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605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781-絕域亞歷山大

作者:那日蘇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囿於交通工具技術的侷限,古代人類的活動範圍十分有限。無論是大河文明,還是海洋文明,在它們的發展之初大都是獨立發展,相互之間極少有交叉和互動。

大唐王朝和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之所以那麼讓人心嚮往之,就是它代表了不同地域兩個陌生的文明第一次相遇擦出火花,對於歷史愛好者有「出圈」的驚喜感。

其實,在怛羅斯之戰的700多年前,漢武帝劉徹治下的漢帝國就有一場直面遙遠希臘文明的碰撞。

這是一場發生在兩個文明已知世界盡頭的殘酷戰爭。

西極天馬國

amocity
amocity

  


對於早期的中國王朝來說,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絕對是最大的威脅。從蒙恬北築長城到漢高祖白登之圍,面對強大的匈奴騎兵,農耕文明的軍事動員力和機動性明顯不足,似乎只能被動防守,在一次次的劫掠中落於下風。

在長城南北兩邊,秦漢之際都是地緣格局的關鍵轉折期

長城以南,秦統一六國開啟帝國模式

長城以北,匈奴成長為草原帝國並南下

雙方在兩條戰線上對抗,河套地區是爭奪重點▼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公元前138年,年輕的漢武帝心懷大志,想要一舉逆轉漢和匈奴的實力對比。經過與智囊集團的探討,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要想增加即將到來的漢匈全面戰爭的勝率,就需要儘可能多的盟友在另一個方向牽扯匈奴人的兵力,讓其腹背受敵。

這個假想中的盟友,被他們定為了月氏國。

在匈奴崛起前,月氏原本是活躍於今甘肅西部祁連山一帶的遊牧民族,根據《後漢書·西羌傳》記載:月氏「被服飲食言語略與羌同」可推斷,月氏是講漢藏語系、有東方血脈的人群。公元前176年,也就是漢文帝初年,匈奴冒頓單于派遣右賢王西征,月氏戰敗西遷到中亞伊犁河流域,從此消失在中原人的視野裡面。

匈奴人從蒙古高原南下趕走了河西走廊的月氏人

amocity
amocity

  


月氏人一路遷徙至伊犁河流域

之後又南下到巴克特里亞(阿姆河流域)

從中原的角度確實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匈奴是漢朝和月氏的共同敵人,月氏對其更有喪土之恨。所以漢武帝想,如果能聯絡到這個已經向西遁走的國家,二者一起合力攻討匈奴則大業可成。

於是漢朝派遣了一個使臣出使西域,去尋找那個傳說中的月氏國,這個使臣就是張騫。可惜的是張騫這一路旅程從開始就遭遇了不順,他還未到達西域就被匈奴所俘虜。匈奴單于想要籠絡這個人傑,讓他娶了一個匈奴女子,並育有2個兒子。

張騫出發時河西走廊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

相當於出門沒多遠就被抓了

不過這之後漫長的草原生活

反而可能讓張騫有能力和經驗走得更遠▼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令人動容的是,張騫在蒙古草原生活了10年之久,卻依然保持著對大漢的忠誠。

而且在這漫長的10年之中,張騫精熟了匈奴的語言和地形道路等資訊。最終他找到機會逃出生天,繼續他當年未竟的事業,一路艱苦西行,穿越了廣袤的沙漠戈壁,路過一個又一個綠洲。

且當時的羅布泊並未乾涸而是一個大湖,周圍河流暢通

向西透過塔里木河流域即可翻越天山通向費爾干納

(底圖:NASA)▼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然而,當他歷盡艱辛終於找到已經遷徙到中亞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時,卻被告知他們已經不想再同匈奴進行戰爭。

這並不意味著張騫此行沒有任何價值,他在中亞尋找月氏的時候,張騫在今費爾幹納盆地上找到了一個奇特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有著深邃的眼窩和濃厚的黑鬍子,種植小麥,而且還愛喝葡萄酒。最令他感興趣的是這個國家出產一種良駒,奔跑時頸部能湧出鮮紅色的汗水,所以又被稱之為「汗血寶馬」。

相比大夏、康居、烏孫等

大宛(費爾幹納盆地)才是西域最富饒的土地

除了富饒,這裡還是塔里木盆地和中亞草原的連線點

(底圖:NASA)▼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兩個世界的盡頭

當這種寶馬被敬獻給漢武帝的時候,武帝振奮之際寫下了一首《西極天馬歌》為之慶祝。

從這首賦的名字也可以看出來,大宛所在的中亞費爾幹納盆地(主要是今烏茲別克領土)已經是當時中原視角中世界西部的盡頭了。事實上,大宛這個國家的另一個名字本身就是世界盡頭的意思,它被稱為「絕域亞歷山大」(Alexandria Eschate)。

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其實都擁有費爾幹納盆地的一部分,絕大部分在烏茲別克境內▼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張騫遇到大宛的時候,這還是一個僅200歲的國家。它的出現與古希臘最偉大的軍事家——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有著密切的關係。

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徹底擊潰了他的老對手波斯帝國。此後,他的部隊越過黑海、裡海和伊朗高原來到中亞世界。

亞述帝國和波斯帝國開了帝國模式先河

沒想到希臘人能從邊陲一隅翻身逆襲

自西向東推到印度河邊▼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一方面為了應對中亞粟特人等遊牧民族的威脅,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安置戎馬倥惚的疲勞、受傷士兵,亞歷山大命人在這裡中亞南部的費爾幹納盆地修建了一處城牆長達6公里的要塞城市,並以自己的名字給這座城市取名為「絕域亞歷山大」,意思可以解釋為世界的盡頭、最遠的邊荒。

理查德·斯通曼在撰寫《亞歷山大大帝》時這樣寫道,當這位偉大的將軍到達費爾幹納盆地的時候,「天上的生物」告誡他不要再繼續前行,否則將導致他過早的死亡。

這個告誡是正確的

再往東就要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塔里木盆地了

收益會很小,代價會很大,能不能回來都難說

(圖片:Anton Shahrai/shutterstock)▼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據記載當時亞歷山大大帝在這個邊荒要塞裡安置了2000多名老弱殘兵,但很快這裡就彙集了更多的希臘人。

這些希臘人大多都是曾經被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放逐的戰敗者。這是因為在幾個世紀的征服戰爭中,波斯統治者放逐了伊奧尼亞和北非的希臘人,大流士一世曾經將整個巴卡、昔蘭尼加城邦的希臘人驅逐。他們被放逐的地方應該就是這個曾經波斯帝國的邊陲地區,今天的阿富汗和中亞南部,當時的波斯巴克特里亞省。

在阿富汗北部的阿姆河沿岸

現在看來是相當閉塞貧困的區域

古代內陸貿易時代則是眾多文明交匯之處

(巴克特里亞地區眾多古城)

(圖片:wikipedia)▼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這些希臘人本來的命運也許是永遠在這個世界的盡頭地區接受被流放的命運,在日復一日當二等公民的悲慘境遇中逐漸被當地人同化,但亞歷山大東征扭轉了他們的命運。他們也許做夢也想不到,千里之外的同胞居然一路打過來解放了他們,讓他們翻身做了主人。

直至亞歷山大帝國終結,他們也依然是人上人。

巴克特里亞的希臘化王國金幣

(出土於烏茲別克布哈拉)

(圖片:Eucratides I / BnF-wikipedia)▼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亞歷山大死後,帝國分崩離棄,原本的領土都被當地的希臘勢力繼承。波斯地區出現了塞琉古王朝,公元前250年,巴克特里亞保護省的總督狄奧多特一世宣告脫離塞琉古王朝獨立,成為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國王,這個王國也成為了世界上最東端的泛希臘文明。

從希臘人的角度,巴克特里亞是世界的東端

amocity
amocity

  


從東方的角度看,巴克特里亞則是世界的西端

其實他處在古代世界的中間▼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曾說,那些在巴克特里亞獨立的希臘人在這個富饒的國度很快變得相當強盛。而絕域亞歷山大(也就是大宛)也在巴克特里亞的保護之下,這兩地有著共同的文化脈絡,《史記·西域傳》中也有記載稱,大夏國(巴克特里亞)「與大宛同俗,無大君長,往往城邑置小長。其兵弱,畏戰。」儼然一副古希臘城邦的樣子。

這一地區的輝煌遠比王國的壽命要長

只要東西內陸貿易不止,財富就會滾滾而來

(圖片:wikipedia)▼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到了張騫到達這個世界盡頭要塞之時,大宛已經發展成為「眾可數十萬」的大國。這裡的一切都讓他驚奇,從獨特的建築、軍事到珍惜的汗血寶馬,他把這些資訊都帶回了漢帝國的都城長安。

張騫代表東方大漢王朝前來訪問

(圖片:wikipedia)▼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東西方文明之戰

張騫被任命為大漢使節出使西域的那一年他25歲,意氣風發、前途無量。當他再次回到長安城的時候,已經是個38歲飽經風霜的中年人了。從西域回來的他見過了太多的世界,他的視角已經遠遠高於世人,能理解他的只有雄才大略的武帝。

漢武帝對於張騫帶回來的資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所謂的「西極天馬」。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與匈奴的全面戰爭,大漢必須有強力的戰馬作為軍事儲備。

於是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車令為使與大宛通商,據說他帶了千金和一匹黃金鑄成的金馬來與大宛人交換汗血寶馬。但這次交流出現了明顯的問題,大宛國王拒絕了漢朝的請求,漢使車令也被殺。

此時的漢帝國已經拿下了河西走廊

更廣闊的的西域展現在面前

之前是被匈奴壓著打,現在是和匈奴在西域同臺競爭▼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西陲小國的不尊敬讓漢武帝勃然大怒,他冊封了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領6000騎兵、步兵上萬直取大宛國貳師城。

之前對樓蘭國的勝利讓漢武帝低估了西域作戰的難度,再加上李廣利並非老練善戰的良將,第一次遠征中漢軍沒有從沿途西域國家中得到補給,等軍隊到達費爾幹納盆地時僅剩幾千人。大宛國雖然軍事實力弱,但是依靠著堅固的城牆還是讓李廣利久攻不下,最終無功而返。

第一次漢宛之戰失敗過後一年,漢武帝給了李廣利3倍的兵力,還有10萬頭牛、數以萬計的驢和駱駝作為輜重隊伍,再度征討大宛國。

這次一路上西域國家見到聲勢浩大的漢軍,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支援態度,主動提供糧草物資,不積極帶路的輪臺王身死國滅,讓李廣利軍隊得以沒什麼消耗地到達了費爾幹納盆地。

其實每次都要穿越整個塔里木盆地

再翻越崇山峻嶺才能到大宛

哪怕沿途有一眾友軍,也是相當的窮兵黷武了

(底圖:NASA)▼

漢朝為什麼要對古希臘文明開戰? | 地球知識局

第二次漢宛之戰開始,大宛軍隊的數次迎擊都被強大的漢軍打退,於是繼續像第一次戰爭那樣退守城池。

但這一次,漢軍是有備而來,早早挖斷了城池的水源。圍困40天之後大宛內部出現了騷亂,城中貴族殺死了宛王出城投降,用希臘式的雄辯與李廣利進行談判,說如果漢軍願意停戰他們可以提供城中馬匹任意挑選,並且為漢軍提供糧食;如果不停戰他們就殺死城中所有的良馬,然後等康居的援軍一到裡應外合打擊漢軍。

李廣利思慮之後,挑選了3000多匹汗血馬班師回朝。

這一場漢攻大宛之戰對於大漢王朝和西方國家來說,都只是一個小插曲,在史記上也不過只有寥寥幾行字的記載。但是它證明了古代中國和古希臘文明的第一次相遇,也是歷史上重大偶然事件、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

此後,漢朝從大宛引進了汗血馬、葡萄和苜蓿等作物,大宛等西域各國都開始了與中原的通商、納貢。從此中國人對月氏(中亞)、大夏(阿富汗)和身毒(印度)等地的地理方位有了概念,張騫也成為了中國當之無愧「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Anton Shahrai/shutterstock

END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