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開往腦死亡的列車,可以臨時往回開嗎?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126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2年01月25日 09:00

【科學快訊】

  「前方到站是:腦死亡。」

  撰文 | 栗子

  審校 | Clefable

  當人類發生心臟驟停的時候,腦部得不到供血,氧氣無法輸送進去,便會造成腦細胞缺氧的狀況。而我們的腦部對此非常敏感,如果持續缺氧,大約在10分鐘內就可能出現腦死亡。

  腦死亡的定義是,包括腦幹反射在內的全腦功能喪失,且是不可逆轉的喪失。這樣的患者,有時可以在機器幫助下維持生命,但沒有恢複意識的希望,也無法再獨立呼吸。

  目前在許多國家,腦死亡已經成為宣布人死亡的依據,這為腦死亡患者的器官捐獻和移植提供了機會。我們也常常在新聞裏聽到這樣的消息:某時某地某人因意外或疾病而腦死亡,他/她捐獻的器官拯救了多人的生命。

  當然,一個人被診斷為腦死亡前,需要經過反複檢查,根據腦電是否靜息、有無自主呼吸、瞳孔對光有無反應、擦拭喉嚨後部有無嘔吐反射等等指標,來確認神經系統的功能。

amocity
amocity

  


  診斷標准正在逐漸完善,但科學家對腦死亡的發生過程還不十分了解。畢竟,患者出現危急情況時,醫生通常有義務盡力搶救,不能坐視那個過程的自然發生,觀察的樣本也就很難獲得。所以,過往學界對腦死亡的理解大多來自動物實驗。

  不過,也有一些重症患者希望減少不必要的痛苦,或希望走得更有尊嚴,便會提前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柏林大學的神經學家延斯·德雷爾(Jens Dreier)領銜的研究團隊,觀察了多位選擇不急救的患者,發現在通往腦死亡的路上會發生「腦海嘯」,且腦海嘯之中有個關鍵的結點。

  科學家相信,只要在這個點來臨前,損傷就是可逆的。

  腦子裏的「海嘯」

  正常情況下,我們腦中的神經元,依靠電信號來傳送信息。受到刺激的時候,神經元會產生動作電位來傳遞信號;在那之後,則要依靠細胞膜上的鈉鉀泵,讓神經元回到靜息電位,為下一次傳遞信號做好准備。周而複始,腦電圖便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曲線。

  而在缺氧的情況下,腦部會進入「節能模式」,停止電信號的傳遞,也就是停止神經元之間的交流(像一個被困時等待救援的人,不說話可以減少體能消耗)。這種時候,腦電圖會變得平靜,但「節能模式」並不意味著沒有能耗:

  平時靠鈉鉀泵維持的靜息電位,是鈉離子在細胞膜外濃度高,而在膜內濃度低。所以,缺氧時就算不產生動作電位來傳遞信號,還是會有鈉離子順著濃度差跑進膜裏。這樣,鈉鉀泵就依然要工作,把細胞膜裏的鈉離子送出去,保證膜內外的濃度差。但把離子從濃度低的地方輸送到濃度高的地方,總要消耗能量。

amocity
amocity

  


  一旦缺氧時間久了,提供能量的ATP分子會被耗盡,鈉鉀泵無法繼續工作,細胞膜內外的鈉離子濃度差也會消失。這個現象就叫「去極化」(depolarization),可以像海嘯一般,在大腦皮層和其他腦區散播開來。科學家在一些嚴重腦損傷患者的臨終時期,觀察到這樣的散播過程,並把它稱作「腦海嘯」。

  而腦海嘯會觸發大量有害的生理反應。比如,由於鈉離子無法被運出細胞,水分便跟著進入細胞以恢複平衡,隨之引發細胞毒性水腫。長時間處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神經細胞會脹亡,並最終導致不可逆的腦損傷。

  但讓科學家感到興奮的是,「腦海嘯」本身並不意味著腦死亡。因為他們發現,在去極化開始發生的時候,神經元並不會立即受損,而是有一定的延遲。

  還有時間可爭取

  研究團隊觀察了9位遭受過創傷性腦損傷的患者,他們都經曆過一番治療,並在家庭討論後簽署了「放棄急救同意書」。

  在患者允許的情況下,科學家在他們腦中植入了電極陣列,利用腦皮層電圖(ECoG)來監測「腦海嘯」,也就是去極化現象在患者腦中擴散的過程。除此之外,他們還實時監測著局部腦血流量和缺氧的情況。

  從每一位患者身上撤掉維持生命的治療手段,都造成了人體的自主循環停止(circulatory arrest),並最終導致死亡。

amocity
amocity

  


  而具體來說,科學家首先在8位患者腦部觀察到,不同腦區的自主腦電活動會同時安靜下來。這種非擴散性抑制(nonspreading depression),發生在腦組織血氧含量急劇下降的時期。

  而最終的擴散性去極化(terminal spreading dipolarization),也就是腦海嘯,會在非擴散性抑制發生的13秒~266秒後出現。此時,腦局部血流量也已降到最低點。

  在這8位患者身上,最終的擴散性去極化,都發生在循環停止之後。只有1位患者,在自主循環停止之前,已經發生了最後的擴散性去極化,即腦海嘯。

  和正常組織中發生的擴散性去極化相比,持續缺血的組織裏,擴散性去極化是難以恢複的。但科學家發現,從擴散性去極化發生,到細胞開始因此而死亡,中間有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的時間。因此他們認為,即便腦海嘯已經發生,只要神經細胞還沒開始死亡,就仍然有機會恢複人體的自主循環,從而恢複供氧。

  也就是說,雖然腦海嘯引發的毒性生理反應,可以導致死亡;但想要給腦海嘯按下暫停鍵,並不是沒有機會。如果能在缺血期間,延長神經細胞的存活時間,那麼患者得救的幾率也會增大。

  對死亡的認知

  由於發現腦海嘯常常發生在自主循環停止後,也在自發的腦活動停止後,科學家認為這有可能讓人們圍繞死亡的定義產生一些新的爭議。

  但即便不知道,腦海嘯究竟是在哪一時刻變成了完全不可逆的狀態,有一件事還是確定的:自主循環停止後發生的去極化,並不會自發逆轉。

  而研究團隊希望有一天,受到這項研究啟發而誕生的新療法,可以爭取時間,拯救更多因腦缺血而徘徊在死亡邊緣的人類。

  封面來源:GoFundMe

  原論文:

  參考鏈接: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