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322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572-民國大首都

作者:酸奶沒泡沫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南京定為國都。而此時的南京,已在戰亂中失去往日古都的榮光,市容破敗,民生凋敝,基建落後,難以與同一時期的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城市相提並論。

無論是發展速度、地價房價還是外資流入

當時人們的首選顯然是一眾沿海城市

而內陸政治中心,經濟上缺相對慘淡

原圖:《建國方略》▼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amocity
amocity

  


重新建設這座古都的任務,就這樣就落到了國民政府手裡。此後的十年,被稱為「南京十年」,新政府的尊嚴與國際形象,全寄託在了南京的城市建設上。

南京在這黃金十年裡,變成了怎樣一座城市呢?

建都任務當頭喝

國民政府雖然定都南京,公佈了國家構建,但其實此時北伐戰爭尚未結束,北部和西部的戰事燒錢無數,建設首都的資源極為有限。為了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的效果,南京市市政部門便率先開始了對南京舊城區(尤其是人多的城南地區)的小型改造,為日後建設開闢道路。

北伐是個大工程

如果東北軍閥不易幟,華北的戰火也將難以平息

南京這個首都就始終令人感到不穩▼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不久後,北伐戰局趨穩,將南京正式建設成為現代都市的日程就被提了上來,在這正式的首都建設中,首先要提的,就是「首都大計劃」。

1928年末,南京出臺了由時任市長主導制定,經修改三次的「首都大計劃」,強調要以「建設農村化、藝術化、科學化的首都」的指導思想來建設南京。

amocity
amocity

  


不知市長是不是受了時髦的田園城市理論的影響

不過這可行性實在太差,尤其是在當時中國的條件下

(霍華德的理想,實現有點難)▼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這裡的「農村化」即田園化,指的是首都建設即便注重工商業,也要維持恰當的農業佈局,這是當時國際上非常流行的城市規劃設計思路;「藝術化」強調的則是城建應該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中國的首都擁有中國的味道;而「科學化」,就是要借鑑此前西方的科學規劃城市的經驗,來解決南京首都建設中的問題,並用現代化的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完成首都建設。

朱元璋定都應天府,南京作為明朝第一都城

在規劃上其實已有各區域承擔不同功能的基礎

(明朝都城圖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在功能區劃上,「首都大計劃」將南京劃分為舊城區、行政區、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學校區和林園區 7 個分割槽,在道路規劃上,擬定了 4 條縱向乾道和 3 條橫向乾道,奠定了近代南京的道路主骨架。

除「首都大計劃」外,南京還通過了《南京特別市市政府工務局取締建築章程》、《市區建築暫行簡章》,等城市規劃法規,為後期南京城規法律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民國時期,南京及其臨近地區圖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在這些規劃條款的指導下,南京的新都建設工作有了眉目,時快時慢地進行起來。而此時的國民政府,也於1928 年 6 月北伐戰局已定時介入到首都的規劃設計中。

但國民政府介入首都建設後卻沒能同心協力地建都,在內部多有不和,尤其是蔣介石和孫科為爭奪城市規劃主導權較量了起來:

1928 年 9 月,「建設首都委員會(建首會)」成立,直屬於中華民國建設委員會,由蔣介石擔任主席;12月,孫科又主導成立了「國都設計技術委員會(國都處)」,直隸於中央政府,孫科擔任主任。

首都城內分割槽圖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由於中央政府級別上高於建首會,在首都建設上,孫科話語權還略勝蔣介石一籌。

但蔣介石畢竟是委員長,想要在政治級別上動手腳比其他人都要方便。於是1929年6月,「建設首都委會」更名為「首都建設委員會(首建會)」,改由國民政府直屬,旨在架空國都處,職權上與國都處有眾多重疊。這樣一來,擔任主席的蔣介石就獲得了「首都規制權」之爭的最終勝利。

傅厚崗原為「府後崗」,是明代府軍後衛駐紮之地

在首都計劃中也是重要的行政區

內設外交部,立法院等機關單位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但孫科的國都處並非毫無歷史價值。從 1928 年底成立到 1929 年年底被裁撤,這個存在了一年多的機構,組織人力編制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首都計劃》。該計劃標誌中國首個按照國際標準、採用綜合分割槽的現代城市規劃的誕生。此後蔣介石主導的南京建設,也以這部計劃書為藍本。

《首都計劃》的理想南京

無論政見如何,南京國民政府的高官們卻都認為,與紐約建都以前的蠻荒相比,南京建都時「已居政治和教育的中心地位」,而且隨著人口曾多和商業的發展,未來南京的繁盛程度會比其他各國首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國都處」的 《首都計劃》就是為了服務這個目標而制定的。

在規劃上,該計劃深受歐美「衛星城」、「鄰里單位」的思想影響,城市空間佈局以同心圓式展開,要求避免使城市發展呈「狹長之形」,進而避免發展這裡繁榮、那塊貧窮的不均衡發展勢頭。

當時南京城內的人口密度

新首都要面臨著大量的人口流入

而中央區域已過於人口集中,需要往外部區域進行規劃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在理念上,《首都計劃》和延續了「首都大計劃」的觀念,重視民族主義,認為建設應當「本諸歐美科學之原則」、兼併「吾國美術之優點」,中西結合,不可偏廢。

在內容上,《首度計劃》非常豐富,設計了南京的史地概略、人口預測、中央政治區、建築形式、道路系統、水道改良、交通管理、鐵路與車站、港口計劃、飛機場等各個方面。

揚子江水道深度圖

良港需水深,而本就有揚子津渡口的揚子江自然在規劃之中

水深浪大是進行大型水運的基礎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對於計劃的內容分佈,考慮到南京作為首都,「茲事體大」,國都會工作人員林益民就說:「……所有計劃之設定,皆應按切當地之情形……」,所以該計劃的前三章節主要是對南京的勘察。

在屬於勘察部分的「南京史地概略」章節中,南京的歷史演變、地理特徵都得到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這些背景應用在「首都界限」的設定上,就是總結了古人的教訓,儘量遵循了「利用天然界限」的原則,以「避免將來糾紛」、「預備將來發展」:國都界線南起牛首山,北至常家營,西至和尚路,東至青龍山,全長117.2km。

在規劃中對國都作了明確的界線範圍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接著第四章則開始了對南京土地利用的規劃。根據國都處的設計,中央政治區在中山門外紫金山麓,行政區位於鼓樓以北的傅厚崗,兩個工業區在長江沿岸,住宅區分等級,除舊城區外,在城北另設高級別墅區,商業區在明故宮和新街口,文化區在鼓樓、五臺山一帶。

按照計劃,五臺山一帶將承擔文化集中區的功能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至於江北的浦口,也被納入了大首都的範圍,準備建設成未來的工業區,促進江南江北的協調發展。雖然這個想法沒有在國民時期落實,但卻被新中國所繼承了。

對於浦口工業區的規劃

可使江北在工業上得到迅速發展

避免將來的各區發展不均衡問題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當然,道路系統的規劃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都計劃》採用兩種規劃方式:一種為「隨意規劃,了無障礙」,適用於「新建都市,全部殆屬空地」;另一種則適用於建築物多的老城:「只宜因其固有,加以改良」。由於南京是古都新建,所以兩種規劃都應兼顧。

南京朝天宮牌樓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計劃》中南京道路整體採用近代西方方格網和放射線的佈局。以中山路、中正路、中央路、漢中路等為基線,平行或垂直展開;城市道路系統則分為乾道、次要道路、環城大道、林蔭大道、內街。

在道路交通上,《計劃》認為「市內交通裝置完善與否,關係市民之幸福者至大。」經過對電車,無軌電車,公共汽車的比較,國都處決定應以公共汽車為宜。

透過詳細的公路分割槽,規劃了眾多公共汽車路線

便利的交通是首都發展的前提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但出遠門時公共汽車顯然不行,這就要靠公路、鐵路、飛機了。在港口計劃上,《計劃》擬將南京建設為國際貿易港口,以下關港為主,浦口港為輔;在機場方面則設計了四個,軍民兩用、水陸兩用的都有。

南京下關碼頭貨倉及工業區規劃

現代化的首都不僅對內要基建設施完備

也要具備對外溝通交流的條件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除此之外,《首都計劃》還對公共休閒空間、 自來水的使用等民生專案進行了規劃,力爭做到讓城市實現便民最大化。

首都計劃成功了嗎

對於何時能夠將《首都計劃》中的城市藍圖落地,規劃也設定了預期。

在預算上,計劃認為各項建設「若無一定之程式……則換機倒置之嫌,凌亂無序之弊」,故而應「按切需要之情形,經濟之狀況,預為訂定」,估計六年建設經費為國幣5180萬元,還規劃了欠款的來源。

白鷺洲平民住宅區

按照規劃建造的住宅區,排列整齊一致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夢想很豐滿,落實到行動上還是出現了偏差。由於缺乏預算,《首都計劃》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沒有變成實際的建築物,得到最大程度落實只有城市道路的建設。

1929年,全城的中軸線——迎陵大道建成,從下關中山碼頭,穿過市中心,再向東到中山門,全長12公里。同年,南京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中山橋在下關惠民河上竣工。到了1935年,南京方格網形式的道路系統基本成網。

比較南京今天的城市道路網,80%的城市主乾道和50%的城市次乾道已經在民國時期形成,而且當時設定的道路名稱——城南的建康、金陵,城中的北平、上海,城北的山西、湖南,黨政機關規劃路——黃浦路、中央黨部路,許多都沿用至今。

其餘一些專案規劃,或是因為財政困難而擱淺,或是因為人地矛盾推遲,也有的因為政治原因暫停了。

原有的和計劃的電力廠位置

計劃若是落地,首都內各區都可有穩定的電供應

但有些平民區卻遲遲沒有等來通電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拿商業區來說,《計劃》中把新街口和明故宮設為重點打造的商業區。其中的明故宮一帶地多空曠,易於規劃,適合建立百貨商店、旅館等場所,而且此地廢棄許久,地價便宜,成為商業區後,地價必定陡增,政府也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

但是,計劃只實現了一半,明故宮成為「商業中心」的願望未能實現。有意思的是,明故宮時至今日也只是一處遺址公園,沒能實現大規模旅遊商業化的目標。

明故宮臨近計劃中的中央政治區

但能成功發展成現代商業中心的一般以新的區域較多

古蹟的不可破壞對規劃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也有很多計劃,雖未得到完全落實,但其中的規劃理念對今天的南京城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住宅區和林蔭大道的想法就是例子。

針對住房困難戶,《首都計劃》提出應借鑑歐美各國發展公營住宅的經驗,對居住困難者予以救濟。儘管這一美好設想最終因財政問題破滅了,但以廉租房來保障居民居住權利的做法在今天仍在實施:

江南六區範圍內的公租房和廉租房並軌執行,並軌後統一稱公共租賃住房。

政府職工宿舍圖

和今日的大城市公租房規劃類似

為首都服務的機關人員提供了較好的生活保障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而林蔭大道在城市規劃中出現,也是《首都計劃》開的先例。計劃擬在南京建設兩條林蔭大道,一條依秦淮河而建,另一條則順城牆而建,並環繞城內一週。

今天,以中山大道為代表的林蔭大道,就是《首都計劃》中林蔭大道觀念結的果實…

南京林蔭大道鳥瞰效果圖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雖然《首都計劃》未能全部實現,但為南京奠定了功能分割槽、道路系統等城市格局的基礎。哈佛大學教授柯偉林對此如是形容:「南京是中國第一個按照國際標準、採用綜合分割槽規劃的城市……如果南京今天可以稱作‘中國最漂亮、整潔而且精心規劃的城市之一’的話,這得部分歸功於國民政府工程師和公用事業官員的不懈努力。」

而把這其中大量計劃落到實處的,則已經是新中國的建設者們了。

參考資料:

陳海懿. 《首都計劃》探微. 黑龍江史志, 2013(19).

黃道遠. 1927-1937年南京城市規劃作用機制研究. 2015.

http://news.hexun.com/2015-01-09/172207332.html

http://njnewnews.net/newsshow.php?cid=9&id=678

董佳. 首都營造與民國政治:南京《首都計劃》研究. 學術界, 2012(5):212-224.

佟銀霞. 劉紀文與民國時期南京市政建設及管理(1927-1930). 東北師範大學, 2007.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NGCHIYUI / Shutterstock

END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572-民國大首都

作者:酸奶沒泡沫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南京定為國都。而此時的南京,已在戰亂中失去往日古都的榮光,市容破敗,民生凋敝,基建落後,難以與同一時期的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城市相提並論。

無論是發展速度、地價房價還是外資流入

當時人們的首選顯然是一眾沿海城市

而內陸政治中心,經濟上缺相對慘淡

原圖:《建國方略》▼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重新建設這座古都的任務,就這樣就落到了國民政府手裡。此後的十年,被稱為「南京十年」,新政府的尊嚴與國際形象,全寄託在了南京的城市建設上。

南京在這黃金十年裡,變成了怎樣一座城市呢?

建都任務當頭喝

國民政府雖然定都南京,公佈了國家構建,但其實此時北伐戰爭尚未結束,北部和西部的戰事燒錢無數,建設首都的資源極為有限。為了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好的效果,南京市市政部門便率先開始了對南京舊城區(尤其是人多的城南地區)的小型改造,為日後建設開闢道路。

北伐是個大工程

如果東北軍閥不易幟,華北的戰火也將難以平息

南京這個首都就始終令人感到不穩▼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不久後,北伐戰局趨穩,將南京正式建設成為現代都市的日程就被提了上來,在這正式的首都建設中,首先要提的,就是「首都大計劃」。

1928年末,南京出臺了由時任市長主導制定,經修改三次的「首都大計劃」,強調要以「建設農村化、藝術化、科學化的首都」的指導思想來建設南京。

不知市長是不是受了時髦的田園城市理論的影響

不過這可行性實在太差,尤其是在當時中國的條件下

(霍華德的理想,實現有點難)▼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這裡的「農村化」即田園化,指的是首都建設即便注重工商業,也要維持恰當的農業佈局,這是當時國際上非常流行的城市規劃設計思路;「藝術化」強調的則是城建應該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中國的首都擁有中國的味道;而「科學化」,就是要借鑑此前西方的科學規劃城市的經驗,來解決南京首都建設中的問題,並用現代化的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完成首都建設。

朱元璋定都應天府,南京作為明朝第一都城

在規劃上其實已有各區域承擔不同功能的基礎

(明朝都城圖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在功能區劃上,「首都大計劃」將南京劃分為舊城區、行政區、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學校區和林園區 7 個分割槽,在道路規劃上,擬定了 4 條縱向乾道和 3 條橫向乾道,奠定了近代南京的道路主骨架。

除「首都大計劃」外,南京還通過了《南京特別市市政府工務局取締建築章程》、《市區建築暫行簡章》,等城市規劃法規,為後期南京城規法律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民國時期,南京及其臨近地區圖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在這些規劃條款的指導下,南京的新都建設工作有了眉目,時快時慢地進行起來。而此時的國民政府,也於1928 年 6 月北伐戰局已定時介入到首都的規劃設計中。

但國民政府介入首都建設後卻沒能同心協力地建都,在內部多有不和,尤其是蔣介石和孫科為爭奪城市規劃主導權較量了起來:

1928 年 9 月,「建設首都委員會(建首會)」成立,直屬於中華民國建設委員會,由蔣介石擔任主席;12月,孫科又主導成立了「國都設計技術委員會(國都處)」,直隸於中央政府,孫科擔任主任。

首都城內分割槽圖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由於中央政府級別上高於建首會,在首都建設上,孫科話語權還略勝蔣介石一籌。

但蔣介石畢竟是委員長,想要在政治級別上動手腳比其他人都要方便。於是1929年6月,「建設首都委會」更名為「首都建設委員會(首建會)」,改由國民政府直屬,旨在架空國都處,職權上與國都處有眾多重疊。這樣一來,擔任主席的蔣介石就獲得了「首都規制權」之爭的最終勝利。

傅厚崗原為「府後崗」,是明代府軍後衛駐紮之地

在首都計劃中也是重要的行政區

內設外交部,立法院等機關單位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但孫科的國都處並非毫無歷史價值。從 1928 年底成立到 1929 年年底被裁撤,這個存在了一年多的機構,組織人力編制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首都計劃》。該計劃標誌中國首個按照國際標準、採用綜合分割槽的現代城市規劃的誕生。此後蔣介石主導的南京建設,也以這部計劃書為藍本。

amocity
amocity

  


《首都計劃》的理想南京

無論政見如何,南京國民政府的高官們卻都認為,與紐約建都以前的蠻荒相比,南京建都時「已居政治和教育的中心地位」,而且隨著人口曾多和商業的發展,未來南京的繁盛程度會比其他各國首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國都處」的 《首都計劃》就是為了服務這個目標而制定的。

在規劃上,該計劃深受歐美「衛星城」、「鄰里單位」的思想影響,城市空間佈局以同心圓式展開,要求避免使城市發展呈「狹長之形」,進而避免發展這裡繁榮、那塊貧窮的不均衡發展勢頭。

當時南京城內的人口密度

新首都要面臨著大量的人口流入

而中央區域已過於人口集中,需要往外部區域進行規劃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在理念上,《首都計劃》和延續了「首都大計劃」的觀念,重視民族主義,認為建設應當「本諸歐美科學之原則」、兼併「吾國美術之優點」,中西結合,不可偏廢。

在內容上,《首度計劃》非常豐富,設計了南京的史地概略、人口預測、中央政治區、建築形式、道路系統、水道改良、交通管理、鐵路與車站、港口計劃、飛機場等各個方面。

揚子江水道深度圖

良港需水深,而本就有揚子津渡口的揚子江自然在規劃之中

水深浪大是進行大型水運的基礎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對於計劃的內容分佈,考慮到南京作為首都,「茲事體大」,國都會工作人員林益民就說:「……所有計劃之設定,皆應按切當地之情形……」,所以該計劃的前三章節主要是對南京的勘察。

在屬於勘察部分的「南京史地概略」章節中,南京的歷史演變、地理特徵都得到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這些背景應用在「首都界限」的設定上,就是總結了古人的教訓,儘量遵循了「利用天然界限」的原則,以「避免將來糾紛」、「預備將來發展」:國都界線南起牛首山,北至常家營,西至和尚路,東至青龍山,全長117.2km。

在規劃中對國都作了明確的界線範圍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接著第四章則開始了對南京土地利用的規劃。根據國都處的設計,中央政治區在中山門外紫金山麓,行政區位於鼓樓以北的傅厚崗,兩個工業區在長江沿岸,住宅區分等級,除舊城區外,在城北另設高級別墅區,商業區在明故宮和新街口,文化區在鼓樓、五臺山一帶。

按照計劃,五臺山一帶將承擔文化集中區的功能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至於江北的浦口,也被納入了大首都的範圍,準備建設成未來的工業區,促進江南江北的協調發展。雖然這個想法沒有在國民時期落實,但卻被新中國所繼承了。

對於浦口工業區的規劃

可使江北在工業上得到迅速發展

避免將來的各區發展不均衡問題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當然,道路系統的規劃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都計劃》採用兩種規劃方式:一種為「隨意規劃,了無障礙」,適用於「新建都市,全部殆屬空地」;另一種則適用於建築物多的老城:「只宜因其固有,加以改良」。由於南京是古都新建,所以兩種規劃都應兼顧。

南京朝天宮牌樓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計劃》中南京道路整體採用近代西方方格網和放射線的佈局。以中山路、中正路、中央路、漢中路等為基線,平行或垂直展開;城市道路系統則分為乾道、次要道路、環城大道、林蔭大道、內街。

在道路交通上,《計劃》認為「市內交通裝置完善與否,關係市民之幸福者至大。」經過對電車,無軌電車,公共汽車的比較,國都處決定應以公共汽車為宜。

透過詳細的公路分割槽,規劃了眾多公共汽車路線

便利的交通是首都發展的前提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但出遠門時公共汽車顯然不行,這就要靠公路、鐵路、飛機了。在港口計劃上,《計劃》擬將南京建設為國際貿易港口,以下關港為主,浦口港為輔;在機場方面則設計了四個,軍民兩用、水陸兩用的都有。

南京下關碼頭貨倉及工業區規劃

現代化的首都不僅對內要基建設施完備

也要具備對外溝通交流的條件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除此之外,《首都計劃》還對公共休閒空間、 自來水的使用等民生專案進行了規劃,力爭做到讓城市實現便民最大化。

首都計劃成功了嗎

對於何時能夠將《首都計劃》中的城市藍圖落地,規劃也設定了預期。

在預算上,計劃認為各項建設「若無一定之程式……則換機倒置之嫌,凌亂無序之弊」,故而應「按切需要之情形,經濟之狀況,預為訂定」,估計六年建設經費為國幣5180萬元,還規劃了欠款的來源。

白鷺洲平民住宅區

按照規劃建造的住宅區,排列整齊一致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夢想很豐滿,落實到行動上還是出現了偏差。由於缺乏預算,《首都計劃》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沒有變成實際的建築物,得到最大程度落實只有城市道路的建設。

1929年,全城的中軸線——迎陵大道建成,從下關中山碼頭,穿過市中心,再向東到中山門,全長12公里。同年,南京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中山橋在下關惠民河上竣工。到了1935年,南京方格網形式的道路系統基本成網。

比較南京今天的城市道路網,80%的城市主乾道和50%的城市次乾道已經在民國時期形成,而且當時設定的道路名稱——城南的建康、金陵,城中的北平、上海,城北的山西、湖南,黨政機關規劃路——黃浦路、中央黨部路,許多都沿用至今。

其餘一些專案規劃,或是因為財政困難而擱淺,或是因為人地矛盾推遲,也有的因為政治原因暫停了。

原有的和計劃的電力廠位置

計劃若是落地,首都內各區都可有穩定的電供應

但有些平民區卻遲遲沒有等來通電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拿商業區來說,《計劃》中把新街口和明故宮設為重點打造的商業區。其中的明故宮一帶地多空曠,易於規劃,適合建立百貨商店、旅館等場所,而且此地廢棄許久,地價便宜,成為商業區後,地價必定陡增,政府也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

但是,計劃只實現了一半,明故宮成為「商業中心」的願望未能實現。有意思的是,明故宮時至今日也只是一處遺址公園,沒能實現大規模旅遊商業化的目標。

明故宮臨近計劃中的中央政治區

但能成功發展成現代商業中心的一般以新的區域較多

古蹟的不可破壞對規劃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也有很多計劃,雖未得到完全落實,但其中的規劃理念對今天的南京城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住宅區和林蔭大道的想法就是例子。

針對住房困難戶,《首都計劃》提出應借鑑歐美各國發展公營住宅的經驗,對居住困難者予以救濟。儘管這一美好設想最終因財政問題破滅了,但以廉租房來保障居民居住權利的做法在今天仍在實施:

江南六區範圍內的公租房和廉租房並軌執行,並軌後統一稱公共租賃住房。

政府職工宿舍圖

和今日的大城市公租房規劃類似

為首都服務的機關人員提供了較好的生活保障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而林蔭大道在城市規劃中出現,也是《首都計劃》開的先例。計劃擬在南京建設兩條林蔭大道,一條依秦淮河而建,另一條則順城牆而建,並環繞城內一週。

今天,以中山大道為代表的林蔭大道,就是《首都計劃》中林蔭大道觀念結的果實…

南京林蔭大道鳥瞰效果圖

( 圖片:《首都計劃》)▼

南京最後一次當首都,是怎麼規劃的?| 地球知識局

雖然《首都計劃》未能全部實現,但為南京奠定了功能分割槽、道路系統等城市格局的基礎。哈佛大學教授柯偉林對此如是形容:「南京是中國第一個按照國際標準、採用綜合分割槽規劃的城市……如果南京今天可以稱作‘中國最漂亮、整潔而且精心規劃的城市之一’的話,這得部分歸功於國民政府工程師和公用事業官員的不懈努力。」

而把這其中大量計劃落到實處的,則已經是新中國的建設者們了。

參考資料:

陳海懿. 《首都計劃》探微. 黑龍江史志, 2013(19).

黃道遠. 1927-1937年南京城市規劃作用機制研究. 2015.

http://news.hexun.com/2015-01-09/172207332.html

http://njnewnews.net/newsshow.php?cid=9&id=678

董佳. 首都營造與民國政治:南京《首都計劃》研究. 學術界, 2012(5):212-224.

佟銀霞. 劉紀文與民國時期南京市政建設及管理(1927-1930). 東北師範大學, 2007.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NGCHIYUI / Shutterstock

END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