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609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小禾電影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原創:小禾姐,有一個微訊號「小禾電影」

極地1000米以下的海洋有沒有生命存在?

迎著颶風衝浪的海豚是為了什麼?

革鱗鮨是如何犧牲自己來產卵的?

繼2001年推出《藍色星球1》後,酷愛探索的BBC團隊再啟征程。

2017年,BBC紀錄片《藍色星球》(Our Blue Planet)第二季,歷時5年製作,終於呈現在世人面前。

BBC團隊踏遍世界海洋,以顛覆性的技術和視角,揭示了一個精彩絕倫、趣味盎然的海洋世界。

豆瓣評分9.8分。不消小禾姐多說,這絕對是一部史詩級的紀錄片,一個驚豔、震撼的視覺盛宴。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01 / 海洋

《藍色星球2》畫面有多美,先來一組畫面感受一下。

amocity
amocity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有沒有分分鐘想截圖做成屏保的衝動?

仿如出自上帝之手。

相比2001年播出的第一季,第二季可以明顯看到裝置、技術革新帶來的視覺利好。並且一如既往的融入了科學和環保的理念,妥妥的升級版寓教於樂。

4K的畫面,難以言傳的視覺感受啊。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不僅景美,故事性也很好。小禾姐感覺BBC紀錄片已經自我進化、自我顛覆到了無人能模仿的地步。

有太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講述,小禾姐先拋磚引玉。

amocity
amocity

  


澳洲大堡礁,一隻呆萌的豬齒魚每天上午游到淺海區,攝影師跟拍了它。

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旁白逗趣的說:哈哈,你等一會兒就知道了。

果然,一隻嘴巴外拱的齙牙小魚出現了。

它翻開珊瑚石,找到了一隻小蛤蜊。

攝影師感到奇怪:它怎樣開啟蛤蜊呢?

只見豬齒魚叼著蛤蜊來到它的「專用廚房」——一個碗狀珊瑚裡。

它把蛤蜊使勁砸向珊瑚內的石塊,1次、2次……50多次,終於砸開了。

這隻魚會使用工具!顛覆了科學家對魚類智力的認識。

紅海,寬吻海豚家族好像在搞培訓。

成年海豚們故意用身體的某個部位劃過柳珊瑚,但是小海豚拒絕這麼做。

成年海豚反覆示範,小海豚似乎意識到,這是它應該做的。

海豚為什麼要摩擦柳珊瑚?帶著儀式感的傳承是為什麼?

科學家帶著這些困惑,開始研究這種灌狀植物。

原來,柳珊瑚覆滿了一種能夠消炎抗菌的黏液,成年海豚這麼做或許是為了預防感染。

那麼,柳珊瑚就可以開發成人類的藥物。

旱季的時候,50萬隻燕鷗湧上印度洋上的偏僻環礁,把這裡作為雛鳥飛行訓練中心。

這種候鳥,每年要穿越萬里遷徙越冬,飛行能力至關重要。

但是動物的每一種行為,看似不經意,卻自然的接受物競天擇的法則。

海面下潛伏著一種大魚,是雛燕鷗的天敵——珍鰺。趁著幼鳥在淺礁湖上漂浮休憩,珍鰺凌空一躍,一口將幼鳥逮住。

有些珍鰺甚至「精明」到,可以計算燕鷗飛翔的飛行速度、高度、軌道。

從來只看到鳥抓魚,現在小禾姐知道了還有魚捕鳥。

紐西蘭近岸海域。活潑的寬吻海豚們用超聲波聊著天,偽虎鯨發現了它們,於是以每小時18公里的速度追趕海豚,一場浩蕩的海面追擊戰迅速開啟。

上千頭的「追捕者」和「逃亡者」,場面十分壯觀。

沒想到,海豚們突然停下來,掉轉身,像歡迎老朋友般,迎接「殺手」。然後,海豚和偽虎鯨竟然組成了一支捕食大軍!

海洋生物的故事可謂匪夷所思,還有一種「變性」行為,讓科學家們驚歎。

日本北部的海底森林,巨型隆頭雄魚頻頻向雌魚釋放求愛訊號。

有意思的是,十歲以上的雌魚,對雄魚的求偶無動於衷。

科學家發現,當金黃突額的雌魚長到某一個尺寸,體內某些酶就停止工作,雄性激素開始在體內迴圈。幾個月後,它的頭部隆起、下巴拉長,變成了雄魚。

所以,說不定幾個月後雌魚就來個徹底變身,誰知道呢。

科學家指出,這種「變性」行為,能使它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更多的基因傳承。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智鬥鯊魚的「章魚哥」,圍獵鯡魚的捕魚能手虎鯨,阿拉斯加海底曬太陽的海獺,捕捉金槍魚的「捉魚小子」海獅,以及「出軌」的皮皮蝦……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極地海洋深處,曾被設想為不毛之地。為了探索這個最前沿地帶,BBC團隊乘著載人潛水器,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潛入南極洲水下1000米,待了1000多個小時,在徹底漆黑的環境下拍攝。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然而,讓人詫異的是,這裡藏匿著地球最繁多的生物,它們在最嚴苛的環境下生長。科學家還在噴湧的海熱附近,發現了一種氫氧物質,這個發現佐證了所有的生命來自海洋。

越探索海洋,海洋的豐饒和生動越超乎人們的想像。攝製組不禁感嘆:人類對海洋的瞭解,甚至趕不上對火星的瞭解啊!

這些畫面真實得好像動物就在我們面前,視若無人的搶地盤、搶食物、搶配偶,各種精彩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這部良心紀錄片,小禾姐覺得可以打上10分了,這是海洋裡的阿凡達啊。

02 / 幕後

一部值得載入史冊的紀錄片,是在其歷史作品上不斷推陳出新的產物,更融合了背後、BBC團隊對自然探索的理想和付出的情懷。

2001年,《藍色星球1》播出,其史詩般的海洋全記錄,就已經收穫了無數讚譽,豆瓣打到了9.5分。

2013年,BBC自然歷史部的野生動物拍攝團隊再次踏上了征程。他們遠赴39個國家,足跡幾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陸和海洋,125次探險,水下拍攝長達6000多個小時,最終剪成了不到7小時的成片。

僅憑這些資料,就可以看出BBC對紀錄片的製作是多麼考究!

僅僅7集的紀錄片,就耗時5年。這種精工細作的匠心理念,除了讓人膜拜還能有什麼。

更難得的是,《藍色星球2》耗資僅700萬英鎊,恐怕是國內影視圈動輒砸到明星身上數千萬的演出費,所難以望其項背的。

據說,這部有騰訊投資的紀錄片,在騰訊影片播出後,創造出上線兩集後流量突破一億,播出六週後流量達到兩億,重新整理了全球紀錄片收視記錄。

《藍色星球2》被公認為,有史以來第一個關於世界海洋自然歷史的綜合系列,每一集都考察海洋生物不同方面的生態。水下拍攝包含了以前從來沒有拍過的生物及其行為。

片子裡,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鏡頭:身穿潛水裝置的攝像師,為了跟拍靈活的小魚,在海底推著笨重的器材狂奔。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據說,為了避免拍攝時泛起的泡泡嚇跑魚,BBC發明了一種新技術,但是工作人員必須在水下待足6個小時。

為了捕捉到高質量畫面,BBC動用了最新的拍攝裝置,用微光攝像機捕捉的畫面突破了肉眼所限,探頭攝像機讓我們看到了微小生物的生活,吸盤式攝像機則讓我們以龐然大物的視角,觀看海洋的情況。

舉世無雙的紀錄片,BBC背後的敬業故事並不輸于海洋故事。

海面上浪潮奔騰,衝浪海豚跳躍、飛翔、追逐,浪花飛濺,散落如珠,何其美麗壯觀。不過,誰能想到,這樣罕見的畫面,背後的拍攝環境苛刻到超乎想像呢。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為了跟拍海豚的衝浪行為,攝製組來到南非的「狂野海岸」,這裡是衝浪海豚經常光顧的場地。

狂野海岸,環境險惡、天氣變幻莫測。這裡常常發生海難,即便是經驗最豐富的水手,在曲折的海岸、密佈的礁石、常常暴雨如注的天氣面前也會變得膽戰心驚,更不要說連續數百小時的拍攝。

拍攝團隊請來當地專業衝浪手當嚮導。不過誰也沒料到,這一年,海浪之大,目測有六米多高。

這一情況對於衝浪攝影師克里斯·萊恩十分棘手。克里斯準備了一部高速攝像機用來拍攝海浪裡的超慢鏡頭,希望儘可能靠近衝浪海豚。

駕駛著噴氣式滑撬,他們在驚濤颶浪中穿行,巨大的海浪在身後追趕他們。

這種天氣,連海豚也沒現身。眼下,除了等待,似乎沒有別的選擇。

好在一週後,又一次風暴在狂野海灘醞釀著,海豚終於出現了。

很幸運的,他們在風暴來臨之前,捕捉到了海豚衝浪的畫面。

製片人鼻子周圍的半張臉已曬到脫皮,仍然興奮的對著鏡頭說:我們等的就是這一刻!

這一幕,讓中國網友感嘆:攝影師在用生命拍攝!向攝像師致敬!

片子講述的許多故事即便在科學界也是聞所未聞,堪稱一部「海洋大百科」。

比如,為了拍攝革磷脂產卵,攝製組來到了法屬玻里尼西亞的保護區,這裡距離最近的陸地也有四千多英里。

革磷脂每年只交配一次,持續不到一小時,拍攝時機稍縱即逝。

攝製組請來研究魚類產卵活動的生物學家伊馮·薩多維,預測產卵時間。

結果,拍攝當晚就發生了年度最兇猛的潮汐,攝影師和水面上失去了聯絡,身處無人之境,只能聽到斷斷續續的訊號。水下還有世界上密度最大的黑尾真鯊群,鯊魚可以捕捉到最微弱的電刺激,包括攝像機。

結果,攝影師帶回了毀滅性的訊息:革磷脂已提前一晚產卵。

第二年,攝製組和伊馮再次回到這片海域。這次,攝製組一絲不敢怠慢,連續數百小時監控,終於成功捕捉到革磷脂的產卵過程。

這讓他們萬分激動,雖然播放出來只有短短幾分鐘,但是這些生動的畫面對生物動物學有著重要貢獻。

amocity
amocity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南極深海的環境瞬息萬變,攝製組置身於千米以下的探險,環境十分險峻。

僅僅是找一個可以讓潛水艇自由升降,沒有冰山碰撞和擋道的地方就很難,他們小心翼翼貼著冰山升降,就像在做研磨。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第一次潛水半小時後,潛水艇裡發現了一個水窪,是滲進來的海水,如果繼續下潛就必死無疑。潛艇駕駛員很冷靜,把水吸乾後,馬上修補好裂縫。

有一次,冰山融化掉進海里,其中一塊差點就砸到潛水艇上。攝製組感到觸目驚心,他們之前很少關注這個問題,但是如果冰塊達到十多噸,就會艇毀人亡。

片中每個人都是多面手,科學家們不僅會做研究,還會潛水、開直升機。

主持人,90歲的大衛·愛登堡,再一次親臨現場,進行解說,「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的名號是沒有虛擔的。

就是這樣一群執著、專注的頂尖級製作人,才會讓普通人看到「生活裡還有遠方」,才會做出大神級作品。

03 / 保護

《藍色星球2》讓我們更為了解和熱愛這個美麗的生命星球。

覆蓋了地球70%面積的海洋,除了孕育了所有的生命之外,還製造了氧氣、調節著溫度,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海洋食物。

但是,時隔《藍色星球1》16年,BBC拍攝中發現,人類對海洋的汙染和毒害可謂觸目驚心。

北極,海象媽媽焦慮的游來游去,它要儘快找到可以浮臥的冰塊,好讓筋疲力盡的海象寶寶休息。

海象活動的冰岸正在消融,它們很難找到一個足夠支撐的冰塊。

陸地上,扎堆了上千只母海象,幾乎疊羅漢了。北極熊來了,「熊」視眈眈著小海象。海象們不得已又退回海里。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在過往幾千年裡相對穩定的海洋如今卻在劇烈變化。全球氣候變暖,使過去30年來,夏季的冰地面積已經減少了40%,海洋生物深受影響。這種突然的暖化現象,多半是人類活動引起的。

一隻一歲多的小海豚神秘死亡,讓研究海豚的萊斯利·哈特博士痛心不已。

他從提取的樣本中發現,海豚體內的毒素含量之高,讓人震驚。

每年,地球上有800多噸塑膠垃圾倒入海洋。這些塑膠製品進入河流,隨著河流進入海洋。

塑膠在海洋裡變成微小的碎片,被浮游生物體當成食物,然後大魚吃小魚,一直到食物鏈頂端的海豚。汙染物集聚在海豚體內,毒性大到幼崽可以被汙染的母乳致死的地步。

一隻塑膠牙籤穿透了信天翁的胃部,導致了信天翁死亡。科學家從它的胃裡發現了大量塑膠製品。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鯊魚是海洋食物鏈頂端,是人類海洋食物的競爭者,於是,每年就有數百萬頭鯊魚被殺。人們撒一次漁網就能抓住幾百噸魚,那些捕魚線連起來,足足可以環繞地球兩圈。過渡捕撈,讓不少海洋生物滅絕。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珊瑚礁,這種美到窒息、供養大量生物的海洋生態,科學家預計,可能在本世紀末之前消失。

如果這樣,那麼很多依賴珊瑚礁作為家園的生物將會滅絕。

很多年後,我們的後代是否要站在一個枯竭的海洋麵前,對著自己孤獨的投影而哭泣呢?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珊瑚礁的處境,並非危言聳聽。

2016年,澳洲大堡礁,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就發生了災難性一幕:大量珊瑚礁白化死亡。

歷時5年,6000小時水下拍攝,這部史詩級紀錄片美到哭

科學家亞力克斯,從小在這一片海域潛水。看到這片廢墟,亞力克斯無限傷感,他在面具下哭了。

在海洋變暖和厄爾尼諾氣象下,海水溫度創下新高,導致構成珊瑚礁的珊瑚失去了滋養它們的藻類,白色的骨架直接暴露在外,當長時間持續高溫時,這些白化的珊瑚就死亡了。

實際上,過去三年裡,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二的珊瑚礁受到了海洋溫度上升的影響。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它們溶解在海水中變成了碳酸,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多,海水的酸性就越強。而人類燃燒礦物燃料,是造成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全球變暖使得在南極,隨著漂浮的冰架破碎,那些在陸地上封存千年的冰層融化,流入海洋,造成海平面升高。科學家預計,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將升高1-2米。那麼,地球上將有數億臨海而居的人們,家園將會沉入海里。

你甚至無法想像海洋生物受到人類的滋擾有多頻繁。即便是一艘郵輪經過,這樣的海洋噪音妨礙了魚類防止敵人攻擊用語言聯絡的行為,而魚寶寶要利用聲音尋找礁石的天性也遭到了破壞。

而世界上,只有不到1%的海域建立了海洋保護區。

海洋生物的家園真的很脆弱。

這部紀錄片,讓我們更加熱愛地球母親,也更加熱愛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海洋。

如今我們看到了它正在被毀滅的一幕。

也許,身邊的每一個人可以在日常中行動起來,為環保做一份貢獻:儘量減少使用塑膠袋,少開一次車,儘量使用可再生能源。每一個人,往前邁小小的一步,對於環境的改善就是一大步。

我們的藍色母親需要呵護。

微信關注」小禾電影「,看更多影評。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