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什麼是“一省包一市”?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424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366-一省包一市

作者:斯文的樊學長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2月7日,國家衛健委宣布統籌16個省級單位支援湖北除武漢以外地市的對口支援關系,用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全力支持全省加強病人救治工作。

2月11日,對口政策再次升級,國家調度19個省級單位進入湖北,並對之前的安排作了很大的調整,使對口更有針對性。

湖北各地已經對應的19個省▼

這並不是我國第一次使用對口援助的方式抗擊災害。在2008年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時,我國就使用過對口援助的辦法,加快了重建速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當然當時的對口支援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為之後的實踐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它這次在湖北的表現如何,還需要國人拭目以待。

amocity
amocity

  


對口支援的歷史

對口支援的本意是指國家為支持某一區域或者某一行業,將不同地區或行業結對形成支援關系,強勢帶動弱勢,形成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局面。

這一理念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萌芽,60年代初開始實施,主要針對的是軍備國防和支援邊疆。60年代“支援三線建設”就是其中的代表,具有比較鮮明的國防色彩和計劃經濟時代的特性。

江漢油田曾是"三線戰略"的一部分

石油移民的二代甚至三代已經逐漸離開了潛江這座城市

帶著時代特性的管理局也已破敗

(圖片來自:蜘蛛嵌玉抱蛋 / 圖蟲創意)▼

1979年,中央52號文件首次將對口支援正式確定為國家政策,旨在增加資金、政策的傾斜。這一次組織各省、市對121個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區進行對口支援,自此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對口支援開始多了起來。

比如江浙對新疆一些地區的援助,這樣的例子很多▼

amocity
amocity

  


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快,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漸付諸實踐,針對重大工程的基礎設施建設開始變多。對口支援作為一種經濟和人口安置的手段,被大量應用,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針對三峽移民和南水北調的對口支援,還有西部大開發和精准扶貧對口。

精准扶貧到戶或者個人

不過越到基層細節,實操難度也越大

(圖片來自:山東張躍 / 圖蟲創意)▼

可見對口支援原本旨在用國家政策支援某些薄弱地區,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對邊疆的對口支援和對重大工程的對口支援。但是隨著我國對口支援應用得越來越嫻熟,在面對一些破壞性較大的災害時,又出現了第三類:對受災地區的對口支援。

汶川地震災後重建中一省幫一縣的政策無疑是其中的典範。

對於四川西部的不少山區城鎮

這場地震來的太過凶猛

(圖片來自:dreamstime / 圖蟲創意)▼

汶川地震的經驗

汶川地震是中國自唐山大地震以來最為嚴重的震災,震級裏氏8.0級,餘震3萬多次,破壞區域達10萬平方千米,受災面積則更廣,達50萬平方千米,共造成6927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1510萬人需要安置,直接經濟損失估計為8451億人民幣。

脫離危險的群眾雖算幸運。但也失去了家園

(圖片來自:Wikipedia@old bacon)▼

受災較重的地區集中在四川省、陝西省和甘肅省,僅四川省就有347.6萬戶農房受損,受災最嚴重的映秀鎮則幾乎夷為平地。在基礎設施受到巨大破壞,當地經濟活動無法正常開展,甚至陷入停滯的情況下,災區自救是天方夜譚。

依靠外部救援是必選項

(圖片來自:Wikipedia@Courtesy of Miniwiki.org )▼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全國人民的共識。但是用什麼方式支援?怎麼分配支援力量?如何才能靈活高效地實現現場施救?這都是前所未有的難題。

大量救援人員趕到災區,救人的初心是一致的

但實際行動中,很難統一管理調動

(圖片來自:Wikipedia@Courtesy of Miniwiki.org )▼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2008年5月底“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原則被確立了。國家按照援建方的經濟實力和受災方的受災程度進行匹配,由東部和中部19個省份一對一援建受災縣(或相對較為分散受災較輕的大片地區),例如經濟強省山東省援建北川縣、廣東省大部援建汶川縣、廣東省(以深圳市為主)援建甘肅受災地區、天津市援建陝西省受災地區。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每個縣都有受災地區的省直屬單位作為協調單位,協助溝通與對接。

可以想象受災範圍之廣,重建難度之大

(受災各地以及支援省份)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對口支援的具體任務則包括提供重建的規劃、設計和咨詢,重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民房,提供設備,人才,異地就學和勞務輸出幫助災區民眾恢複正常生活,鼓勵企業投資振興地方經濟等。可見從中央層面的設計來看,對口支援不只是災後一時,而應該形成長效的先進帶後進的機制,先救災,後扶貧,一步到位。

廣東省佛山市對口援建的水磨鎮,成了5A級風景區

當地居民不僅有家回,也能有錢掙

(圖片來自:曉舟攝影圖 / 圖蟲創意)▼

房屋重建自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制定相應的重建政策,各地利用補貼、設立擔保基金、協調金融貸款、鄰裏互助、稅費減免、提供補助等方式加快重建和安居的速度,最終受災較重的三個省份一共重建農村住房191萬戶,加固292萬戶,重建城市住房29萬套,加固146萬套。

北川新縣城

(圖片來自:夢之最 / 圖蟲創意)▼

除了住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都得到了重建,對口支援完成了災區重建的任務。

當時抗災對口支援的經驗並不豐富,如此重要且投資巨大的抗災對口支援更是絕無僅有,所以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在資金管理方面出現了天價博物館和天價中學的負面新聞。但對口支援的建設成績也是突出的,在吸取被曝光的教訓之後,這段歷史無疑會成為此後對口支援的寶貴遺產。

汶川地震後的映秀-漩口中學

(圖片來自:漢大將軍袁紹 / 圖蟲創意)▼

再起啟用對口援助

amocity
amocity

  


如今國家再次提出“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湖北省武漢市以外的地級市,對於這些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來說這是雪中送炭。

因地理、歷史、交通、政策等原因,湖北的發展並不均衡。省城武漢是從清末就走向工業化的大城市,如今也是國家中心城市之一,通過多年的翻修和開發,擁有著龐大的建成區和較為全面的公共服務設施。它與周邊地市的發展水平,也在這種超高速發展中拉開了明顯的差距。

武漢在經濟,教育,基礎設施,發展前景上

和其他省內地區拉開了一大截

畢竟是匯聚了一省之力打造的“新一線城市”

(圖片來自:dreamstime / 圖蟲創意)▼

2018年,武漢GDP排名湖北第一,相當於第二名到第六名之和,一市便差不多是一省的半壁江山。而經濟差距反應在醫療領域,也是巨大的資源差異。武漢1108.1萬常住人口(2018年末數據,疫情爆發前的數據應高於此)擁有三十餘所三級甲等醫院,而省內經濟第二的襄陽市常住人口550萬,三甲醫院僅有5家(其中三家是同一所醫院的分院),湖北省醫療資源集中程度可見一斑。

武漢三甲醫院之一的協和醫院

也一直面臨防護用品短缺的問題

(圖片來自:沌口帥帥 / 圖蟲創意)▼

疫情對於離武漢一步之遙的黃岡、孝感、鄂州、天門顯得尤其殘酷。這些地區在武漢的務工者尤其多,受疫情波及嚴重,前二者確診人數長期位列第二與第三,但黃岡700萬人口只有2家三甲醫院,醫療資源比襄陽更加吃緊,更別提湖北經濟倒數第二的天門則因相對落後的醫療條件已經出現了遠高於武漢的死亡率。

形勢嚴峻的不只有武漢

(截至2020/2/11 19:00 圖片來自:丁香醫生-疫情地圖)▼

在疫情還未出現拐點的情況下,周邊各市想依靠現有的醫療資源應對疫情幾乎不可能。特別是在之前的物資分配機制之下,從疫情爆發初期這些地區呼救的聲音就沒有斷過。外省人看著揪心,對於當地民眾來說卻是無法逃避的生活。

在武漢吸引了大部分的目光後,

周邊各市接連向全社會發出求助的聲音

(截圖來自:微博——新浪江蘇)▼

在此時,高效的動員與分配全國的支援力量的確是緊急且必要的。

目前省市對口的分配已經完成,2月9-10日多個省份已有近6000人,乘坐41架次包機趕赴疫區,為控制疫情做出巨大貢獻。在有汶川援建對口援助的經驗之後,我們大概能更加純熟地使用這一機制,讓人員與物資高效地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希望疫情在他們的努力下,可以早日平息,也為全國構建長效的防疫救災機制繼續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王穎;董壘 我國災後地方政府對口支援模式初探——以各省市援建汶川地震災區為例

李爽 汶川地震中對口援建機制研究

鐘開斌 控制性多層競爭:對口支援運作機理的一個解釋框架

馬曉東 中國對口支援政策研究

武漢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一省包一市”!41架包機近6000名醫務人員同天抵達武漢! 新華網官方帳號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漢大將軍袁紹 / 圖蟲創意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