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仔細觀測後,發現太陽系超新星塵埃比之前認為的多!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618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博科園

馬克斯普朗克化學塵埃研究所兩名研究人員發現了證據,表明超新星塵埃比想像的要豐富。Jan Leitner和Peter Hoppe在他們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的研究中描述了使用新技術來檢測超新星塵埃的顆粒以及發現。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恆星發出的塵埃會進入太陽系。其中一些塵埃來自超新星。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稱他們已經發現了證據。

仔細觀測後,發現太陽系超新星塵埃比之前認為的多!

證明更多的星際塵埃來自超新星,比之前認為的更多。研究人員認為,恆星塵埃減少的原因是超新星,因為研究人員缺乏適當檢查塵埃顆粒的工具,Cameca NanoSIMS 50離子探針的開發使科學家能夠更詳細地測量這種塵埃。測量過程還包括使用離子質譜儀,能夠測量高空間解析度的同位素。透過使用這項新技術,研究人員確定了有多少塵埃來自普通恆星的噴發,又有多少來自超新星。

上圖這張照片顯示了超新星1987A殘骸,在不同波長的光線下可以看到,阿爾瑪資料(紅色部分)顯示了殘骸中心新形成的塵埃。哈勃(綠色)和錢德拉(藍色)的資料顯示了膨脹的衝擊波。

來自超新星的比例比預期要高,表明更多到達地球的星塵來自超新星。這表明,宇宙中更多的星塵起源於超新星,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研究人員研究的塵埃是從非洲西北部發現的球粒隕石樣本中提取。透過對新技術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員可以測量出它們所含鎂的含量,同時還指出,鎂含量早於我們的太陽,太陽系中大部分物質都是由恆星噴出的物質形成;因此,對「星塵」有更好的理解,就能更好地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

在太陽及其行星系統形成之前,太陽系原始物質就含有少量難熔塵埃顆粒。這些「前太陽系」顆粒凝聚在演化的恆星、新星和超新星噴出物中。它們的異常同位素組成不能用太陽系內的化學或物理過程來解釋;相反代表了恆星雙親的核合成特徵。在這些「真正的星塵」中,矽酸鹽是單粒分析中最豐富的一種粉塵,其典型尺寸約為150奈米。與從隕石中化學分離出來的晶前碳化矽、氧化鋁或石墨不同,晶前矽酸鹽必須就地識別,因為它們會被萃取劑破壞。

amocity
amocity

  


儀器限制幾乎把以前所有的鎂同位素測量都限制在太陽系前的氧化鋁上,而鋁衰變產生的放射成因,排除了對其初始鎂同位素的明確結論。新技術進步使鎂同位素的原位研究以前所未有的空間解析度(<150奈米)進行。系那樣展示了一小部分被認為來自紅巨星的矽酸鹽星塵有超新星起源,如果氫的攝入發生在超新星爆發前階段,那麼在>200奈米大小的前太陽系矽酸鹽中,超新星的塵埃比例明顯高於先前的推測。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