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429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516-「雲南契丹人」

作者:乃一姆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1125年,曾佔據燕雲十六州的遼國即將走到國祚的盡頭。

這一年,它意想不到地受到了金國和宋國的兩面夾擊。金軍是進攻主力,而南方已與遼修好百年的宋軍是輔助,大遼政權腹背受敵,風雨飄搖。

大宋以為和女真人聯手就能收復幽雲

結果被女真打敗的遼軍,宋軍仍然打不過

而此時的金人遠比遼要兇狠百倍▼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 地球知識局

amocity
amocity

  


多年戰爭之後,遼國土地盡喪,遼國最後一任皇帝天祚帝無可奈何,四處遊走。仍不甘心失敗的他在陰山前山的岱海地區向金軍發起了最後一次進軍。

然而大決戰還是失敗了,末代國君天祚帝只得帶領少量隨從向南方的應州方向逃竄。半年後,他本人也在應州被俘,遼國滅亡,金遼合併,只剩一支殘部輾轉西進,變成了西遼。契丹遼人也由此成為了女真金人的臣屬,並蟄伏起來等待下一個時代視窗開啟。

岱海位於大同(雲州)西北方向

而云州和應州同屬幽雲十六州

逃向南方的一支覆滅,逃向西方的一支倖存▼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 地球知識局

歸附蒙古

在宋朝以北立國的遼,其北方逐漸又產生了一支草原力量——金。歷史又一次重新演繹,遼金戰爭結束以後,金取代了之前的遼,而在金的北方,逐漸又形成了另一支北方草原力量——蒙古。

金滅遼,蒙古滅金,每次大宋都幫了忙

最後蒙古人滅了大宋▼

amocity
amocity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 地球知識局

金朝末年,蒙金大戰,遼金之間的裂隙又一次顯現了出來。在金統治下的契丹人,出於復仇心理及對金統治者一直以來採取的監視政策的不滿,此時蠢蠢欲動。有一位名叫耶律禿花的契丹將領,世居於後來元朝建設上都的桓州故地,就在蒙金戰爭期間率先歸附於成吉思汗。

耶律禿花本為金國帶兵,對壩上高原這一帶的地形瞭如指掌。作為投名狀,他率領其軍隊為嚮導,為後續抵達的蒙古大軍探明道路,並協助大軍在野狐嶺大破金軍主力,金人再也無力抵擋蒙古南下。

此時金遇到了和遼類似的困境

一個「一國多制」的帝國難以實現內部團結

而複雜的地理分佈使其很容易被蠻族逐步蠶食▼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 地球知識局

後來,禿花又擊敗了金國弒君篡權者胡沙虎的軍隊,並隨後與蒙軍主力木華黎(鐵木真手下「四傑」之一)的部隊會合,繼續進攻河北、山東、山西地區,直至徹底踏平金國。此後禿花依然長期鎮守今日的張家口-大同一線,最終被授予太傅職位。

金朝皇室最後的命運頗為悽慘

只能在河南地區頑抗和逃竄

到最後,他們也是死在了北宋的故土上▼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 地球知識局

多年之後,鐵木真的子孫忽必烈準備平定大理國,設想借路雲南包抄南宋腹地。之前那些歸附蒙古的契丹人後代,大多也加入到了蒙軍的精銳部隊「探馬赤軍」中,隨忽必烈南下平定,這其中自然也包括禿花的子孫——忙古帶。

蒙古軍力勢不可擋,沒過多久就拿下了雲南。而隨蒙古軍南征北戰的契丹族官兵,在戰爭結束之後,也大多留居當地從事戍防和屯墾任務,同時兼備軍事與民事兩種功能。那時他們的身份依然是「探馬赤軍」,隸屬軍籍,並未落戶當地。

本來不需要一個人扛下所有的

結果坐視金和大理被滅,邊境再無屏障和援軍▼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 地球知識局

此時,遠在西南邊陲地區的契丹人可能不知道北方的草原有一場大變局正在悄然發生,他們也許也不會料到這次大變局會影響到自己。

就在徵大理七年之後,忽必烈與其弟阿里不哥發生戰爭,蒙古帝國也由此為直接導火索逐步走向分裂。又過了十年,元朝正式建立,隨之而來的就是忽必烈採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詔:「令探馬赤隨處入社,與編民等。」這份全國性質的詔令對於雲南地區當然也適用,於是入滇的契丹族軍官與士兵就此安家落籍貫,成為今天雲南契丹人的主要來源,他們主要分佈在滇西。

不得不說,滇西和北方草原地帶的環境差異巨大

契丹官兵相比也水土不服適應了好久好久▼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 地球知識局

終元一朝,較早歸降蒙古人的契丹族的社會地位不低,並在帝國內掌握了部分軍政權力,有的直到元末還身為顯赫的地方長官。這些來自北方草原的官員,不僅協助蒙古人統治雲南,而且也得到了蒙古人的充分信賴,多次奉命參加征戰與平息叛亂,是帝國統治的主要支持者。

明清更替

然而大元的統治並沒有維持多久。

1381年,朱元璋命令傅友德等將領率兵平定雲南。武力征討是其中一個環節,但另一個環節更為重要,這就是儘量能夠同時招降邊疆地區各民族首領。畢竟,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如果能以懷柔的方式有效控制新領土,又何必以人命為代價呢?

蒙古人退至北方草原後

雲南算是長城以南最後一塊需要解決的區域了▼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 地球知識局

明軍的條件讓人無法拒絕:凡歸降的土長,大都授以原職,並准許其世襲。換言之,明朝想要向西南的土司們傳達一個宗旨:改朝換代不過是一次常見的中原易手,少數民族地區依然可以各過各的,無需驚慌。

攻心之策大獲成功,西南各地土司對明軍幾乎望風而向,這當然也包括滇西的契丹後裔。投誠之後的契丹後裔,悉數被繼續授以大小土官,繼續在今日的雲南保山(隆陽)與施甸兩區縣轄境之內施行統治。

唯一的不同,是在明朝漢化政策的影響下,這些契丹後裔後來大多改為漢姓,今日多以蔣氏為主,其餘有楊、趙、李、郭、何、茶等姓氏。

這裡位於雲南西部,山谷縱橫,平原狹小

當然,最好的土地有不少控制在這些大小土官受累

(雲南-保山-施甸縣)

(圖片來自:google map)▼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 地球知識局

駐守在此的契丹土官們,還繼續像當時在元朝任職一樣,世守土官、安定地方,也再次發揮了傳統藝能,協助明朝政府平叛和抗擊外部侵略。例如萬曆年間的鄧子龍抗緬戰爭中,契丹後裔出人出力,損失慘重,可謂盡忠職守。

amocity
amocity

  


當然,契丹後裔與明朝也時有齟齬,主要原因還是明末強推「改土歸流」政策,遭到了契丹後裔的激烈反抗。但此時的少數民族軍隊即使在主場作戰也已經很難全勝,在軍事壓力下一些契丹後裔為了生存,只能逃難於深山密林。隨著明朝再次把邊疆政策由討改招,契丹人大部分又返回了原居地,但還有一部分沒有返回,留在了施甸與昌寧的某些山區。

明王朝想要嚴密控制雲南各地還是很困難的

相比雲南,嚴密控制貴州更加實際

而且貴州是雲南穩定的基礎

明代,對貴州的掌控和建設可以說是重大成就▼

什麼是“雲南契丹人”? | 地球知識局

明清易代,清朝統治雲南後,還繼續推行元明以來的土司制度,與之前並無多大區別。

源遠流長

今天,我國56個已識別的民族當中,並沒有「契丹族」這一民族,至於達斡爾和契丹的關係,從不同的標準認定上,目前也還有爭議。

而現在的雲南契丹後裔,大部分被識別為漢族,還有一部分被識別為彝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基諾族、傣族、景頗族等主要聚居於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當然,身份證上顯示的識別民族,並不影響當地人對自己的自身身份定義,他們常常將自己稱為「本」人。

時過境遷,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契丹人被分散到不同的文化族群當中。如果想從他們身上找到更多與先人的聯絡,恐怕還要藉助科學的力量。

上世紀末,我國科研人員透過從北方契丹墓地的古屍中提取DNA與今日雲南保山地區的阿、莽、蔣三姓「本」人的血樣提取DNA進行序列對比,得出的結果與史籍資料記載基本吻合,「本」人確實為契丹人後裔。

但這只是解決了這個族群的舊時來源問題,並沒有解釋今日「本」人的現狀。

另一項關於紅細胞血型系統分佈的研究則證實了「本」人來到雲南後續的發展變化,可能與地域分佈不同以及幾百年來各民族之間通婚有關,「本」人在基因上還呈現有各種南方民族的特點。

所以,「本」人基本上與當地的其他民族在生產生活上並沒有太多差異,當然在一些特殊的民俗文化上還會顯示出與周圍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

比如他們依然在口口相傳的傳統教育中,瞭解祖先阿、莽、蔣三姓先祖的基本常識,這些契丹族的烙印在潛移默化的傳承中延續。同時他們還謹記祖訓,只要是三姓,一律不近親通婚,即便是其他姓氏的,知道彼此是契丹後裔者也不通婚。因為如果這樣做,在契丹家族眼中會被視為有辱先祖和傷風敗俗的不軌行為,會遭到一致譴責和唾棄,風評被害。

至於文化方面,一些契丹後裔以及其他契丹學研究者也致力於其傳承、研究、保護。

例如1990年初,雲南契丹後裔調查組在施甸縣大樓子村契丹後裔墓誌銘中發現契丹小字。這一之前只在北方地區發現的消亡文字竟然在雲南地區留下了蹤影,還長期傳承沿用,可以說是雲南契丹發展的信史物證。此後研究人員又在這個寶藏地區發現了更多小字字樣和宗教、墓誌、族譜方面的寶貴資料,在大西南為北方少數民族歷史研究發現了很多證據。

那時契丹人一定沒有想到,當年金章宗忌因憚契丹族重新崛起,而詔示不準使用的契丹文字,竟然在他們從未到訪的雲南得到了少量儲存,並一直作為活化石傳遞至今。

參考文獻:

1.楊毓驤.雲南契丹小字的遺存與釋義.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04):48-55.

2.楊毓驤.雲南契丹的社會文化.思想戰線,1995(02):64-68+48.

3.黃震雲.雲南契丹後裔和契丹姓氏.思想戰線,1995(02):61-63.

4.蔣新紅,楊慶玲.滇西契丹後裔民族融合原因初探.保山學院學報,2014(01):61-64.

5.林牧,申元英,蔣錫超.雲南保山地區契丹人後裔ABO、Rh血型分佈.臨床檢驗雜誌,2013:80.

6.蔣元重.流向雲南的契丹族.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0(04):11-14.

7.曹相. 雲南契丹後裔探源.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04):39-43.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豆瓣——《天龍八部》劇照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