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41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237-悲慘勞工

作者:冬之陣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10月底,前一陣因晶片貿易摩擦而惡化的韓日關係又遇到重挫。

30日當天,大批韓國人走上街頭,在日本大使館門口舉行遊行,抗議日本拒絕執行韓國大法院於去年此時做出的一項判決。與此同時,太平洋戰爭亞洲犧牲者韓國遺屬會也召開記者會,為同一件事譴責日本。

在世的受害者已是寥寥無幾

這不僅僅是公司和受害者之間的問題

而是兩個國家的問題

amocity
amocity

  


(https://en.yna.co.kr/view/AEN20191030011451315)▼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這項裁決是關於日本強制勞工政策的,韓國大法院認為,眾多日本企業的前身,在日韓合併和二戰期間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強制大批朝鮮族勞工參與建設,並對他們施以非人道的壓迫,要求這些公司向受害者的後代道歉、賠款。

日本政府和企業當然對此表示了拒絕,從而激起了韓國人激烈的反應。

這背後,又是怎樣一個充滿血淚的東亞故事呢?

去日本賺錢吧

1910年,日韓合併,地圖上沒有了大韓帝國的身影,朝鮮半島完全成為了日本帝國的囊中之物。這對於愛國的朝鮮人來說,無疑是至暗時刻,不過對於大多數生活在溫飽線以下的貧困朝鮮人而言,統治者是誰並不重要,能吃飽飯才是關鍵。

景福宮是朝鮮王朝的正宮

(日本國旗懸掛在景福宮)

(圖片來自https://m.post.naver.com/navigator.nhn)▼

amocity
amocity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而在同一政治實體下的現狀,看上去對某些人反而是有好處的。原本被日本人嚴格限制離開家鄉的朝鮮人,如今有了去日本在半島設定的開發區,甚至日本本土打工的機會。到了1920年代末,日本對朝鮮民眾的控制進一步鬆綁,前往日本的朝鮮打工仔一度暴漲到30萬人。

日本八幡制鐵所,20世紀初的日本第二大鋼廠

鋼鐵是工業化的門檻,是當時的高技術產業

對於當時的朝鮮人,確實是很可學習的

(圖片來自:Wikipedia)▼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儘管進入日本的朝鮮人並沒有得到和大和族一樣的待遇,完全是大城市周邊的三等公民,但這個勞務流動過程很大程度上還是自願的。朝鮮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僱主,賺取比在朝鮮工作多得多的工資,儘管這筆收入只是同等條件下日本本土工人的一半。

明治時期的煤礦遺址

辛苦是很辛苦的,但還是比在朝鮮老家種地收入多點

(圖片來自:Wikipedia@NY066)▼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朝鮮半島上的天災更助推了朝鮮人對日本工作機會的渴望。1929年,朝鮮半島輪番出現洪水和乾旱,本就脆弱的農業基礎損壞殆盡,很多人成為了失地農民,而朝鮮總督府仍然只顧榨取資源輸送回本土。去日本賺錢,是當時很多窮苦農民無奈的出路。

出糧季節,朝鮮的港口裝滿運往日本的大米和棉花

(圖片@http://contents.history.go.kr/photo?lang=ko)▼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日戰爭到了一觸即發的時候,採取擴張戰略的日本也加快了軍事整備和資源開發的力度。突然擴大的軍隊和勞工需求,造成了巨大的青壯年勞動力缺口,廉價而聽話的朝鮮勞工,成為了最好的補充手段,日本政府和國有企業開始有組織地安排朝鮮勞工赴日工作。

1928年,日本海軍的重型巡洋艦正在建造中

(三菱長崎造船第三碼頭)

(圖片來自:Wikipedia)▼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這場人口轉移的高峰期是在1939年。隨著中國戰場戰事吃緊,日本發現三個月消滅中國抵抗的圖謀難以得逞,開始徵調更多預備力量投放各地。在這一年公佈的《勞動力動員計劃》中,日本厚生勞動省徵調了110多萬人作為必要勞動力,各地政府都要攤派,朝鮮總督也不例外。

如果當時人口按7000萬算的話

110萬勞動力是個相當大的數字

這相當於10億人口國家動員起1600萬後備勞動力

(圖片來自:Wikipedia)▼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動員勞動力,尤其是朝鮮的異族勞動力,當然就沒有當年那麼自主自願了,在落即時基本是以警察機構完成的,說是招聘,其實就是抓壯丁。為了安撫朝鮮人激動的情緒,日本政府還美化包裝了一下徵調勞工的名頭,說這是「積極協助旱災救濟」、「教授半島工業發展所必須的工業技術」、「培養朝鮮人的職業精神和社會美德」。

就連曾經的韓國王室

為了保住優渥的生活和社會地位也加入了日本統治者

讓普通朝鮮人對日本產生過分的羨慕、美化、想象

也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的奴化方法

(圖片來自wikipedia)▼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日本企業在招募朝鮮勞工之後,有沒有美德教育不得而知,但工業技術肯定是沒有的,因為這些朝鮮工人幾乎全都被送到了最偏遠的工礦企業,從事暗無天日且毫無技術含量和勞保福利的工作。

還有另一種「為帝國效力」的辦法

上戰場,成為「朝鮮志願軍」,去給帝國當炮灰

(圖片來自:Wikipedia)▼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什麼是章魚屋

說起朝鮮工人在日本最慘無人道的工作形式,還要數「章魚屋」勞動。

日本本土資源匱乏,只有北方的北海道和外海的一些小島嶼下埋藏著豐富的煤礦資源。在石油時代全面到來之前,這些煤礦的開發是日本能源經濟的命脈。尤其是在衰落前的北海道,煤炭開採幾乎是當地的支柱經濟。

北海道成為日本領土其實是比較晚的事

正是因為全球殖民勢力已經匯聚東亞

日本才向寒冷的北方擴張,希望佔領儘可能多的土地

而北海道、千島群島、薩哈林島、堪察加半島等

就成為日本與俄國在遠東爭奪海權的重要區域▼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而章魚屋,便是一種當時流行於北海道勞動形式。但其實章魚屋最早並非專門面向朝鮮人,而是用在日本人自己身上的。

北海道路煤礦入口

對北海道的大肆開發,需要大量工人的血汗勞動

(圖片來自:Wikipedia@墨筆)▼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19世紀末的日本新政府在控制了北海道之後,為了加快北海道的開發速度,從其他島嶼上徵發囚犯和貧困的農民,許以厚利,誘騙他們到島上修築鐵路公路,開掘煤礦。畢竟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國家雖富強,平民的生活水平卻毫無保障,能去北海道混口飯吃對很多農民來說已經不錯。

1925年左右,建設中的夕張鐵道第3隧道

機車車輛為大勝號

(圖片來自:Wikipedia)▼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但到了島上他們才發現自己被騙了。北海道的冬天漫長而苦寒,缺乏一切必要的基礎設施,開發企業也露出了猙獰的獠牙,僅保障他們的吃喝拉撒,常常剋扣工錢,不少工人動了逃跑的念頭。為了防止工人逃跑,工頭會用鐵鏈將工人們全部連在一起,還有鐵球配重增加逃跑的難度。開工時,工人排著長隊,沿著確定的路線前進,進入礦山勞動,直至累死凍死才能脫離隊伍。

這待開發的寒冷北國,且不說針對朝鮮員工

就是日本人組成的拓殖團,也有一種強烈的被流放感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

寫的就是在更北方勘察加海域的艱辛故事

(圖片來自chelys.eu/)▼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章魚屋的名字也由此而來:日本人相信章魚一旦撞到石頭上,就會用吸盤死死盤住石頭,直到力竭死亡才會鬆開。

這種毫無人權的勞動形式,後來也被用在了朝鮮人的身上。

北海道昭和煤礦

不僅韓國人被強迫勞動,也有中國工人的身影

(圖片來自:Wikipedia@Ooyubari9201)▼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一個標準的章魚宿舍,是用北海道原產的松木和樺木木板製成的,頂上蓋著皮革屋頂,可以容納70個工人。為了防止工人集體逃脫,章魚宿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的外側掛著鈴鐺,這樣只要他們一開門警衛就能趕來制止。危險的窗戶當然更是能省則省,只留一個小小的透氣口。

章魚屋內部

(圖片來自:日本國立圖書館)▼

由於北海道的冬天太冷,一年裡能開工的日子只有一半,為了搶出一年的進度,工頭會要求工人早早起床工作,站著用餐喝水,然後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進入礦山。餐食基本就是白米飯,連蔬菜都很少見,更別提肉食了。

長期畸形的飲食結構讓很多工人患上了夜盲症、腳氣病、骨質疏鬆等維生素缺乏導致的疾病,影響勞動效率。這是管理者們最討厭的工人,往往會遭到一頓毒打,然後被綁起來掛在屋子外喂蚊子,作為給其他工人的警示。

章魚屋工人的慘狀

(圖片@えんがる歴史物語)

http://story.engaru.jp/story/%E5%A4%A7%E6%AD%A3%E3%81%AE%E7%94%9F%E7%94%B0%E5%8E%9F/▼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由於章魚屋對工人的剝削太過醜陋,日本政府也曾在昭和初年嘗試過禁斷。但隨著戰事趨緊,這項人道政策也無疾而終,一直到戰後一年的1946年,章魚屋才在美國人的干預下被徹底取締。

而那些慘死異鄉的朝鮮工人,已經看不到這一天了。

當年的北海道,對於日本本土也是個極其特殊的環境

所需廢除的又豈止是章魚屋一項

(圖片來自:日本國立圖書館)▼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勞工的血與淚

和章魚屋類似的知名剝削營地,還有日本外海的軍艦島煤礦。2017年,韓國導演柳承完曾以之為題材拍攝過一部同名的歷史影片,同樣激起了日韓民間的激烈討論。以這兩處為代表的血汗煤礦,無疑是當年朝鮮工人最悲慘的歸宿。

軍艦島(端島)其實只是日本長崎外海的一處淺灘

因此地的煤礦而多次填海成島

因形如軍艦而得名,如今已廢棄

(圖片來自www.flickr.com/photos/kntrty/3720075234/)▼

amocity
amocity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軍艦島(端島)上的集體宿舍

(圖片來自:Wikipedia)▼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稍好一些的就業環境也有,比如參與修建長野地下大本營。

1944年7月,塞班島失守,日本在太平洋上緩衝領土已經不多,日軍大本營定下了本土要塞化的戰略,而這個日本大要塞的核心,就選在了長野的地下。它將會成為一座佔地5900平方米的龐大山洞防禦系統,用以容納高階軍官在此發號施令。

此時的日本正逐步徹底喪失制海權和制空權

日本的大城市將無一倖免,全日本都在準備玉碎

軍政高層當然要搞一個大大的防空要塞

(長野縣就位於東京以西的大山之中)

(圖為美軍轟炸神戶,來自wikipedia@USAAF Photographer)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到了1945年,工程又追加了一座地下宮殿和神社,準備把天皇也請來。

這項超級工程耗資鉅萬,更需要大量勞力配合,但日本本土此時已經完全沒有足夠的人力了。在1944年的《第六次勞動力動員計劃》中,日本政府已經開始動員學生,甚至女學生參與軍事訓練和建設,把最後的400多萬勞動力潛力榨得一滴不剩,這項絕密工程只能交給朝鮮人去做了。

長野縣松代大本營的隧道

現在已經被作為一個觀光景點為日本旅遊業創收了

(圖片@http://zh.nagano-cvb.or.jp/modules/sightseeing/page/32)▼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第一批勞工就是由7000名朝鮮人和3000名日本人組成的,後來承包該工程的西松和鹿島兩家建築公司又不知從哪調來了25萬朝鮮工人,不僅參與地下大本營建設,還要幫助周邊居民種地,維護工程與當地百姓的關係。

長野地下大本營入口

現在是這個隧道景點的入口

(圖片來自:Wikipedia)▼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松代地下帝國總部朝鮮紀念碑

(圖片來自:Wikipedia)▼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像這樣的朝鮮工人,在整個日韓合併時期數不勝數,各方對具體數字的統一口徑也很不一致,並由此造成了日韓長期不息的爭端。

在塞班島及其旁邊的提尼安島(天寧島)

有一些朝鮮族工人曾被日本帝國主義強行徵用

在甘蔗農場或製糖工廠工作

(圖片@http://contents.history.go.kr/photo?lang=ko)▼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日本政府承認的數字在60萬人左右,其中有15萬人是戰鬥人員。而在光復後的韓國,李承晚政府主張的數字為200萬人,被當時的日本外交部斷然否認,結下了樑子。此後韓國對強制勞工的定義越來越寬泛,受害者人數也見長,近年的口徑已經變成了650萬人,足足是日本統計的10倍,其中還包括大量的慰安婦。這又是日韓爭端的另一個焦點了,在此不提。

更像是來自惡魔的預告:「這裡是地獄,來吧」

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得來

(日本的慰安婦招聘廣告)

(圖片來自:Wikipedia)▼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眼見日韓越鬧越兇,同樣是歷史受害者的朝鮮也要出面表態。2003年,朝鮮黨媒《勞動報》聲稱,二戰期間被日本迫害的朝鮮族奴工共有840萬人(光復之初半島人口南北相加才只有2400多萬),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最壞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不法行為」,情緒一度失控。

而關於朝鮮工人的待遇,各方顯然也有不同的看法。朝鮮半島上的觀點強調日本虐待勞工,而日本被罰企業則辯護稱工人受到了良好的待遇,雖然工資低,但也已經比當時朝鮮半島上的大多數人賺的多,不能說是虐待和虧待。

各持觀點的爭論是不會有結果的

不知道在塞班島種甘蔗的工人們覺得這樣是好是孬

(圖片@http://contents.history.go.kr/photo?lang=ko)▼

去年被韓國法院重判的三菱重工還翻出了這樣的記錄:「(朝鮮工人)在船上充滿了歡樂,每個人都在歌唱,充滿活力,即使在採礦工作結束後,他們也可以在假期自由地前往劄幌市,享受購物的樂趣。」這當中有幾分真實,就留待觀者判斷吧。

此次事件的另一個背景,是日韓在60年代締結了《日韓基本條約》。當時的朴正熙政府在北方巨大的壓力下,對日本做出了諸多讓步,以放棄索賠等條件換取了日本對韓國合法性的支援,並廢除了兩國此前的不平等條約。

在韓國曆史博物館展出的《韓日條約》的複製品

(圖片來自Wikipedia@CK元子)▼

韓日又翻臉了,這次是為了朝鮮工人  | 地球知識局

所以此後的日本承認確有徵發朝鮮族苦工一事,並出於人道主義有過一些賠償動作,但並不覺得韓國法院舊事重提有什麼合法性,故而拒絕道歉。

很難達成一致

(圖片@https://news.joins.com/article/23455999)▼

可歷史人道問題從來也不僅僅是歷史問題,而是一系列更現實矛盾的引子。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END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