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603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620-風如何推進歷史

作者:那日蘇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公元13世紀,蒙元軍隊用戰爭的手段征服了亞洲大陸的大部分文明。大元皇帝忽必烈對此似乎並不滿足,他還想將自己的權勢擴張到更遠的地方。

蒙古大軍在陸上所向披靡

沒征服的地方都是太冷太熱太遠,以及隔海相望▼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滅掉南宋之後,蒙元帝國組成了一支由高麗人和南宋降將為主的水師,浩浩蕩蕩地向日本列島進發了。在忽必烈的想象之中,十萬大軍必定能以摧枯拉朽之勢吞噬那個東海以東的日出之國。

amocity
amocity

  


然而元軍的第一波攻勢並不順利,指揮官不適應日本山地地形的作戰套路,元軍被暫時趕回了船上,籌備第二次進攻。

蒙元進軍日本

戰鬥集中在朝鮮海峽上的對馬島和北九州

如同征討爪哇國一樣

兩次戰鬥以失敗告終,而海上因素是致敗關鍵▼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就在這時,一場持續兩天的劇烈颱風襲擊並摧毀了大部分元軍艦船,徹底改變了這場戰爭的程序,元軍戰敗主帥范文虎逃回中國。日本神道教僧人將這場颱風稱為「神風」,這也是二戰期間神風敢死隊的來源。

這個改變了日本國運的歷史故事背後,是風的強大能量對人類社會從未停歇的改變。

描繪神風摧毀艦隊的畫作

不過即使沒有神風,最終的結果也是一樣的

amocity
amocity

  


(圖片:wikipedia@菊池陽齋/東京國立博物館)▼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戰略失誤背後的必然

第二次元日戰爭中元朝軍隊的失敗並非只是軍事戰術上的原因,元軍將登陸日本的時間和地點選擇在農曆7月,北緯34°的壹岐島上。

這是一個致命的失誤,因為那時那地出現颱風的機率很大。

夏天正是西太平洋颱風最活躍的時候

比如今年8月下旬的颱風「巴威」

就一路北上甚至在朝鮮登陸

(圖片:wikipedia@NASA)▼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我們知道風的本質是空氣的流動,而空氣的運動並非變幻莫測而是有跡可循的。

空氣也遵循著熱脹冷縮的自然規律。地球表面的熱量主要來源於太陽光的照射,而陸地和水面在太陽照射下的升溫和降溫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陸地在白天升溫更快,在夜晚降溫更快。

上過中學物理課的同學肯定都知道

不同物質的比熱容差異巨大,比如二氧化矽和水

所以同樣的熱量,沙漠可以更快升溫

並帶動沙漠上方的空氣更快升溫

(圖片:Merkushev Vasiliy / shutterstock)▼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這就導致了所謂「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在夏季日光強烈的時候,陸地上空的空氣總是會受熱膨脹,單位空間的空氣密度小於海洋上空;到了冬季,海洋能蘊藏更多的熱量,導致海陸氣壓呈現出與夏季完全相反的態勢。

15年來平均海平面壓力

上圖是6-8月(夏季),高壓集中在海上

下邊是12-2月(冬季),高壓集中在陸上(尤其亞洲)

(圖片:William M. Connolleyt / Wikipedia)▼

空氣密度小意味著氣壓低,空氣由高氣壓地區向低氣壓地區流動,這種現象被稱之為「風」。

而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範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被稱為「季風」。

季風氣候區一般也分佈在大陸上相對靠近海洋的部分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越強烈,季風也就越強烈▼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東亞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中間地帶,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季風影響了東亞的方方面面,分明的四季、嚴格的節氣、雨熱同期降水規律等等特點塑造了東亞民族的生產方式和民族性格。

季風事實上也扮演了一個水和能量搬運工的角色

使得亞洲發達的稻作農業在歷史早期就成為可能

並使這裡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區▼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夏季的時候,西北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區是東亞夏季季風的策源地,它的存在直接控制和影響著太平洋上生成的一個又一個颱風。

每年夏天高壓區都會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而向北移動,給我國華北、東北地區帶來大範圍的降水。而元軍登陸日本所在的壹岐島約在北緯34°,也在高壓區夏季所影響範圍之內,暴雨和颱風也就隨之而來了。

800年前的古人沒有完全掌握季風的規律,所以才出現了這次嚴重的戰略失誤。

1985-2005全球熱帶風暴,西太平洋最為密集

(圖片:NASA)▼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2019西太平洋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一般誕生於溫暖水域

一路向北到東北亞其實已減弱了很多,但仍不可小覷

(圖片:NASA)▼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但不知道原理並不妨礙那些瞭解了風能狀況的人去嘗試利用這種能量。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發明了風車這一精妙的機械,將看不見摸不著的風能化為機械能。

風車的使用大大解放了人力,中國人用風車來冶煉金屬、提水澆田,利用風這一隨處可見的強大能量改善生活質量。

百年能源革命的挑戰者

其實,再往遠處推,對於風能的利用始於人類對大海的征服慾望。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帆的出現,它讓人類可以利用風的力量穿越大面積的水域,不再望洋興嘆。

帆是水上運輸的關鍵發明

從河、湖開始,到內海再到大洋

沒有帆,人類不可能把船劃到世界盡頭

(尼羅河上小帆船,阿斯旺附近)

(圖片:shutterstock@leshiy985)▼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目前確定最早的帆船來自於古埃及,繼而被地中海沿岸的海洋文明發揚光大,從帶著固定風帆的舢板發展成為大航海時代乘風破浪的鉅艦,推動了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

地中海其實是相對風平浪靜的海域

在地中海航行尚可以槳、帆並用

這裡也因此成為早期航海技術發展的「溫室」

成為之後大航海時代的起點▼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然而風帆成就了航海時代和科技大發展,但也因此面臨淘汰的命運。由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蒸汽機讓化石能源可以以一種效率更高和更穩定的方式為人所利用,對風能的開發也陷入了一個漫長的停滯期。

相比帆船,輪船既不靠風力也不靠人力

靠自己就可以滾滾向前、行動自如

這在古代文明看來簡直難以置信

(圖片:shutterstock@Marzolino)▼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內燃機、火力發電等技術的成熟使得風能被邊緣化,煤炭和石油從全世界發掘出來被運送到工廠,為城市的運轉提供能量。但在城市以外的地方,有一個人默默鑽研著風能如何以一種更好的方式為人類所利用。

1887年,安德森學院的教授詹姆斯·布萊斯居住在在蘇格蘭東北部阿伯丁郡下面一個小村莊的花園別墅之中,苦於無法利用城市電力並致力於研究風力發電可能性的他購買了一個市面上剛出現的酸鉛電池,在自家花園裡建造了一個風車利用風力為電池供電,點亮了院子裡的燈。

這個龐然大物

葉輪直徑是17米,葉片由144個雪松木製成

(圖片:梅塞利/Wikipedia)▼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臺自動風力發電機,自此用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點亮城市、為工業發展提供動力成為了可能。

風電對比代表舊模式的火電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首先風能分佈非常廣泛,全世界各地都能獲取到。其次只要太陽保持穩定輸出,風能幾乎沒有耗盡的那一天。而且風能足夠環保,轉化過程中極少排出有害汙染物,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有著現實意義。

而且在那些相對偏遠的沿海地區

風能這種可以相對穩定的自給自足能源

能解決當地供電難的問題

(圖片:Ana del Castillo / Shutterstock)▼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風力發電對於國人來說已經不是陌生事物,但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自1986年中國的第一座併網風電機組在山東建成以來。我國已經是全球風電裝機總量最大、海上風電裝機總量第三的國家,是名副其實的風電大國。

草原上那麼大的風,不用真的可惜了

(內蒙古輝騰錫勒草原風電)

(圖片:戈文 / Tuchong Genius)▼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今天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南沿海均被視為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這種清潔能源很快在能源緊張的我國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獲得了政府和企業的重視。隨著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頒佈,風電產業正式走上快車道,發展到今天,中國已經有了高達超過21005萬千瓦的風電累計裝機量,遠高於第二名美國,佔到了世界總裝機量的1/3左右。

(圖片:giusparta / Adobe Stock / 圖蟲創意)▼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從東南沿海到伊犁河谷,從南海之濱到內蒙古草原,風電作為國家電網的一部分正在我國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也啟迪著世界能源變革的道路,風也許就是未來。

先乘風才能破浪

物理意義上的風確有獨特的能量屬性。古人也早已認可了這種雄壯的自然現象的價值,人類甚至把風認為是構成大自然最基本的元素,《周易》中八卦中的巽卦所代表的意象就是風。

風的特點是你看不見它,但卻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春風吹又生

(圖片:topphoto / 圖蟲創意)▼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這種力量可以助推人向前跨過千山萬水,南朝宋的宗愨年少時被問及志向時回答「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破萬里浪的願景足夠振奮人心,但真正能讓普通人戰勝巨浪的關鍵因素還是擁有強大助推力的風。

詩仙李白以浪漫飄逸著稱,在他的想象國度中,大鵬鳥能夠「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前提是「同風起」,憑藉風力飛到上九天雲外,然後在「風歇時下來」。即便是大鵬這樣傳說中的神鳥,也需要靜候風起,借勢而行。

(中國-雲南-崇聖寺-大鵬金翅鳥廣場)

(圖片:WaitforLigh / 圖蟲創意)▼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薛寶釵之口吐露出「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佳句。本該腐爛在塵埃裡的柳絮在風的借力之下,也可以青雲直上。

受文學修辭的影響,在我們的語言裡風漸漸從一種自然現象,變成了一種無形推力的代名詞。人們用風來指代大環境的變化趨勢,用「風口」來指代機遇。

「借東風」、「一帆風順」都是吉祥話兒

(圖片:saintho / 圖蟲創意)▼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網路時代隨著資訊傳播速度的加快,造梗的速度也在提升,某些漢字或詞彙的語義都獲得了極大地豐富。「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的話得到了廣泛傳播與認同。

人又何不是如此呢?所謂時勢造英雄,每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個人的努力,但能到什麼樣的高度就需要看環境和機遇。

有太多的例子已經證明,人生大多時候正確的選擇大於盲目地努力,藉助一陣好的風不僅能讓人的奮鬥事半功倍,也可以讓自己的努力變得更有意義。

在2020這個特殊的年份尤其是這樣。今年受疫情影響,社會經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人們越來越多的談論到經濟的趨勢,風向究竟會朝哪個方向變化。

城市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卻很少有人能捕捉到正確的方向

(圖片:gui yong nian / 圖蟲創意)▼

危機伴隨著機遇是老生常談了,採取什麼渠道獲得資訊才是更好的看風姿勢,這是職場人真正關心的問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如想要精確測量風向和風速就需要精確刻度的風向風速儀一樣,掌握最新的行業職場動向也需要精確而專業的平臺。

而BOSS直聘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為了更好更高效地服務於全國求職者,BOSS直聘實現了各主流行業全覆蓋,資料技術幫你精準找到想要的崗位資訊,省去冗雜環節提升效率,直接看到你想看的。

更有即時更新的海量資訊幫你掌握最新的行業動向,手機下載BOSS直聘就相當於手上持有了一個風向標,隨時隨地瞭解風向變化,助力職場人在浪潮洶湧的當下乘風破浪。

先乘風,再破浪

上BOSS直聘看風▼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Wi_Krabi

END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620-風如何推進歷史

作者:那日蘇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公元13世紀,蒙元軍隊用戰爭的手段征服了亞洲大陸的大部分文明。大元皇帝忽必烈對此似乎並不滿足,他還想將自己的權勢擴張到更遠的地方。

蒙古大軍在陸上所向披靡

沒征服的地方都是太冷太熱太遠,以及隔海相望▼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滅掉南宋之後,蒙元帝國組成了一支由高麗人和南宋降將為主的水師,浩浩蕩蕩地向日本列島進發了。在忽必烈的想象之中,十萬大軍必定能以摧枯拉朽之勢吞噬那個東海以東的日出之國。

然而元軍的第一波攻勢並不順利,指揮官不適應日本山地地形的作戰套路,元軍被暫時趕回了船上,籌備第二次進攻。

蒙元進軍日本

戰鬥集中在朝鮮海峽上的對馬島和北九州

如同征討爪哇國一樣

兩次戰鬥以失敗告終,而海上因素是致敗關鍵▼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就在這時,一場持續兩天的劇烈颱風襲擊並摧毀了大部分元軍艦船,徹底改變了這場戰爭的程序,元軍戰敗主帥范文虎逃回中國。日本神道教僧人將這場颱風稱為「神風」,這也是二戰期間神風敢死隊的來源。

這個改變了日本國運的歷史故事背後,是風的強大能量對人類社會從未停歇的改變。

描繪神風摧毀艦隊的畫作

不過即使沒有神風,最終的結果也是一樣的

(圖片:wikipedia@菊池陽齋/東京國立博物館)▼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戰略失誤背後的必然

第二次元日戰爭中元朝軍隊的失敗並非只是軍事戰術上的原因,元軍將登陸日本的時間和地點選擇在農曆7月,北緯34°的壹岐島上。

這是一個致命的失誤,因為那時那地出現颱風的機率很大。

夏天正是西太平洋颱風最活躍的時候

比如今年8月下旬的颱風「巴威」

就一路北上甚至在朝鮮登陸

(圖片:wikipedia@NASA)▼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我們知道風的本質是空氣的流動,而空氣的運動並非變幻莫測而是有跡可循的。

空氣也遵循著熱脹冷縮的自然規律。地球表面的熱量主要來源於太陽光的照射,而陸地和水面在太陽照射下的升溫和降溫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陸地在白天升溫更快,在夜晚降溫更快。

上過中學物理課的同學肯定都知道

不同物質的比熱容差異巨大,比如二氧化矽和水

所以同樣的熱量,沙漠可以更快升溫

並帶動沙漠上方的空氣更快升溫

(圖片:Merkushev Vasiliy / shutterstock)▼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這就導致了所謂「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在夏季日光強烈的時候,陸地上空的空氣總是會受熱膨脹,單位空間的空氣密度小於海洋上空;到了冬季,海洋能蘊藏更多的熱量,導致海陸氣壓呈現出與夏季完全相反的態勢。

15年來平均海平面壓力

上圖是6-8月(夏季),高壓集中在海上

下邊是12-2月(冬季),高壓集中在陸上(尤其亞洲)

(圖片:William M. Connolleyt / Wikipedia)▼

空氣密度小意味著氣壓低,空氣由高氣壓地區向低氣壓地區流動,這種現象被稱之為「風」。

而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範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被稱為「季風」。

amocity
amocity

  


季風氣候區一般也分佈在大陸上相對靠近海洋的部分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越強烈,季風也就越強烈▼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東亞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中間地帶,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季風影響了東亞的方方面面,分明的四季、嚴格的節氣、雨熱同期降水規律等等特點塑造了東亞民族的生產方式和民族性格。

季風事實上也扮演了一個水和能量搬運工的角色

使得亞洲發達的稻作農業在歷史早期就成為可能

並使這裡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區▼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夏季的時候,西北太平洋的副熱帶高壓區是東亞夏季季風的策源地,它的存在直接控制和影響著太平洋上生成的一個又一個颱風。

每年夏天高壓區都會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而向北移動,給我國華北、東北地區帶來大範圍的降水。而元軍登陸日本所在的壹岐島約在北緯34°,也在高壓區夏季所影響範圍之內,暴雨和颱風也就隨之而來了。

800年前的古人沒有完全掌握季風的規律,所以才出現了這次嚴重的戰略失誤。

1985-2005全球熱帶風暴,西太平洋最為密集

(圖片:NASA)▼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2019西太平洋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一般誕生於溫暖水域

一路向北到東北亞其實已減弱了很多,但仍不可小覷

(圖片:NASA)▼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但不知道原理並不妨礙那些瞭解了風能狀況的人去嘗試利用這種能量。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發明了風車這一精妙的機械,將看不見摸不著的風能化為機械能。

風車的使用大大解放了人力,中國人用風車來冶煉金屬、提水澆田,利用風這一隨處可見的強大能量改善生活質量。

百年能源革命的挑戰者

其實,再往遠處推,對於風能的利用始於人類對大海的征服慾望。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帆的出現,它讓人類可以利用風的力量穿越大面積的水域,不再望洋興嘆。

帆是水上運輸的關鍵發明

從河、湖開始,到內海再到大洋

沒有帆,人類不可能把船劃到世界盡頭

(尼羅河上小帆船,阿斯旺附近)

(圖片:shutterstock@leshiy985)▼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目前確定最早的帆船來自於古埃及,繼而被地中海沿岸的海洋文明發揚光大,從帶著固定風帆的舢板發展成為大航海時代乘風破浪的鉅艦,推動了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

地中海其實是相對風平浪靜的海域

在地中海航行尚可以槳、帆並用

這裡也因此成為早期航海技術發展的「溫室」

成為之後大航海時代的起點▼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然而風帆成就了航海時代和科技大發展,但也因此面臨淘汰的命運。由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蒸汽機讓化石能源可以以一種效率更高和更穩定的方式為人所利用,對風能的開發也陷入了一個漫長的停滯期。

相比帆船,輪船既不靠風力也不靠人力

靠自己就可以滾滾向前、行動自如

這在古代文明看來簡直難以置信

(圖片:shutterstock@Marzolino)▼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內燃機、火力發電等技術的成熟使得風能被邊緣化,煤炭和石油從全世界發掘出來被運送到工廠,為城市的運轉提供能量。但在城市以外的地方,有一個人默默鑽研著風能如何以一種更好的方式為人類所利用。

1887年,安德森學院的教授詹姆斯·布萊斯居住在在蘇格蘭東北部阿伯丁郡下面一個小村莊的花園別墅之中,苦於無法利用城市電力並致力於研究風力發電可能性的他購買了一個市面上剛出現的酸鉛電池,在自家花園裡建造了一個風車利用風力為電池供電,點亮了院子裡的燈。

這個龐然大物

葉輪直徑是17米,葉片由144個雪松木製成

(圖片:梅塞利/Wikipedia)▼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臺自動風力發電機,自此用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點亮城市、為工業發展提供動力成為了可能。

風電對比代表舊模式的火電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首先風能分佈非常廣泛,全世界各地都能獲取到。其次只要太陽保持穩定輸出,風能幾乎沒有耗盡的那一天。而且風能足夠環保,轉化過程中極少排出有害汙染物,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有著現實意義。

而且在那些相對偏遠的沿海地區

風能這種可以相對穩定的自給自足能源

能解決當地供電難的問題

(圖片:Ana del Castillo / Shutterstock)▼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風力發電對於國人來說已經不是陌生事物,但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自1986年中國的第一座併網風電機組在山東建成以來。我國已經是全球風電裝機總量最大、海上風電裝機總量第三的國家,是名副其實的風電大國。

草原上那麼大的風,不用真的可惜了

(內蒙古輝騰錫勒草原風電)

(圖片:戈文 / Tuchong Genius)▼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今天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南沿海均被視為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這種清潔能源很快在能源緊張的我國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獲得了政府和企業的重視。隨著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頒佈,風電產業正式走上快車道,發展到今天,中國已經有了高達超過21005萬千瓦的風電累計裝機量,遠高於第二名美國,佔到了世界總裝機量的1/3左右。

(圖片:giusparta / Adobe Stock / 圖蟲創意)▼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從東南沿海到伊犁河谷,從南海之濱到內蒙古草原,風電作為國家電網的一部分正在我國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也啟迪著世界能源變革的道路,風也許就是未來。

先乘風才能破浪

物理意義上的風確有獨特的能量屬性。古人也早已認可了這種雄壯的自然現象的價值,人類甚至把風認為是構成大自然最基本的元素,《周易》中八卦中的巽卦所代表的意象就是風。

風的特點是你看不見它,但卻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春風吹又生

(圖片:topphoto / 圖蟲創意)▼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這種力量可以助推人向前跨過千山萬水,南朝宋的宗愨年少時被問及志向時回答「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破萬里浪的願景足夠振奮人心,但真正能讓普通人戰勝巨浪的關鍵因素還是擁有強大助推力的風。

詩仙李白以浪漫飄逸著稱,在他的想象國度中,大鵬鳥能夠「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前提是「同風起」,憑藉風力飛到上九天雲外,然後在「風歇時下來」。即便是大鵬這樣傳說中的神鳥,也需要靜候風起,借勢而行。

(中國-雲南-崇聖寺-大鵬金翅鳥廣場)

(圖片:WaitforLigh / 圖蟲創意)▼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薛寶釵之口吐露出「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佳句。本該腐爛在塵埃裡的柳絮在風的借力之下,也可以青雲直上。

受文學修辭的影響,在我們的語言裡風漸漸從一種自然現象,變成了一種無形推力的代名詞。人們用風來指代大環境的變化趨勢,用「風口」來指代機遇。

「借東風」、「一帆風順」都是吉祥話兒

(圖片:saintho / 圖蟲創意)▼

風是如何改變人類歷史的?丨地球知識局

網路時代隨著資訊傳播速度的加快,造梗的速度也在提升,某些漢字或詞彙的語義都獲得了極大地豐富。「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的話得到了廣泛傳播與認同。

人又何不是如此呢?所謂時勢造英雄,每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個人的努力,但能到什麼樣的高度就需要看環境和機遇。

有太多的例子已經證明,人生大多時候正確的選擇大於盲目地努力,藉助一陣好的風不僅能讓人的奮鬥事半功倍,也可以讓自己的努力變得更有意義。

在2020這個特殊的年份尤其是這樣。今年受疫情影響,社會經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人們越來越多的談論到經濟的趨勢,風向究竟會朝哪個方向變化。

城市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卻很少有人能捕捉到正確的方向

(圖片:gui yong nian / 圖蟲創意)▼

危機伴隨著機遇是老生常談了,採取什麼渠道獲得資訊才是更好的看風姿勢,這是職場人真正關心的問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如想要精確測量風向和風速就需要精確刻度的風向風速儀一樣,掌握最新的行業職場動向也需要精確而專業的平臺。

而BOSS直聘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為了更好更高效地服務於全國求職者,BOSS直聘實現了各主流行業全覆蓋,資料技術幫你精準找到想要的崗位資訊,省去冗雜環節提升效率,直接看到你想看的。

更有即時更新的海量資訊幫你掌握最新的行業動向,手機下載BOSS直聘就相當於手上持有了一個風向標,隨時隨地瞭解風向變化,助力職場人在浪潮洶湧的當下乘風破浪。

先乘風,再破浪

上BOSS直聘看風▼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Wi_Krabi

END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