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科學好故事|如何讓自己成為化石?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407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2年04月07日 10:02

新浪科技

來源:BBC

撰文:Richard Fisher

翻譯:任天

  許多人從小就對三葉蟲這樣的化石生物著迷,他們會收集菊石、古魚類甚至恐龍的骨骼,以及其他各種遠古生物的化石。

發現埋藏在石頭中數百萬年的古生物遺跡,是一件既令人著迷,又十分特別的事情。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增加我們成為化石的機會,並在遙遠的未來,被我們後代發掘出來。

三葉蟲是一種外形類似潮蟲的生物,長著球狀的眼睛、細長的腿和類似鱟一樣的頭部。它們最早出現於寒武紀,最晚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結束時滅絕。如果它們現在還活著的話,或許會嚇到不少人。在世界各地,人們都發現過三葉蟲的化石。

許多人從小就對三葉蟲這樣的化石生物著迷,他們會收集菊石、古魚類甚至恐龍的骨骼,以及其他各種遠古生物的化石。這些化石迷人的地方在於,它們能將人們的思想帶離當下:每一塊化石都是一扇通往遙遠時空的窗戶;它們所存在的時間和地點,都早已成為曆史。看著這些古老的生物,我們會試圖想象它們如何生活、運動,它們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在遙遠的未來,古生物學家又會如何看待21世紀的生物所形成的化石:藍鯨、大象、灰熊……甚至今天的人類。

amocity
amocity

  


這就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自己最終會不會像三葉蟲那樣,被保存下來並被礦化,成為名副其實的化石?

那麼,如果有人打算變成化石,他應該如何增加成功的幾率呢?他應該去哪些地方?他身體的哪一部分能保存最久,是骨頭、皮膚、肌肉,還是腳趾甲?有沒有辦法加速或人為調整成為化石的過程?

雅各布·溫瑟爾是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的古生物學教授,主要從事宏觀演化的研究。他的研究涉及許多高度精細且十分罕見的標本,比如有羽毛的恐龍,以及它們所留下的色素。

事實上,溫瑟爾已經思考了很多關於如何讓自己變成化石的問題,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很值得探索,而不僅僅是滿足病態的好奇心。更深入地思考我們的身體如何變成化石,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在這一過程中會失去什麼。

如果我們能把自己變得看起來像化石一樣,那這也許可以成為一種方法,讓我們更好地對另一種生物進行逆向工程,使其成為曾經存在過的有血有肉的生物。畢竟,化石本身並不能提供完整的生物學圖景。許多恐龍的複原圖看起來非常怪異,因為它們是「收縮包裝」的。我們只有一些骨架,然後在骨架外面加上一點肉,因此,對古生物的複原包括了對外表和行為的大膽猜測。

化石並不能提供完整的生物學圖景,例如,對於三葉蟲的行為,我們必須進行許多推測。

不過,現在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太可能幸運地成為能夠被後代發現的化石,這需要使用非同尋常的方法。如果我們被完整地埋在典型的土壤中,我們的骨頭可以保存大概一百年的時間。如果想要讓骨骼保存更長的時間,通常就需要更好的條件。

事實上,大多數曾經存在過的物種都沒有被保存在化石記錄中——這裏說的是物種,而非簡單的有機體。這意味著地球上曾經有一些完整的動物種群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化石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非同尋常的視角,但與此同時,這對於過去的物種多樣性而言,也是一個非常不完整的視角。

最後,即使我們有幸成為化石,也不太可能會被未來的人類發現。若想在成為化石後「重見天日」,不僅僅需要有拿著石頭錘、對化石感興趣的智慧生命,還需要考慮天時和地利的因素。數以萬億計的化石仍深埋在地下,只有當包含它們的岩石上升並暴露出來時,才會被人們發現。更關鍵的是,在被發現之前,還需要確保化石不會被海洋、天氣或其他自然因素侵蝕破壞。

但無論如何,成為化石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那麼,需要怎麼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成為化石的幾率呢?

amocity
amocity

  


冰人奧茨被保存在阿爾卑斯山脈的冰川中,但如果沒有被發現,它可能不會完整地變成化石。

地點,地點,還是地點

實現這一目標的選擇之一,是所謂的「亞化石」(subfossil)路線。在地球上的幾個地方,生物遺骸有望得到更長期的保存機會——至少長期到足以引起未來考古學家的興趣。

首先,我們可以找個寒冷且氣候穩定的地方把自己冷凍起來。畢竟,阿爾卑斯山脈冰川中曾發現過史前人類,比如生活在5000多年前的「冰人奧茨」。或者,我們可以躺在一個沙漠洞穴裏,將自己的身體與食腐動物隔離起來。在秘魯幹燥的洞穴中,考古學家就曾發現一萬年前的古代遺骸。此外,泥炭沼澤也很適合人體的長期保存。

偶爾會有報道稱,人們在幾千年前的泥炭沼澤中發現一具「沼澤木乃伊」——有時是祭祀儀式的不幸受害者,比如20世紀80年代在英格蘭西北部發現的林道人(Lindow man):他與古羅馬人生活在同一時期,由於泥炭蘚和酸性泥炭沼澤獨特的化學環境,他的軟組織得以保存下來。強酸性水質、低溫和缺氧的特殊環境,使沼澤木乃伊的表皮黑化,皮膚與內髒常可以完好地保存下來,但骨骼通常無法留存。

但「亞化石」的路線也有缺點。盡管這些方法有機會讓我們進入未來的博物館,或者在實驗室裏接受考古學家的研究,但從保存時間上,無論是「冰人」還是「沼澤木乃伊」,都遠不如嵌入岩石的礦化化石那麼長久。沒有能持續存在億萬年的冰:如果有的話,我們或許就能找到冰凍的恐龍,提取它們的DNA。與此同時,幹燥的洞穴遺骸更像是梅幹而不是化石,因為它們從未獲得足夠的濕度來實現礦化。酸性泥炭沼澤的保存作用可以持續數千年,但沼澤本身很可能最終被侵蝕掉,除非它以某種方式被埋在厚厚的沉積物之下。

那麼,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呢?美國著名的拉布雷亞瀝青坑怎麼樣?數世紀以來,人們從這些坑裏發現了各種史前巨型動物的遺骸。由於瀝青坑上常常有樹葉、灰塵或水等遮蔽物,動物很容易失足掉進坑裏。瀝青坑也許可以讓人體成為化石,但人體的軟組織不會被保存下來。在瀝青坑充滿生命力的環境中,人的骨頭可能會和其他物體攪合在一起並四散分離。

垃圾填埋場怎麼樣?垃圾填埋場不太好,因為它是一個高地。一般來說,如果想變成化石,你的位置需要在地下水位以下。這是經驗法則。地下水位之上的一切最終都會被侵蝕。

如果我們真的想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裏變成化石,就需要考慮不同的地點。更確切地說,我們需要埋在那些有足夠濕度,並可以避免被動物吃掉的地方。同樣關鍵的一點是,這些地方需要很快就進入缺氧狀態。在缺氧的情況下,宏觀的生物體就不會很容易地找到你,有些厭氧細菌仍然可以消化你,但效率較低。這些細菌產生的廢物甚至可能有助於你體內某些組織的保存。

那麼,什麼樣的地方可以提供這樣的條件?真正古老的化石都被保存在窗口中,人類通常不會在窗口中結束生命,除非真的很不幸。化石通常是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形成的,因此你只有在很偶然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在那裏:以溺水的方式。

遺憾的是,事情並沒有溺水那麼簡單。絕大多數掉進河裏的生物並不會變成化石,由於水流和食腐動物的存在,幾乎沒有什麼有機體能在水中長時間保持完整。海岸線附近的海洋也是如此。低循環的湖泊或許可行——在中國發現的許多保存完好的有羽毛恐龍都是這樣被埋藏起來的——但仍需要特定的條件。在這些罕見的化石中,有許多都是被附近火山噴發的火山灰包裹起來,最終才得以保存到現在。

通常情況下,你需要被沖到海裏,在更深處被埋藏起來,遠離陸地的海底是一個更讓人「放心」的埋藏地點,可以避免受到海浪和動物的攪動,但又不至於深到沒有足夠的沉積物來迅速將你掩埋。事實上,可能已經有人開始以這種方式變成化石了,畢竟人類已經航行了很多次,也發生過很多海難。

在這樣的海洋環境中,成為「黃金」化石的可能性也很小。如果被埋在富含鐵的海底泥漿中,並且海水中含有足夠的硫酸鹽——以及硫酸鹽還原細菌——那麼人體就會轉化成黃鐵礦。你的軟組織會被或多或少地替換掉,在三個維度上都是如此。必須承認,成為一個閃閃發光的標本聽起來很吸引人——盡管那將是「愚人金」,而不是真正的黃金。

  拉布雷亞瀝青坑提供了一條形成化石的可能路徑,但會有被提前發現的可能——洛杉磯警方曾在那裏搜尋謀殺案的線索。

哪些部分更容易成為化石?

第二類問題與我們的身體部位有關:人體的哪一部分最容易成為化石?從史前古人類的化石來看,牙齒和骨骼顯然是最好的候選答案。但也有一些軟的部分可能會變成化石。皮膚和頭發中含有的黑色素越多就越有利,因為這種色素的印記可以保存數百萬年。與皮膚、指甲和軟組織中的角蛋白不同,黑色素不易分解。這也是古生物學家往往能找到深色的恐龍羽毛,而找不到其淺色羽毛的原因。因此,皮膚和頭發更黑的人更有可能成為未來古生物學家眼中的完美化石。

然而,人體內含有黑色素的器官也有可能出現在化石中,比如肝髒。此外,生殖器也有可能出現在未來的人類化石中,因為人體這個部位的膚色比每天暴露在太陽下的部位還要更深一些。

另一個問題是,肌肉可以保存下來嗎?在適當的條件下,肌肉組織可以通過釋放磷酸鹽來保存。如果環境中存在鈣,並且pH值較低,那你就可以獲得磷酸鈣沉澱。如果這個過程發生得足夠早,單個肌肉纖維就可能複制並保存下來。

在合適的條件下,生物遺骸可以形成由黃鐵礦構成的「黃金」化石。

amocity
amocity

  


那「一次性」的人體部分呢,比如腳趾甲、耳垢、糞便等?我們身體產生的大部分物質都降解得很快,即使是埋在地下。例如,糞便化石確實存在——我們要感謝著名的古生物學家瑪麗·安寧,她在19世紀發現了一些最早的糞化石標本——但這樣的化石太過罕見。在我們的一次性身體產物中,很可能最多只有腳趾甲中的磷酸鈣會留下來變成化石。如果你參加黑光派對,你會看到你的指甲,它們看起來似乎有幽靈般的熒光,這是因為我們指甲中含有磷酸鈣。磷酸鈣可能會變成化石,並留下指甲所在位置的模糊印記,然而,大部分的指甲——由角蛋白構成——都會消失。

因此,我們所能期望的最好結果可能就是將骨骼和牙齒,也許還有肝髒,變成化石。如果足夠幸運的話,我們的腳趾甲和私處也可能留下幽靈般的印記。對遙遠未來的人類而言,這些都將是寶貴的遺產。

一些來自中國的羽毛恐龍化石之所以如此精細,是因為它們保存在火山灰源附近的湖泊中。

能否更快形成化石?

考慮形成化石的概率如此之低,有沒有什麼「作弊」的方法呢?比如,是否有某種方法可以人為地誘導化石形成,避開一些討厭的障礙?可能還真有——至少有一種方法確實可以加速化石形成的早期過程。這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埃文·薩伊塔(溫瑟爾的同事)開發的一項相對較新的技術,被稱為「沉積物包裹成熟技術」。

當有機質被埋藏起來後,在它礦化之前,需要經曆所謂「熱成熟」的過程。這通常需要很長時間,但在實驗室中加速這一過程是可能的。這有點像高壓烹飪,這就像如果你用烤箱烤一只火雞,需要三個小時,但如果用高壓鍋,則只需要30分鐘。

薩伊塔對一具鳥類屍體進行了一些實驗,由此受到啟發,開始探索如何加速熱成熟的過程。他和同事們將一只雀鳥包裹在沉積物中,放到水裏,創造了一種「假岩石」,想了解這能否模擬早期的化石形成過程。實驗的效果並不是很好,薩伊塔開始考慮對樣品進行加熱和加壓。有一天,他與亞利桑那州科學進步基金會的工程師湯姆·凱伊聊到了這一話題,凱伊認為,他可以在家裏的車庫建造一些裝置,實現薩伊塔的想法。

幾個月後,薩伊塔和凱伊做出了他們的奇妙裝置,准備用蜥蜴、昆蟲、樹脂、羽毛和植物進行實驗。他們的裝置包括改裝過的空氣壓縮機,以及通常用來制作草藥補充劑的壓藥丸機。盡管看起來很怪異,但這個裝置確實有用。

薩伊塔和凱伊通常在晚上開始壓制一批樣品,到早上才急切地檢查結果。「我們會為了誰能把它們像聖誕禮物一樣拆開而爭吵,」薩伊塔回憶道,「我們將這些小藥片打開,得到一小塊細粒沉積物的‘化石’,可以看到羽毛上的深色斑點、棕色的骨骼,以及骨骼周圍軟組織的黑色暈……就像在中國的有羽恐龍身上看到的一樣。」

熱成熟過程的標本,從左到右:一片樹葉;樹脂特寫;甲蟲。

需要明確的是,成熟過程只是化石形成的第一步。稍後發生的使化石能夠長期保存的礦化和結晶過程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他們的試驗結果也非常小,只形成了幾厘米寬的樣品。但令人驚訝的是,它們看起來確實非常像真正的化石。

薩伊塔和凱伊能否制造出一塊人類大小的化石?他們想要獲得更大的化石,而這需要更多的預算。不過在原理上,答案是肯定的。

經過成熟過程的蜥蜴腳標本,顯示了褐色的骨骼、有機斑點和鱗片印跡。

變成琥珀

對於那些想要制造化石的人,還可以考慮另一條捷徑:琥珀法。如果你能找到足夠多的樹液,並且能夠被琥珀覆蓋,這將是保存軟組織和骨骼的最佳方式。但是,對於(像人類)這麼大的動物而言,這顯然非常困難。

琥珀本質上是一種塑料,一種聚合有機物質,因此,如果你跳進一個裝滿聚氨酯的大桶裏,然後有人把這個大桶埋到海底,或許就可以了,但這麼做的結果,或許會成為早期人類世充斥塑料的病態象征。

不知道有誰在健康長壽之後,能夠有幸成為一塊完整的化石——就像三葉蟲一樣。這是一件多麼不可能的事,但還有什麼遺產能比這更加持久呢?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