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8

唯一紀念人的傳統節日,去屈原故里尋找延續兩千年的文化魅力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414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鮭魚愛旅行

想必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偉人,沒有留下背不完的書,而是給後人留下了三天假期----端午節。端午節假期,我踏上了這位中國古代偉人的故鄉--秭歸。

秭歸縣坐落在湖北省宜昌市境內,她不僅是我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同時也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它位於長江北岸的臥牛山麓,四周城牆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築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叫「石頭城」。

大詩人屈原其人

時間定格在公元223年,綿延800年的楚國就此滅亡。訊息傳到屈原耳中,正在流放中的屈原,悲傷欲絕,於是抱石投江。位置就在今天的湖南省中部汨羅江。

屈原他用最極端的方式,表達了對楚國的熱愛,也表達了對楚國朝廷的失望,成為千古忠烈。屈原死後,汨羅江沿岸的人們,自發向江中投放粽子,表達的意思是:魚兒魚兒,來吃粽子吧,別吃屈大夫。這就是楚鄉遺俗留至今的源頭,也是屈原忠魂千古在的原因。屈原離世已經二千二百多年了,但是歷朝歷代的後人,都在景仰他,特別是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成為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屈原的眾多作品,後人編輯成《楚辭》,屈原的詩風,一直影響到秦漢兩代。還有古代有句成語是「各領風騷」,其成語中的「風」就是指《詩經》中的詩風,而「騷」則是屈原的騷體詩風,故後人也尊稱屈原為「詩祖」。作為詩人,屈原是偉大的詩人,他當之為愧。屈原留下的詩作以及六十多句名言名句,一直影響著後人,他不僅是中國四大文化名人(孔子、孟子、莊子、屈原),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1953年在赫爾辛基頒佈)。

美麗的三峽 傳奇的秭歸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位於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中國著名的臍橙之鄉,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秭歸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200年的文字史,商朝時期為歸國所在地,西周為夔子國,戰國後期稱歸鄉,漢朝置秭歸縣。「秭歸」的由來:相傳屈原有一個妹妹叫屈麼姑,屈原投江的訊息傳回家鄉後,屈原的妹妹天天登上家鄉的山頂呼喊:「我哥回——!我哥回……」傳說屈原的妹妹死後變成一隻鳥兒,鳥兒的叫喊聲仍是「我哥回——!」人們於是把這種鳥兒叫子規鳥,把屈原的家鄉叫「子規」,以紀念屈原和屈麼姑的兄妹情深。後來,「子規」就慢慢演變為現在的「秭歸」。

秭歸地理位置獨特,「上控巴蜀,下引荊襄」,自古以來就是長江上游的交通咽喉。秭歸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集山、水、峽、壩於一體,具有舉世無雙的長江三峽風景、三峽水電工程、屈原文化名人等世界級的文化旅遊資源,是「三人」(偉人、美人、野人)和「一江兩山」(長江、神農架、武當山)旅遊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三峽大壩上發出奪目的光彩!

走進秭歸屈原祠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從唐宋以來,經數次遷址修葺,後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水位升高,於1976年修建此祠。現位於秭歸城東向家坪。改名為「屈原紀念館」。三峽工程的興建,屈原祠再次遷建。遷徙後的屈原祠佔地14000多平方米,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字被環繞在滿園飄香的柑桔林和蒼翠欲滴的翠柏之中。

現在的屈原祠是屈原故里景區的核心,圍繞著屈原祠當地政府修建了屈原故里遊覽區,電瓶車載著我們一行向屈原祠進發,這是秭歸縣的向家坪,在長江的南岸,位置很高,能看到近在眼前的三峽大壩,景區大道下就是波光粼粼的長江,當地人稱「高峽平湖」。
遠遠的我就看到屈原祠的山門,面朝長江,巍峨聳立,氣勢高大,風格獨特,山門下是層層迭迭的臺階,眾多遊人正拾級而上。

amocity
amocity

  


山門是牌樓的形狀,只不過只有一個大門。郭沫若先生手書的「屈原祠」三個蒼遒的大字鑲嵌在牌樓上方。山門色彩匠心獨具,立柱土紅色,牆面白色,屋面綠色琉璃瓦。山門的匾額上閃爍著「光爭日月」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大門後是前殿,前殿後是大殿,左右為配殿,整個屈原祠像個四合大院,大殿是祭祀拜典的地方。

唯一紀念人的傳統節日,去屈原故里尋找延續兩千年的文化魅力

屈原祠包括山門、屈原青銅像、東西碑廊、紀念屈原陳列館、屈子衣冠冢,五大部分依山排列,古樸清幽,壯觀肅穆。

屈原衣冠冢也為屈原墓,隨屈原祠遷徒而建,佔地120平方米,墓四周石階石欄環布,翠柏蒼松掩映。墓上青獅白象,魚吻翹昆,墓前拜臺,香爐正中,供憑弔屈原燃燒香火之用。

amocity
amocity

  


紀念屈原陳列館坐落在青銅像大壩上,陳列館正面匠額上懸掛著郭沫若先生辭世之前的手跡:「屈原紀念館」。館內陳列有歷代各種版本的《楚辭》以及明嘉靖十六年歸州百姓捐款鐫刻的一尊高1.03米、重500餘斤的屈原石像。上展廳陳列有在秭歸境內出土的各種珍貴文物。屈原青銅像的東西碑廊呈南北走向。廊柱撐架,歇山大角屋頂。廊內屈原的詩作和歷代文人墨客歌頌屈原的詩句手跡,鐫刻在青石碑上。

美麗的秭歸遊

香爐坪是屈原出生的地方。現坪中央立著一方青石碑,上刻隸書:楚三閭大夫屈原誕生地。

唯一紀念人的傳統節日,去屈原故里尋找延續兩千年的文化魅力

讀書洞在響鼓溪深谷的半山上,相傳為屈原讀書處。洞口處原有清朝同治年間所刻「讀書洞」三字,早已剝落不清,現又立一新碑。傳說屈原在洞內讀書時,曾有石桌、石椅、石凳。鄉民盛傳,夜間行經洞旁時,洞內若有朗朗讀書聲。其實,這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讀書洞的山風水聲所造成的一種錯覺罷了。讀書洞西的響鼓巖上,有一圓形石臺,傳說楚莊王曾在此擂鼓督戰,故名擂鼓臺。屈原在家鄉時,經常登臨此臺,吟誦自己的詩作,故又名吟詩臺。

從讀書洞下來,沿響鼓溪上行,至王寨山前,只見一新修復的屈原廟座落在山坡上。廟下有兩股「龍眼」,泉水常年不斷。此泉附近有三塊水田,據傳是屈原躬耕之地,人稱「玉米三丘」。這一傳說由來已久。見諸於文字的有唐代沈亞之的《屈原外傳》。沈雲:屈原被放逐後,吟詩耕田,每念及楚國命運,即憂心忡忡,傷感不止,「原墜淚處,獨產白米如玉」。

amocity
amocity

  


漫步玉米三丘時,可發現此地耕牛不穿鼻繩,耕地時卻知道轉彎,人稱屈原神牛。相傳屈原從楚國京城(今湖北江陵縣城郊)回家鄉時,由侍者挑了7捆寫盡民間疾苦的竹簡,快到家門口時,捆竹簡的繩子斷了。老農一片熱心,將牛鼻繩解下來送給他,從此這裡的牛就不用鼻繩了。兩千多年來一直如此。當然,世界上並沒有什麼神牛,只不過是屈原故鄉的農民,馴化耕牛的方法不同而已。但是,這個傳說,卻也反映了秭歸人民對這位偉大歷史人物的崇敬和懷念。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