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AI

那些把AI的“種子”落進大山“泥土”裏的人_機器人_漢紅踏_劉歡歡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41014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那些把AI的“種子”落進大山“泥土”裏的人_機器人_漢紅踏_劉歡歡

11年前, 17歲的餘學長第一次離開安徽安慶太湖縣。

長達20個小時的綠皮車把他送到了一場公益研學活動——那是他第一次從內陸小縣城來到沿海大城市。

高山隱匿後,浮現在眼前的是聳立的高樓、硬核的科技、廣袤的世界,這些帶給他全新的景象和認知,無一不在他稚嫩的心中埋藏下一顆小小的種子,隨時等待澆灌,破土而出。

殊途同歸,7年前,來自湖北黃岡紅安縣的漢紅踏著餘學長的腳步,受邀參加順豐公益基金會研學活動。

車水馬龍的街道上,漢紅至今還記得當時她仰望深圳摩天大廈的震撼, 「樓可以蓋得這麼高?!」 隨後的研學活動中,各類前沿技術、針對青少年的戶外拓展,更給她留下深刻印象。

年少的餘學長和漢紅無數次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走出大山,去更遠的地方,觸碰更廣闊的世界。

這份決心讓他們在今年夏天相遇,只是這次他們都從置身其中的「參與者」的角色變成了帶領孩們參觀的「領路人」。

7月30日,華為雲攜手順豐公益基金會舉辦了主題為「讓AI在下一代延續」的走進華為暑期研學活動,一群來自雲貴川16省的40多位大山學子第一次走出家鄉來到華為東莞研發基地,與編程機器人互動、體驗AI繪畫、與AI編程偶像見面。

帶山裏的學生透過這扇窗看見山外山,就像當年餘學長和漢紅通過深圳埋下夢想的種子,而後他們一個考入上海大學數學系研究生,畢業後進入華為工作;一個法律專業本科畢業,進入律所實習,後加入支教團隊,遠赴雲南。

正像餘學長在活動中跟後輩們所說,「我當初見識了大山外的世界,視野打開了,才找到那顆夢想的種子,我希望你們也能通過此次AI之旅,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在這群與AI親密接觸的大山學子身上,餘學長和漢紅看見了曾經的自己,似乎也看見另一個走得更遠、更好的自己。

amocity
amocity

  


以下是關於他們與大山學子之間的真實故事:

文 | 段然

編輯 | 蔡玉

那些把AI的“種子”落進大山“泥土”裏的人_機器人_漢紅踏_劉歡歡

「原來機器人的動作可以做得這麼好!」

當來自甘肅通渭縣的劉歡歡第一次通過手柄操控編程機器人Aelos完成一個標准的大鵬展翅姿勢時,不由得發出由衷地驚歎。

劉歡歡今年剛上高二,在此之前她對機器人的認知還十分模糊,這是她第一次見到、甚至親自操控這種「有手有腳、會蹦會跳的機器人」。

在7月30日東莞松山湖畔的體驗現場,和劉歡歡一樣「大受震撼」的驚喜聲連綿不絕。

在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劉歡歡還嘗試了讓機器人Aelos做出吹滅蠟燭、跳舞甚至是機器人競速跑等動作,「小小的按鍵就能讓機器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太讓人好奇這背後的技術是怎麼誕生的了」,劉歡歡說道。

那些把AI的“種子”落進大山“泥土”裏的人_機器人_漢紅踏_劉歡歡

amocity
amocity

  


圖 | 學子們體驗操控編程機器人

看著孩子們不斷地舉手發問、爭先嘗試,漢紅終於放下了心中的顧慮。

此前,她和順豐公益基金會團隊的小夥伴們還擔心,孩子們會不會覺得這些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專業太過於「抽象」,「擔心把孩子們講睡著了」。

沒想到,所有人從頭至尾學得格外亢奮,她笑著說,「可能因為現場分享了很多乾貨,他們不想錯過任何一個字。」

活動上,華為雲聯合樂聚機器人打造的人形機器人誇父也驚喜亮相,向學生們展示了誇父搭載盤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後在工業、家庭中的實際應用場景。

而讓雲南鎮雄縣的康達印象深刻的還有基於盤古大模型打造的問答機器人。它在短短幾秒內就能根據需求定制一桌10人聚餐的菜單,不但有人人都愛的家常菜雞蛋西紅柿,還貼心地安排了銀耳湯和飯後甜點,她說「我都沒有AI想得周到。」

學生們體驗了AI繪畫,借助華為雲ModelArts文生圖畫出了寫實風格的松鼠、2D風格的吉他圖標。

最讓漢紅感同身受的是,在了解到AI在醫療、制造、氣象等千行萬業中的應用後,學生們深受啟發,開始萌生出「天馬行空」的想法。

那些把AI的“種子”落進大山“泥土”裏的人_機器人_漢紅踏_劉歡歡

圖 | 學子們在現場積極攝取AI知識

劉歡歡開始暢想AI未來在養老行業的應用,她希望搭載盤古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機器人未來能成為家鄉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陪伴型機器人,「不僅在生活上提供幫助,還能在精神上撫慰他們,陪他們說說話。」

康達則希望知道這類技術未來能否在醫學上大放光彩,「比如研發進入人類血管的微型醫療機器人,幫助疏導血管,從而預防疾病。」

聽到這些時,漢紅很觸動,她想起七年前第一次跟隨順豐公益基金會來到深圳時,也是她第一次來到大城市,每天行程排得很滿,人很疲憊,但還是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那時對世界的認知很狹窄,什麼都沒見過。」

她想,如果那時她也能接觸到最前沿的科技,會不會後來的職業選擇也會因此發生改變?

劉歡歡的回答給予了漢紅確定的答案。華為雲的技術專家在分享中提到,以後想從事人工智能專業就要學好數學和英語兩門功課,劉歡歡眼前一亮,激動地告訴漢紅:「我以前從來不敢想這件事,也不知道從哪裏開始,現在我知道了,第一步是學好數學和英語!」

在那一刻,漢紅理解了餘學長曾和她說過的那句話,「一次與人工智能的接觸或許不會改變什麼,但這些大山的學子能來到華為這一人工智能前沿陣地,接觸到最先進的技術,從今以後他們就會跟這件事有了連接,會主動關注,慢慢的,形成一顆種子。」

大山學子的處境,要經10年、20年去改變,「我們只是種下一顆種子,給他們一個發芽的機會。」

這顆種子,會在以後漫長的人生中漸漸發芽,就像餘學長和漢紅體驗過的,會成為他們踏上人生起跑線時最初的勇敢。

人工智能究竟是什麼?在那一刻似乎不用誰來定義,只要你給予土壤,他們會自己成長,給出屬於自己的那份答案。

那些把AI的“種子”落進大山“泥土”裏的人_機器人_漢紅踏_劉歡歡

整場活動下來,孩子們的反應無數次讓漢紅堅信自己當初選擇努力考學、畢業後做研學志願者的決定。

但這個決定做得十分不易。

高二那年,漢紅和如今的這群孩子們一樣,帶著對大城市和前沿科技的期待和興奮回家,激動地規劃未來。只不過,方向有了,但過程還有些模糊,她唯一確定的是,要考好大學,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更好的工作,為家人換來更好的生活條件。

那些把AI的“種子”落進大山“泥土”裏的人_機器人_漢紅踏_劉歡歡

圖 | 領隊漢紅

「讀書等於改善家庭條件」,是深刻烙印在漢紅心裏的一句話。身在偏遠山區,當地經濟和生活條件有限,懂事的漢紅很小就清楚自己「不想要繼續過這樣的生活」,而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

除了改善家庭條件以外,讀書還意味著什麼,漢紅未曾深究。但當年的研學機會依然在她心中悄然種下一顆種子,只不過這顆種子需要等待時機,破土而出。

「當我發現用自己被資助的經歷和大學所學的法律知識可以幫助更多跟我同樣出身的學生走出大山去看世界,我才忽然意識到了讀書的真正意義」,漢紅說道,「它不只是改善生活條件,解決溫飽,更是讓人成為更優秀的自我、幫助更多人實現自我所必經之路」。

學習之餘,她開始投身到各類公益活動中,去檢察院、律所實習,參與曾資助她的順豐公益基金會成為一名志願者,她一步一步見識到更廣闊的天地。

漢紅提到和她一起長大的發小,發小經常羨慕她豐富的經歷,「她最遠只去過我們省會 ,她其實很想走出來,但又有很多顧慮和擔憂,比如能不能找到穩定的工作,外面的世界有沒有她的立足之地。」

偏遠地區的學生在成年之後,被生活的壓力捆綁,思想已經成形,很難再有說走就走的勇氣,「我那個時候意識到,大山的學子踏出第一步很關鍵,這一步踏出得越早,後面的顧慮就會越少。」

大學畢業後,漢紅決定走上公益的道路,去雲南山區做支教老師,幫山裏的孩子提早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那些把AI的“種子”落進大山“泥土”裏的人_機器人_漢紅踏_劉歡歡

圖 | 漢紅支教的山區

那些把AI的“種子”落進大山“泥土”裏的人_機器人_漢紅踏_劉歡歡

圖 | 漢紅在支教學校的院子裏與學生們互動

從安徽農村成長起來的餘學長也有類似經歷。

本科畢業那年,他也在回老家和追求自我實現之間焦慮過,「我本科學的師範專業,在我們老家很多人都選擇當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穩定又體面的工作,家裏人也希望我以後回家當老師,安安穩穩的。」

amocity
amocity

  


可是他與家鄉人又有些不同。雖然大學是在離老家不遠的省城合肥讀的,但他高中畢業那年跟隨順豐公益基金會去過深圳,那次深圳之旅雖然短暫,但他見到了城市裏豐富的機遇與挑戰,大受震撼——「這是一個很包容的社會,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奮鬥的方向」。

他說繁華的都市與家鄉最大的不同,在於有更多的可能性,「讓我去挑戰自己的能力上限。」

一次與順豐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王煒老師聊天的過程中,他得知不少受資助的農村學生後來選擇考研,投身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他又感受到當年深圳給他的震撼,「就像一個在黑暗中閃爍的燭光,當我覺得前途渺茫時它閃了一下,遠遠地提醒我,我曾經在深圳感受過的那種鬥志和對人生的期待。」

他決定了,無論如何要拼一把,去做理想中的自己。後來籌備半年,他成功跨專業,一舉考上上海大學數學系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後他如願進入一直向往的華為團隊工作,當上通信研發工程師,終於成為理想中的自己,「華為團隊裏的每個同事都很優秀,我每天都在努力,不想‘拖後腿’,我很慶幸當初選擇拼一拼,不然我接觸不到這麼優秀的環境,自己也無法成為更好的自己。」

三級跳躍的人生轉變,讓他成為家鄉唯一一個研究生,同時,他也意識到一個問題——對於大山學子的幫扶是一個長期過程,要分階段去完成。

他認為,首先要做的,就是盡量多給學生們提供走出家鄉、打開眼界的機會,讓他們知道世界不是只有家鄉那麼大,幫他們相信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開闊人生的各種可能性,比如去學想學的專業、做想做的事。

進入大學之後,要在就業指導、經驗分享上幫學子們找到未來奮鬥的方向。「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迷茫,所以幫扶也要分階段去做,滿足不同階段的需求。」

那些把AI的“種子”落進大山“泥土”裏的人_機器人_漢紅踏_劉歡歡

圖 | 在東莞松山湖畔參觀時學子們合影留念

在他看來做公益絕不是一個點。或許這個暑假學生們許願以後來深圳學習、生活,甚至從事人工智能工作,但這只是他們人生的第一站。

漢紅說,「將來他們還會見識更多,遇到與自己更契合的,那時他們的願望和想法又會發生改變,這都很正常。」

但這一次與人工智能的接觸,會成為他們未來人生曠野上一顆重要的種子。

無論何時何地,當他們想要培育這顆種子成為參天大樹時,他們有的可選,不受視野所限,這就是此次研學活動最大的意義。

那些把AI的“種子”落進大山“泥土”裏的人_機器人_漢紅踏_劉歡歡

順豐公益基金會秘書長王煒一直記得最初創辦暑期研學活動的初衷——一個家在西北的學生說他長大之後想當一名海員,可是他從來沒見過海。

於是她動了念,要讓偏遠地區的學子走出大山,來到深圳,親眼看一看大海。

「觀過世界才會有世界觀。」她說給學子們多打開一次視野,就是為他們的未來開拓多一種可能。

那些把AI的“種子”落進大山“泥土”裏的人_機器人_漢紅踏_劉歡歡

圖 | 學子們在東莞松山湖畔乘坐觀光小火車

2024年秋季學期,基於2022年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信息技術」即將調整為「信息科技」,獨立成為一門課程,人工智能也被納入其中。

這意味著,在未來,人工智能或將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內容之一。

一個新的AI時代正在到來。

此次40多位大山學子的人工智能體驗只是起點。

今後,讓無論是來自大山還是都市,小縣或是大城的青少年,都有機會和人工智能更早親密接觸,體驗AI如何服務於人類,為他們持續探索未知、攻堅前沿提供可能,這才是更宏大的奮鬥方向。

這也是華為雲Cloud for Good參與此次活動的初衷——秉承「以技術創新,讓美好發生」的願景,開放資源,為廣大青少年提供接觸前沿AI科技的窗口。

以實際行動推動千行萬業變革,讓青少年更美好、更幸福,也是讓全社會走向和諧共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前沿科技與公益相輔相成,打開了每一個孩子通向外界的途徑,飛出來,飛躍山川幾千裏,願這些孩子們最終都未來可期。

(應采訪者要求,除漢紅外,文中均采用化名)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