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吃喝拉撒怎麼解決?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118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1年10月18日 10:21

【科學快訊】

又到了我們的神舟飛船發射的日子了,時間過得真快,大家掐著指頭算算日子。從2003年的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州5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算起,到現在已經是整整18年了。18年啊,足夠一個孩子長大成人念大學了,真是挺感慨的。

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吃喝拉撒怎麼解決?

這一次,我們的神州13號飛船把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位航天員送入了太空,翟志剛是老手了,擔任指令長,王亞平是女航天員,也上過太空,倒是葉光富從來沒上去過,算是新手吧。發射的過程倒是很順利,其中有一幕畫面是火箭和月亮同框,那倒是顯得非常漂亮。

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吃喝拉撒怎麼解決?

這一次神舟13號和以往都不太一樣,這次採用的是徑向對接。天宮空間站的節點艙有四個對介面,左右兩個對介面是專門用來對接大型艙段的,未來要和夢天號以及問天號對接。尾部還有一個對介面,不過尾部的這個對介面通常是用來對接天舟貨運飛船的。只剩下前向和徑向兩個對介面是用來對接神舟載人飛船的。

神舟12和神舟13交接班採用的是「先下後上」的方式。如果未來要在空間站實現交接班,那麼必須是先上後下。也就是說我們的空間站要同時對接兩艘神舟飛船。這時候前向對介面已經被第1艘飛船佔據了。第2艘飛船就只能對接下邊的那個介面,也就是徑向對介面。所以,徑向對接也是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術。

  神舟13號徑向對接成功

徑向對介面和前向對介面是不一樣的。前向對接就好比您從屁股後頭追著公交車跑,沒有左右上下偏移的問題,只有前後遠近追的上追不上的問題。徑向對接就麻煩多了,就好比你要從公交車的側門上車,可是公交車在橫著運動,你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前後距離,還有左右偏移。顯然要比從屁股後邊追麻煩多了。

在太空裡是三維運動。那是上下左右前後全都要考慮,全都要對準。麻煩程度大大增加。不過這次對接還算順利,全都是計算機操縱自動完成的。

amocity
amocity

  


 王亞平的「馬尾」變成了「沖天辮」

現在,他們已經順利的進入了天宮空間站,畢竟是第一次上來嘛,看著哪兒都新鮮。王亞平紮了個馬尾辮,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飄起來了,變成沖天辮了,以前只在動漫裡見過,沒想到這回見到真人版了。 ;

這次任務的時間長達六個月,期間也會遇上新艙段發射對接,空間站的體積會加大很多。而且他們還有好幾次出艙行走的機會。王亞平將會成為我國第一個實現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員。

我國目前只有兩名女性宇航員,一個劉洋一個王亞平。劉洋是1978年生的,王亞平是1980年的。屈指一算,她這個80後都41歲了。其實歐美的宇航員歲數也都不小了,因為美國從2011年以後就失去了把人送入太空的能力,那麼多人只能排著隊等著搭乘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一次才運3個人,後邊有一大批人排大隊等不上。所以一直等到40來歲才有機會,甚至是50來歲才上太空。現在美國靠龍飛船恢復了載人航天的能力,這個情況應該能緩解一點。

這一次,航天員要在太空裡駐留半年之久。比上一次神州12號的3個航天員居住的時間長了一倍。人類在空間站長期駐留,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也就成了問題。人是離不開吃喝拉撒睡的。在太空這個封閉空間裡,也還是這些老問題。

首先從吃說起吧。在太空裡,是不可能像我們地面這樣想吃什麼吃什麼的,您沒事點個外賣,太空超出服務範圍,人家不送。

俄羅斯的航天食品

毫無疑問,太空裡的食物都是地面上做好了帶上去的。那就涉及到儲存的問題,比較常見的是罐頭食品和脫水食品。脫水食品啊,顧名思義都是「乾的」,在太空裡拿水泡開了才能吃,拿微波爐轉一轉就能吃熱的了。

自然型食品就是普通食品,想必大家也都看到聶海勝他們3個航天員在天宮空間站裡啃蘋果的影片了,看他們仨吃得那叫一個開心啊。湯洪波啃得最快,扎著馬步就把蘋果啃完了,弄得國外的網友都羨慕嫉妒恨,蘋果就屬於自然型食品。

不過那自然型食品不會太多,蘋果份量也不輕,自然是不能多帶。大部分還是脫水食品。口感上其實是有一些問題的。也有一些新型的航天食品對口感的影響比較小,比如說輻照食品。

amocity
amocity

  


國際空間站裡的漢堡包

在國際空間站上,肉類和麵包通常是用這種方法處理的。日本人是到哪兒都忘不了拉麵,韓國人到哪兒都忘不了泡菜。他們把泡菜和泡麵做成了輻照食品,也就是說用高劑量的伽馬射線照射,經過這樣處理的食品是可以儲存很長時間的,而且基本不破壞原來的營養成分。

 太空拉麵

NASA研究用紅色LED來培養植物

現在國際空間站也開始供應一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數量也並不多。我們的天宮空間站上未來應該也能提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擅長種菜的民族。那真是走到哪兒種到哪兒,到太空也不能例外。而且,我國已經制定了登陸火星的計劃,在太空裡種菜就不僅僅是個愛好,而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技術難關。去火星的路途可是非常漫長的,中間也得不到任何補給,那就只能全靠自己了。

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合作搞了一個「火星500」試驗。從全世界招募了幾名志願者。在一個封閉的實驗艙裡生活足足520天。一切資源都是事先存放在實驗艙裡的,和外界的通訊聯絡也有很大的延遲。就是為了模擬飛船飛向火星的生活狀態。我們中國也有一個志願者叫王躍參與了這個實驗。他面臨的最大的困難就是吃飯,500多天吃不到中國菜。他實在是太想念家鄉的味道了,想吃個拉條子,可惜實驗艙裡面沒有啊。再說,俄羅斯提供的航天食品雖然也儘量做到味道可口,但是真要吃上好幾個月,吃上一年多,估計您都能吃出心理陰影。

  王躍走出火星500實驗艙

所以在太空裡種菜就成為一個非常好的補充。這是對士氣最大的提振。當然啦,畢竟太空嘛,你想吃個炒菜,西紅柿炒雞蛋?那肯定是不行的。你最多做個蔬菜水果沙拉,或者你教外國宇航員拍黃瓜,這也是涼拌的。吃不完可以放在冰箱裡,空間站裡也有冰箱,儲存幾天沒問題。

最後,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大類食品叫功能食品,其實就是為了補充航天員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太空裡的環境和地面畢竟不一樣。他們對抗輻射要求很高。那麼也就需要提高食品中的天然抗氧化劑的含量,比如說原花青素、Ω-3脂肪酸,甚至是植物的膳食纖維都可以預防或者是改善輻射造成的傷害。

還有,在失重環境下,宇航員的腸道菌群也可能退化。所以呢,還需要考慮增加一些富含益生菌的食品。義大利人曾經把普通酸奶加上藍莓作凍幹處理帶上太空。在地上是民以食為天,在太空裡也是一樣,吃飯從來都是頭等大事。

當然啦。空間站肯定是備有常用的藥品的,因為航天員在太空裡生了病,那可不是鬧著玩的。當然有些事兒不屬於生病,比如說女性的生理期。我們這次可是有女性宇航員上太空的哦,來大姨媽了怎麼辦呢?她在太空裡起碼碰到6次。有人覺得在太空裡完全失重狀態下,會不會造成什麼麻煩?其實這種事大可不必擔心,和在地球上並沒有太大區別。

 佩姬·惠特森

如今上過太空的女宇航員不少,而且有些人在太空裡面住的時間也不短,創造紀錄最多的是美國的女宇航員佩姬·惠特森,人家在太空裡累積居住了666天,單次最長記錄是290天,總共執行過10次太空行走。人家沒受到什麼困擾,感覺和在地球上差不多。

只有一件事,女航天員們必須要小心點,那就是別讓血液混入水回收系統。因為在空間站裡所有的水資源都是要回收的,一滴都不能浪費。回收系統有處理人類尿液的能力,但是沒有處理人類血液的能力。

空間站是離不開水的,你總要洗洗涮涮吧,早上起來刷牙洗臉,上廁所也要衝水。再加上人要喝水,喝水就會產生尿液。加起來大概是2公斤。人也會出汗,也會呼吸,也在向外排出水蒸氣,一天下來會向外排出1.8公斤。我們的空間站一般來講是住3個人,一天下來要消耗11公斤的水。這些水全都不能浪費,全都是要回收的。

 和平號的水回收處理流程

衛生用水是從下水道進行收集的。航天員的尿液是從廁所收集的,冷凝水是從空氣迴圈系統收集的。這是3條不同的線路,俄羅斯人的和平號空間站在處理這3種水的時候,可以說是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你洗洗涮涮用的那些水,在淨化回收以後還是用來洗洗涮涮。艙內收集到的那些冷凝水,最後經過淨化處理以後,主要用來給宇航員喝。尿液經過淨化以後,用來電解制造氧氣。這完全是三條獨立的路線。如果水量不夠的話,只能靠地面補充,用進步號貨運飛船定期補給。

國際空間站水回收處理流程

美國人在國際空間站上採用的技術就完全不一樣了,尿液要經過預處理,利用真空讓尿液在低溫下沸騰蒸發,然後再壓縮。獲得尿液蒸餾水。然後把三種水混在一起,統一淨化處理,最後達到飲用水標準。這種飲用水比地上的自來水還要乾淨很多,可以直接喝。但是俄羅斯人心理上過不了這個坎兒,一開始還不怎麼願意,後來也就慢慢接受了。

amocity
amocity

  


那我國的天宮空間站又是怎麼處理的呢?據我查到的資料,過程跟俄羅斯是類似的,尿液蒸餾水最終是用作電解水產生氧氣,並不是直接用來喝的。當然水是不可能100%回收的,尿液處理以後,剩下一點點高濃度的廢水,還有壓縮處理過的糞便,以及其他的一切垃圾,都要裝進貨運飛船,仍進大氣層裡燒掉,一了百了了。說實話,太空裡體驗最差的就是上大號,沒有之一。後續處理也是最麻煩的。目前有一些方案是利用微生物對糞便進行處理,但是也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洗衣服呢?算了,不洗了。直接換新的,反正空間站裡不冷不熱,保持恆溫,穿的衣服也不厚,更換的衣服多帶幾件就OK啦。大不了等補給飛船來了把髒衣服丟進去唄,隨同其他垃圾一起扔進大氣層燒掉。

空間站裡的空氣成分和地面上差不多。21%氧氣+78%氮氣。氮氣不消耗,基本上屬於打醬油,始終在空間站大環境裡面迴圈,氧氣是靠電解水製造出來的。有人以為,飛船和空間站裡面用的氧氣是用的液氧。其實不是這樣,因為液氧是非常活潑的元素,不安全。能不用咱儘量不用。水是比較安全的東西,而且容易儲存,需要的時候電解水就可以製造氧氣了。所以空間站裡的水資源還是呼吸系統的重要環節。

 薩巴蒂爾反應

人呼吸是會產生二氧化碳的,這些二氧化碳也不能浪費,一個二氧化碳分子上掛著兩個氧原子呢,必須給它扯下來。如果要充分利用,可以讓二氧化碳和氫氣進行薩巴蒂爾反應,最後變成甲烷和水。水就留著用了,甲烷可以排到太空裡了。

當然有人說,過去化學課上老師教了,太空裡面吸收二氧化碳,用的是氫氧化鋰。這話當然也沒錯。只是開飛船上去繞幾天,靠氫氧化鋰還算靠譜。3個大活人在空間站駐6個月,靠氫氧化鋰吸收二氧化碳顯然是不行的,還是要依靠迴圈處理系統才行。

在2010年,國際空間站的水處理系統曾經出過一次故障。是宇航員的尿液之中鈣濃度超標導致系統出現堵塞。為什麼宇航員的尿中鈣含量會超標呢?這就是因為在太空裡,人骨骼中的鈣會逐漸流失。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最終形成了硫酸鈣,硫酸鈣是微溶於水的,是粉筆的主要成分。這東西堵住了尿液淨化裝置。

揭秘航天員的太空生活,吃喝拉撒怎麼解決?

我們的骨骼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器官,實際上骨骼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各種各樣的反應。人在地球上站立,實際上承受了全身的重量,時時刻刻都感受到重力的刺激,如果骨骼接收不到這些外界刺激的話,就會出現鈣流失。主要是因為在失重環境下,骨形成和骨吸收的細胞分子平衡被打破。骨形成少了點,骨吸收多了點。時間長了就會出現骨質疏鬆,而且肌肉也會跟著萎縮失去彈性。根據現在的資料,在失重狀態下,骨骼的密度平均每個月會下降1%~2%。可是在地球表面,哪怕是老年人,每年才下降1%。可見鈣質流失對宇航員的健康威脅有多大。

所以呢,宇航員只能加強鍛鍊,把缺少重力所造成的影響儘量補回來。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空間站裡的航天員經常在做各種運動。但是即便如此。國際空間站上仍然出現了尿液處理系統被過高的含鈣量堵塞的問題。由此可見,即便是拼命鍛鍊,也只能緩解鈣的流失,而沒有辦法完全解決問題。

航天員在鍛鍊身體

長時間居住在太空環境下帶來的問題不僅僅是生理上的,還有心理上的。如果是天天繞著近地軌道轉悠,那還好一點,起碼你能看到自己的家鄉可以緩解一下思鄉之情。要是去火星,地球會在你的身後變得越來越小,最後變成一個小藍點。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的心理上又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呢?我們前面曾經提到過,在俄羅斯搞了一次「火星500」試驗。6名志願者在實驗艙裡足足憋了520天,他們都帶著生理檢測裝置,最終資料發表在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結果顯示,這幾個志願者的運動功能減退了。說白了就是憋在狹小的試驗艙裡,大家運動太少。不是看書看電視,就是在打遊戲,反正就是懶得動彈。模擬任務的最後幾個月,有3個志願者比他們剛進來的時候每天多睡一個鐘頭,他們的睡眠時間都變長了。這還只是在地面模擬的情況,他們畢竟不需要接受失重的考驗,如果真的是去火星,天知道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

 火星500實驗艙內部

所以在太空里長時間居住,接受的挑戰其實是很大的。你別忘了航天員去空間站是上去工作的,不是上去休閒的。他們早上起來以後洗漱完畢,吃完早飯也要開例會。每天都有繁重的工作在等著他們,他們必須保持高昂的鬥志。說實話真的挺不容易的。

要不說這些可愛的航天員都是英雄呢,他們付出的真的很多。

  來源:科學史評話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