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01

這兩首詩是王安石、蘇軾的經典之作,文學相通,意境卻高下不同_詩作_廬山_王詩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4922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原創

作者:見山說史

北宋神宗年間湧現了很多文壇大咖,是我國古代有一個文藝大繁榮的時期,這一時期可以說星光璀璨、星光熠熠,其中有兩位大家更是相愛相殺、纏鬥了一輩子——這兩人就是同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蘇軾。二人本同朝為官,卻因為政見的不同而分道揚鑣,但是似乎二人的關係又並非真的「水火不容」,反倒有點兒「惺惺相惜」的感覺。

這兩首詩是王安石、蘇軾的經典之作,文學相通,意境卻高下不同_詩作_廬山_王詩

蘇軾因為才思敏捷,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常常在文學上不屑於王安石,兩人在變法問題上也常常爭的面紅耳赤。但是在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要被治罪時,卻是王安石及時出手相救,才使蘇大才子免於一死,而王安石在被罷相歸隱時,蘇軾也放下芥蒂千里相會,二人在晚年時成為了一對諍友。今天我們要說就是二人的經典詩作《登飛來峰》、《題西林壁》,從二首詩作中,我們也可以解讀出二人的相通和不同。

《登飛來峰》是王安石30來歲,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時所創作,全詩為: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作者從一開始就寫出了自己登山看塔的情景,第二句寫自己在塔頂看到了旭日東昇的壯麗景象。後兩句則抒發了詩人的感懷,「歌以詠志」尤其是其中的「不畏」二字說明了作者的自信和豁達,透露出了一種「泰山崩於前」而閒庭信步的從容和大無畏的精神。

這兩首詩是王安石、蘇軾的經典之作,文學相通,意境卻高下不同_詩作_廬山_王詩

《題西林壁》是蘇軾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經過九江,與友人同遊廬山時所作,全詩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一首詩很有畫面感而又蘊含深刻哲理的詩作。前兩句短短十四個字卻寫出了廬山的千變萬化、綿延逶迤、連環不絕、峰巒起伏。後兩句寫了一個亙古不變的哲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需要真正認識廬山只能是跳出廬山全面、客觀的看問題,但是也讓人有一種難以看清局勢、身處漩渦的無奈之感。

這兩首詩是王安石、蘇軾的經典之作,文學相通,意境卻高下不同_詩作_廬山_王詩

amocity
amocity

  


兩詩都屬於寫景七律詩,透過比較可以發現二者在立意、謀篇、煉句等文學上有很多相通之處。從詩題看,王詩用動詞「登」,蘇詩用動詞「題」,都用地名作賓語。從全篇的立意構思看,兩詩都是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情理,字字入扣、字字入微,都寓情理於詩境之中。從表達的語勢看,兩詩的情語中幾個用字也幾乎雷同。如王詩轉句用「不畏」承上啟下作過渡,蘇詩轉句用「不識」承上啟下作過渡,各自的關照都極穩妥,又如兩詩都用「只緣」導引結穴;又如王詩的「身在最高層」與蘇詩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由此看來,兩詩的相通與巧合,達到逼肖,如出一轍。真是英雄所見極同,何其相似!

這兩首詩是王安石、蘇軾的經典之作,文學相通,意境卻高下不同_詩作_廬山_王詩

但是從意境來看,王荊公的詩作顯得更為大氣和自信,透露出作者在政治上不為艱辛堅持改改的決心和信心,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蘇軾的詩作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卻讓人感覺詩人心中的不安和「既來之則安之」順從、無奈。「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是如果非要比較高下的話,個人感覺王安石的詩作更有意境,更為大氣。這兩首詩的意境也體現了二人對命運的不同態度,王安石就像一個「鬥士」為了變法一直在與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做鬥爭,而蘇軾則是一個對命運安之若怡的態度,所以才能寫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定。

amocity
amocity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