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12

鄭州高皇寨:得名與高祖劉邦有關 楊姓村民居多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19111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中原地理

當初一個沒有姓高、沒有姓皇的村民,也沒有高牆大寨的村莊,為何名叫高皇寨呢?一個曾為中軍大帳漢王寨的地方,又經歷過怎樣的滄桑?佔高皇寨五分之四還要多的楊氏一族又在何時牽住此處,其家族對高皇寨的發展又帶來了哪些影響。

如今,歷史上高皇寨偉岸的建築已長埋黃沙之下,曾經輝煌只流傳在村民們的口耳相傳之中。這幾天,因一場拆遷高皇寨再次被大家提起,和它同時出現的還有楊君劉村、劉莊、邵莊、沙門、柳林。據瞭解,今年12月底前這6個村的拆遷工作將在全部完成。

鄭州高皇寨:得名與高祖劉邦有關 楊姓村民居多

編纂村志為全村人留一個念想 「如意,你家是啥時間來到高皇寨?」10月27日,早上8點剛過,楊關松就來到了王如意家。遠遠地看家王如意,還沒進門的他就從兜裡掏出便紙和筆,問了起來。

「具體啥時間來的,你讓我想想。你先坐這歇歇」王如意被他這麼一問有點懵,先從屋子裡拉出個板凳讓楊關松坐下。

「那你們來高皇寨後有幾代人了你總知道吧?現在孩子有幾個,都叫啥,先說說。」坐到板凳上,楊關松把小本本放到坐腿上,邊問邊寫。其實入戶做調查的,不光是楊關松一個人。他和另外三人分為四組,按照各組分工挨家挨戶的問。他們四個組這是在為編纂高皇寨村志蒐集資料,現在做的是姓氏篇。

自9月16日粉紅色的「編纂《高皇寨村志》倡議書」分發至全村400餘戶後,揚長喜、楊關松、楊國明、楊勇等人組成的高皇寨村志編纂委員會就忙了起來,後來退休幹部楊嵩嶺等也加入其中,一起為高皇寨的村志忙碌著。

高皇寨南接三全路,北至賈魯河並與劉莊行政村部分接壤,南北約2.2公里;東臨花園北路,西連渠東路,東西約長1.7公里。新中國成立後,全村2200畝面積土地。500多年前,高皇寨楊氏三門來到了高皇寨,除這三門之外,還有一門帶著家人去了沙門村常住。如今這支楊家將後人,佔高皇寨總人口2000多人中的絕大多數,達到1680人。而沙門的楊姓已有800多口人。

高皇寨人稱楊關松他們的蒐集為「採訪」。一上午他們要轉好幾家,只要家裡有人,他們都會把家裡主事的還來一一問清。在村中老人看來,高皇寨馬上就要拆遷,到時候原有的村貌將不復存在,而忙碌的村志編纂委員會就是想在拆遷之前將村志梳理完畢,將之裝訂成書分發到各家各戶,等村裡老人們都過世之後,後人問起來原來住的高皇寨什麼樣子,都有什麼好玩的,家長可以拿出這本村志讓他們看,也算是給後人留一個念想。

曾是劉邦中軍大帳漢王寨 對村名有一些瞭解的人可能都知道,中國的村名來源,以村莊居住人口姓氏命名者居多。但高皇寨村名的來歷則有些例外。
據楊嵩嶺考證,當初一個沒有高姓、沒有皇姓也沒有高牆大寨的村莊,之所以叫高皇寨和劉邦曾率部隊在此處安營紮寨有莫大的關係。

早在先秦時期高皇寨村落就已形成,因交通便利,漸成商貿雲集的繁華之地,後來官府還曾在村中設驛站。但口耳相傳至今的高皇寨村名的來歷,和楚漢相爭有著密切的關係。

公元前205年6月,劉邦率部隊退到滎陽,派韓信於蕭索之間擊敗了楚追兵,算是穩住了陣腳。後來經過幾戰劉邦逐漸佔了上風后,楚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但當負傷的項羽引兵東歸時,劉邦瞅準時機,屯軍十幾萬人追擊楚軍至烏江,項羽無退路後自刎。那時,劉邦的中軍大帳漢王寨就是現在的高皇寨區域。

amocity
amocity

  


後來,漢王稱帝改為漢高帝,「漢王寨」因此改名「漢皇寨」。因劉邦過世後諡號是「高皇帝」,「漢皇寨」又被更名成為「高皇寨」。西漢第二位皇帝漢惠帝即位後,在今滎陽轄下選址興建廟宇,隨即興建高皇廟。500年前,高皇寨楊氏一祖遷至高皇寨,將村名口耳相傳至今。

關於村中曾存在過得廟宇,村中老人有許多說法,有的說唐時就大修過廟宇,但因黃河氾濫決堤,村子也幾經衰落,以後各朝各代建的老建築都已長埋地下。但高皇寨的名字確實不是因曾有高大的寨牆而得,這倒是真的。

高皇寨的女人能當家

高皇寨沒有高大的寨牆,卻有高大的楊樹。在楊嵩嶺的記憶中,位於村子東北的那棵大楊樹,曾是孩提時自己和小夥伴們最愛去的地方。閒來無事,和小夥伴跑到幾人合抱不來的大楊樹邊丈量樹身。躺在粗大的樹根上,看樹上鷺鷥窩裡的小鳥。盯著老白鷺從河水中叼出魚蝦、水蛇為雛鳥,是越看越興奮。有時白鷺一不小心讓水蛇滑落而下,還嚇得大家四散而逃。

那棵曾不知經歷了多少個年頭的老楊樹,一定也經歷過黃河水患。因據黃河不遠,高皇寨的土地幾經洪澤,逐漸失去了肥力。新中國成立後,高皇寨改良土地,修橋鋪路,引黃灌溉改種水稻終於將廢地變為良田。而村裡的林地也一眼望不到邊。用楊嵩嶺的話說就是,「每到夏天楊柳依依,稻花飄香」。

其實,高皇寨村的樹有很多,其中以楊樹居多,雖然沒那棵老楊樹樹齡長,但成排楊樹曾將整個村子環繞其中。「那棵最大的楊樹也許是第一個來到高皇寨的老祖宗種下的。」據村裡一些老人推測,我們村子之前之所種了很多楊樹,是因為村裡人以楊姓居多。楊嵩嶺說,有人曾打趣說是「姓楊的人好種楊樹」。後來開始大躍進,那棵老楊樹被用作支援建設被砍倒。「我記得很清楚,樹根太大,人工刨出來太費勁,是用的東方紅拖拉機拖出來的,現在想起來實在可惜。」

楊長喜說,楊家人不僅勤勞持家,還推崇男女平等。在有關楊家將的記載中,佘太君當家主事很多人都知道,也許正是受此影響,高皇寨楊家也是女人當家的多。

amocity
amocity

  


楊長喜告訴東方今報記者,高皇寨女人當家這並不是說村子裡的男人怕女人,而是高皇寨推崇男女平等,在家中誰能當家做主全憑能力說話。

村民亦醫亦農懸壺濟世 如今,皇寨常住人口姓氏多達48個,其中多是楊家親友,出於種種原因遷到高皇寨生活。因多有血緣關係,村鄰之間向來都是一團和氣。曾在村小學擔任教師,今年已74歲的楊長喜老人稱之為「互相幫襯,一團和氣」。

這種幫襯在高皇寨楊氏族規中也有明確規定,對村裡老弱病殘等無人侍奉者,族人可根據個人能力而提倡濟貧扶危。而這種幫襯不僅限於村子內部,災荒年,村裡還會組織富裕人家搭棚熬粥,免費讓過往逃荒者食用。

amocity
amocity

  


楊長喜告訴記者,高皇寨還有一個尊師重學,耕讀持家的好傳統。但村裡對「學」的推崇不僅限於四書五經,對醫學、理學等方面知識也很重視,舊時村中私塾裡藏有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許多書籍。即便是到現在村民家中還有許多線裝古書。

也正是對知識廣度的重視,曾經的高皇寨村民得了頭疼發燒之類的,看病是不用花錢的。村裡自學成才的醫生,會按照醫書所寫為其治療,往往能藥到病除,還分文不取。據村中老人講,村裡曾有一家醫館名曰「潤生堂」,雖為醫館,但醫生是亦醫亦農,閒事種地養家餬口,並不靠醫館生存,所以這看病也多半是義診,這種村民間的義診至今仍然存在。

改革開放後,高皇寨緊隨時代步伐,積極探索致富模式。全村曾有養豬專業戶91戶,養牛專業戶35戶。而村子裡的農副產品加工、瓜果蔬菜種植銷售等為村民們帶來了客觀的收入。

2010年開始,高皇寨村子所有土地作為國家徵收儲備用地,世世代代在土裡刨食吃的的高皇寨村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而隨著12萬左右的「鄭漂」在此租住生活,圍繞租賃的服務產業逐漸成為高皇寨的主要收入來源。

這兩天,高皇寨因開始拆遷被大家再次提起。據有關部門訊息,今年12月底之前,高皇寨的拆遷工作將在全部完成。

延伸閱讀
AI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