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選擇困難症」又犯了?要不,這次就讓音樂幫忙做決定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18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2022年05月17日 09:00

【科學快訊】

  前兩年,「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經典台詞引起了許多朋友的共鳴。也就是說,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選擇,但仍短視地選擇當下的快樂,把未來拋諸腦後。

  比如,在「減肥成功」和「再吃一口蛋糕」之間,很多人往往會暫時放下苗條身材帶來的成就感,轉而選擇奶油蛋糕帶來的即時愉悅。

  是不是想給自己這種行為找個高大上的借口?別說,心理學中還真有一個專業名詞來解釋這種行為——跨期選擇。

  Part.1

  我應該今晚吃大餐,還是周末吃大餐?

  跨期選擇是指,當你能在一個近時間點(例如當下)或一個遠時間點(例如未來)獲得不同程度收益(或遭受不同程度損失)時,如何在兩者之間做出抉擇。打個比方,「現在給你一百塊」和「兩個星期之後(甚至更久之後)給你一千塊」,你會選哪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晚一些再滿足它,稱之為「延遲滿足」,延遲滿足屬於「跨期選擇」的範疇。與今晚享受大餐相比,推遲享受的大餐,其吸引力(價值)被打了折扣。

amocity
amocity

  


  這種對延遲獲得的收益價值打折的傾向,心理學家稱之為時間折扣。時間折扣越大,我們越無法接受延遲滿足。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也需要借用意志的力量(一種道德努力)來延遲滿足,以使自己獲得更多的快樂。

  哥倫比亞大學的梅特卡夫和米歇爾提出了一個雙系統模型,用於解釋這種自我控制或「意志力」的過程。模型認為,存在一個理性的「冷」系統和一個感性的「熱」系統。冷熱系統之間的平衡,由壓力、發育水平和個體的自我調節動態決定。

  那麼,感性的「熱」系統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跨期選擇?有研究發現,與消極情緒相比,積極情緒讓實驗志願者的行為表現更短視,也就是偏向於選擇在近時間點獲得收益;然而,也有研究發現了相反結果,即消極情緒讓人變得短視,而積極情緒不會。

  結論矛盾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比如,我們無法確定,情緒的影響在這些實驗裏是否持續了足夠的時間?又如,情緒的影響是否足夠自然?

  Part.2

  音樂與情緒:播放《好運來》,我看誰沒有嗨起來

  提到情緒的變化,我們可能有這樣的經曆:聽到歡快的舞曲節拍,會不自覺地搖頭晃腦;在他鄉聽到熟悉的曲調,會忍不住潸然淚下。  ;

  人類在音樂中體驗情緒的能力也許是天生的:新生兒喜歡協和的音樂,並在9個月時就能區分高興和悲傷的音樂。音樂善於刻畫和喚起情緒的微妙變化,被認為是情緒的藝術。

amocity
amocity

  


  盡管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音樂似乎不能提升人類存活的概率,但在當今社會,音樂無處不在,我們很難想象沒有音樂的生活。

  此外,音樂表達的基本情緒還具有跨文化普遍性,這些基本情緒與特定的音樂形態特征有關。

  比如,高興的音樂通常是大調式、快速、音區高、和聲簡單協和、節奏平滑流暢、速度可變性小、音高變化多、音區寬廣、音高上行;悲傷的音樂通常是小調式、慢速、音區低、不協和、音程距離小、音區窄、音高下行。

  重要的是,音樂還是一門時間的藝術。好的音樂作品需要在一開始就謀篇布局,只為在樂曲終了時,呈現輝煌圓滿的尾聲。在跨越時間這一點上,音樂似乎與跨期選擇達成了某種默契。那麼,音樂能否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知,進而影響我們做出的決定?

  Part.3

  音樂的魔法:興奮感是作決定的「幕後推手」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與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研究者跨界合作,探索了音樂對跨期選擇的影響。他們考察了實驗志願者在聽音樂過程中的情緒反應,以及聽音樂過程中的跨期選擇行為。

  研究采用三類背景聲音:高興的音樂(速度快、大調)、悲傷的音樂(速度慢、小調)以及白噪音。

  實驗發現,與白噪音相比,高興的音樂讓人感覺當下與未來之間的時間距離更遠,而悲傷的音樂讓人感覺與未來更近。更重要的是,這種時間知覺進一步影響了跨期選擇:聽高興音樂讓人更願意押注現在(例如馬上獲得100元);而聽悲傷音樂讓人更願意押注未來(例如1個月後獲得200元)。

amocity
amocity

  


  有意思的是,這一音樂效應似乎與我們感受到的愉悅感(pleasure)無關,而更多與興奮感(arousal)有關。研究者發現,音樂的調式主要影響情緒的愉悅感,而音樂的速度主要影響情緒的興奮感。

  為了排除愉悅感的影響,研究者嘗試反轉音樂的調式,但保留樂曲的速度。

  結果顯示,快速的音樂沒有使志願者更愉悅,但提高了他們的興奮水平。高的興奮水平讓他們覺得時間流速變慢,未來更加遙遠,因而更傾向於放棄未來的選擇。相反,慢速的音樂降低了志願者的興奮水平,時間似乎過得更快,使他們更願意等待未來。

  研究者們嘗試調整樂曲的速度,使之變得中庸,但仍保留原曲的調式。這一次,音樂不再影響志願者的選擇。

  這項研究首次把時間、決策和音樂三者聯系起來,解釋了音樂如何改變我們的時間感知,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決策。

  在面臨諸多決策時,人們趨於采用單一策略:當現在和未來的時間距離不那麼遙遠,便直接「齊同」兩者在時間維度的差別,不再給未來選擇打一個時間折扣,讓不同時間點之間的選擇變得更加簡單。 ;

  我們意識到,人類的選擇策略是如此直接而高效,這一「齊當別」之解,簡單又清晰地解釋了人類的決策行為。

  物質的豐盈,往往允許我們做出即時滿足的選擇,但是這種「輕而易舉」的快樂,是否能完全代替成就感給我們的尊嚴?這個世界從不缺少優美的音樂,在音樂中沉澱思維,理性審視時間的力量和價值,也許能助推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Metcalfe, J。, & Mischel, W。
(1999)。 Ahot/cool-system analysi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Dynamics of willpower。
Psychological Review, 106(1),3–19。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06。

  <2>Zhou, L。, Yang, Y。*, & Li, S。* (2022)。 Music-induced emotions influence intertemporal decisionmaking。
Cognitionand Emotion, 36(2), 211–229。 https://doi.org/10.1080/02699931.2021.1995331

  出品:科普中國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