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2

諸葛亮擇主,不選曹操孫權,為何選擇了最弱小的劉備?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19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嘉涵說史

建安二年(197年),年僅17歲的諸葛亮跟隨叔父諸葛玄,由豫章來到荊州。但沒過多久諸葛玄就因病去世,諸葛亮便在離襄陽不遠的隆中隱居下來。

一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才出山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也就是說,諸葛亮在隆中前後隱居了十年之久。

公元200年,在經過官渡之戰後,兵強馬壯的曹操基本上牢牢控制了北方。孫策、孫權兄弟也趁曹操忙於平定北方之機,佔據了江東。襄陽在長江以北,離曹操軍事活動的中心很近,順長江而下可直達孫權的割據地,因而襄陽一帶訊息很靈通。

諸葛亮雖躬耕壟畝,但廣結流落在襄陽避難的天下名士,討論天下形勢,對天下時局有精闢的見解。以後向劉備提出的《隆中對》,就是他多年苦心深研的結果。

然而,從197到207年間,諸葛亮為什麼不出山投靠北方軍閥曹操、袁紹,或南方軍閥孫策、孫權呢?

諸葛亮真的打算做一名隱士嗎?

史家一般根據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一段表白,解釋諸葛亮這時不出山的個人動機,以為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主要是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和他有濃厚的非劉氏不能稱帝的傳統忠君思想。老王以為不然。

諸葛亮躬耕壟畝時,並非打算做一個真正的隱士,他常常以《梁父吟》激勵自己並自比管仲、樂毅,而管、樂是春秋戰國時期為名相名將,這表示他有雄心壯志,決不甘心一輩子躬耕壟畝。

諸葛亮不僅不甘心一輩子躬耕壟畝,而且不屑顧於刺史郡守,其抱負和志向是遠大的。可見,不論劉備是否三顧茅廬,諸葛亮本人非出山不可,這是絕對的。

諸葛亮擇主,不選曹操孫權,為何選擇了最弱小的劉備?

諸葛亮為什麼不投靠曹操?

先看時下曹操的形勢。早在建安初年,曹操身邊已形成了強大而有力的政治、軍事集團,一時人才濟濟,文武齊備。他先後網羅了荀彧、荀攸、鍾繇、戲志才、郭嘉、陳群、司馬懿、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等當世名士。

amocity
amocity

  


而此時諸葛亮年僅十七歲,生活上還得依靠其叔父支援,政治上更談不上獨立了。所以,即使諸葛亮投奔曹操,受到曹操的重用,但也不會有管仲、樂毅之尊。

諸葛亮為什麼不投靠孫權?

再看孫權。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死後,孫權領其眾,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政權內部關係比較複雜。在孫權佔領江東之前,江東各郡縣已被一些地方豪強大族壟斷。掌握江東地方大權的,主要是吳郡的顧、陸、朱、張。以後的吳國政權,不僅承認以顧、陸、朱、張為首的地方豪強權力,還得讓他們在中央政治集團中佔據很高的權力位置,如垂相、重要的地方駐軍首領等。據統計,孫吳時期顧、陸、朱、張做郡吏的有千餘人,陸氏一家就出了二相、五侯、十多個將軍。

張昭曾經向孫權舉薦諸葛亮,但諸葛亮不肯留在東吳,有人問他為什麼,諸葛亮說:「孫將軍確實是一方雄主,然而觀察他的度量,雖然可以任用我,但不會最大化發揮我的作用。因此我不想留在東吳。」

其實,諸葛亮留在孫吳,有他有利條件的一面:

1、孫吳地域遼闊,遠遠超過蜀一州之地,又有長江之險,進可攻,退可守。而且江東一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兵源充足,為政治家施展才能提供了優厚的物質條件。

2、由於吳姓地方勢力強大,在孫吳中央政權中,孫權盡力排斥江東大族的力量,重用北方籍的將領、謀士,憑這股北方派政治力量與江東大族勢力抗衡。這種用人路線在孫權統治前期尤為明顯。象諸葛亮這樣文武之才兼備、享有「臥龍」聲譽的北方籍人物,一定會得到孫權重用的。

3、諸葛亮之兄諸葛瑾是孫吳重臣,諸葛亮到孫吳後,可以利用諸葛瑾的勢力提高自己的地位。

但諸葛亮沒有投靠孫權,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能重用諸葛亮,但不能使他盡其才。另外,孫權自己的權力受到江東大族的掣肘,重要的軍國大事都得徵詢江東大族的意見,不能隨心所欲。因此,葛諸亮若到了孫吳,無論孫權如何重用他,他的權力也必然要受到強大的地方勢力左右,不可能象管仲、樂毅那樣施展宏大的政治抱負。

諸葛亮為何最終選擇了劉備?

amocity
amocity

  


劉備是當時北方軍閥勢力中最弱小的一支,諸葛亮投靠他時,劉備手下只有數千人馬。況且這支力量被曹操追得東奔西逃,幾有被消滅的可能,沒有自己的根據地,身邊只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缺乏運籌帷幄、策劃方略的帥才人物。

當劉備由於屢敗,連自己也得依靠別人故很難蒐羅大批文武之才,有志之士也多不願投奔他。但劉備有他獨有的特點:

1、劉備是西漢高祖的後裔,比曹操這種「閹類遺醜」的名聲要好得多。在劉氏王朝四百多年的統治中,劉家天下的正統思想久久存在著。因此,在社會動亂、人心惶惶的情況下,具有撫慰人心的號召力。

2、劉備不是袁紹、劉表那樣的庸才,連曹操都稱讚劉備只有這種有統,一中國之志的英雄,才可能有識才、用才、盡才的胸襟。

3、劉備的性格特徵是「寬厚」、「仁義」。北方大軍閥袁紹評價劉備「弘雅有信義」。劉備這種寬仁大度的胸懷,使他能禮賢下士、三顧茅廬,為當時的士人所重。

在這個君臣、主從之間互相選擇的過程中,諸葛亮選擇了劉備,其原因有四:

1、就是上文所述的劉備那種寬宏大量、忠厚仁義、以誠待士的性格。

2、時下劉備的處境對於諸葛亮而言,正是使他立即獲得信任、掌握重權的有利時機。

3、諸葛亮自己也急於出山。從《隆中對》可看出,此時只有荊、益二州君主黯然而無大器,可以取而代之。其他州郡已被曹操、孫權瓜分完畢。如果此時諸葛亮再不出山,以後縱使輔佐他人,他所起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他能得到的權力也是極有限的。故諸葛亮一見劉備,就馬上全盤托出《隆中對》這樣全面而詳細的政治主張。

4、諸葛亮躬耕壟畝,除了滿腹韜略以外,一無所有,決定了他必須依附他人、借別人的力量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諸葛亮在襄陽多年,對天下形勢和各個軍閥瞭如指掌,因而自然選擇了劉備。可見,諸葛亮輔佐劉備,並非為了報答其知遇之恩,而是隻有劉備這股政治力量,才能為諸葛亮所用來實現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和雄心壯志。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