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2

永不消逝的歷史事件(第32章:商鞅變法)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25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藺廣地

發生時間:公元前4世紀

發生地點:中國境內

事件過程:

公元前403年,晉國的諸侯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全部國土,並廢除了晉國國君,晉國完全為韓、趙、魏三家切割,史稱「三家分晉」。

公元前391年,齊國內部也出現動亂,大夫田氏打敗了爭權的其他各家,然後將姜姓國君流放,自己做了齊國的國王,周天子沒辦法只有承認田氏,史稱「田氏代齊」。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後,就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割據的局面,史稱「戰國七雄」。就這樣從春秋五霸過渡到了戰國七國雄時期。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命李悝變法,使魏國迅速強大起來。於公元前409年,吳起透過軍事手段征服了秦國河西的一大片地方,不利的國家形勢迫使秦國也需要進行改革圖強。

公元前361年,秦國秦孝公即位後就下了一道告示:「不論是本國人還是外來的客人,如果有誰能使秦國國富民強觀點,秦國就重用他,並封給他土地和財產。」這道告示一出來,就像一個裂變似的廣告,就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前去秦國應聘。

在這些應聘者中有一位來自衛國的貴族,他就是衛鞅。衛鞅年輕時,就熱心於法家學說,並對李悝、吳起的改革成就十分嚮往,對儒家學說不以為然,認為那是一種騙子學說。掌握了法家學說後,也領悟了儒家的騙子學說,衛鞅為了謀求官職,就來到魏國投到魏相公叔痤的門下。衛鞅一邊應聘一邊苦讀李悝《法經》,並系統的研究李悝、吳起的政治、經濟主張和變法的實踐與教訓這些理論體系。但是衛鞅在魏惠王眼裡不受待見,有一個原因就是商鞅年紀輕,資歷淺,但是口才好是像個儒家大忽悠,所以就沒有答理他。後來,公叔痤也死了,衛鞅也苦腦,不知下一步怎麼走,這時,秦孝公即位,頒佈了招賢令,衛鞅也沒有多想,就帶著李悝的《法經》前去秦國碰運氣。

永不消逝的歷史事件(第32章:商鞅變法)

商鞅來到秦國後,就住在秦孝公的親信景監家裡,並透過他的引見與秦孝公相見。第一次,衛鞅先試探秦孝公靠不靠譜,就說些堯舜禹湯的仁義,行帝王之道。秦孝公不喜歡聽這些假大空的謊言,就直截了當的對衛鞅說,這些對秦國沒有什麼用。第二次直接說衛鞅與孔子一樣是個大騙子、大忽悠。衛鞅這個人也不要臉,就請求第三次見秦孝公,說我最後一次將我真正的想法說給秦孝公聽,秦孝公這個人也不錯就同意了。第三次衛鞅對秦孝公表述說:「一個國家要富起來,必須注重農業,要強大,必須獎勵將士,要把國家治理好,必須有賞有罰。有了重賞,老百姓就能夠拚命,有了重罰,老百姓就不敢犯法。有賞有罰,朝廷才有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這次,秦孝公聽了才覺得衛鞅是塊材料,兩人有相見恨晚之感,秦孝公決定重用衛鞅。

但是變法並不是一件想作就能作成的事,大臣甘龍堅持居官守法論,認為聖賢之人不用改變民眾的習俗來推行教化,明智的人不用改變原來的制度來治理國家,如果不按老規矩辦事,隨意變動舊法,天下的人就要議論,甚至會引起混亂。衛鞅反駁道:「三代禮不同而各成王業,五霸法不同也都各成霸業,賢明的人根據形勢變更禮俗,不賢之人只能按照舊的規矩行事,恪守老一套的人,不配與他們商討大事。再說,前代的政教各有不同,該效法哪一代?過去的帝王並不是走同一條路,該仿效哪個帝王?成湯與周武王,他們並沒遵循古代的制度,不是興旺發達起來了嗎?夏桀和商紂王,沒有改變舊有的制度,不照樣滅亡了嗎?」

amocity
amocity

  


衛鞅口才好,同時又是個大忽悠,秦孝公決定任用衛鞅為左庶長,掌握軍政大權,開始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推行變法首先要取信於民,衛鞅命人在秦國京都雍城城南門口,立了一根約三丈長的木杆,並貼出告示:「誰能把這根木杆扛到北門去,賞黃金十兩」過了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群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杆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金子?」有的人說:「這大概是官府在跟咱們開玩笑吧!」還有的甚至說:「扛著走這麼點路,就賞10兩黃金?說不定會引來什麼麻煩,大家千萬不要沒事找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沒有人敢去扛。衛鞅聽說沒有人肯扛木杆,就將賞金加到五倍,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賞他50兩黃金。」人們聽了,越覺得不近情理,大家對這根木杆連碰都不敢碰了,更別說扛了。

人群中有不怕死的,這時人群裡出來一個小夥子來,他說:「我扛得動」說完就把木杆扛起來就走。小夥子把木杆扛到北門,然後大家又陪小夥子回到城南門。小夥子到了,衛鞅就對他說:「你聽從朝廷命令,是個奉公守法的好人。」當時就命人把50兩黃金端了過來,賞給了那個小夥子。這件事情立刻在秦國傳了,秦國老百姓都說:「現在的官府說話算話,是個好官府。」

就這樣,衛鞅透過立木為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

衛鞅,本名公孫鞅,後來由於他在秦國主持變法成功被封與商地,所以史書上稱他為商鞅。

公元前359年,商鞅推行的變法內容有:

一、編定戶籍,實行保甲制度:全國按照每五家人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一伍一什互相監督。一家犯法,其餘九家都應當告發,如果不告發,十家連坐,告發的人賜爵一級,藏匿壞人者,按投敵者論處。每個居民必須有官府的身份憑證,沒有憑證的不能來往。旅店不能收留沒有官府憑證的人住宿,否則店主連坐。

二、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按照軍功大小分為20個等級,然後按等級不同確定爵位、田宅、奴婢以及車騎、衣服等等的佔有。有功就顯貴,無功雖富有也不能尊貴。凡是為國家立有軍功的,按功勞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貴族也得看打仗的功勞定爵位的高低。

amocity
amocity

  


三、獎勵農業生產:凡是努力從事農業生產,使糧食和布帛超過一般產量的,免除本人的勞役和賦稅,凡是不安心務農而棄農做買賣或遊手好閒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一概罰做官奴。凡是一家有兩個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須分家,各立戶頭,各交各的人頭稅,否則要加倍交納賦稅。

新法推行之後,秦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秦國老百姓認識到新法的好處,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秦國的農業生產也大大增加了。由於增加生產可以免除官差,老百姓都寧可多努力於耕種和紡織,多生產糧食和布帛,也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妻子、兒女、家庭、田園,而被徵發去當差。秦國的農業生產大大增加了,秦國人民豐衣足食,出現了「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裕人足」的太平局面。由於立了軍功就能升級,將士們都願意做個勇敢的戰士,秦國軍隊的戰鬥力爆表。隨後再進攻魏國西部的戰爭中,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打的稱霸中原的頭號強國魏國也被迫與秦國講和。

amocity
amocity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秦國首都遷至咸陽,產提拔商鞅為「大良造」,總攬軍政大權,開始推行第二輪變法:

一、廢井田,開阡陌:「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的政令,讓土地私有合法化,土地可以自由買賣,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除了田間必要的走道以外,把寬闊的阡陌全部剷平,同時鼓勵開墾荒地,誰開墾的土地,就歸誰所有。

二、廢除分封,推行縣制:全國統一規劃,合併鄉村城鎮為縣。全國一共建立了31個縣,每個縣都是由朝廷直接統治的地方機構。每縣設定一個縣令主管全縣的事務,縣令還有助理,叫縣丞,縣令和縣丞都由國君直接任免。這樣就從根本上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把全國政權集中到國君手中,使秦國走上了中央集權的道路。

三、統一度、量、衡:秦國度(尺的長短)、量(斗的大小)、衡(斤的重輕)規定了一個統一的標準。度、量、衡統一後,老百姓交稅、納租、做買賣,都公正方便多了。這樣有利於加強秦國各地的經濟交流,對維護秦國的中央集權制,為秦始皇后來吞併六國後,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透過商鞅變法,秦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盛的國家。秦孝公因商鞅有功於秦,封給他商地十五邑,稱他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後,舊貴族乘機報復商鞅,誣告他謀反。商鞅外逃,在途中被抓到並對他施以五馬分屍的極刑。但是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卻一直延續下來,使秦國成為讓各諸侯畏懼的強國,併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是一位偉大思想的先驅者,點贊!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