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探索

“喪文化”不應成為時代“寵兒”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20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翟海潮

財經領域創作者

文化源於生活,根在人性,又因時代而生。

任何文化都代表一種特定的價值觀。在諸多文化現象中,總會出現一些現象,或積極、或消極,或正能量、或負面,我們把在特定群體中流行的這種現象稱作亞文化。

歷史走向從不會預設,亞文化也可能成為主流文化。有時候,亞文化也會站在歷史風口上,它不僅會影響歷史走向,還會主導歷史發展。

在我國近代史上,影響最大、最廣、最深遠的,是著名的「五四文化」。

1919年各種新思潮湧現,其實,當時的中國不僅有進步的熱血青年,更多的是像魯迅筆下「阿Q」、「閏土」、「孔乙己」、「祥林嫂」以及在小說《藥》中的「老栓」等人物,這些人物的共同體特點是「頹廢」,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躺平」。

“喪文化”不應成為時代“寵兒”

最近一個時期以來,隨著「佛系」、「躺平」等網路熱詞的出現,「喪文化」逐漸成為一代人的亞文化。它反映了一部分青年群體中的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而且這一群體似有擴大趨勢。

那麼,這種「喪文化」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中產生的呢?

01

背景一:市場化改革帶來激烈競爭

眾所周知,我國的市場化改革開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標誌著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基本確立。

之後的「醫改」、「房改」、「醫改」,把與民生關係密切的領域推向市場,伴隨著「國企改制」、「下崗」、「分流」等殘酷的「砸飯碗」過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貴,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

amocity
amocity

  


這一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目睹父輩的含辛茹苦,他們雖然看到了「艱辛」,卻並沒有感受到太多「苦」。因為這個時代,生活的確越來越貴,卻也越來越好。

不知從何時起,社會上流行起了「我們走得太快,靈魂都跟不上了」、「幸福看起來很物質,實際上很精神」等感染力很強的語句。

“喪文化”不應成為時代“寵兒”

生活變好的人們,幸福感並沒有增加。物資生活豐富了,人的精神生活卻異常匱乏。

這種撕裂的成長,給這種環境下的人帶來一種錯覺:一方面是巨大的生存壓力,另一方面是無盡的物資追求,而精神空間被壓榨得越來越少,這種壓力成為一種情緒。

1993年的一部電視劇《我愛我家》,時隔多年之後,一張「葛優躺」的圖片,再次在網上流傳,「季春生」這個故事主角蹭吃蹭喝的形象,引來網路上成為熱議,這成了「喪文化」的最早源頭。

“喪文化”不應成為時代“寵兒”

02

背景二:計劃生育帶來窮家富養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施行計劃生育政策,由開始的「提倡一胎、限制二胎、杜絕三胎」,到「只生一胎」好的政策導向,孩子越生越少,養孩子費用越來越高。1987年,隨著一部電影《中國的小皇帝》播出,「獨生子」成了中國家庭的「小皇帝」。

“喪文化”不應成為時代“寵兒”

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向來注重「再窮不窮孩子」家庭觀念。特別是幾千年來佔據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儒家文化,中國家庭一直是重男輕女的男權模式。「小皇帝」的出現,一度有人認為男孩因缺少陽剛之氣,中國社會呈現出「陰盛陽衰」特徵。

相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與本世紀初的南方打工潮中,湧現了大量的電子廠

amocity
amocity

  


女工

。有的家庭兩三個女孩,卻只有一個男孩,男孩在家中的地位處於「被保護狀態」。這種被富養長大的男孩自然就沒了陽剛和血性。這直接成為「喪文化」的客觀基礎。

03

背景三:網際網路迅猛發展推波助瀾

60後、70後,在兒時的記憶中有很多有趣的「遊戲」,他們是聽著大人們講述的各種民間故事長大。而到了九十年代後,電子遊戲,互聯網遊戲等盛行。「網際網路」文化薰陶了一代人,也影響了整個社會。

“喪文化”不應成為時代“寵兒”

其實網際網路的最初用途在於軍事領域,但隨之被迅速推廣,從最初的資訊傳播,到製造資訊。一時間,資訊爆炸、資訊革命導致各種資訊氾濫。這給整個社會,特別對涉世未深的孩子帶來很大挑戰。「真的」、「假的」、「好的」、「壞的」、「對的」、「錯的」等資訊讓人難以辨別。

以網際網路為載體,甚至一個創意就會帶來一場風暴,一個現象就會催生一種文化。「喪文化」就是乘著網際網路之船,從人性的深處被呼喚出來。

04

背景四:經濟發展轉型期的陣痛

amocity
amocity

  


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任何經濟體在經歷高速增長之後,都會放緩腳步。而每一次放緩都是一次調整或轉型。其實,從建國以來,我國的經濟已經經歷了兩次轉型,分別是1978年農村改革和1992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當前正在經歷第三次換擋。

經濟發展的轉型期,一般具有四個特點。

一是機遇和挑戰並存。對於習慣了以往生活或工作方式的人們是一種挑戰,對新生力量和階層轉換者來說則是機遇。

二是各種思潮氾濫。特別是一些所謂的亞文化滋生,社會轉型期往往伴隨著價值觀的調整。

三是利益分配格局調整。夾縫中生存的社會群體普遍缺乏安全感,這導致了一種浮躁情緒。一部分人認為,與其抗爭,不如躺平。甚至有人看到別人「躺賺」,心感不平,於是「憤青」、「路怒」、「渣人」成了「黑色」的風景。

“喪文化”不應成為時代“寵兒”

不良情緒的滋生,一方面期許社會管理加強,一方面又因嚴格的制度和法律紅線,給人帶來壓抑、沉悶感。

四是社會階層分化。勤者自強,庸者自毀。為保社會穩定,這時候國家往往會出臺各種託底政策,自毀者「躺平」在社會的「保險箱」內,成了「看熱鬧」的人,偶爾還會製造一些消極言論,很多不良文化都是這些人制造。

「喪文化」如精神毒品,已然影響部分人的價值觀,正侵蝕一代人的健康心靈。它絕不應成為時代「寵兒」,而應作為「棄兒」,被時代拋棄。而代之以健康文化給整個社會帶來活力和生機。

堅持原創不容易!如果您閱讀後感覺滿意,請給予點贊、評論並轉發,以示鼓勵!「本文作者:

李鑫淼

勇救6人成為網紅的牧羊人,拒絕名利讓人敬佩

推薦10本書

如何獲得知識:經驗論和唯理論之爭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