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如東縣雙甸小學:耕讀教育,一所鄉村小學的用心之作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1613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墨香人生1201

中小學教師,教育領域創作者

黃海之濱的鄉村學校——如東縣雙甸小學,依託學校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經過近10年的耕讀實踐,嘗試探索促進兒童自然生長的育人正規化,形成了相應的活動策略、課程架構及評價方式,初步建構了耕讀教育理論與實踐框架。最近,由校長劉學軍領銜編著的《耕讀教育:一所鄉村小學的教育主張與踐行》出版發行。全書四章,詳細介紹了雙甸小學近年來加強勞動教育,發展學校特色的實踐與思考。

一所鄉村小學,何以著意於創新實踐並透過寫書的方式提煉辦學成果?日前,我們探訪雙甸小學,試圖解答其中的秘密。

始於實踐 多年探索 夯實基礎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鄉村教育要立足中國農村,把鄉村教育的目的定位於為鄉村建設培養人才。

然而,當下的一些學校,即使是鄉村學校,也因為種種原因,校門緊閉,隔斷了與鄉村文化的充分聯絡。

如何透過學校教育,引領兒童守護鄉愁、守護歷史、守護文化,讓教育迴歸初心?雙甸小學把目光投向了耕讀。試圖讓學生明耕讀之精氣,理耕讀之本源,育耕讀之情懷。

「新的耕讀教育重在育人,培養孩子‘接地氣’的品質和具身品質。」劉學軍校長說,耕讀教育不光是勞動教育,還包括在田間與大地的親密接觸中培養孩子的生存意識、生命意識、道德情感等,「讓兒童成長在希望的田野上」。

如東縣雙甸小學:耕讀教育,一所鄉村小學的用心之作

利用鄉村學校的先天優勢,雙甸小學在校園內為兒童開闢出廣闊的實踐空間,以班級為單位的「開心農場」「生態實踐園」,讓孩子們在選種、除草、耕地、播種到收穫中,在餵養與護理中,在且耕且讀中,被大地滋養、被知識灌溉,深耕內心,重新拾回習得知識與技能的主動權,去發現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去為自己種下一顆充滿自信、希望的種子。

如東縣雙甸小學:耕讀教育,一所鄉村小學的用心之作

春末夏初,在收穫了一地的蠶豆後,領著學校分配的紅薯苗,孩子們拿著鐵鍬準備在各班的耕讀田中大展拳腳。他們或單打獨鬥,或三五成群,有的挖坑,有的放苗,有的澆水,陽光映照在他們的臉上,一顆顆汗水裡面裝滿了喜悅。在田間,孩子們觸控著溫潤的大地,看著幼苗的嫩綠,聽著風兒的歌唱,嗅著空氣的清新,他們收穫的不僅僅是流淌的汗水,更是知識的積累,智慧的啟迪,身心的成長。

第一場霜降過後,收穫的日子到了。孩子們又興奮又期待地跑到田間,他們拿著工具刨的刨,挖的挖,裝的裝,運的運,看著自己播種的小苗苗此刻都變成了一個個可愛的紅薯寶寶,臉上都樂開了花。看似與教育無關的田間勞作,卻處處迸發著思維的火花,暗藏著人生的哲理。

如東縣雙甸小學:耕讀教育,一所鄉村小學的用心之作

耕讀教育不但將種植、養殖這些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納入課程體系,還開闢了配套的烹飪課程、藝術課程,將學生的勞動成果以多樣化的方式呈現。如,每週一節的烹飪課,指導學生用「開心農場」收穫的花生、紅薯、玉米、番茄、豌豆、蘿蔔等自己烹飪美食,學習如何營養搭配、合理烹調;「田園美食節」活動中,學生們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美食大比拼」不僅成了檢驗他們本領的校場,更成了展示他們才華的舞臺;農耕運動會上,學生們車水抗旱、喜交公糧、池塘淘寶、水田拋秧……個個樂得合不攏嘴;藝術節上,學生們用花生殼、豆子、花葉等學習製作工藝品,就地取材,異彩紛呈。在勞動中,學生自然地學會了合作互助;在每天的種植(養殖)觀察記錄中,他們的情感變得細膩而柔軟;他們開始閱讀大地、閱讀生活,漸漸開始從單純的感受快樂到走向思考的深邃。

如東縣雙甸小學:耕讀教育,一所鄉村小學的用心之作

amocity
amocity

  


雙甸小學還打造了具有耕讀文化的耕讀陳列館,陳列逐漸被遺忘的農耕用具,併為孩子們彙編了農耕文化發展演變的讀本。

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賦予勞動教育重要的功能和使命。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的《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第十七項內容提出了「開展耕讀教育」的要求。一系列檔案讓學校更加堅定了探索耕讀教育的信心,在前期實踐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雙甸小學加強總結,撰寫成《耕讀教育:一所鄉村小學的教育主張與踐行》一書,;力圖為鄉村小學培養未來的合格勞動者探出一條新路。

勤於提煉 反覆打磨 精益求精

2018年5月,校長劉學軍提出把雙甸小學耕讀教育實踐總結、提煉出書的打算,並召開了核心團隊成員的專題會議。老師們紛紛表達了志願寫書的意向,但也提出了寫書面臨的實際困難,傾訴了自己的擔憂:「作為一線的老師,我們更擅長於帶領孩子們進行耕讀教育的實踐,但理論知識是大家的短板,如何在短時間內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我們也渴望學習,但該讀些什麼才能為我們寫書打下堅實的基礎呢?」「對於我們來說,寫書是一個陌生的事情,它有怎樣的規範與要求?」「我們的寫作能力有限,能完成寫書這樣一件事嗎?」

如東縣雙甸小學:耕讀教育,一所鄉村小學的用心之作

針對老師們提出的困難,劉學軍校長給老師們制訂了詳細的計劃,引導老師們主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理論先行,形成知性融合思考。透過自學、集中學習、專家引領、校本培訓等活動方式,引導教師提升理論素養。劉學軍在多方閱讀,請教專家指導的基礎上,帶領老師們廣泛閱讀了盧梭「自然教育」理論、杜威「經驗課程」理論、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理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具身認知」理論、「土地道德」理論、「新農村建設」理論、「食育」理念、民族傳統文化中「反哺」「孝親」等九個方面的理論。既有整本書的深刻學習,又有碎片化的即時閱讀。為寫書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行動基礎。二是制度保障,形成完善學習系統。建設學分制學習管理系統,完善學習的專家諮詢制度,促進核心團隊成員和諧而又積極地學習。三是真抓實幹,形成全域學習網路。建立核心團隊微信群,保持密切聯絡,把平時閱讀到的有關耕讀的文章、國家政策檔案等進行分享,並定期召開核心組的學習資訊交換會議。

長達一年的理論學習,提高了老師們對耕讀教育的認識,學習了更多的新方法,讓老師們找到了耕讀實踐的信心。老師們還在自我閱讀的基礎上,就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歸納、提煉、總結。有的老師是班主任,在自己班上進行了個性化的試驗;有的老師負責學校某一個行政方面的工作,在徵得團隊成員的認可後,進一步指導學校「耕讀教育」的實踐探索,學校的課堂觀摩、思想道德建設、課程活動等各方面更彰顯了耕讀教育的魅力與活力。

2019年4月,寫書的時機漸趨成熟。劉學軍再次召開專題會議,與大家共同討論書稿的主要內容和目錄。老師們就自己前期的閱讀和實踐,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書稿內容。經過不斷的磨合,專家的指導,大綱從無到有,漸趨成型。老師的寫作熱情被激發出來。

結合團隊成員的日常工作,進行了具體分工:第一章、後記,劉學軍、馮小紅;第二章,佘娟;第三章,蔣春霞、張建平;第四章,蘇舒、叢美娟、叢星星、繆甜甜。全書由劉學軍統稿。

雖然老師們經過了理論的學習,實踐的探索,但在訴諸文字時,依然困難重重。學習的理論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寫出來依然很難突破原著的藩籬;實踐的活動如此精彩,但寫到書稿中卻可能只有一句話的分量;剛剛寫出的百來字,仔細讀讀總感覺詞不達意,又悄然刪去……寫作似乎陷入了膠著。眼見著就到了約定的日子,大家對自己的初稿並不滿意。本著負責的態度,大家坦誠地剖析了自己寫作過程中需要提升的部分,並就前後有聯絡的部分進行了協商與調整,對初稿進行自我修訂。

amocity
amocity

  


經歷幾輪討論商榷、自我修訂之後,稿件的風格漸趨統一,措辭也更規範。團隊老師們又推磨對稿件字斟句酌地進行了校對,標點符號、表格、圖片也一一核對。

在寫稿過程中,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南通市教科院的專家們多次下鄉指導,老師們對稿件進行了多次修改,在增、刪、調、改中完善為最終的四個章節。第一章「耕讀教育:新耕讀文化背景下的鄉村教育」,從耕讀教育的生成背景、理論溯源、實踐定位、實踐歷程與效果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闡述;第二章「耕讀課堂:基礎教育視域下的學科融合」,在深度解析了耕讀課堂的內涵與特徵、核心理念與操作要義的基礎上,呈現了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等八個學科與耕讀課堂的融合模式及教學案例;第三章「耕讀課程:全人教育視野下的課程培育」,架構了包括耕德課程、耕技課程、耕健課程、耕藝課程等內容的耕讀課程體系,展示了多彩耕讀活動的具體方案、實踐案例、班級敘事,優化了耕讀課程活動;第四章 「耕讀教育評價:終身發展理念下的評價與激勵」,聚焦耕讀教育的課堂評價、課程評價、激勵機制三個方面,打造學校耕讀教育文化品牌。

參與者說

如東縣雙甸小學:耕讀教育,一所鄉村小學的用心之作

佘娟(副校長):

在寫作過程中,我不斷學習、思索、提升,在課堂實踐中,我更努力做到關注學習主體,改變學習方式,豐富課程資源,讓學生親歷學習的過程,表達真實的感悟,走向思維的深處,把課堂烹飪成一鍋文化和素養的營養之羹,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蔣春霞(副主任):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學習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理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具身認知」理論等,這些理論的學習增強了我的課程實施能力,讓我逐漸學會對課程進行正確的判斷、選擇和解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課程進行反思批判和發揮創造,鼓勵兒童成為課程的主體。

馮小紅(教師):

回顧耕讀教育的實踐歷程,全面總結耕讀教育理論的實踐路徑與成果,提升了我的理論素養,發展了我的課程研發能力,讓我們走耕讀教育之路的信念更堅定,行動更紮實。

教育觀察

立志寫下「學校教育學」

劉衛鋒

如東縣雙甸小學:耕讀教育,一所鄉村小學的用心之作

amocity
amocity

  


教育是文化,積澱方能致遠。辦學需專業,鑑往而知來。

學校教育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學校文化的傳承開新將有效提升這種專業性的高度。因此,在學校發展程序中,需要不斷有意識地加強回望、提煉、總結和突破,形成持續的學術積累,推動學校走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

作為學校治理的第一責任人,校長應具歷史的眼光和時代的視角,善於從學校發展的歷史中發現推動進步的因子,善於在時代要求的新情境中為推動學校持續進步創造新的生長點。

所有的創新創造,無不是在傳承中開新。不忘本來,方能更好面向未來。在校長的素養結構中,應當具備一種素質,那就是能以歷史的眼光觀照學校,明晰學校發展源流,梳理演變歷程,引領全體師生知興替、明責任、勇擔當、敢作為,調動每個人積極參與學校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校教育更加美好。

為此,筆者提倡以校為本,加強學校教育史、學術史的積澱、梳理、總結等工作,努力寫下學校教育學,形成真正屬於自己的句子。

這項工作如何著手呢?不妨從編撰學校辦學史,從學術的角度對學校辦學實踐和經驗進行總結與提煉開始。

在進行這項工作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突出什麼?

要型塑思想,言之有物。歷史存於細節,編寫學校發展史要突出關鍵事件和典型人物,要關注學校發展程序的那些重要發展規劃、重大決策舉措、重要教改成果、重大經驗教訓等,要聚焦推動學校發展的典型人物,展現他們作為敬業者、奉獻者、樂業者、改革者的風采。用思想引領實踐,以精神濡染氣質。

要建構意義,發現規律。透過編寫學校學術發展史,要進一步弄清學校「從哪裡來」「往何處去」。在歷史的回溯中,發現規律,總結規律。以厚重的文化積澱,發現規律,凝心聚力;以奮進的開拓姿態,遵循規律,推動新發展,探求新規律。使學校的辦學,更具根基,更具自信,更富活力,走向高質量。以豐厚的學校教育內涵,為區域教育文化創新補目,助力區域教育優質特色發展。

立志做專家型校長的教育人,努力向蘇霍姆林斯基學習吧,像他寫下《帕夫雷什中學》等著作那樣,努力寫出你所在學校的獨一無二的活的教育學。

此次,如東雙甸小學的校長教師們憑藉《耕讀教育》一書,在書寫「學校教育學」方面進行了實踐。雖然全書在某些方面還顯得稚嫩,但是這種積極的進取姿態確實值得肯定與倡揚的。

他們,自覺履行著教育工作者的職責與使命。

一是抬頭仰望,主動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他們注意到2015年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聚焦於核心內容,如,要抓好勞動教育的「關鍵環節」,透過落實相關課程、開展校內勞動、組織校外勞動、鼓勵家務勞動等方式,「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使他們明白‘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的道理,培養他們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於創造的精神,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礎。」他們也注意到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所強調的——「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可以說,他們雖身處鄉村,但眼望著北京城,隨時聆聽來自中央的聲音,把學校教育教學的節拍應和著時代的鼓點。他們基於鄉村小學耕讀教育的實踐探索,編著成書,既是對教育本質規律的努力探索,也是對國家要求的積極應答。

二是埋頭苦幹,以捨我其誰的擔當豐富辦學內涵。他們敏銳地看到時代的變遷,並作出積極的反應。他們發現,隨著城市化程序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口湧入城鎮,在遠離農村,遠離農業,遠離農耕生活的同時,對土地、對勞動原始的情結也被連根拔起。為此,他們想做點什麼。首先是對本校優勢的充分利用。作為一所鄉村小學,地處豐饒富庶的魚米之鄉,校園內外有豐富的地域資源可以加以利用,讓兒童在勞動中保持對土地、生命、自然的敬畏,充分認識到幸福生活來源於辛勤勞動,並在開放的、多元的勞動實踐中培養勞動技能,形成勞動習慣,體驗勞動樂趣。他們在更大的座標踐行耕讀教育,讓學生用身體丈量物理和心靈的世界。近年來,學校秉承「日有所進」的校訓傳統,不斷豐富學校辦學內涵,提出了「上善文化」的主張,引領師生向上、向善。實踐耕讀課程,即是他們推動全人教育,探索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的載體與抓手。透過耕讀教育實踐,打造更加系統化、精細化、特色化的學校特色專案。同時,學校以此鍛鍊隊伍,建好第一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以耕讀教育為共同的價值觀,激勵教師修煉耕讀涵養,提升專業技能,努力培育一支熱愛傳統文化、有道德、有擔當、有智慧、有技能、有視野的複合型教師隊伍,力求讓每一位教師「在成就工作的過程中成就最好的自己」。老師們閱讀、思考、實踐、寫作,提高了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成果總結能力,增強了教書育人的本領。

供稿:南通日報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