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李志民文章:期刊影響因子中外演算法差別很大 我們應該清醒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708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學術橋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李志民文章:期刊影響因子中外演算法差別很大 我們應該清醒

科技論文是記錄和總結科研成果、推進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其數量與質量是衡量國家科研水平和實力的重要標誌。為全面瞭解我國科技工作者對外學術交流的總體狀況,2015-2016年,中國科協會同南京工業大學課題組開展了科技工作者對外學術交流狀況調查,覆蓋20個省份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社會團體中各類科技工作者群體2000餘人,調查物件平均年齡41.2歲,近75%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副高階以上職稱佔44.5%。調查顯示,隨著我國科研工作和科技工作者國際化程度的提升,我國在科技論文方面發展迅速,但與主要科技大國相比有差距,科技論文在「走出去」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

一是我國科技論文總量及被引用數位居全球第二,論文方面國際交流頻繁。根據中國科學技術資訊所釋出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008年至2018年10月,中國科技工作者共發表國際論文227.22萬篇,論文共被引用2272.40萬次,比2017年時增長17.4%,居世界第二。從國際三大資料庫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數量看,2017年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36.12萬篇,佔全球的18.6%,居世界第二;工程索引(EI)收錄22.8萬篇,佔全球的34.5%,居世界第一;科學會議引文索引(CPCI-S)收錄7.36萬篇,佔全球的14.2%,居世界第二。從被引用數來看,我國位居世界第二,在材料科學領域論文被引用次數連續兩年保持世界首位,另有農業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等10個領域的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二。

調查顯示,受訪者在過去三年中平均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2篇,平均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0.87篇,44.2%的受訪者透過國際合作發表論文,

52.7%的科技工作者與國際學術界同行正在進行合作研究。有關資料表明,2017年中國發表的國際論文中,國際合著論文有9.74萬篇,佔我國發表論文總數的27%,比2016年時上升1.2個百分點。2017年以中國作者為第一作者的國際合著論文佔我國全部國際合著論文的69.7%,合作伙伴涉及155個國家和地區,排名前6位的分別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德國,與美國合著的論文數量佔我國全部國際合著論文的43.9%。

二是我國科技論文與世界主要科技大國相比存在差距,自身發展面臨一定問題。我國科技論文在過去近10年間取得了較大發展,但與美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2017年,SCI收錄的美國論文數量為52.4萬篇,佔全球總量的27%,是我國的1.45倍。美國的高被引用數論文數量為72156篇,是我國的2.91倍,美國的熱點論文數為1629篇,是我國的1.93倍。從被引用數來看,2017年我國每篇論文的平均被引用數為10次,比2016年增加0.6次,但低於世界平均值的12.61次。另外,2017年,我國雖在農業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工程技術等10個領域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二,但在免疫學、心理學和微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依然與世界主要的科研大國之間還有差距。

當前,我國學術評價主要以論文、著作等量化指標作為評價依據,導致科研人員過度重視發表論文和出版著作的數量。調查顯示,有53.1%的受訪者表示發表國際科技論文是為了職稱需要,有26.2%表示發表國際科技論文受到業績考核的驅動。相對「一刀切」的學術評價機制導致對數量的過分強調,有時忽視了論文和研究成果本身的質量。

三是中國科技工作者在國內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和比例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調查顯示,50.1%的受訪者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作為選擇發表論文的首要因素。當前,我國科技期刊存在「三不一少」問題,即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學術影響力不強,國際品牌數量較少,與我國科技發展需求不相稱,這種狀況影響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發表論文時的選擇。《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資料顯示,2000-2016年,中國大陸第一作者的SCI論文由2.26萬篇上升至29.06萬篇,在中國期刊發表的論文由0.92萬篇上升至2.56萬篇,同期在海外期刊發表的論文由1.34萬篇升至26.5萬篇。16年中,我國本土期刊發表中國大陸SCI論文的比率由2000年的40.73%下降到2016年的8.82%,同期海外期刊發表的比率則由59.27%上升至91.18%。調查中有29%的受訪者表示未來將更多地選擇國際學術期刊投稿,需有關方面引起足夠的重視。

另外,還有受訪者反映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存在阻礙。國際期刊是科技工作者論文「走出去」的重要渠道,調查顯示,45.9%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審稿週期長」是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的主要問題,32.4%認為版面費負擔過重,32.0%認為在期刊選擇上有困難,36.5%認為自身水平有限或面臨語言問題。有受訪者表示對國際期刊的瞭解有限,所在單位也對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缺乏指導,不知道該投稿哪些期刊,有些感覺國際期刊高不可攀,失去了嘗試的信心。

amocity
amocity

  


提升我國科技論文影響力,不僅要把好「質量關」,更要利用優秀的期刊打造好對外學術交流的良好平臺,為此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好有關工作:

一是儘快補足學科「短板」,保持我國科技論文在全球的優勢地位。根據我國科技發展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繼續支援材料科學、農業科學、化學等已具有領先優勢的學科,扮演好「領跑者」。針對免疫學、心理學等「短板」學科在基礎理論、應用實踐和成果轉化方面從政策上進行扶持和傾斜,實現從「跟跑者」向「並跑者」的轉變。針對人工智慧、5G通訊等新興領域,國家應儘早進行前瞻性部署,開展長期支援,力爭在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全面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構築先發優勢。還要透過營造良好科研環境和人才評價激勵機制,促進科研資源和科技工作者在全國範圍內均衡配置,使我國科學研究整體水平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大跨越。

amocity
amocity

  


二是推動科研人員考核評價標準的科學化。進一步最佳化考核評價標準和評價程式,建立以產出價值為核心的評價標準,把科技論文質量的評價引入對學者學術成就的考量,改變評價指標設定中「重數量、輕質量」的狀況,倡導定量與定性考核相結合、年度考評和聘期考核相結合、個人考核與團隊考核相結合的綜合考評制度,實事求是制定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製度,不以類似「計工分」的方式將論文發表與科技工作者工資、績效強制掛鉤,營造健康的科研生態。

三是打造我國高水平國際科技期刊,鞏固發聲「陣地」。我國已在2013年啟動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應在補足我國學科發展「短板」的同時,繼續加強在空白領域和弱勢學科科技期刊的發展,最佳化期刊學術佈局。國內期刊應認真借鑑知名國際學術期刊及本土期刊成功運作的經驗,組建國際化的高質量編審、出版隊伍,提高編審和出版效率,藉助開放存取(OA)的趨勢,與國外出版機構廣泛開展合作。有關部門應透過政策手段引導國內學術期刊的叢集化發展,促進數字出版與營銷平臺的建設,形成自主良性發展的基礎,在商業和學術方面探索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實現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鞏固我國自主的對外發聲「陣地」。同時,國內科技期刊也應不斷改善服務質量,使期刊發展更符合科技工作者需求,提升對科技工作者發表論文的吸引力。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