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2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08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X調查處

金庸作品《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是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除了他的武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讓人感到好奇,再有就是他的身份——姑蘇慕容氏,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燕國」的皇族後裔,鮮卑族人。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到處都能看到鮮卑人的身影,他們十分活躍。鮮卑人曾先後建立過十個國家,也曾統治過中國半壁江山。

可是如今中國的56個民族中,卻沒有鮮卑族,他們就這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鮮卑族的起源和壯大

關於鮮卑族的起源說法有很多,目前有「東胡說」、 「 東夷說」、 「 山戎說」 、「 逃亡漢人說」等等,而史學界比較主流的說法——鮮卑族是東胡的一個分支。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有很多民族和大小不同的部落組成。

《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中說「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看來,鮮卑族之所以叫鮮卑,是因為他們居住在鮮卑山附近而得名。但鮮卑山到底在哪裡,至今是個謎。

據說是這樣的,強大的匈奴人打垮東胡後,東胡其中一個部落便退守到鮮卑山附近,於是外界便稱其為「鮮卑人」。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在鮮卑人早期歷史上,他們很長一段時間都被匈奴人所奴役,成為附屬民族。直到漢朝時,大漢趕走了匈奴人,鮮卑人才迎來了自己的發展機會。他們真正走進了中國歷史。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在西晉之前,鮮卑人逐漸稱雄於蒙古草原上,但始終與中原王朝保持著一種微妙的關係:或隸屬稱臣,或表明友好往來。

amocity
amocity

  


西晉時,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引發「八王之亂」,一場皇族內部爭奪統治權的戰爭席捲中原大地。北方各少數民族抓住機會紛紛南下,逐鹿中原。鮮卑人也在其列。

在這亂世之中,鮮卑人迅速發展壯大,不僅走進了中國歷史,始終開始左右中國歷史。在兩晉、南北朝這一段時間中,鮮卑人有著至關重要的歷史地位。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其中,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慕容氏建立了諸燕(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北燕等等);宇文氏建立了北周。

這些都是鮮卑人顯赫的姓氏,他們所建立的國家也都不同程度促進了中華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尤其像北魏,推行漢化改革,使很多鮮卑人融入了漢族。

北周成為最後一個鮮卑人的政權,但它孕育了隋朝,孕育了中華大一統。隋朝創立者楊堅本是北周大臣,封為隨國公。

鮮卑人為何消失了

從隋朝建立後,鮮卑人作為一個民族的歷史便漸漸暗淡下來。即便隋唐時期再提到鮮卑,也只是說某某人具有鮮卑血統,並不說他是鮮卑族人。而他本人早已漢化,對「鮮卑」二字也沒有興趣了。

都說李唐王朝有鮮卑血統,李家那麼多皇帝,從來沒有一個承認的。更沒有誰站出來說——「我要恢復鮮卑人的身份!」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amocity
amocity

  


這實際上體現出漢人對胡人,骨子裡是有一種歧視的。大家都爭著做漢人,不想當胡人。恐怕這也是鮮卑人消失在歷史上的原因之一吧。當然,還有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原因:

1、喪失故土,失去民族之根本

鮮卑人本是居住在蒙古高原東北的遊牧民族,隨著他們在關外的發展壯大後,竟開始逐鹿中原。逐鹿中原也沒問題,問題是你不能喪失自己的本土,忽視對發祥地大本營的耕耘。

在兩晉南北朝事情,鮮卑人各部族紛紛南下,在中原紮根下來,「猴子掰玉米」,新人勝舊人。最後中原沒有拿下來,故土也回不去,成為「遊魂」,不得不融合進其他民族。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蒙古人被朱元璋趕走,為啥北元還能存在一段時間?更不用說,蒙古汗國直到17世紀林丹汗去世才被清朝皇太極滅亡。就是因為蒙古人一直沒有放棄過他們的老家。

2、語言文化的喪失

站在鮮卑人的角度,北魏孝文帝應對此負責,他是一個徹底的「崇漢媚外」者。

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比如,明文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要求一律改說漢話。普通老百姓總是跟風貴族的,這便造成所有鮮卑人開始以說漢話為榮。漸漸地,他們喪失了自己的的語言。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孝文帝還禁止穿胡服,一律改穿漢人服裝,朝廷百官也都身著漢族官吏朝服。可別小看一個服裝,那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巨大載體。

最要命的還有改漢姓。孝文帝下令鮮卑貴族們都要改漢姓,於是拓跋氏改姓「元」,拔拔氏改姓「長孫」,獨孤氏改姓「劉」,賀賴氏改姓「賀」……

孝文帝本名叫拓跋宏,結果成了元宏。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本來該叫「拔拔皇后」。《笑傲江湖》中的獨孤求敗,按說應該叫「劉求敗」。

3、通婚的「殺傷力」也很大

不僅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孝文帝還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他首先就帶頭娶了幾個漢族大士族的女兒為妃。又命自己的幾個弟弟娶漢族女為妻。普通老百姓總是跟風貴族的,於是許多鮮卑人也以娶/嫁漢人為榮。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像孝文帝這樣積極主動融入漢族的情況,在歷史上還真不多見。我們現在的歷史上對孝文帝的評價是趨於褒揚的,可是如果站在已消亡的鮮卑人角度,恐怕不會這樣看待他吧。

事實上,孝文帝的這種極端漢化情況,在當時就有很多反對者。孝文帝的太子就反對這種極端的漢化改革,於是孝文帝處死了太子……

在孝文帝死後,鮮卑人的反對情緒達到高潮,終於爆發了起義。

具有鮮卑血脈的少數民族

鮮卑族雖然消失了上千年,但也不能說完全找不到他們的蜘絲馬跡。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很可能就是鮮卑人的後裔,比如錫伯族。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學界認為,錫伯族的祖先很可能就是鮮卑人。在錫伯族自己的民間傳說中,也認為他們的先民就是鮮卑人。錫伯族有一個重要的民族圖騰——看起來是長著翅膀的馬,那就被稱作「鮮卑獸」。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錫伯族被認為是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人大量南下中原,遺留在老家的一批人。他們沒有進行民族大融合,反倒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性。

你可能會問,為何錫伯族沒有繼承下鮮卑族的名號,而是另外改了一個新的民族呢?

我覺得他們可能根本就沒有改名過,這跟古代譯音的變化有關。據說鮮卑人的古鮮卑語讀音為「Sibe」,在中原王朝的史料中有十幾種譯法:鮮卑、須卜、犀比、史伯、錫北……鮮卑→錫伯?

對此,嘴哥本人嚴重懷疑,鮮卑就是錫伯,錫伯就是鮮卑。由於各個時期的譯音不同,才使我們誤以為他們是兩個民族。

amocity
amocity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錫伯族深入骨髓的弓箭文化,似乎印證著他們是鮮卑遊牧民族的後裔。

這就像臺灣叫寮國為「寮國」,叫沙特為「沙烏地」,叫辛巴威為「辛巴威」,實際上都是說的同一個國家,只是音譯不同而已。鮮卑和錫伯,大約就是這種情況。

除了錫伯族,還有一個土族很大可能也是鮮卑人的後裔(是土族,不是土家族)。土族主要分佈在青海,甘肅也有一小部分。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前燕的建立者鮮卑慕容氏家族成員,在青海南部建立了吐谷渾政權。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併。而吐谷渾的鮮卑遺民就成了今天的土族。

但土族的鮮卑血統大概沒有錫伯族更純正,因為吐蕃攻佔吐谷渾後,鮮卑遺民與其他民族有所融合。其中,融合最多的是蒙古人,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土族人總認為自己是蒙古人後裔的原因。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所以,如果我們說鮮卑人鮮卑湮沒於歷史之中,可能未必完全正確。至少還有錫伯族和土族嘛。

遺憾的是,無論錫伯族還是土族,都從來不大張旗鼓宣傳自己是鮮卑人後裔,一是他們拿不準,二是他們恐怕不想做鮮卑人。

但近幾十年來,廣東肇慶慕容氏卻大張旗鼓說自己是鮮卑人後裔。這倒很有意思。

廣東肇慶慕容氏

在廣東肇慶白土鎮有幕村、大旗村、中崗村,這三個村莊都集中分佈著慕容氏,他們自稱是鮮卑人的後裔。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鮮卑慕容氏的祖上為了逃避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迫害,不斷南遷。

明朝初期,慕容氏輔佐過朱元璋建立王朝,但後來朱元璋又對其進行迫害。慕容氏不得不再往南方遷徙,並且還改了姓氏,有的改姓慕或穆,有的改姓容。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慕容氏最終落腳在廣東肇慶繁衍生息。這個地方物產富饒,是當時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和軍事重鎮。並且在慕容氏來之前已經有客家人、壯族、瑤族等等遷居於此,對外來者比較寬容。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肇慶慕容氏有本《慕容氏大宗族譜》,上面記載他們的祖先起源於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麓的鮮卑山。並且他們奉莫護跋為始祖,莫護跋是三國時期鮮卑族慕容部落的首領,曾追隨司馬懿征討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五胡十六國的前燕國就是莫護跋的後人慕容皝建立的。

據說,這本《慕容氏大宗族譜》是清朝嘉慶年間慕容氏人寫的,所以它裡面的記載有多少真實性,也是值得懷疑的。

現在,廣東肇慶一代的(自稱)鮮卑慕容氏後裔有6000多人,在晚清時他們只有1000餘人,可見這一百年來發展十分迅猛。

鮮卑族消亡史:廣東慕容氏是唯一倖存血脈?

據說,曾經有肇慶慕容氏後裔想將身份證上的民族修改為「鮮卑」,但遭到拒絕。我不知道這個訊息是不是真的。如果真的改成「鮮卑」,作為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豈不是該享受更多政策優惠?高考加個200分什麼的……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