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1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712-中國人在海參崴

作者:顧安娜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1860年,俄國透過不平等條約,從清政府手中換得了一大片遠東的新領土。

為了防止華人勢力反攻,沙俄當局一開始對中國人進入新領土的大城市採取了嚴防死守的戰略。在後來被建設成太平洋艦隊總部,同時也是遠東邊疆核心城市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更是根本見不到多少中國人的身影。

作為俄國人尋找暖水港的重大戰果

海參崴在遠東的地位無疑是舉足輕重的▼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但遠在聖彼得堡的中央政府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向遠東投放資源,地方當局唯一的選擇,還是僱傭中國人參與市政建設。在一系列軍政設施全部被中國工人承包的同時,這座城市的基層商業活動也基本成為了勤勞的中國人的天下。

amocity
amocity

  


著名的尼古拉凱旋門也是出自中國工人之手▼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馬車與苦力

中國人率先進軍的地方商業活動是運輸業,這很大程度上也和城市建設的需求有關係。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建設之初,道路系統和運輸業主要由俄國人控制。但由於勞工不足,以及俄族運輸工人的福利要求過高,在城市大規模建設的時期,市政當局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採購他們的服務。而在工地上工作的一些中國人發現了其中的巨大商機,選擇了脫離工程隊,買上一輛馬車,搖身一變成為了工地的貨運供應商。

中國工人活好價廉還不要名分

俄國人想要搞建設就要給華人一絲生存的機會

(中國工人建設的火車站)▼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相較於傲慢的俄國工人,這些中國運輸工有自己獨到的優勢。

amocity
amocity

  


他們的生活要求很低,對馬匹和車輛的保養需求也不高,基本就是能用就行,甚至還有用俄族人看不上的老牛的,壓低了一大截成本。而在當時,符拉迪沃斯托克周邊的磚廠、石料場、木材廠也都是中國人開辦的,運輸隊能透過語言優勢和老鄉套近乎的方式,獲得最低廉的進貨價格。

他們組建起馬車隊,聚集在離倉庫不遠的地方

爭取能接到更多的活▼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很快全城大街小巷的貨運業務就都被中國人包攬了,俄國工人駕駛的馬車全面退守他們有語言優勢的客運領域。

中國人大舉進入馬車貨運,一開始還激起了俄國人的不滿。馬車行會向市政府施壓,要求取締中國馬車,理由是這些破破爛爛的馬車有礙觀瞻,中國人還經常超載,導致道路毀壞嚴重,難以修復。但更多的當地商行歡迎能帶來低運輸成本貨物的中國人,向當局請願保護中國人的運輸權。

中國馬車和俄國馬車在街頭的相遇

俄國人看不起的中國馬車卻更有市場

也支撐了大部分的運輸需求▼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權衡之下,符市當局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政策,闢出一塊專門的馬車場,要求中國馬車必須在此集結,接受車況檢查,並按時向當局繳納租金。如此提高了中國人參與運輸業的門檻,同時也保留了中國馬車提供的服務。他們也很清楚,這座城市陸上運輸業的正常運轉已經少不了這些沉默的中國人了。

其實馬車伕們在當時的符市華人運輸業者裡已經算是有產者了,更多的中國人從事的是真正的無產工作——背夫。

只需要一個揹簍和健康的身體就可以了

真正的工具人▼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馬車運輸價格較貴,而且有時候也未必有能裝滿一馬車的貨物,所以背夫苦力也就應運而生了。在當局看來,這些自願做背夫的中國人已經不是人了,而是城市交通工具的一部分。他們不能走人行道,妨礙體面的俄國人行路,而必須在行車道的最右側和馬車搶道,遵守車伕的交通規則。

即使被傲慢的俄國人如此對待

他們還是靠著堅韌的品質在此生存了下來▼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為了增加收入,這些耐力極佳的中國背夫也絕不拒絕任何可能的生意機會。他們中自學了俄語,擅長打哈哈的,就埋伏在市場門口,為出門採購的俄國太太們背商品;力氣大的就去碼頭和搬家公司等著,用一個揹簍裝著不低於自己體重的貨物進進出出;其他還有背棺材、背大糞、背軍事物資的,只要有運輸的地方就能見到中國工人。

更多的時候還是在碼頭裝卸搬運貨物

業餘還可以找點零活▼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和所有見到過早期中國海外移民的西方人一樣,符市的俄國人也覺得這些中國人一定是地獄來的不死族,他們面無表情,「拿著5個戈比(俄國輔幣,1戈比=0.01盧布)就可以背著8普特(俄國重量單位,1普特=16.4公斤)東西走到天涯海角」。

兩個國家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國民自然有不同的追求

俄國人要擴張,要強盛,要追求

此時的中國人最主要的還是活下去▼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但大多數人選擇放棄了探究他們究竟是不是活人,只要當價廉物美的運輸工具用就挺好。

尤利尤利與帝王蟹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這樣的海港城市,海洋運輸的重要性並不輸給陸上運輸,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一部分。而在這樣的市場上,也湧現出了一大批中國人的身影。俄國詩人馬特維耶夫在自己的詩歌中這樣寫道:

黃皮膚的中國人劃著「尤利」(俄國人對中國舢板的稱呼)

灣裡藍色的水泛著靜靜的漣漪

他們面前是遠東的首都

符拉迪沃斯托克在煙霧裡

……

中國人搖槳歌唱

歌唱著海參崴——偉大的海參之城……

在這座海港城市,海面上也有著很多的機會

俄國人用來貿易,中國人也可以用來做生意▼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中國船工有沒有在歌唱海參崴我們不得而知,但中國船工成功掌控了符市的海運是確鑿無疑的。飄蕩在金角灣裡的眾多「尤利」,在白天是能夠超載運輸木材的堅忍貨船,到了晚上就是船工包餃子、吹嗩吶的宴會廳。常年將船隻當家的船民不是隻有廣東、福建才有,在必要的情況下,東北移民也可以。

中國船工的印章▼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隨著華人在海運業的勢力越來越大,一些有商業頭腦的人逐漸脫穎而出,變成了大船東,最大的木船已經可以裝載超過50噸的貨物,儼然是金角灣一景。而深感威脅的俄國船運業主也聯手向市政府施壓,要求立法禁止外國人在符市近海提供海運服務。

金角灣的中國舢板

部分中國人在此已經有了原始的資本積累▼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立法最終透過,但對實際情況的改變著實有限。當時在符市海運協會等級的船隻共有615艘,其中半數名義上屬於俄國人,但大多數船隻的實控人還是中國人。一項非官方統計顯示,這裡邊真正的俄國船主只有6個人。

中國舢板和太平洋第1分艦隊的軍艦停靠在一起

中國人用耐力和智慧在這片「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紮下了根▼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此外還有大量根本沒有去登記的小型中國船隻在提供輔助支線服務。中小型的商行老闆們,自然都很喜歡這些黑船。

當局的政策歸政策

物美價廉才是生意人最在意的▼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這些船隻還經常能搞出一些副業。

比如一些膽子大的船民很快發現,符市近海有著豐富的深海漁業資源,撈魚捉蝦比單純做運輸業賺錢得多。於是他們改裝了貨船,在市場裡租下一個攤位,出售新鮮或者烹飪好的水產。一位叫別裡傑尼諾夫的俄國作家這樣回憶他在符市的見聞:

「地上是用白鐵皮座城的大貨槽,各種魚類真是應有盡有!從比目魚到大肚子蝦虎魚,再到鯖魚和馬哈魚,還有鋸條魚和鱈魚……螃蟹、海蜘蛛,有大有小……蝦有煮過紅色的……就著啤酒,不知不覺就可以吃上上百個……」

充分利用了現有的環境資源創造美好生活▼

amocity
amocity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把水產店直接改造成現點現做的漁人飯館,這很中國。更讓人驚歎的是,甚至連這些水產速食店的酒類供應商也是中國人。在當時還不算大的符市,總共有6間中國啤酒廠,釀酒的原料頗具中國特色,是大米。由於價廉物美,口味獨特,這些啤酒不僅供應中國人,後來甚至成了俄國水兵上岸找樂子時愛喝的酒。

然而這還都只是中國人在這裡商業活動的冰山一角。

誰的生活也離不開中國人

雖然相比於俄國核心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氣候條件已經算得溫和,但這畢竟是世界上最北的大城市之一,每年有半年都屬於寒冷期。在這樣的城市生存,淡水、煤炭、保暖的衣物是最基本的必要物資,而這些無一例外也全都是由中國人提供的。

大到鐵路大橋,小到生活必需品

中國人和他們的生意都成了符市正常執行下去的基礎▼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雖然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一座被海洋包圍的相對溫潤的城市,但只要攤開地圖就會發現,這座城市周圍並沒有什麼大江大河。最近的大河是發源於中國境內的綏芬河(後來在蘇聯時期,俄國段改稱拉茲多利納亞河),河口距離符市老城區的直線距離也有30公里,取水很不方便。

取水不方便,堵門挺方便▼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最早到達城市的海軍主要使用的是泉水和城區小河裡的水。然而為了建設城市,周邊的森林破壞嚴重,這更進一步帶來了水土流失,這些泉眼和河水很快就不再出水了。符市的人口越來越多,水源地卻越來越在往城北的郊區轉移,普通市民想喝上一口乾淨的水都很難。

人越來越多,需求也越來越大▼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這時候就輪到中國工人擼起袖子出場了。他們活躍於城北的水源地和市中心的水站之間,用最原始的挑擔的方式,夏天送80桶,冬天送50桶。一直到了30年代,蘇聯控制下的遠東邊疆區興修了一系列水利設施,這些送水工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副扁擔供起了生命之源

既是顧客的,也是挑夫的▼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煤炭同樣如此,這可以從後來蘇聯《紅旗報》的一份官方宣告中看出端倪。

蘇維埃政權對商品價格進行了嚴格的控制,規定了各種商品的最高價格,其中也包括煤炭。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紅旗報》展示了全市50個煤炭零售商的名單,要求市民舉報售價高於規定價格的商人。而這五十個人,竟然全部都是中國人。

還有氈鞋,這是在寒冷的俄國必不可少的冬日裝備。製作氈鞋的工序很複雜,首先要把牛毛和羊毛洗淨彈松,然後用木棍把混合的絨毛擀成緊實的氈子,最後貼上在鞋底上。整個工作既需要耐心和體裡,工作環境也因為塵土飛揚而骯髒不堪,幾乎只有中國工人能夠忍受這項工作。

而在夏天毛氈生意不好的時候,這些毛氈匠就變成了冰淇淋小販,推著小車上街賣冰淇淋,賺一筆換季外快。

冬天賣冰糖葫蘆,夏天賣冰淇淋▼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類似這樣的生意經在當年的符市極為多見,中國人已經在俄國人的眼皮底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小買賣帝國。儘管他們沒有資格在當地購買土地和房屋,但中國人擅長用租賃手段狡兔三窟般的佈置自己的產業,並且迅速擊垮周邊的其他國家商鋪。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沒有俄國商人優越的背景

但有吃苦耐力的精神▼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到了20世紀初,符市斯維特蘭娜大街邊,全城最大的自由市集裡,已經幾乎看不到白人的店老闆了,擺攤開店的全部都是中國老闆。資產比較大的老闆有一個店面,肥頭大耳,蓄鬚留甲,顯然已經很久不事勞動,打理店鋪的大多是他的同鄉夥計;還在小本經營的中國人則盤著辮子,瘦小的身上披著寬鬆多用的中國服裝,蹲在路邊靜靜地觀察路過的潛在客戶。

鋪出了一條中國大街▼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但其實,這些人剛來到這座城市時,都是一無所有的赤貧者。只是有些人在短短十年間,就完成了階級躍遷,而這些成功的大老闆也成為了那些還在行商的小生意人的偶像——中國人永遠相信自己能成為時勢中的英雄。

北京大街(海軍元帥福金街)兩側都是中國商人的產業▼

中國人是如何經營海參崴的? | 地球知識局

然而毫無疑問,在俄國人統治下的符拉迪沃斯托克,這些英雄只能是經濟層面的,永遠也獲得不了相應的政治地位。

《符拉迪沃斯托克報》上描述的如下街景更為常見:一個剛剛來到符市的中國苦力因為忍受不了飢餓,偷了俄羅斯人貨攤上的麵包,被發現後遭受了攤主的毒打,隨後眾人將其送到警署,攤主全身而退,俄國警察又狠狠「教訓」了他一番。

畢竟,這片土地已經是他人的囊中之物,而這些中國人,反而成了遭人提防的恐怖外鄉人。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Urri/shutterstock

END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