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01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一個被史學家嚴重高估的歷史人物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116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覃仕勇講史

歷史領域創作者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一個被史學家嚴重高估的歷史人物

我來說一個吧,所謂的「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應該是一個被嚴重高估的人物。

這麼說,希望諸位看官不要急著找板磚,先等我說完,如果覺得還有些道理,就隨手點個贊,如果覺得完全不中聽,再扔不遲。

後世對張良的推崇,似乎除了武聖姜子牙之外,無人能在其上。

雖然《三國演義》裡,水鏡先生認為諸葛亮的才能自古以來,只有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興漢四百年的張子房堪以之相比。言下之意,諸葛亮比姜子牙、張良更牛。

但2006年2月,郟縣李口鎮張店村出土了一塊紅石石刻,上面寫有6行57個字,記載的是諸葛亮和徐庶於建安六年春天拜謁張良留侯廟的事,諸葛亮對張良的評價極高,自愧不如,說:「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吾輩嘆之、敬之、效之。」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句話,最初出自劉邦之口。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一個被史學家嚴重高估的歷史人物

大漢開國,劉邦與眾臣在探討成敗得失,口出豪語,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司馬遷除了在《史記·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評價張良時重複了劉邦這句話,還在《太史公自序》中特別提到:「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班固作《漢書》,在《張良列傳》沿襲其說,稱:「高祖數離困厄,良常有力,豈可謂非天乎! 」

這樣,經過大家層層吹捧,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設定太公尚父廟時,以留侯張良配祭。到了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姜太公被尊為武成王,以歷代良將十人配享,是為「武廟十哲」,張良為副祀,位列其中。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一個被史學家嚴重高估的歷史人物

宋朝依照唐代慣例,張良仍配享武成王廟。

amocity
amocity

  


並且,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張良位居百位名將前列。

到了明朝,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照例少不了張良。清朝遵循明朝舊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也有張良。

我再強調一下,張良的確是一個奇才,為劉邦出謀劃策,功蓋天下。

但我要說的是,張良只是一個謀士,不是將才。

我們先來看看張良在滅秦過程中的經歷和建立過的功勞,再回過頭來對照一下這個結論。

張良出身於韓國貴族世家,祖父曾連任韓國三朝相;父親也繼任韓國二朝相。秦滅六國,張良家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因此恨秦入骨,曾在博浪沙椎擊秦始皇,未遂,亡命江湖。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大澤鄉起義爆發,各地反秦武裝風起雲湧。張良因時而動,「聚少年百餘人」,舉旗起事,不利。只好率眾投奔自立為楚假王的景駒。

對比一下,張良和劉邦同是從家鄉聚眾起兵,張良混得灰頭土臉,而劉邦卻是一路高歌猛進,與秦作戰連戰皆捷,並擊斃秦泗川守,可謂意氣風發。

張良在投奔楚假王景駒的路上,在留地遇上了劉邦。

劉邦是個豪爽而有大志的人,他的風度和氣魄,一下子就吸引到了張良。張良於是放棄了投奔景駒,在劉邦帳下「為廄將」。

amocity
amocity

  


說來也怪,劉邦自從有了張良,打仗就沒那麼順了,磕磕碰碰,處處受阻。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勢力最大,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叔侄倆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共商大事。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一個被史學家嚴重高估的歷史人物

張良大概感覺到跟隨劉邦小打小鬧成不了大氣候,並且他和項梁是舊交,就勸項梁說:「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項梁接受了他的建議,找來韓王成,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司徒。

於是,張良高興地跟劉邦「拜拜」,屁顛屁顛地跟隨韓王成收復韓地(指戰國時韓國地盤)去了。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史記·留侯世家》記:「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遊兵潁川。」

即張良輔佐韓王成向西攻略韓地,營營役役,轉戰數地,最終一事無成。

而沒有了張良的劉邦,又復雄起。

該年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先入關者為王」。

劉邦取道潁川、南陽,準備從武關進入關中。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七月,劉邦一下子就攻佔下了韓王和張良攻了一年都搞不定的潁川。

兩相比較,張良帶兵打仗的本事實在是稀鬆平常。

不過,張良隨劉邦南下,卻能連出奇謀。

他先讓劉邦易旗攻下宛城;再讓劉邦用錢財招降嶢關守將,拿下了嶢關。

amocity
amocity

  


由此可見,張良善用奇謀,不擅用兵。

這之後,張良又有力勸劉邦離咸陽、還軍灞上;憑藉與項伯的交情,幫劉邦化解鴻門宴兇險,並與劉邦一起「尿遁」的經歷。

但是,項羽自立西楚霸王,「計功割地」時,張良的投機心態又流露出來了。

項羽分封了十八位諸侯王,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一個被史學家嚴重高估的歷史人物

這個時候,估計張良是看到了劉邦再難翻身,就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輔佐韓王成。

但他把劉邦賞賜給他的金百鎰、珠二斗轉贈給老朋友項伯,讓他再為劉邦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這樣,劉邦才得以擁有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在以上的滅秦過程來看,張良有兩次帶兵經歷,一是「聚少年百餘人」起事,不利;另一是「與韓王將千餘人西略韓地」,徒勞無功。所以,說張良「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根本就是個笑話。

還有,張良兩次不看好劉邦,兩次在劉邦面臨困境時主動脫離了劉邦陣營,即他的看人眼光還是有很大缺失的。

所幸,劉邦是個幹大事的人,不拘小節,對張良兩次迴歸,都表示歡迎,張良這才得以在楚漢相爭中建下大功勳。

張良第二次迴歸劉邦,是在劉邦出漢中平定三秦之後。

這張良沒回歸前,劉邦兵鋒掠處,所向披靡;而張良迴歸後,劉邦先是在彭城大敗,其後便陷入了與項羽長期苦戰的局面中。

不過,這也不能怪張良。

之後的張良,提出了「下邑之謀」;並與陳平一起勸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建國後又建議先封雍齒以安定人心、助呂后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等等奇謀。

一句話,張良是個謀士,而非名將。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評論劉邦將兵「不過能將十萬」,而自己是「多多益善」。

比較張良與劉邦的能力,張良將兵應該是「不過能將千餘」的水平。

所以,把張良尊為「武廟十哲」之一,是過度拔高了。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