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如果你都沒做過登月夢的話,那和一條鹹魚也沒有什麼區別。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31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科學松鼠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學藝術研究中心」,未經允許不得商業轉載

2019年開初,嫦娥4號首次成功登月,這是人類首次實現探測器月球背面軟著陸。而在今年,地球人也將迎來登月 50 周年紀念,慶祝當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在月面邁出的「一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曾幾何時,登月,是全人類共同的光榮和夢想,毫不誇張的說,如果你趕上生活在 50 年前,要是連去月亮的夢也沒做過,那和一條鹹魚也可以說是沒有區別的。而那個以美蘇空間競賽為背景的太空時代,留下了一大批瑰麗的月球概念幻想藝術圖,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仍然相當震撼。

今天的文章就來介紹幾張這當中的名作吧。

The Saga of Lunar Landscape,by Chesley Bonestell

這幅名為《月球景觀》的畫作是月球幻想畫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因為它來自於被稱作「現代空間藝術之父」的美國藝術家 Chesley Bonestell。

Chesley Bonestel 出生於 1888 年,在舊金山諾布山長大,是 1906 年大地震的倖存者,長大後成了一名頂尖建築設計師,像是美國最高法院和金門大橋這種都是他的作品。後來他又開始效力於好萊塢,包括《鐘樓怪人》(1939年)、《公民凱恩》(1941年)、《偉大的安巴遜家族》(1942年)這樣一些經典影片的概念場景圖,都出於他之手。

不過,Bonestell 本人其實一直醉心於天文和航天,他在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嘗試把自己的藝術拓展到這個方向上去,1944 年 4 月的 Life 雜誌刊登了他所繪製的外星人場景,次年 Mechanix Illustrated 雜誌介紹了他的「月球火箭」概念畫,1949 年他出版了繪圖本《征服太空》(後成為一部電影),而在 1950

年,他和製片人喬治·帕爾及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因一起打造了經典影片《登陸月球》。再往後他的各種太空幻想畫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出現在各種雜誌、書籍、電影和畫展上,並激起了整整一代年輕人對於太空探索的嚮往與激情。1956 年,波士頓科學博物館邀請如日中天的他去創作一幅以月亮上的景觀為主題的壁畫。

這幅 10 英尺長、40 英尺高(304.8 厘米 x 1219.2 厘米)的巨幅畫作於 1957 年 3 月 28 日在海登天文館揭幕,藝術家精心策劃了整個構圖,他把觀察者定位在一個假想的月球隕石坑上方 1300 英尺處,距離月球北極點 7 度,位於月球盤中心左側 5 度,他甚至設定好了時間是波士頓時間 6 月下旬的某個下午 3

點,並相應地計算出行星和恆星的位置——木星在中央山峰上方,心宿二在地球的右下方。而就在那年 10 月 4 日,蘇聯人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軌道衛星,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開始奮起直追,Bonestell 這幅一直掛在牆上的作品也時時敦促著他們再加一把勁兒。這場競賽以 1969 年 7 月 21 日阿波羅 11

號登陸月球暫時告一段落,但有趣的是,從月球返回的照片卻顯示出,月面的真實情況和這幅幻想畫之間還是有著比較大差異的,由於缺乏大氣保護,月球在億萬年的粒子、隕石轟炸下,表面要圓潤溫和許多。

amocity
amocity

  


波士頓科學博物館考慮到壁畫並未對月球表面作出精確描繪,在 1970 年就將其從牆上小心翼翼地移除了,並在 6 年後提交給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作為藏品。

除了《月球景觀》的大手筆之外,Bonestell 還留下過不少其他月球幻想畫(如下),他逝世於 1986 年。

火箭飛船在月球極點上方 10 英里,Chesley Bonestell,1945 年

從月球上發射核飛彈,Chesley Bonestell,1948 年

在距離夏威夷島 1075 英里的太空組裝月球飛船,Chesley Bonestell,1951 年

阿波羅號登月,Chesley Bonestell,1962 年1

Luna Eclipse, by Lucien Rudaux

這張來自於法國藝術家 Lucien Rudaux 的作品也是相當之經典,Rudaux 生於 1874 年,18 歲就加入了法國天文協會,並自己在諾曼第建了一個天文台。利用 4 英寸反射鏡,他拍了很多月球和行星的照片,還出過銀河系的攝影地圖集,也喜歡用文章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會危言聳聽地討論「當月亮破裂時」云云。

amocity
amocity

  


在 20 世紀 20-30 年代,Rudaux 創作了不少反映宇宙空間場景的畫作,涉足時間之早,對於 Chesley Bonestell 來說都得算是一位前輩。因為其本身所做的天文學觀察非常紮實,Rudaux 畫作以精確見長,比如上面那幅《月球景觀》當中 Bonestell 對月表的處理,就永遠不會出現在 Rudaux

作品中,他一直只展示圓形的山脈和蜿蜒的地形,堅決反對像其他藝術家那樣把月球表面弄得崎嶇陡峭,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月球上的日食》除了對月表的處理非常符合事實之外,對於顏色的處理也可圈可點,因為月球上沒有大氣,所以發生在日食的時候,會出現圖中所示的紅光暈。

地球上發生日食是因為月亮擋在了太陽和地球之間,而在月亮上發生日食時情況正好反過來——地球擋在了太陽和月亮之間。1969 年,阿波羅 12 號的太空人 Alan Bean、Pete Conrad 和 Dick Gordon 三個人從月球返回地球的途中,就正好飛掠過了這片陰影,「我們的星球給我們的衛星製造了一次日食。」最近一次月球上發生的日食也就在半年前,2018 年 7 月 27

日,因為月球只有一面會永遠朝著地球,所以,如果你要去月亮上看日食的話,必須得呆在這半邊才行。

月球上的日食也會因地區不同而分為全食和偏食,每一次的持續時間要比地球上的日食來得長,最長可達 6 小時,而在地球上日食最長就持續 2 個多小時。全食發生的過程中,很多地區的溫度會有大幅下降。

月球日食是很多藝術家樂於描繪的場景,後世像是 NASA 插畫師 Pat Rawlings 以及為英國行星學會創作插畫的 David Hardy . 都使用過這一主題。

給阿西莫夫的兒童書繪製的月球日食,丙烯畫,Pat Rawlings,1989 年

David Hardy 和派屈克·莫爾合作的《星星的挑戰》一書中的插畫,1972 年

amocity
amocity

  


Formation of the Moon according to the giant impact theory

關於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科學界有分裂說、俘獲說、同源說和撞擊說等四種假說。

堅持分裂說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形成的早期呈熔融態,由於潮汐共振作用,地球自轉不穩定,自轉速率比現在要高得多,地球物質在地赤道面上將出現膨脹區,有一塊熔融物質被甩了出去,後經冷凝成為月球;俘獲說主張月球原來是一個獨立的行星,只不過「不小心」被地球給抓了過來成為衛星;同源說則認為月球與地球是太陽星雲凝聚過程中同時「出生」的,只不過一大一小。

上述幾種月球起源的說法都有一些難以自圓其說的漏洞,而目前為止最為廣泛接受的理論,是由行星科學家 William K. Hartmann 於 1975 年提出來的撞擊說,他認為 45 億年前曾有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 Theia 撞到了當時的地球上,其大部分質量融入了地球,其中一塊被拋出去,形成了月球,而這次撞擊也是地球自轉軸傾斜的原因。

David Hardy 在上面那幅畫中對這個重要的天文學知識進行了刻畫。這是一位非常痴迷於月球主題的太空藝術家,據說他 16 歲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繪本作品,《月球基地》。

Hardy 於 1936 年出生於英國伯恩維爾,曾就讀於伯明罕瑪格麗特街藝術學院,14 歲開始即投身太空幻想畫創作,優秀作品無數,會自己寫書,在科幻界屬於泰斗級人物。他現在是國際天文藝術家協會的歐洲副主席,也是科幻小說和幻想藝術家協會的副主席。我們繼續來欣賞一下他的其他作品。

Hardy 的「舷窗」系列畫作之一,表現了一次從太空中看到的新月,其一側被來自地球的光微微照亮

這是 Hardy 給阿瑟·克拉克小說《月塵飄落》的電影概念圖,可惜這部片子迄今還沒被拍出來,儘管還是有可能的……

《兩個世界》丙烯畫,完成於 2015 年 11 月,展現了「居住在」月球基地的一個場景。

Dardy 這幅畫描述的是:1965 年 3 月 24 日,在撞上火山口阿方之前,徘徊者 9 號探測器從月球上傳回了第一個電視直播畫面,讓百萬觀眾激動不已。徘徊者探測器是 NASA 為「阿波羅計劃」設計的三種月球探測器之一。

最後要給一個彩蛋,月球起源「撞擊說」的提出者、多才多藝的 William K. Hartmann 也是一位太空藝術家,他本人對這一假說作出的圖像描繪如下。

by William K. (Bill) Hartmann,1975 年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