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探索

大熊貓保護迎來「黃金時代」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621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中國林業網

6月的高原古城草木芬芳,青海西寧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出現了4只圓滾滾、毛茸茸的黑白身影。

16日,位於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內的西寧熊貓館正式對外開放,4只國寶以萌姿迎接各方遊客。未來3年,青海將圍繞大熊貓展開系列科普教育活動。

33歲的宋超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飼養員,他專程從成都趕來,幫助熊貓儘快適應高原環境。此次共有4名飼養員和1名獸醫全程關注大熊貓的「飲食起居」。

宋超說,現在熊貓寶寶配有各自獨立的室內外活動空間和休息區,以及30平方米的竹子噴淋房和竹(筍)保鮮庫。

「為確保竹(筍)新鮮度和應急儲備,新鮮竹子會定期空運至熊貓館。大熊貓的輔食均採購自專業安全的食品供應廠家,定期取樣送至專業檢測機構檢測。」宋超說。

記者在位於野生動物園山地環境中的熊貓館看到,西寧市氣候較為乾燥,為了滿足大熊貓對空氣溼度的要求,場館專門配備霧升系統。

大熊貓保護迎來「黃金時代」

西寧熊貓館館長白濤介紹,西寧熊貓館是嚴格按照國家林草局提出的標準建設的,能夠充分保證大熊貓在高原的正常生活。

從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熊貓的「位移變化」也見證了中國熊貓保護之路。

100年前,大熊貓在四川雅安被科學家發現並命名。黑白相間的獨特皮毛,憨態可掬的模樣,讓生活在深山裡的神秘物種,一躍成為受全世界人民歡迎的動物。

此後,全面系統性的大熊貓科學研究在四川臥龍落地生根。位於橫斷山峽谷最深處,邛崍山系中心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最難科考的野外調查地之一。如今這方20萬公頃的土地,以「熊貓王國」聞名。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為拯救大熊貓,在臥龍建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透過遷地保護,增加大熊貓種群數量,實施人工圈養繁育,人工野化培訓提高圈養熊貓的野外生存技能,最終讓人工繁殖的大熊貓能重歸大自然。

amocity
amocity

  


隨著中國啟動「臥龍大熊貓繁殖攻關」計劃,熊貓專家張和民博士帶領的大熊貓科技隊伍,率先攻克了圈養大熊貓繁殖領域「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的三大難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大熊貓圈養種群,實現了圈養大熊貓種群的自我維持和可持續發展。

「目前,中國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更是為加強以大熊貓為核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機遇。」張和民說。

大熊貓保護迎來「黃金時代」

喬治·夏勒來自美國,是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資深科學家,他也是首批被中國政府邀請參與大熊貓保護的外國專家。上世紀80年代初,他用5年時間研究中國國寶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近日,喬治·夏勒在青海三江源考察時表示,中國政府把強化棲息地建設作為大熊貓保護的關鍵,並建立了專業巡邏隊、救護隊、監測站和收容點等。隨著熊貓棲息地竹林的逐漸恢復,熊貓搶救工作逐步進入正常階段。

「中國顯然在加大投入力度,為熊貓創造無憂的未來。熊貓必須作為生態保護的恆久象徵,自然進化的閃耀奇蹟,繼續繁衍生息。」喬治·夏勒說。

熊貓在活動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攝

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西南山地社群保護專案主任馮傑說,目前社群在大熊貓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大熊貓國家公園不同於其他國內國家公園試點,社群人數多,貧困程度高,文化多樣性強,傳統知識豐富,集體土地佔比近30%,生產生活與自然資源關係緊密。

「探索可持續的社群發展機制,有利於促進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形成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局面,讓社群與政府形成保護合力,形成最具持續性的力量。」馮傑說。

據瞭解,未來西寧熊貓館還會開發組織研學旅行、青少年科普大講堂等活動。

amocity
amocity

  


「我們希望透過科普教育,提高公眾的動物和生態保護意識,引導和教育公眾關注大熊貓及青藏高原本土珍稀物種的生存狀況。」白濤說。

中國林業網

6月的高原古城草木芬芳,青海西寧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出現了4只圓滾滾、毛茸茸的黑白身影。

16日,位於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內的西寧熊貓館正式對外開放,4只國寶以萌姿迎接各方遊客。未來3年,青海將圍繞大熊貓展開系列科普教育活動。

33歲的宋超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飼養員,他專程從成都趕來,幫助熊貓儘快適應高原環境。此次共有4名飼養員和1名獸醫全程關注大熊貓的「飲食起居」。

宋超說,現在熊貓寶寶配有各自獨立的室內外活動空間和休息區,以及30平方米的竹子噴淋房和竹(筍)保鮮庫。

「為確保竹(筍)新鮮度和應急儲備,新鮮竹子會定期空運至熊貓館。大熊貓的輔食均採購自專業安全的食品供應廠家,定期取樣送至專業檢測機構檢測。」宋超說。

記者在位於野生動物園山地環境中的熊貓館看到,西寧市氣候較為乾燥,為了滿足大熊貓對空氣溼度的要求,場館專門配備霧升系統。

大熊貓保護迎來「黃金時代」

西寧熊貓館館長白濤介紹,西寧熊貓館是嚴格按照國家林草局提出的標準建設的,能夠充分保證大熊貓在高原的正常生活。

amocity
amocity

  


從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熊貓的「位移變化」也見證了中國熊貓保護之路。

100年前,大熊貓在四川雅安被科學家發現並命名。黑白相間的獨特皮毛,憨態可掬的模樣,讓生活在深山裡的神秘物種,一躍成為受全世界人民歡迎的動物。

此後,全面系統性的大熊貓科學研究在四川臥龍落地生根。位於橫斷山峽谷最深處,邛崍山系中心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最難科考的野外調查地之一。如今這方20萬公頃的土地,以「熊貓王國」聞名。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為拯救大熊貓,在臥龍建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透過遷地保護,增加大熊貓種群數量,實施人工圈養繁育,人工野化培訓提高圈養熊貓的野外生存技能,最終讓人工繁殖的大熊貓能重歸大自然。

隨著中國啟動「臥龍大熊貓繁殖攻關」計劃,熊貓專家張和民博士帶領的大熊貓科技隊伍,率先攻克了圈養大熊貓繁殖領域「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的三大難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大熊貓圈養種群,實現了圈養大熊貓種群的自我維持和可持續發展。

「目前,中國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更是為加強以大熊貓為核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機遇。」張和民說。

大熊貓保護迎來「黃金時代」

喬治·夏勒來自美國,是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資深科學家,他也是首批被中國政府邀請參與大熊貓保護的外國專家。上世紀80年代初,他用5年時間研究中國國寶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近日,喬治·夏勒在青海三江源考察時表示,中國政府把強化棲息地建設作為大熊貓保護的關鍵,並建立了專業巡邏隊、救護隊、監測站和收容點等。隨著熊貓棲息地竹林的逐漸恢復,熊貓搶救工作逐步進入正常階段。

「中國顯然在加大投入力度,為熊貓創造無憂的未來。熊貓必須作為生態保護的恆久象徵,自然進化的閃耀奇蹟,繼續繁衍生息。」喬治·夏勒說。

熊貓在活動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攝

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西南山地社群保護專案主任馮傑說,目前社群在大熊貓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大熊貓國家公園不同於其他國內國家公園試點,社群人數多,貧困程度高,文化多樣性強,傳統知識豐富,集體土地佔比近30%,生產生活與自然資源關係緊密。

「探索可持續的社群發展機制,有利於促進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轉型,形成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局面,讓社群與政府形成保護合力,形成最具持續性的力量。」馮傑說。

據瞭解,未來西寧熊貓館還會開發組織研學旅行、青少年科普大講堂等活動。

「我們希望透過科普教育,提高公眾的動物和生態保護意識,引導和教育公眾關注大熊貓及青藏高原本土珍稀物種的生存狀況。」白濤說。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