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印度,越陷越深……|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612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2150-印度越陷越深

作者:宋子揚 施蘭茶

校稿:辜漢膺 / 編輯:撲棱蛾

2020年中印邊境沖突之後,兩國政治關系步入歷史低穀。莫迪政府為迎合印度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情緒,一邊打壓自中國進口的商品,一邊鼓勵印國內制造業“自力更生”,謀求進口替代。

現階段印度能否做到,莫迪心裏比誰都清楚

但要想撈選票,他必須加大力度把話說滿啊

(就很尬,圖:壹圖網)▼

不過,政治關系轉冷,沒有影響兩國經貿關系的熱度。據2021年11月海關總署數據:中印貿易總額達到了1022.9億,歷史性的突破千億大關

amocity
amocity

  


在疫情嚴重沖擊印度經濟,且印度政府對華貿易進行打壓情況下,為什麼中印貿易依然熱火朝天?

總之,印度是嘴上喊不要,身體卻很實誠

中國手機真香,圖:壹圖網)▼

為什麼消費品貿易引爆印度社會熱議?

在過去幾年中,中印貿易中被談論最多、最受印度輿論關注的話題,莫過於最接近民生領域的消費品貿易

在中印消費品貿易比重最高的2016年,這部分貿易數額在100億上下,接近總貿易額的15%,此後逐年下滑。印度對中國消費品貿易逆差主要影響的群體是城市中下層,尤其是小商販、工人群體。

據《美國經濟協會會刊》的論文分析,印度在對外貿易中的受損最嚴重的不是制造業生產商,而是很難轉型流動到其他產業的普通勞動者。

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印度市場要素分割,勞動市場流動性差,城鄉中下層很難依靠自身能力轉型,進入那些印度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力的行業。因此,印消費品貿易逆差直接沖擊到缺乏保障的普通人身上,很容易就成印度民間抵制的對象。

不少印度人把敲代碼視為改變命運的機會

amocity
amocity

  


但這畢竟是有門檻的,有多少人能學會呢?

(IT培訓廣告,圖:壹圖網)▼

長期以來,印度歷屆政府都試圖限制消費產品進口。在上世紀90年代啟動的貿易自由化改革中,印度政府就取消資本品、中間品的進口數量限制,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才放開了可能會嚴重沖擊民生的非耐用消費品農產品。

過去幾年,國大党等反對党往往利用進口消費品需求大增的節日,來炒作消費品進口的議題。2020年,莫迪政府又打出“自力更生”的口號,希望降低對華消費產品依賴。

然而,隨著技術進步、經濟轉型,中國經濟已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目前在電子制造、精密加工等資本密集型產業都已確立大幅領先優勢。

印度市場,早就是中國手機制造商角逐的戰場

(圖:shutterstock)▼

工業產成品一般分為消費品和資本品。很大一部分消費品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較低;資本品大多來自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

2012年,中國出口的資本品就已超過消費品,同時零配件、元器件等中間品出口比重也大幅增加。這意味著,中國在制造業出口總體上已轉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品。而中印貿易重點也不是消費品,印度僅關注消費品貿易,忽視了更重要的貿易組成部分。

疫情襲來,迫使一些印度企業必須轉型

比如,內衣廠用做內褲的布料來做布口罩

(確實像,圖:shutterstock)▼

從國際貿易所處的地位看,中國占據的位勢遠高於印度。中國有能力對印大量出口中間產品,而出口的最終產品也理應是技術含量較高的資本品,而不是技術含量較低的消費品。

在理想狀態下,印度應有能力對中國出口技術含量較低的消費品,但事實並非如此究其原因,印度由於各種自身缺陷,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發展滯後,嚴重缺乏國際競爭力。

這種背景下,印度無法利用自身龐大的勞動力,國內勞動密集產業生產成本又居高不下,不僅無法發展出面向國際市場的出口導向型制造業,反而要從中國進口大量的消費品。

別的不說,各種小商品就大多來自中國

(義烏造?圖:壹圖網)▼

印度勞動密集型產業

為什麼沒有國際競爭力?

在印度工業發展史上,最先發展起來的是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和醫療化工等產業。

上世紀90年代初,印度進行了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改革,拆解長期阻礙工業自由發展的許可證制度,使印度汽車、電子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市場競爭力。

然而,印度長期處於資本緊缺狀態,但受教育程度低、勞動技能匱乏的一般勞動力卻是富餘狀態。

因此,印度政府應利用其比較優勢——豐富的低技能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輕工業,並借此逐步積累資本,再逐步將產業升級為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和附加值更高的尖端輕工業。

勞力充足,但人均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很多基礎勞動技能都不會,必須要培訓

(培訓也是成本,圖:shutterstock)▼

在諸多壓制印度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桎梏中,勞動力市場是最主要的一個。在印度極為複雜、低效、落後的勞務市場中,企業雇傭低技能勞動力成本過高,是使印度失去國際競爭優勢的核心原因

從英印殖民時期到上世紀70年代,印度先後頒布50多部涉及勞工、勞動的法律。各邦政府又在聯邦法律的基礎上,推出本地法條,又形成了數百部地方性法律。

一面條條框框繁文縟節,一面許多嘴要吃飯

勞方資方全被這些法規束手束腳,有力無處使

(圖:shutterstock)▼

此外,印度法律對解雇、工作環境方面也要進行事無巨細的“指導”,大幅提高了企業用工成本。例如,印度《工業糾紛法》規定,對於規模超過100人的企業,解雇工人需要政府審批,在現實中政府受工會壓力往往不會通過審批。

在此類法條的制約下,出現了顯著的“寒蟬效應”:企業正式雇傭和解雇員工的成本過高,因此往往選擇減少招聘,甚至主動限制自身規模,一次性逃避雇傭成本問題和政府監管煩惱。

而能承擔起雇傭成本的,往往是能夠占據壟斷利益的巨型企業。他們和政府關系密切,資本投入規模極大,因此才能在空前複雜的用工環境中,擴大雇傭規模。

一方面是用工困難,一方面又勞力空置

以至於但凡有一點崗位,都要擠破頭搶

(招聘會筆試,圖:壹圖網)▼

從國際經驗來看,能雇傭大量勞動力的反倒是中小微企業。例如,我國中小微型企業雇傭了接近80%的企業就業勞動力。但是,印度由於用工環境過於苛刻複雜,嚴重制約中小企業發展,而剩下的往往是沒有任何規模效應的微型企業,因此難以吸納過剩勞動力。

因此,印度最具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並沒有發展起來,反而依靠國內廣闊市場和積累資金投入,發展出以大企業為主的資金密集型產業。

印度勞密型產業,就沒一個有競爭力的產品?

還是有的,比如印度生產的秈稻米就不錯

(長粒香米,圖:shutterstock)▼

在這種背景下,印度制造業被雇傭規模往往只有十個人左右的微型企業填滿,他們不僅難以產生規模效應,也很難利用出口網絡。相比之下,中國、韓國等制造業較為發達的國家,則擁有更多數百人規模的制造業企業<6>。

以中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紡織業為例,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近兩萬家,而受規模以上企業雇傭的工人則超過900萬人,平均每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企業雇傭數量在400-500人之間<7>。

可見,印度雖具備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人力優勢,但被用工市場極端複雜所抵消,企業規模往往過小,能實現規模經濟的大型企業占比才剛10%出頭,造成的結果就是——印度空有人力卻沒有規模優勢,難以發展足以吸收大量就業的部門。

沒有形成規模,不能積聚起產業集群

只能以分散且密集的小作坊形式存在

(縫紉機踩冒煙,圖:shutterstock)▼

推動用工改革屢屢碰壁

未來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仍前景不明

印度早已意識到用工市場效率低下、勞動力要素利用低下的問題。上世紀70年代後,印度政府就沒有再推出涉及勞動的重要法律法規,但也無力對低效的勞動市場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啟動市場化經濟改革,逐步廢除低效而複雜的政府管制。盡管有人試圖改革用工法律體系,以真正釋放勞動力要素紅利市場紅利,但卻始終未能取得成效<8>。

例如2001年,印人党瓦傑帕伊政府曾提議放松嚴苛的勞動法體系,並將自由解雇員工的閾值提高提高至500人。但遭到印度強大的工會勢力反對,甚至連印人党及其所屬的國民志願服務團都對此提出嚴厲批評。

在洶湧的批評之下,瓦傑帕伊政府頂不住壓力,最後只能作罷,所有改革勞動法的努力和期待,隨之付諸東流。

印度的工會勢力很多很強大,一呼百應那種

(暗示莫迪是什麼?圖:shutterstock)▼

2004年,曾設計印度改革開放、推動改革的國大党總理曼莫漢·辛格上台,這重燃不少人對印度改革的希望和信心。然而,曼莫漢·辛格的兩屆任期,僅僅補充了雇員福利,但並未推出實質性改革。

時至今日,印度勞動密集型產業仍受制於用工市場的種種桎梏。而中小民企由於難以負擔畸高的勞動力成本,市場競爭力低下,迫使印度不得不進口大量理應在本國生產制造的消費品。

近年來,印度確實在部分制造業細分領域站穩腳跟,其中以電子制造領域最有代表性。但是,目前在印度蓬勃發展的電子制造產業依舊沒有擺脫明顯的資本密集特性。

現今,電子組裝流水線通常已實現自動化,一條流水生產線每年大概能組裝150萬台手機,而僅需要雇傭三四千人。據印度相關機構測算,即使印度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組裝國,擁有高達3億產能的200條流水線,其總體規模也只不過有65萬人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圖:shutterstock)▼

隨著印度經濟逐步複蘇,加上發達國家刺激政策產生的消費力溢出,印度對外貿易規模也水漲船高。盡管2020年一度實現的貿易平衡,但到了2021年貿易逆差規模又急劇擴大。與之同步的是,中印貿易規模也快速上升,在2021年突破千億大關。

這種情況下,除非印度能有效改革積弊已久的用工體制,切實降低勞動密集型產業成本,否則就不可能實現進口替代,對外國消費品的依賴不會消失。

而從長遠來看,教育擴張始終受經濟發展水平、政府財政支出、家庭財務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對印度這樣的中低收入經濟體來說限制尤為明顯。也就是說,印度的教育部門所供給的高素質勞動力,增速也會逐步放緩。

這意味著,印已經發展起來的資金密集型產業必須爭搶有限的高素質勞動力,從而推高其優勢產業的成本,競爭力也會被削弱。

高素質勞動力,無論何時何地都是稀缺品

更何況在教育資源分配極不均衡的印度呢?

(圖:shutterstock)▼

從2015年算起,往上倒退十幾年內,印度高等教育入學率也能維持約1%的增長。但從2015年到2019年,印度的入學率僅僅從24.3%增加到27.1%,高等教育擴張速度明顯放緩。

同時,印度曾極具競爭力的信息服務等部門,當時主要依靠廉價大學生供給而實現快速擴張,因此現在也明顯放緩發展速度。

其出口複合增速也從2015年以前的15%降到9%。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印度“世界辦公室”的稱號可能也難以維持。

印度打工人在歐美,也是各種意義上的能卷

(機房上課,圖:shutterstock)▼

中印貿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間品貿易

除了消費品外,中印貿易中最主要、也是最有意義的部分是中間投入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間品貿易繁榮是國際分工深化的必然結果:一個國家進口原材料等初級產品,經過加工裝配後,再將最終產成品出口。

amocity
amocity

  


2015年以前,中印中間品貿易不過400億美元,而到了2018年就超過了600億。從貿易理論來說,這種趨勢對印度發展經濟很有利,因為進口初級產品可以促進最終消費品的生產和出口,而進口技術含量更高的加工產品和零部件,也可以促進最終資本品的生產和出口。

進口加工產品和零部件,一般是因為其技術含量較高,通過將進口零部件、加工產品與和本國產品組合,可以生產出技術含量更高的最終產品,企業生產效率因此大幅提升。

本質上看,這是利用先進國家產品溢出的技術要素,來促進本國企業發展。因此,這種進口實際上能夠對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先從代工組裝做起,在過程中逐步吸取技術

(圖:shutterstock)▼

對於印度來說,汽車、鋼鐵、電子制造為主的資金密集型產業是其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通過進口大量中國制造零配件和元器件,印度大型制造商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優化成本,還可以吸收中國企業技術溢出,從而促進制造商提升競爭力,使印度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優勢。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由於印度國內的高素質勞動力正逐漸稀缺,通過進口降低成本,也有利於彌補劣勢。於是,印度資金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不僅沒有受到從中國進口零配件和元器件的影響,反而得到有效增強。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貿易增速大幅放緩,印度出口維持在3000億美元左右,但是其資金密集型產業出口比重卻在逐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電子設備、機械、化工產品都維持了接近10%的增速,鋼鐵等產業也逐步實現了淨出口

有沒有搞外貿的讀者朋友來說說

和印度公司或者印度人做生意是什麼體驗?

(圖:shutterstock)▼

對於我國來說,通過進口印度生產的廉價初級產品,也緩解用工、環保成本日益提高帶來的困難,進一步鞏固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例如疫情期間,印度向中國大量出口鋼鐵 。自2020年至2021年10月,印度對華出口價值36億美元的粗制鋼鐵,制造順差20億美元。

這是因為,印度國內疫情重挫其本國需求,鋼鐵制造商被迫低價出口過剩鋼鐵,中國則進口大量價格低廉的印度鋼鐵,並加工成技術含量更高的鋼鐵制成品以供再次出口。因此,同期印度從中國進口了價值25億的鋼鐵制成品,這部分逆差高達23億美元。

但這對於印度來說也不虧,中國鋼鐵制成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很強,而印度汽車產業則需要技術含量高、成本低的特種鋼材。這種“中間產品貿易”其實同時增強了兩國產業競爭力。

用我們的話說這叫:各取所需,互利共贏

這個道理,不知道印度人能不能get到?

(印度鋼廠,圖:shutterstock)▼

而中間品中另一部分初級品,如印度國內所詬病的“原料藥嚴重依賴中國”,雖然引起了巨大爭議,其實也是雙贏的。

雖然醫藥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但是最終產品卻是消費品,所以需要加工廉價的初級產品來降低成本,以獲取市場競爭力。

因此,印度從中國大量進口原料藥,實際上強化了印度“世界藥房”的競爭優勢。壓低成本的印度藥企,可以將價值更高的成品藥物出口到發達國家,獲得更多收益。

印度有三寶:歌舞,咖喱,仿制藥

雖然效果打折扣,但著實救了不少人

(圖:壹圖網)▼

實際上,有學者就根據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經驗,發現了進口和企業生產率存在很強的因果關系

即在中國的貿易中,資本品和中間品對缺乏研發能力的民營企業促進作用很明顯,這些企業可以引進外國更先進的技術,或者通過外國技術的溢出,提高企業生產效率。

從這種角度看,消費品在中印貿易中慢慢不占有重要地位,而印度企業更多進口中間品和資本品這不僅符合兩國的競爭優勢,也符合兩國經濟利益。

所以說,飯得一口口吃,路得一步步走

照印度的發展水平,這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了

(塑料回收,圖:shutterstock)▼

印度可以逐步出口初級產品來削減逆差,而通過進口中間產品和資本品來提升企業生產率;中國則也可以進口低價初級產品來鞏固制造業優勢,從而加工裝配成更具技術含量的中間產品和資本品,進一步實現經濟轉型。

所以,就算現在的中印政治關系進入了冰河世紀,中印貿易也不會遇冷,而且以後還會更火熱。

參考文獻:

<1> 數據來源https://comtrade.un.org/data

<2> Topalova P. Factor immobility and regional impa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Evidence on poverty from India.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10, 2(4): 1-41.

<3> 李平, 郭娟娟. 全球價值鏈背景下中間品進口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 2017, 19(3): 31-42.

<4> https://voxdev.org/topic/firms-trade/cost-labour-regulations-india

<5> 中國統計局 《中小微企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系列報告之十二》: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2/t20191218_1718313.html#:~:text=2018%E5%B9%B4%E6%9C%AB%EF%BC%8C%E4%B8%AD%E5%B0%8F%E5%BE%AE%E4%BC%81%E4%B8%9A,%E5%B9%B4%E8%90%A5%E4%B8%9A%E6%94%B6%E5%85%A5%E7%9A%8468.2%25%E3%80%82

<6> Hasan, Rana; Jandoc, Karl Robert L., Labor Regulations and the Firm Size Distribution in Indian Manufacturing

<7>:在2018年紡織行業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孫瑞哲, https://www.bajacanada.com/news/357.html

<8> https://www.iasexpress.net/labour-laws-in-india-purpose-history-ongoing-reforms/#:~:text=Evolution%20of%20labour%20laws%20in%20India&text=The%20earliest%20Indian%20statute%20to,to%20take%20care%20of%20disputes.

<9> https://www.indiatimes.com/technology/news/india-s-phone-manufacturing-sector-continues-growth-with-268-factories-6-5-lakh-jobs-in-4-years-360597.html

<10> 印度高等教育抽查報告:https://www.education.gov.in/sites/upload_files/mhrd/files/statistics-new/aishe_eng.pdf

<11>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320753/indian-it-software-and-services-exports/

<12> https://oec.world/en/profile/country/ind

<13> 印度產業貿易部數據:https://tradestat.commerce.gov.in/eidb/

<14> 張傑, 鄭文平, 陳志遠;進口與企業生產率——中國的經驗證據,經濟學(季刊)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2015年03期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