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渤海,越來越小了|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25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2152-渤海越來越小

作者:真果少年糕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金槍魚

位於我國東部的渤海,屬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但與平均深度超過4000米的廣闊太平洋相比,渤海的平均深度僅有18米,最深處也只有70米,甚至比賽裏木湖、青海湖等內陸湖泊還要淺。

和廣袤深邃的太平洋相比

渤海實在是非常小也非常淺的海域▼

同為海洋家族的一員,為何渤海會這麼淺,未來又會如何變化呢?

仔細看,其實是由多個海灣組成的一個海▼

amocity
amocity

  


渤海從哪裏來

一種觀點認為,地球上最初的水來自於火山噴發中岩漿的脫氣作用。從地球深處噴發出的岩漿中所含的水分,隨著火山爆發不斷釋放到大氣中,並降落到地表,成為了是這顆藍色星球上最初的“生命之源”,更為之後覆蓋地球面積超三分之二的海洋形成奠定了基礎。

太平洋是唯一一個幾乎可以覆蓋半個球面的大洋

簡直撐起了一個“水半球”(圖:shutterstock)▼

雖然“海”與“洋”二字常常連在一起使用,但實際上它們相差甚遠。海的主體一般在大陸架之上,其下是大陸地殼,通常圍繞在大陸周圍。而洋就不一樣了,除了擁有廣闊的大洋地殼外,在深度和面積上,都是海不能比的。

完全位於領海基線內的渤海

甚至連邊緣海都不算,屬於中國的內海▼

amocity
amocity

  


例如太平洋的總面積達1.813億平方公裏,平均深度超過4000米,其中最深處的馬裏亞納海溝,甚至達到了11034米,完全稱得上是“地球上最接近地獄的地方”。而分布在太平洋邊緣地帶的渤海,與又大又深的大洋一比,簡直就是“小芝麻遇上大西瓜”。

如果以海域面積和平均深度來比較大洋與渤海

渤海真的只能算大洋之一勺兒(圖中找到渤海)▼

位於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之間的渤海,屬於我國的陸架淺海,東西寬約346公裏,南北長約550公裏,總面積僅有7.8萬多平方公裏,擁有“三灣一峽一盆地”的基本地貌特征。

三灣: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

一峽:渤海海峽

一盆地:渤中窪地 ▼

雖然如今渤海的面積並不大,海水也不深,但是這對於從無到有、從湖變海的渤海來說,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躍。

在距今約2.5億年至約6500萬年的中生代,那時的地球正經歷著地質大變革,聯合大陸走向解體,印支運動下古提斯洋逐漸萎縮,燕山運動讓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逐漸改變我國北方的地貌形態。這一時期,渤海地區表現為渤海沉降盆地,陸相沉積逐步發育。

從中生代末進入新生代的第三紀,淺部擠壓活動與深部運動過程不斷進行,“關鍵角色”古渤海湖也在這一時期出現。古渤海湖於100多萬年前被海水入侵,在約30萬年前變為淺海。

時間來到距今最近的第四紀時期,在這一時期,渤海發生多次大規模的海進海退。在第四紀的早更新世時期,氣候以乾冷為主,渤海仍是連接冀魯平原和下遼河平原的乾涸平原。

美輪美奐的遼河平原(圖:壹圖網)▼

而到了中更新世時期,氣候較為溫暖,幾次海平面上升導致海侵,讓渤海初見雛形。晚更新世發生的兩次大規模海侵,讓故事發展達到高潮,渤海也基本形成如今規模。

在大規模海侵之前,基本就是個大湖▼

隨之而來的全新世時期,渤海的故事開始收尾。這一時期,洋面迅速擴大,冀魯平原和下遼河平原分離,加之河流水系的湧入和人為因素的作用,渤海也終於形成。分分合合的大陸構造演化和循環往複的地質演變中,書寫著跌宕起伏的傳奇。

古時說的滄海桑田,其實就是黃渤海交界的地段

可見渤海的面積變化之大

(現在的渤海實際上非常年輕)▼

如今,北至遼寧老鐵山,南到山東煙台蓬萊岬的32個小島嶼——廟島群島。如珍珠項鏈一般串聯在海面之上,構成黃渤海之間的天然分界線。而蘊藏在渤海灣盆地基底大斷裂中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也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渤海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

都在這一中生代含油氣盆地上▼

從地質歷史的發展可以看出,渤海的海陸變遷氣候變化和地質構造密切相關。氣候變化導致固態水與液態水之間的此消彼長,而板塊的開合則導致沉積盆地容積的大小變化。

與地質歷史時期的變化不同,如今的渤海除了受到上述兩種制約因素外,還受到來自河流水系和人為因素等方面的影響。

圍海養殖和填海造陸都對渤海面積產生了較大影響

(圖為漁民正在播種海帶 圖:壹圖網)▼

越來越小的渤海

河流是一種由大氣降雨匯聚到低窪溝槽中形成的窪地流動,是陸相地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匯入渤海的黃河、海河、灤河、遼河等40條河流中,我們的母親河——黃河,與渤海海岸線的發展最為密切。

如果我們比較下戰國時期海岸線

會發現西南方向的黃河、東北方向的遼河

在兩千年內都造就了不少土地

但在規模上,黃河造陸的規模要大得多

(其實從沿海顏色上就能判斷出來了)▼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是我國第二大長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自治區),最後在山東東營墾利匯入渤海。有著豐富閱歷的黃河,一路顛沛流離,從上遊的純淨高原來到下遊地區,早已不複最初的清澈。

黃河之名正是得自其巨大的含沙量

其嚴重的水患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其實也給下遊不斷帶來肥沃的土壤

(圖:圖蟲創意)▼

受海水頂托作用,黃河流速減慢,其攜帶的陸源碎屑物質在渤海入海口附近形成巨厚的松散堆積

據統計,黃河的平均年輸沙量達16億噸,占每年輸入渤海泥沙總量的90%以上,塑造出沖洪積扇、沖擊平原和黃河三角洲等多樣河口地貌類型。

其中,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合稱為“中國三大三角洲”的黃河三角洲,在渤海面積大小的變化中,占據一定的“話語權”。

黃河入海口,河流裹挾巨量泥沙形成三角洲

河水與海水涇渭分明(圖:壹圖網)▼

近年來,黃河三角洲呈現出不斷擴張的趨勢。資料顯示,渤海的平均海岸線每年推進390米,新造大陸面積達30多平方千米,不斷擠兌著本就不深的渤海。不過,黃河三角洲也並非一直造陸,也會有“吞陸”情況的發生。

十分壯觀的黃河入海口特寫

還在不斷向渤海中挺進(圖:長光衛星)▼

自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渤海以來,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三角洲範圍內發生決口、改道50餘次,造成海岸段淤積與侵蝕變化不斷。20世紀40年代初到本世紀10年代以來,渤海海域面積萎縮近5700平方公裏

土地一旦被造出來,那也就有了主人

再要還給渤海,那可就很難了

況且即使沒有黃河,人們也會主動造地

(圖:google map)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黃河上遊地區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及對入海口環境的保護,黃河三角洲的發育速度有所放緩。

相關研究表明,渤海海岸線在現行河口處不斷向海淤進,在北部廢棄河口岸線被侵蝕後退;而南部萊州灣地區岸線變化不大。

可見,渤海沿岸變化情況不一,可謂有進有退。

黃河入海口以及萊州灣,還是重要的沿海濕地

每年都有大量遷徙鳥類來此

需要注意的遠不止是面積,還有生態狀況▼

amocity
amocity

  


不再圍填渤海

除了岸線泥沙沉積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擴張外,人為圍填海工程的建設,也會對渤海的面積產生影響。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圍墾強度最大的區域之一,占全國總圍墾面積的46%。

在2000年之前,圍填用地以養殖地、鹽田和農用地的緩慢無序擴張為主。而2000年之後,環渤海區域主要填海增長的土地類型轉變為建築用地,這也讓渤海的圍填海規模逐漸走向了高強度的有序擴增,平均年萎縮速率達到了141平方公裏,自然岸線長度也連年縮減。

1979年與2000萊州灣濱海衛星對比圖

20年間,濱海鹽灘已經修滿了曬鹽場

(紅色為耕地,圖:wiki)▼

據研究人員統計,在1980年到2017年的38年間,環渤海區域圍填海面積增加1988.5平方公裏,占渤海總面積的近3%。若按照這個速度下去,一千多年後,渤海或將被填平。

到時候又是滄海變桑田

(一到冬天還會變成冰原 圖:壹圖網)▼

數十年來,沿海經濟高速發展,圍填海現象在環渤海的很多地區也愈發普遍。雖然“向大海要地”的圍填海活動能在短時間內為工業提供土地和可觀收益,但同時也會破壞沿岸環境。例如水質的惡化、漁業資源的損耗以及濕地棲息地的破壞等。

圍海很大一部分目的就是用於水產養殖

而水產養殖其實是高汙染產業

(圖為正在采收海帶的漁民 圖:壹圖網)▼

針對這樣的情況,2018年11月,國家發改委提出《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從入海海流汙染、港口汙染治理、船舶汙染治理等多個方面,對渤海地區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性建議。

渤海又淺又小,且與黃海海水交換速度較慢

但周邊卻容納了過多的工業、農業和城市

巨大的汙水排放量,根本無法自淨

(圖:壹圖網)▼

同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首次提出渤海海域禁止開發任何圍填海項目,並要求加快處理該地區圍填海產生的海域水體汙染、濱海濕地面積減少等遺留問題。

搞搞三產未嘗不可(圖:壹圖網)▼

例如位於河北滄州渤海新區的南大港,從前是一個以石油化工為主導的工業園區。而隨著國家政策的落實,南大港一些片區變成了可供往來候鳥們棲息的濕地“驛站”,並被設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白鷺上青天,黃河入海流(圖:圖蟲創意)▼

近年來,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國家對渤海的生態環境更加重視,出台了一系列生態評估和生態保護修複方案。通過拆除不合理填海區、對沿海濕地進行整治等措施,嚴守環渤海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紅線。

環境好了才會有海鷗來碼頭和岸邊

整點饅頭和薯條(圖:圖蟲創意)▼

渤海或許不大、或許很淺,或許需要數十年保護來持續修複,但我們沒有別的選擇,畢竟,我們沒有第二個渤海。

參考文獻: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A4%E6%B5%B7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083532221412502&wfr=spider&for=pc

3. 段永侯. 環渤海新構造活動與渤海形成演化對現今地質環境之影響.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8(S1):110-117.

4. 魏帆,韓廣軒,韓美,張金萍,栗雲召 & 趙建民.(2019).1980~2017年環渤海海岸線和圍填海時空演變及其影響機制. 地理科學(06),997-1007. doi:10.13249/j.cnki.sgs.2019.06.015.

5.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1219/c1004-32311512.html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NASA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