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2

賈寶玉的爸爸賈政,為什麼願意歸農?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06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紅樓白書生

第十七回賈政等人題額大觀園到稻香村的時候,說了這樣一番話:「倒是此處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鑿,此時一見,未免勾引起我歸農之意。」,再聯上他在瀟湘館前說的那句「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讀書,不枉虛生一世」。想想賈政這人還是有可取之處的,絕非貪圖高官厚祿之膏粱之輩。他這點「歸農」之心和中國大多數文人還是如出一轍的。

古代以文入仕的官吏大多懷有「歸農」之意。大概是伴君如伴虎,經歷了一生宦海沉浮之後,最終能全身而退的,也就看透世間的繁華了,所以也就有了「做一抱孫翁足以」的簡單渴求。這個願望也許在常人看來很容易作到,但對於那些身不由己又患得患失的官吏們,簡直就成了奢望。

學子十年寒窗苦,境界高的懷著「修齊治平」的理想為了實現人生抱負,層次低的也就為日後博取個功名,珍饈綾羅光耀門楣。不管高與低,最好的結果大概也就是封侯拜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這未必就是他們的最終夢想。功成名就之後的急流勇退,似乎成了那些看透世事的人更好的選擇。退則一退到底,於是歸農就成了最合理的安排,中國古話裡「三十畝地一頭牛」大概是理想的農耕生活了。而中國文人頗受「否極泰來」哲學思想的影響,深知登高必跌重,在居安思危的過程中他們認識到迴歸最簡單的耕種生活才是危險最小的。所以登峰造極之後退身原始的生活狀態,才是他們認為最理想的人生方式。但是這樣的渴望並不現實,也沒見有幾個古人能當過宰相之後還能再回家耕種的,折足仕途之中的倒是居多。

賈寶玉的爸爸賈政,為什麼願意歸農?

我說賈政是賈家一族裡最有政治眼光的人,在他身上常常體現出居安思危的謹慎,何況賈家已經是風雨飄搖大廈將傾呢!

賈政的官職並不大,但他卻是榮寧二府裡唯一有職位的人,赦、珍、璉三人都只是襲爵而無實職。這三個人即使整日在家高臥日後也能世襲爵位,正是在這樣的安逸環境中他們失去了居安思危的謹慎。而賈政不同,沒人給他留下什麼爵位,一切都要他自己來爭取,這樣的條件下也就形成了他比較成熟的政治思維。他比其他族人更深刻的認識到官場中的險惡,絲毫的錯誤都將可能成為致命的打擊。就只看第十六回賈政接旨入宮的那段惶惶不定心情,就可以知道他仕途的艱難。賈政並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封疆大吏,只是個職位卑微的京官,他甚至還沒有達到事業的頂峰就已經開始有歸農之心了,這就不難看出賈政在宦海沉浮中的心力憔悴。如果說王熙鳳是支撐賈氏大廈的內柱,那賈政就是支撐這個大廈不倒的外柱,然而大廈將傾,又豈是他一人之力能扶持的?

所有這些環境因素綜合起來,就形成了他謹慎唯諾的性格,但是賈政對自己的處境還是有一個清醒判斷的,他深知自己的家族即將沒落卻又後繼無人。他也在「子侄輩中,少不得規以正路」,但是誰有能聽他的聲音呢?其他族人他無權去指責,但是對自己兒子他卻有十足的權威去駕馭,在這樣的望子成龍思想驅使下,他對寶玉的苛刻也就不難理解了。讀者最討厭賈政的情節大概就是痛打寶玉的那一段。但是如果站在賈政的立場與思維上去看這個問題,大概都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怨氣。以賈政的閱歷自然會想到日後寶玉的情景,這是一個嬌生慣養且與世俗格格不入的兒子,難免以後會在險惡的環境中失去位置。

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審視賈政這個人物,用「尊重人權」;「子女有自己選擇生活的權利」這樣的現代思維去衡量他的做法。在封建禮教薰陶下的賈政,自然免不了有舊式的家長作風。但賈政的思想並非一程如此,如果我們認真分析書中有限於他的文字,還是不難看出他的思想變化的。

賈政想自己「起初天性也是個詩酒放誕之人」,說明在他年輕時候也是個風流倜儻的大家公子,並非一味刻板夫子。

amocity
amocity

  


林如海稱其「為人謙恭厚道,非膏粱輕薄仕宦之流」,這個時候的賈政已經完全由一個年輕公子轉變為成熟穩重的官員了。

從外地回京之後,寫他「因年景漸老,事重身衰,又近因在外幾年,骨肉離異,今得晏然復聚於庭室,自覺喜幸不盡。一應大小事務一概益發付於度外,只是看書,悶了便與清客們下棋吃酒,或日間在裡面母子夫妻共敘天倫庭闈之樂。」這一段文字就清楚的表明賈政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再沒有起初的那種隨波逐流的盲目仕途了。

最為深刻的描寫是第七十八回,「近日賈政年邁,名利大灰,……近見寶玉雖不讀書,竟頗能解此,細評起來,也還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們,各各亦皆如此,雖有深精舉業的,也不曾發跡過一個,看來此亦賈門之數。」這大概是對自己無力迴天的一種解脫吧,換句話說,也許這個時候的賈政才真的看透世事了,變得更為灑脫了。

amocity
amocity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