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1

推薦 | 在詩與思的澄明之境, 做知行的鄉村建設人,2019伊頓學園第八期招募書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31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教育思想網

學員問,什麼樣的人生值得過?

梭羅說,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live deliberately),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是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

學員問,面對現實問題,如何做出自己的選擇?

導師說,口袋裡裝著陶淵明,手裡拿著王維。

學員問,為什麼學人文學?

導師說,學人文學可以讓我們內心看到自己,看到自己所思所想,看到自己內在的這個「人」,看到一種創造性的衝動。

學員問,何以知行合一?

園長說,世界永珍與人的個體之間,只有經驗才是橋樑。人生短暫行走於世間,往往體行而產生經驗,由經驗產生反思,並昇華為人的智識。面對複雜巨系統,在「浪漫」與「精確」中成長,以行踐知,事上磨鍊,不斷激發好奇與創造;同時也更加專注、剋制與自我約束。

一個個的生命問題敲打著。對話,是伊頓學園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對話,也是探索真理與自我認識的途徑。170年前,梭羅這樣發問與慨嘆,「難道我們不能請一位阿伯拉爾來給我們講學?」數十位知名學人,一位位公益和社創實踐人走進鄉野中的伊頓學園。他們在茅屋、在葦塘坐而論道,在爐火旁圍坐夜談:柏拉圖、陶淵明、梭羅、諸子百家、自然、生態、詩歌、社會創新……

2019年,伊頓學園第八期招募已開啟,期待志存鄉村建設的你!縱身一躍,迴歸生命本體。以天地為「心齋」,神馳於四極八荒漁樵耕讀之中,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知行合一!

推薦 | 在詩與思的澄明之境, 做知行的鄉村建設人,2019伊頓學園第八期招募書

這是一個公益性人文學園,你可以免交學費、生活費,以農耕勞作換取生活所需。

amocity
amocity

  


這是一座由豬圈改造成的茅舍,生活簡單樸素、甚至清苦。學員們須自然勞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勞動換得日常所需。

這裡沒有在園工作人員,學員們依「議事規則」自治,做中學,群己權界,發展公共理性。

這裡主張學習與個體的生命發生聯結,學生是學習主體,結業考核是基於真正的社會(人類)問題的解決方案(專案)。

這裡開設人文科,閱讀偉大的書籍,深化價值判斷,確立個人存在之根,喚醒對永恆事物的敬畏。

這裡是一所鄉村建設的「種子站」,期冀聚集、孵化一批有「康健的體魄, 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的知行鄉村建設人。

從2014年開園,四年間,伊頓學園已有四十餘名學員畢業,他們像一顆顆種子棲居鄉村,思考、克服、超越,或推進鄉村教育,或建立永續生活研究社,或探索自然建築、生態村建設、教育創新……

伊頓學園是泥土的,是自然的,獨立在職業技能與書冊學問兩者之外,在這裡,期冀厚重的思想與質樸的教育相遇!

捷克的大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倘若內心的靈沒有點燃,只有奇思異想的火炬在身邊旋繞,結果便如一個關在黑暗的土牢裡的人身外有光旋繞一樣;光線確乎可以透進間隙,但是全部光亮並不能夠進去。

點燃的前提是個體性的喚醒。如何讓隱而不顯的個體張揚起來?伊頓學園認為這是一件重之最重的事。在伊頓學園第五期學員入學第一課上,程平源導師引導學員們共同思考「從Learn to survive(學會生存)到Learn to be(學會存在),挺身而為一個自由人」。

人一旦被喚醒,活力是無窮的。而他在回憶自己建造自然建築學園宿舍時說,「在整個過程中,我的狀態非常奇妙。二十多年,我從沒有那麼不由自主地投入去做一件事。那個時候,我每天都在想怎麼把房子做到極致,甚至連吃飯睡覺都可以不要。我自己也很驚訝,因為我一直都是一個比較懶散的人,但是在做那個專案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好像不是自己。」

amocity
amocity

  


「教育是不去泯滅他的內在熱情,不去壓抑他的獨特稟賦;是幫助他開啟內心的泉源,幫助他全力去找尋那個忽隱忽現的』更好的自己』」,伊頓學園園長陳忠先生說。在這個散發著自由、哲思味道的茅屋中,個體生命被更多地煥發出來。

2017年,回到湖北老家韓家堰村的波波建起自己兩層的家——一個顛覆建築的形式,從土地獲取力量的自然建築。這是一場艱難的探索,不僅需要知識的堆積,頭腦的思辨,還需要在莫測、複雜、失敗中去尋找價值……這顆極富生命力的種子,正在持續生長、生髮……

推薦 | 在詩與思的澄明之境, 做知行的鄉村建設人,2019伊頓學園第八期招募書

「 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梭羅《瓦爾登湖》 自然勞作:向萬物學習,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愛默生曾說,「在一個人尚未發現更適合於己的工作時,務農可能是最好的選擇。每個人應當與這個世界上的勞作保持基本的聯絡。」在學園,學員們每日參與勞作,如播種、除草、採收、翻地、堆肥等,也會參與學園生活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及改善,以勞動換得日常所需。

教育可在田園,可在鄉村發生,不為物質條件所限制。這裡的生活簡單、樸素、甚至清苦,物質慾望僅滿足於基本需求,每日飲食以田園時蔬、粗茶淡飯為主,似一種伊壁鳩魯「花園學派」式的生活。所有入學學員共同生活,輪值做飯、灑掃,共同用餐。

人能而立,不僅是因物質堆積而成軀幹,更是因精神充盈而得以站立。質樸清簡的生活,不僅讓人保持與自然和土地的親和關係,還獲得豐富的精神世界。

推薦 | 在詩與思的澄明之境, 做知行的鄉村建設人,2019伊頓學園第八期招募書

「 當我們耕耘土地,我們在耕耘靈魂。當我們在花園裡種菜,我們也在自己心裡種下什麼。當我們做一個陶罐,我們也在捏製自己。
——Satish Kumar舒馬赫學院創始人 2 學會自治:共同學習「羅伯特議事規則」,群己權界。

教育在於成就人格,在於使人獲得生命的自由。但是自由並非為所欲為,成為「自由人」是需要嚴格學習的。群己權界,發展公共理性,與常識拉開距離,挑戰庸見,形成審辯式思維與負責任的自由,這是每一位入學學員的必修課。

從2014年9月開園至今的每期開學禮,新入學學員都會在導師的引導下共同學習和實踐「羅伯特議事規則」,學會自治,這也是入學第一課。

在學園日常管理方面,學園內設定「學員自治會」,由每學期伊頓學園的正式入學學員組成,負責伊頓學園的日常事務管理。學員們透過每週一次的學員自治會做中學,依「羅伯特議事規則」,以理性達成最終決議。

推薦 | 在詩與思的澄明之境, 做知行的鄉村建設人,2019伊頓學園第八期招募書

「 夫議事之學,西人童而習之,至中學程度,則已成為第二之天性矣,所以西人合群團體之力,常超吾人之上也。
——孫中山 3

自主學習:柏拉圖啟智式教學,學習與個體的生命發生聯結。

人人都是受教者,人人也是施教者。學員是自主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導師是引導者、解惑者,學習過程注重啟思與思辨。每位學員是學習者也是施教者,自主生成主題學習版塊,設計組織該主題版塊的共同學習。

每學期入學之始,真人圖書館的版主會帶領每位入學學員開展為期一月有餘的「真人圖書館」,共同閱讀一本本「人」書,探討不同的生活方式、學思歷程,逐步形成學員共同體。

第三期學員們好「詩」,逗號同學遂建立了松林詩社,于田埂間席地而坐,聞稻香,品讀詩。在通往詩與思的澄明之境,學習與個體的生命發生聯結。生活即教育,第二期學員波波在問題中生髮學習主題,建立厚土栽培版塊,利用生活生產中的廢棄物在地堆肥,此法用於後續每期學員的自留地耕種。自主學習的主題版塊在學員手中傳遞更新。

推薦 | 在詩與思的澄明之境, 做知行的鄉村建設人,2019伊頓學園第八期招募書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面追求學問、德行與虔信,我們就是相應地在向我們的終極目標前進。
——誇美紐斯《大教學論》 知行合一:坐而論道,起而行之,可知亦可行,最後落腳在行上。

伊頓學園,特設人文科和專案科,為必修課。

人文科經典閱讀由數位執任導師以專題方式開展,入學學員需完成一定數量的經典閱讀,並撰寫、提交讀書報告。伊頓學園的書架上呈現的是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先賢聖者的經典思想。閱讀「偉大的書籍」接近「偉大的心靈」,學員們在與聖人先賢對話中回到生命的深處、返歸原點,期冀喚醒對永恆事物的敬畏、追求超越的人生境界、保持對現實的批判精神、持守人性的尊嚴。

所謂大學者,思想、視野、人格之博大,伊頓學園便有著這樣的追求。春分時,田地勞作後步入黑松林,接近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勞作、閱讀和思考的心境;芒種季「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與陶淵明跨時空對話,安頓生命和心靈;立秋日,由《國學概論》究天人之際談軸心突破,會通中西,學思悟道;大雪天,圍爐夜話,體悟張志揚哲學,超越類屬,追求詩性的存在。

推薦 | 在詩與思的澄明之境, 做知行的鄉村建設人,2019伊頓學園第八期招募書

知是行的先導,行是知的人格。美好的人生,總是在多維時空的即興判斷與行動中,現功力見真知,因善與真的協同產生美感傳世的行動。

每學期學員在入學第5個月會直面社會、直面鄉村,開展專案實踐,自主創生、孵化、運作專案,每位學員至少進入1個專案團隊,相關的專案彙報為畢業考核的內容。「不一樣的星期六」,從第三期學員開始,服務於附近兩個村的孩子。每週六,他們邀請孩子來伊頓學園開展食育課程、自然體驗,以繪本為媒,故事為體,表演為形,在自然中,激發孩子閱讀興趣,開啟孩子想像力。還有自然建築專案,田園教育專案,食物森林專案,蘆葦行動專案,南野際專案……

這些都是學員的專案式學習、現象學習的實踐,發生在以現象為基礎的學習當中。真實的問題是學習起點,這些現象都會被當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專案科的學習是一次專案運作模擬,不斷深化思維模式,儘可能地與社會生態保持一致性,期待可獨立在社會上運作。

我們聯合,在這山腰上,聚集力量,更近地洞悉野性和自然的創造力。我們從土地獲取力量,用這個力量為自己的家園建造庇護所…… ——Lloyd Kahn《庇護所》

教育是農業而非工業,是把種子播撒到地裡,給它合適的養料,在陽光、空氣、水作用下自行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教育跟種莊稼相仿,受教者是種子,是獨自成長綻放的生命,給他們合適的條件就能生長。

伊頓學園期翼打造一座「究天人之際」的教育公益「種子站」,由此培養一批既有理想主義追求,又能落地生根的「知行的鄉村建設人」,並帶動更多的守望教育、守望鄉村的帶領者,隨風飄灑,化為一顆顆鄉村建設的種子。

這群年輕的鄉村建設者聽從內心的召喚,終極樂觀,奔走於大地之上;如星星般,彼此照亮,閃耀,相遇,致意,在蔽日的密林裡,去辨認那片模糊的葉掌,探索和踐行鄉村建設的路徑。

amocity
amocity

  


2019年1月,第六期學員許斌作為NextGEN China聯合發起人和杭州三生谷生態村共建者,獨立在家鄉贛州開設『萬物有靈且美』深層生態學工作坊,激發促進可持續生活與生態村價值觀改變的力量。

第二期學員施慶文落戶南京湖山村,發起「永續生活研究社」,嘗試構建「一米菜園」、「大地廚房」、食物森林及依託於此的自然教育等;第五期學員則落地碧山探索文化介入鄉村的形態;第二期學員波波的「自然建築」、第六期張浩的「春雨自然組織」,從自身站立的地方,回到各自的家鄉,探索自然建築、自然教育……

教育是引導我們進入可行性未來的必不可少的方式,第三期學員紀彪、第四期學員阿贊、阿沙以教育介入鄉村的形式,先後加入雁山學堂,作為自然教育課程設計師投身鄉村教育。

第四期學員逗號和白雲,任教於青檀學堂,以自然、經典、生活和藝術浸潤孩子、培育家長;第五期學員範範現任探月學院社會化體驗導師,致力於透過教育創新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

柯姐姐、橙子姐、曉雪、新昕、米襄、雯雯、發發等等,這群年輕的鄉村建設者也正在以微小的行動,發出微弱的亮光,不斷探索中國鄉村的另一種可能。

推薦 | 在詩與思的澄明之境, 做知行的鄉村建設人,2019伊頓學園第八期招募書

推薦 | 在詩與思的澄明之境, 做知行的鄉村建設人,2019伊頓學園第八期招募書

在這樣的學校,你肯定會問,是不是入學門檻很高?在學園,只要年滿18歲,不分國籍、種族、職業、學歷均可報名,流浪者、乞丐也擁有同樣的體驗和學習機會。伊頓學園的入學標準,看似很低,卻有著它獨特的堅守,更注重價值優先性,注重學員的品性。

那麼,它對學員有什麼要求呢?

入學學員的品性第一條是「價值優先性」,基於相信頭頂的天空塑造內心的道德律,主張真善分離、知行脫節的工具理性不能產生好的教育,個體的價值取向、意願、堅持超過利己主義的「聰明」。當然天賦也有要求,但是我們考量的是學員有沒有本能的實現自我的衝動。當然還有意志和品格的一些要求。

若你醉心耕讀論道,懷揣教育理想,志存鄉村建設,意願身體力行,伊頓學園在茅山腳下,句容邊城等待你的到來!

伊頓學園,期待這樣的你

1/年滿18週歲,有至少八個月的自由支配時間;

2/價值優先性,排斥利己主義的「聰明」,有意志力,誠實、友善、積極、尊重;

3/對鄉村建設、鄉村教育、教育公益、自然農業等領域,有志於推動傳播與建設者;

4/擁有一定人文閱讀的基礎和定力,可以在學園完成一定數量的經典閱讀;

5/認同伊頓學園宗旨,認同並願意學習自治、自主學習、自然勞作、知行合一,認同學園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

6/認同伊壁鳩魯「花園學派」式的生活,簡單、樸素、甚至清苦,共同生活,輪流做飯,日常飲食以田園時蔬,粗茶淡飯為主。

推薦 | 在詩與思的澄明之境, 做知行的鄉村建設人,2019伊頓學園第八期招募書

知道千里之遙,有一個地方:晴耕雨讀、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往來之,可與鴻儒暢談廟宇江湖,與白丁細說一粥一飯。佇立在稻浪裡的茅屋,承載著聖人的思想情懷,年日靜默。……春去秋來,我們來了也走了,只是那一年,我從遙遠的地方趕來,而你們也在那裡。

——第3期學員柯姐姐,節選自《松林詩集》

招生人數|面向全國有限招生10人

學習時間|2019年3月-2020年1月(一年制)

學習地點|江蘇·句容·邊城·伊頓學園(寄宿制)--距南京市中心40分鐘車程(45公里)

錄取方式|初試:申請者提交《伊頓學園入學申請表》(或點選文末閱讀原文),由園方稽核遴選。複試:每名參加複試的學員有兩週左右的體驗觀察期,兩週之後,決定錄取名單。

掃描二維碼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