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救命,我在內蒙古被吹飛了!|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09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739-內蒙古暴風雪

作者:斯文的樊學長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11月18日,一則“內蒙古一高校學生被狂風暴雪吹走”的消息登上熱搜,讓網絡空間裏充滿了快樂的空氣。

然而或許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並不僅僅是一所學校內偶然出現的奇觀,更是宏觀維度中冷空氣南下的一個具體體現。

在宿舍好好貓著,別出來了▼

這所學校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而通遼那天遇上了一場暴雪。在這種內蒙古常見的暴虐天氣中,人被吹得雙腳離開地面,早就已經脫離了泛娛樂新聞的範疇,而是有著非常嚴肅的社會影響。

因為對於內蒙古來說,暴風雪就是冰雪版的洪澇災害。

amocity
amocity

  


笑料背後的災難

暴風雪是-5℃及以下大量降水的統稱,通常伴隨每小時56千米的大風。

而內蒙古的暴風雪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發生時降雪超過8毫米,風力在7級以上,還會帶來8℃以上的降溫,降雪配合大風導致風雪彌漫,遮天蔽日。所以在內蒙古,這種自然災害又俗稱白毛風。

內蒙古直面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加上地勢平坦

風大起來的時候真的是卷天卷地▼

內蒙古因為緯度較高,海拔又整體在1000米以上,所以氣溫相對較低。從10月到第二年5月之間都有可能爆發暴風雪,12月到第二年3月比較集中占比70%。但是,暴風雪引發的災害卻集中出現在春季,3-5月以30%的暴風雪貢獻了73%的暴風雪災害。

比如今年春季發生的冷空氣突然入侵

對於正在轉暖的內蒙古和東北來說都是突如其來

農牧業上的投入可能因此受災▼

amocity
amocity

  


白毛風對不同地區造成的災害影響不盡相同。

城市多為鋼筋混凝土、磚石材質的永久性建築,且建築密度高,民眾工作、生活場所以室內為主。加之北方城市冬季集中供暖,暴風雪能帶來的危害相對較小。但在暴露場所,比如供電系統和道路安全方面,白毛風還是會帶來很大的治理壓力。

冬天的呼和浩特,暖氣是一切活動的前提

(圖片:HelloRF Zcool / shutterstock)▼

在能見度下降、道路出現積雪、結冰的情況下,行人行車的安全性都會降低,摔傷的情況會有所增加。連接外界的交通方式受影響會更大,暴風雪發生時和發生後,會造成航班延誤、班次取消、鐵路停運、高速封路的情況,打破原有的差旅、物流計劃,造成經濟損失。

廣東人民視若稀罕物的大雪

在這裏已經泛濫成災

(圖片:Aserusainhuu / 圖蟲創意)▼

更大的問題則在於電力供應壓力。除了大風可能直接損毀電力基礎設施,暴風雪還會導致電力負荷失常。當暴風雪剛發生時,因生產生活受到影響,電力負荷會顯著降低,導致部分線路跳閘,為電力供應帶來巨大挑戰,甚而導致生產生活陷於癱瘓。

相較於星星點點的城市,內蒙古1183000平方千米廣袤土地上,分布更廣的是農牧區。對居住在這裏的人們來說,白毛風的危害就更讓人頭皮發麻了。

雖然內蒙古大部分人已經生活在城鎮

但頭部城市首位度沒有很高

同時也有大量人口在牧區生產生活▼

一旦牧民在出牧過程中遭遇暴風雪,能見度下降和迅速降溫可能導致人畜摔傷,失去方向感,牧群受驚逃逸,牲畜甚至牧人凍傷、凍死的情況。躲在家中日子也並不會好過太多,牧群不能出牧導致掉膘,嚴重影響牧民的收益。大風還會傳染恐慌情緒,造成牲畜丟失、流產、異食癖。

碰到這種狀況是真的要命

(圖片:Katiekk/ shutterstock)▼

暴風雪通常一天時間就會過去,但是一旦降雪量過大,過頻就會累積積雪,帶來持續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大風天氣又會加重積雪在民房、蒙古包、牲畜圈周圍的堆積,嚴重時大雪封路,甚至封門,一旦牧草儲備不足會導致牲畜成批死亡。

所以外出放牧一定要帶夠儲備

即使極端狀況也夠堅持一段時間

(圖片:butcher/ shutterstock)▼

這種過厚的積雪稱為白災,是牧民最害怕的災害之一。畢竟牲群是牧民的生計所托,大批死亡意味著慘痛的財產損失,甚至是破產,嚴重時還會凍死與外界失去聯系的牧民。

如果大量降雪發生在春季,會造成冷雨濕雪災害。由於此時恰逢羊羔集中生產、羊群剪羊毛的時節,牧群已經與寒冷抗爭了一個冬天,體力消耗嚴重,抗凍能力最弱。一旦雨夾雪打濕皮毛,會導致牲畜患病風險增加,體弱者可能直接凍死,這對於牧民的生計又是一次巨大的打擊。

生活不止平穩的寒冬

還有突如其來的冷空氣、暴風雪、雨夾雪、卒

(圖片:老山貨 / Tuchong Genius)▼

而如果冬季積雪過厚,春季氣溫回升迅速,又會導致洪災。

所以這次“把人吹走”的暴風雪對牧民來說僅僅是挑戰的預演。如果暴風雪和次生災害在今明兩年集中爆發,其影響對於有牧民甚至可以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熱帶風暴相提並論。

環流與地形綜合影響下的暴風雪

從氣象學上看,內蒙古暴風雪的出現,往往和強冷空氣活動有關。換言之,雖然不是每次強冷空氣活動都會導致暴風雪,但是暴風雪一定伴隨著強冷空氣活動。

冬春季節,貝加爾湖至蒙古高原的廣大地區,高空中容易出現寒冷的低氣壓中心,進而形成渦旋,稱為蒙古冷渦。冷渦形成後會向東南方面移動,經過內蒙古中東部地區後向東北方向移動,進入東北地區,呈現出角度較大的V字型路徑。其中少量冷渦南移時幅度較大,進入105°E-115°E,45°N-50°N的關鍵區域。

冷極正在向我方移動▼

冷渦南下後不斷發展加深,偏南方的地面出現減壓情況,進而發展出蒙古氣旋,周邊風速加大。此時如果沒有水汽輸送條件,就只會形成大風沙塵暴天氣。

春季,雖然內蒙古依舊天氣寒冷,但氣壓帶風帶的北移已經讓中國中南部亞熱帶地區出現明顯的季節變化,兩支北上的氣流為北方帶去了水汽:

穩住,正在前往支援▼

西南部有西南急流,水汽輸送帶一直延伸到長江以南,在冷渦系統中心和暖區一側形成較好的輻合條件,形成上升氣流,有利於降雪的形成。此時,另一條水汽輸送途徑,偏南低空急流往往也會參與到水汽輸送的過程中來,增強上升運動,讓對流變得更加強烈,增加降水的強度。上升氣流又將降雪與積雪再次吹向天空,加重暴風雪的烈度。

單個人在氣象系統面前,和雪花也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圖片:justoomm/ shutterstock)▼

蒙古冷渦與水汽輸送的分布範圍也就決定了暴風雪的分布範圍。

內蒙古全境大致分可以分為四個暴風雪頻率等級。最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河套地區和最北部的興安嶺林區是無暴風雪區。

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赤峰、通遼、興安盟、烏蘭察布市山前地區年暴風雪天數為1-3天,是偶發地區。

如果沒有陰山山脈罩著

呼和浩特的暴風雪還會更多

(圖片:索因 / 圖蟲創意)▼

amocity
amocity

  


西部烏蘭察布後山地區與北部牧區、巴彥淖爾市北部牧區,東部呼倫貝爾市西部牧區年暴風雪天數為3-5天,是暴風雪常發地區。

大興安嶺西麓到錫林郭勒盟南部年暴風雪天數為5-10天,是暴風雪多發地區,其中錫林郭勒盟暴風雪最為頻繁,部分年份暴風雪天數在10天以上。

暴風雪嚴重程度大致分布▼

這樣的分布規律也與內蒙古的地形地貌相關——錫林郭勒盟地形平坦,自西向東分布著沙地、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地表植被相對低矮。這樣的地形無法起到阻礙冷空氣南下的作用,地表植被也很難減弱暴風雪的強度。

而東部的大、小興安嶺,西部的陰山都可以阻礙暴風雪的形成。暴風雪分布的不平衡由於地形差異而加劇,最終導致60%的暴風雪出現在多發區。

北京人民估計很少能體驗到真正的暴風雪▼

進步中的抗災手段

暴風雪本身的固然會帶來麻煩,但是形成災害,還需要一定的經濟因素。

暴風雪頻發的錫林郭勒盟和呼倫貝爾西部自古以來屬於優良牧區,是中國最重要的畜產品基地,至今依舊分布著大量牧民。他們維持著當地數以千萬記的牲畜存欄量,當暴風雪威脅到他們,自然就變成了“災”。

暴風雪一來,都給挪窩

(圖片:老山貨 / Tuchong Genius)▼

畜牧業的特點又決定了牧民抗災能力較弱,傳統住宅蒙古包、木屋禦寒防風的能力很難應付暴風雪,簡易的牛羊圈更難起到幫助牲畜抵禦寒冷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千百年來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人們總是希望生活在陰山以南,避風生產的原因。

而陰山、賀蘭山配合上黃河

成就了塞上江南河套平原

這裏作為牧區是相當優越了▼

同時,畜牧需要大量空間來承載牲畜,以傳統的放牧形式,牧民的居住區會非常分散。這也就意味著,一旦遭遇暴風雪,牧民們將難以組織起有效的自救力量。

不論人或是牲畜,在被雪隔離缺少食物和燃料的情況下還可以堅持幾天時間,這段時間是救援的唯一機會。外部救援力量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裏,救助分散在廣大的受災區域中的牧民,救助效果只能在經驗積累、技術進步和牧民定居化的進程中逐步提升。

1947年到1987年之間的27次白災中,幾乎每一次錫林郭勒盟都是受災地區。其中1977年錫盟遭遇特大雪災中,全盟840萬頭存欄牲畜死亡215萬頭,災情嚴重的錫林浩特市39.6萬頭牲畜中僅剩7萬頭。此後,暴風雪及其次生災害帶來的損失波動下降,成體系的防災、救災方案逐漸成型。

而從大趨勢來看,城市化進程讓農業人口比例不斷降低,農業人口中有畜戶的人口比例也在降低,牧業逐漸走向集約化,牧民定居成為趨勢,這也將為減少暴風雪成災提供新的機遇。

城鎮化、駐牧化、風能發電

(圖片:Adobe Stock / 圖蟲創意)▼

內蒙古的119個氣象觀測站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大量數據,科技進步讓監測、分析、預測的工具普及,提前預防災害的發生要比事後救災高效得多。得益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牧區通路、通電、通網可以讓牧民盡早了解相關信息,提前准備草料、燃料,降低暴風雪成災的可能性。牧區通路和汽車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牧民的自救能力和外界救援的效率。積累了大量救災經驗後,救災體系也逐漸變得完備。

古代,暴風雪天氣常常會為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爆發沖突提供機會,遊牧民族南下劫掠或中央王朝趁機反攻往往都以雪災為節點,可見雪災絕對是內蒙古最可怕的自然災害。

好在現代科技讓暴風雪變得可控,甚至蒙上了一層笑料的色彩。

參考文獻:

1.錫林郭勒盟統計局

2.孫永剛,孟雪峰,孫鑫,斯琴.內蒙古暴風雪天氣成因分析.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21-30.

3.豔萍,石力偉,格日樂.氣象災害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農牧業生產的影響.畜牧與飼料科學,2013:95-96.

4.牛敏,1牛鐸程,王燕濤.一次暴雪降溫天氣對電力負荷特性的影響分析.科技與企業,2014:181.

5.孫榮宇.內蒙古東部地區一場持續性大到暴雪天氣分析.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71-75.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