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319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519-副首都之夢

作者:斯文的樊學長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2015年5月17日,日本大阪市全民公決「大阪都構想」。

這一計劃旨在參考東京的機構設定,改大阪府、大阪市的二級結構為大阪都,減少冗雜機構,提升效率的同時提升大阪的地位至「備份首都」。計劃最終以0.8%的差距被否決,但地域性政黨「大阪維新會」並不甘心,他們修改了計劃並將在今年11月再次公投。

日本行政區主要分都、道、府、縣

府只有京都府和大阪府

若大阪府升為大阪都,就和東京平級了

(下圖不包括北方四島和琉球群島)▼

amocity
amocity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大阪是日本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常住人口與GDP均位列第三,被視為西日本的中心。大阪政黨提出要將大阪設為「備份首都」也有歷史傳承,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大阪確實成為過日本列島的政治中心。

這座日本名城,能如願以償嗎?

日本人口前四大城市:

東京、橫濱、大阪、名古屋

橫濱東京實為一體,東有東京,西有大阪

(底圖:shutterstock)▼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曾經的輝煌歷史

大阪所在的近畿平原是天皇家族的龍興之地。

amocity
amocity

  


哺育這裡的河流是以澱川為首的眾多河流,它們不僅帶來了淡水,還在入海口逐漸沉積出沙洲、形成潟湖,為農業灌溉和圍湖造地創造了基礎條件。在多山的日本,這是寶貴的農業資源,也因此催生了日本列島上最早的強勢族群——大和人。

在平原稀缺的日本

能拿住近畿平原就奠定了巨大的經濟優勢

(大阪、京都、奈良是這一區域三大城)

(底圖:shutterstock@mokokomo)▼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興起於此的大和國(倭國)在仁德天皇時期迎來了治世。透過疏浚難波港口(如今大阪市中心的一片區域)、修建難波高津宮並遷都於此,日本開始與中國南朝宋取得聯絡,並試圖擴大其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

大阪現在還有高津宮和高津公園

不過這已經是多次重建的結果,不等於曾經的高津宮

(圖片:google map)▼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隨後這個政權以奈良盆地與近畿平原為基逐漸擴張,整合小國與地方豪強的同時,設法壟斷與朝鮮半島、高句麗、中原王朝的交流。遣隋、唐使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他們也為大和國政權帶來了先進的文化與科技。雖然新建的國都奈良城此時具有更高的政治意義,但坐擁向西港口的大阪,仍然是日本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大和政權的勢力已經相當大

頗有日本版秦漢的意味▼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與中國的文化交流,催生了大化改新這場影響深遠的集權改革。聖德太子在大阪修四天王寺,則確認了大阪作為外來文化入口的地位。

隨後難波宮的修築,幫助大阪再次成為日本首都。雖然這裡很快因為僧院勢力做大以及從中國傳入風水學的原因,讓位於京都,但是三面環山的京都在很長時間內都只是一座單純的政治城市,大阪作為第一大經濟都市的地位並未動搖。

經過多次重建,現在四大天王寺不僅是寶貴的歷史遺蹟

也是佛教徒常去參拜的寺院和遊客打卡地

(圖片:beeboys / Shutterstock)▼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但此時的大和政權其實還沒有真正統一日本,本州島東北部還屬於被統稱為蝦夷的外族,山地裡還有因為生計問題嘯聚山林的山賊,此後能與大阪一戰的東京(江戶)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大阪長期的特殊地位,也是因為大和人尚未找到更好的落腳點。

面積上來看,關東平原顯然是最大的

不過一方面受限於技術和開發較晚

一方面氣候的變化,關東平原在歷史上並非一直宜居

(底圖:NASA Goddard/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變化總是要來的。

隨著時間推移,大化改新確立的班田制逐漸崩潰,天皇、豪族、寺院都擁有私田,農民只能選擇虛報戶口、種植豪族私田的方式維持生計。而豪族則趁機用高利貸、藏匿公田的方式吞併公田,天皇目力所見處處都在搞土地兼併,人地矛盾尖銳。

一面是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官民矛盾,一面是東日本大片平原未被開發利用,大和人把目光投向了東方……

這麼好的地,不開發真是可惜了

(底圖:Chelys srl )▼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經濟中心轉移

隨著東日本越來越多的平原、盆地被逐漸開墾,日本經濟重心東移的歷史程序開始加速。大和人很快認可了越後平原、關東平原、濃尾平原這些面積廣大、人口壓力較小的農業適宜區。能夠定居在此的拓荒隊,在經過數百年的開發以後,就成了能挑戰近畿平原的勢力,這也是戰國時代亂世中割據大名的前身。

其實除了關東平原之外

日本其他平原都頗為狹小

但相互之間以山地相隔,想要相互吞併也很難

(圖片:google map)▼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但西日本,特別是沿海的重要港口,在戰國時代依舊具有自己的優勢——貿易。

此時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與後起之秀荷蘭人都在尋求與日本進行貿易的機會,而苦於明朝海禁無法通商的日本商人也正好需要貿易伙伴。在長崎港與平戶,被日本人稱為「南蠻」的伊比利亞人與被稱為「紅毛」的荷蘭人為日本帶來了歐洲的科技成果。

歐洲人遠航東亞的最遠端

不是澳門,而是長崎▼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來自西方的產品經過能工巧匠本土化以後,品就變成了西部日本特產,既有鐵炮、胸甲這樣的軍事裝備,也有鐘錶、香料這樣的玩物。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這都是高度稀缺的物品,附加值極高,為港口城市帶來了豐富的工商業收入。

葡萄牙大帆船來到長崎(17世紀)

(圖片:wikipedia@Kano Naizen)▼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而東西日本貨物的運輸、南蠻貿易的成果向東擴散,都需要依靠大阪這個中樞,大阪仍然是一座堅挺的城市。甚而,比其他大城市更早地,大阪出現了農業商品化的跡象,逐漸成為日本的大米交易中心和棉花生產交易中心。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物產與商業財富都使得它在戰時成為了豪傑們眼中的必爭之地。

在北海道尚未併入日本的時代

大阪可以說是日本中部最關鍵的海陸樞紐所在▼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這為戰國時代大阪曲折的命運拉開了帷幕。

先是織田信長與以大阪石山本願寺為中心的一向宗佛教徒打了十年仗,最終以燒燬石山本願寺,二者講和為結局。信長死後,上位的豐臣秀吉在大阪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修建了城堡大阪城,併成為其家族的統治中心。而隨著秀吉過世,德川家康崛起,大阪城又成為了大阪冬之陣和大阪夏之陣的戰場,決定了未來日本權力的歸屬。

描繪了豐臣時代大阪城的屏風

(圖片來自@wikipedia )▼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最終,大阪城破,豐臣家滅亡,德川家建立幕府,大阪要塞則被徹底破壞。

但大阪的民用功能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德川家康甚至可以說很重視大阪地區,將其收為自己的直轄領地,並重修了更高更大的城堡。

大阪城,與名古屋城、熊本城並列為日本三名城

(圖片:ESB Professional / Shutterstock)▼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亂世的終結對商業都市總是有好處。德川幕府時代的大阪發展非常迅速,繼續承擔著聯通東西日本,集散商品人流的樞紐。對於陸路不便的日本來說,大阪港也是海上動脈的關鍵節點,過去繁盛的稻米與棉花貿易繼續暢通,使它有了天下廚房的美稱。

1686年的大阪地圖

(圖片:wikipedia@Hayashi Yoshinaga UBC Library Digitization Centre)▼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只是,對於整個日本來說,大阪已經不再是歷史的選擇。而關東平原不僅是全日本最大的平原地區,坐落在這裡的江戶城,還是德川幕府的老巢,在政治和農業經濟上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此後的江戶時代,江戶城不僅擁有將軍坐鎮的政治地位,而且也因為大阪不再擁有通商口岸的優勢,而在經濟上後來居上。直到倒幕運動之後,江戶改名東京,並迎來了天皇,成為了事實上的首位城市,盡享改革期的政治與技術紅利。而大阪卻不可避免地相對衰落了。

皇居鳥瞰圖,相比幕府時期的江戶城御所相差不大

amocity
amocity

  


(圖片來自@Wikipedia)▼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宏偉的願景

二戰之後,曾經乘改革東風而起的日本變成了一地廢墟,經濟重啟有賴於佔領軍和官僚系統的政治性指導。此時東京的優勢變得更大,成為日本的機械製造與重工業中心,只是將部分輕工業留給了大阪。

東京鐵塔,建於1958年

在經歷了數年的回覆和朝戰的機遇期後

日本工業機器再次快速崛起

(圖片:superjoseph / Shutterstock)▼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在隨後的產業升級中,大阪也無奈滯後,眼看著東京佔據了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制高點。隨著日本城市化程序加快,東京一家獨大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大阪雖然表現突出卻與東京差距越來越大。

作為實質上的首都,東京是這個島國當之無愧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在2010年就已經成為了世界人口最多,GDP最高的城市,在環太平洋地區擁有相當的話語權。如今日本的城市化程序業已完成,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老齡化與勞動力人口減少的問題也變得日益嚴重,東京卻仍然能在其他地區勞動力人口萎縮的情況下,持續吸納人口,創造財富。

歡迎來到東京,一座世界級的資本製造機

(圖片:taihern / Shutterstock)▼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大阪的命運就顯得落寞多了。和日本大多數城市一樣,大阪的老齡少子化問題凸顯,在產業升級中,過去培育起來的阪神工業帶企業,也紛紛把工廠遷到了第三世界,把總部挪到東京,將家鄉棄之如敝履。

不過作為一座古都,旅遊業還是很合適的

(旁邊還有京都奈良,堪稱古都群)

(圖片:deposit / 圖蟲創意)▼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大阪人也希望能改寫自己的命運,首先就要從行政級別上確立自己的身份。

根據1947年的日本《地方自治法》,日本行政區分為都道府縣四種。其中以縣最為常見,有43個,北方開發程度較低的北海道是唯一的道,2府分別為京都與大阪,而東京最為特殊,是唯一的一個都。東京都的特殊身份,避免了其他城市可能遇到的府市兩級機構的內耗,機構精簡,職權也相對明確,這樣的制度設計,是苦於不同層級機構疊床架屋的大阪所心心念唸的。

相當於一個首都,兩個直轄市,一個邊疆區.▼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備胎首都計劃,於是應運而生。

2012年,大阪市市長橋下徹和他領導的政黨「大阪維新會」推出政治綱領《大阪都構想》,旨在參考東京都,合併大阪府與其下轄的大阪市與堺市等已經成為城市群的市,為一個「大阪都」。雖然不一定真的要承擔首都職責,但「都」的行政級別,可以規避多頭領導、府市政府互相掣肘,以減輕公共資源浪費,加速大阪的發展。

雖然已經完全連成一片

但其實大阪府下面的是眾多「市」組合在一起

(圖片來自:google map)▼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計劃很誘人,但如何協調大阪市與其他衛星城的地位、如何劃分大區、需要多少預算等等細節問題都需要權衡各方利益。這些問題未能解決,導致議案15年投票時以微弱劣勢被否決。而大阪維新會不願放棄這個美好的計劃,準備在2020年年末投票。

大阪維新會(可愛畫風)

(圖片來自@Wikipedia)▼

“首都備胎”,就是我! | 地球知識局

變數在於,如今全球受到疫情影響,恐怕屆時民眾態度會趨於保守,大阪想做都,還是沒有那麼容易。

參考文獻:

https://oneosaka.jp/tokoso/question.php

https://www.wikiwand.com/zh-cn/%E5%A4%A7%E9%98%AA%E9%83%BD%E6%A7%8B%E6%83%B3

https://www.nippon.com/hk/japan-data/h00433/

https://www.japantimes.co.jp/news/2016/03/27/national/life-good-clean-prosperous-japans-backup-capital-osaka-2060/#.XsJNgkQzbIX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MZO59146060V10C20A5AC800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9%98%AA%E5%B8%82#%E8%BF%91%E4%BB%A3

https://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politicsasociety/23512-2017-02-02-13-59-19.html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vigator Fortuner

END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