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8

太原汾河大橋將達23座,一覽眾橋雄姿!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42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太原大小事

汾河上的迎賓橋會是什麼樣?

近日,從相關部門獲悉,太原市將在迎賓路至太茅西路之間的汾河上方新建迎賓橋,這座橋整體橋型以「龍騰雲霄」為設計主題。

(最新迎賓橋設計效果圖)

迎賓橋工程設計範圍為迎賓路 (現狀迎賓路至太茅西路),道路全長2.46千米,包括汾河兩側立交範圍內的濱河東路、濱河西路以及迎賓路改造。根據設計方案,現狀濱河西路與迎賓街立交部分廢除,迎賓汾河橋在濱河西路、東路各設定互通立交一座。

方案中,主橋全長420米,橋塔高出橋面102米,傾斜角度23度,塔頂主跨側設有兩根背索與橋面相接,背跨側設有兩根主纜,主纜上設有22對拉索與橋面相接。

據介紹,互通立交方案設計考慮市民出行習慣的一致性,與濱河東、西路已建成的互通立交形式統一,立交整體呈現「蓮花型」,濱河東、西路為立交第一層,各轉向匝道右轉匝道為第二層,迎賓路為第三層。立交設定了由北向南的調頭匝道。

迎賓橋整體橋型以「龍騰雲霄」為設計主題,詮釋龍城太原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彰顯太原近年來經濟騰飛的時代特點。主橋採用傾斜獨塔空間索麵異形自錨式懸索橋,透過拉索與主樑連線相互呼應的傾斜橋塔形態看似騰空的巨龍,猶如龍驤雲起,具有蓄勢待發、龍騰雲霄之勢,予人精神振奮之感,造就了太原領航於區域經濟浪潮之姿、蓬勃發展之勢,寓意著太原經濟建設的力度和再創世紀輝煌的決心。

目前,太原市城區內有多少座橋跨汾河?設計理念又是什麼?帶著諸多疑問,記者前往太原市政橋樑所瞭解這些橋的建設資料,採訪一位已退休的橋樑設計專家,並實地探訪這些橋樑,為您講述23座橋樑的故事。

迎澤大橋

第一座跨汾河橋 至今已有76年

「乘客您好,車窗外現在看到的是迎澤大橋,主橋長511.6米,寬50米,雙向8車道,橋兩側各設非機動車道和人行車道……」6月16日上午9時,當1路公共汽車剛剛駛上迎澤大橋,車廂內傳來乘務員的溫馨講解。

穿行於迎澤大橋,這座歷史悠久的橋樑可以用雄偉、壯麗、寬闊、平坦來形容,與其他跨河橋樑相比,迎澤大橋的造型可稱為「經典款」,魅力不失。橋面上,機動車往來穿梭,車廂內,傳來涼爽的風。

amocity
amocity

  


作為汾河上的第一座跨河橋,她有怎樣的歷史呢?查閱歷史資料,最早,汾河兩岸並沒有橋,百姓往來唯有靠渡船。明代詩人張頤的《汾河晚渡》詩云:「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正是描繪當年的勝景,被稱為古晉陽八景之一。

「1942年,佔領太原的日軍為了方便輸送軍用物資,開始在汾河上建設迎澤橋,因其是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人們叫它『洋灰橋』。」從事橋樑設計達37年的專家說,1953年,太原投資修建迎澤大橋。1954年1月1日迎澤大橋正式通車,當時被人們稱為「華北第一橋」。

1997年,迎澤大橋主橋進行修建,2002年至2007年,又逐步完成了迎澤西大街(迎澤大街)與濱河西(東)路之間的互通式立交改造工程。

在太原市政橋樑所,記者檢視關於迎澤大橋的相關資料,位於迎澤西大街與迎澤大街之間的迎澤大橋,由七座橋樑組成,包括主橋、東、西引橋和四座匝道橋。其中,東北匝道橋連線勁松北路和濱河東路,東南匝道橋連線勁松路和濱河東路,西北匝道橋連線西渠路和濱河西路,西南匝道橋連線新晉祠路和濱河西路。

太原汾河大橋將達23座,一覽眾橋雄姿!

南內環橋

建設歷時五年 創下省內橋樑史多個之最

與迎澤大橋設計理念不同,南內環橋的造型別具一格,融入更多時尚的細節。分佈在橋樑兩側的外翹式索塔與一根根斜拉索形成三角形,延伸向遠處。6月16日晚8時,南內環橋上的路燈點亮,落日與斜拉索上的圓燈交相輝映。

位於太原市城南主幹線南內環街與南內環西街之間的南內環橋,由七座橋樑組成,包括南內環主線橋(主橋和東西引橋)、南、北幅人行景觀橋和四座匝道橋。根據資料記載,南內環橋舊橋部分修建於1983年至1988年,為了適應城市規模的發展與交通流量的增加,2007年,太原市在原有舊橋基礎上進行了拓寬改造。

據橋樑專家介紹,在上世紀80年代,歷時五年修建完成的南內環橋,是一座屬預製裝配式預應力變截面連續橋樑,設計最具代表性,並創造了省內橋樑史上的多個之最,其中包括預應力運用之最、預製裝配轉換體系之最、全飄浮抗震體系之最、鑽孔灌柱樁深度之最等。

amocity
amocity

  


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太原市的跨河橋樑建設一度成為時代趨勢,技術優勢突出。勝利橋是一座雙曲拱連續拱橋,其特點是構件拼裝、造價低、便於施工、工期快,成為當時國內橋樑建設的新趨勢;作為我省修建的第一座隧道,老軍營南內環汾河隧道在修建時,採用東、西兩段施工,汾河進行相應分流,這項工程無論在技術還是修建長度方面,均屬領先水平。

祥雲橋

採用國際最新理念 祥雲橋呈火炬狀造型

位於龍城大街上的祥雲橋是太原市南部城區的重要通道之一。6月17日上午9時,記者乘車體驗祥雲橋的「風采」。遠觀,橋體呈火炬狀造型,近處,橋塔彷彿盛開的花瓣,斜拉索連線著橋體中央與橋塔,條紋的形狀給人律動的感覺。

2008年,奧運火炬在太原傳遞的那一天,西起新晉祠路、東接龍城大街的祥雲橋正式開建。祥雲橋在設計上採用了國際上最新的理念,創造性地使用三根彎塔柱組成斜拉橋主索塔結構,全高100.5米,索塔空間呈火炬狀造型,該橋建成於2010年12月。

2016年,太原市第一座獨塔扭索麵斜拉橋——攝樂橋開建。該橋位於北中環橋與柴村橋之間,全長360米、寬51.5米,雙向8車道。站在北中環橋向北望去,記者看到造型獨特的攝樂橋,整個橋身只有一座塔,正面像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A」,無橫樑,塔高113米,超過祥雲橋主塔高度。與常見的拉索橋不同,攝樂橋主橋造型全國獨此一家,全橋共有64根斜拉索,分成16組,每組4根。最長約150米,最短約85米。拉索從遠處看如同漁網,正是其「空間扭索」含義所在。攝樂橋,成為太原市城區北部一個新的地標。

規劃中的三座橋

通達橋、十號線橋、迎賓橋

amocity
amocity

  


為配合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舉辦,太原市相繼啟動「三橋一路」工程,即通達橋、十號線橋、迎賓橋和濱河東路南延。

(通達橋效果圖)

在太茅路與濱河西路段,這裡將建設一座通達橋。根據設計方案,通達橋主橋長度為416米,為雙向六車道,兩側為全互通立交。通達橋的整體設計為「拱塔單塔自錨式懸索橋」,其中主塔由曲線形拱門組成,取意「時代之門」,拱門互相層疊,組成最簡潔、有效、穩定的建築結構體系,凸顯雕塑感。其中,索塔塔高約130米,橋面以上高度約110米。主橋共有2根主纜,每根主纜中含37股平行鋼絲索股,緊纜後,主纜為圓形。

(十號線橋效果圖)

在通達橋以南約2.5公里處,是即將建設的十號線橋,這座橋東側為太茅路,西側跨濱河西路後到達規劃路,將實現小店區汾東新區與晉陽古城片區東西互通。十號線橋設計方案將古典的橋頭堡與現代感的桁架拱相結合,大氣謙和又非常親民,實現了人與建築物,建築物與城市空間的互動和融合。該橋為單跨200米下承式鋼桁架系杆拱橋,兩片拱肋由鋼箱拱肋和桁架腹杆構成,人行觀景通道佈置在拱區。十號線橋規劃為城市主幹路,設計時速60公里,道路為雙向六至八車道。

規劃中的迎賓橋,可連線迎賓路至太茅西路,主橋全長420米。迎賓橋整體橋形以「龍騰雲霄」為設計主題,詮釋龍城太原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彰顯太原近年來經濟騰飛的時代特點。主橋採用傾斜獨塔空間索麵異形自錨式懸索橋,透過拉索與主樑連線相互呼應的傾斜橋塔形態看似騰空的巨龍,猶如龍驤雲起。橋樑兩側的全互通立交整體呈現「蓮花形」,並設定了由北向南的調頭匝道。

太原的跨汾河大橋

跨汾河大橋 城區將達23座

根據太原市政橋樑所及橋樑設計專家資訊彙總,記者對太原市城區跨汾河大橋進行梳理,從北到南依次是:新蘭路漫水河橋、柴西公路汾河橋、高速北環汾河橋、太古嵐鐵路橋、柴村橋、太白鐵路橋、攝樂橋、北中環橋、勝利橋、漪汾橋、迎澤大橋、雙塔街管線橋、南內環橋、老軍營南內環汾河隧道、長風橋、躋汾橋、南中環橋、祥雲橋、「汾河之冠」(未正式命名)、南環高速跨汾河橋、通達橋、十號線橋、迎賓橋。

◆ 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之間建設的橋樑包括:迎澤大橋、新蘭路漫水河橋、勝利橋、老軍營南內環汾河隧道、南內環橋、柴西公路汾河橋、柴村橋、雙塔街管線橋、漪汾橋、南環高速跨汾河橋。

◆ 2001年至2017年之間建設的橋樑包括:長風橋、高速北環汾河橋、躋汾橋、南中環橋、祥雲橋、北中環橋、攝樂橋。

◆ 2018年,小店區域內的汾河上方將建設四座橋樑。在祥雲橋南,汾河三期工程中,正在建設一座人行景觀橋,這座橋因形狀類似皇冠,被譽為「汾河之冠」。目前,人行景觀橋橋面已合龍,預計今年9月完工。據介紹,人行景觀橋總長403米,分上、下行通行。往南,規劃中的通達橋、十號線橋、迎賓橋即將建設。

◆ 太古嵐鐵路橋、太白鐵路橋具體建設年代不詳。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