從中國字的字義講,是指皮膚受凍後的裂紋,這裡是指古人用來表述中國繪畫中的一種用筆方法。勾描筆法可以造型,卻不能完成所描繪物件的質感和立體感。皴的筆法是用側鋒淡墨或濃墨畫出紋理,用以表現山石陰陽面(光暗面)或樹幹的立體感及各種紋理,豐富被描畫物件的視覺感受,尤其在山水畫中用得很多,而且歷代名家還創作造出了不同的名目和方法,是中國繪畫筆法的重要組成。

皴擦是輔助線條表現物體的一種手段,以側鋒為多。經過多年的演變,南北方畫家的實踐,形成多種皴法,如表現石山的「斧劈皴」,表現土坡的「披麻皴」,表現風化石頭的「折帶皴」等等,這些皴法不但恰當地表現了南

北方山水,還被應用到表現樹木上,使那些老松古樹更加蒼勁。此外,皴法不但加強了山石的質感,還塑造了體積,如「石分三面」之說,都郵現在皴法之後,也為現代寫實人物畫的生成提供了可以借鑑的造型手段。

皴擦的技法。過去多用於山水畫,現代寫意人物畫家,吸收皴擦的筆法,來補充、豐富線的造型。所謂皴,就是以連續用筆的複線,來表現物體的體感和質感,量感,用以調節線與線之間的關係,以某些線條無法表現 的內容。所謂擦 ,即是以連續用筆時比皴筆更短促,用筆更虛靈、鬆動,要儘量不見筆痕。點厾。厾法是一種擴大了的點,或粗肥的線,寫意人物畫中大面積的墨色,常用此筆法。

「擦」的筆法類似「皴」,都是側鋒用筆,但有細微差別,相對於「皴」則細碎而模糊,不顯露用筆痕跡。我們把它歸入同一類,並希望在實踐中細心體察,加深理解。

3.點染

「國畫教程」國畫的三大基本用筆方法講解

從筆法上講「點」和「染」大都是中鋒用筆,但在用墨上有明顯的差別,而且「點」的面積小,「染」則成片,相對大得多。在寫意畫中常用點染筆法造型。如「勾花點葉」的「葉」沒骨梅花的花和蕊,山水畫中的遠山等。

和「以線造型」的「線」相比,「點染」和「皴擦」都是骨法用筆之外的,相輔相成的,使之有血有肉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中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