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我們和老大哥在學外語的時候,都不容易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316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NO.878-社會主義外語

作者:酸奶沒泡沫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酸奶泡

能夠流利地使用外語,往往是一個當代知識分子身份的體現。而國民能夠流利使用外語的國家也往往開放性更高,能夠吸引更多的資本和技術。

當然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外語進行研習,但具體到每一個不同的時代,會說什麼外語則是受當時的國際格局影響。

時至今日,人們仍然會為那些從上一個時代走過來的老派知識分子一口標准的俄語而鼓掌,當然,能用英語談笑風生的也是很重要的。

跟誰好就學誰的語言

amocity
amocity

  


那麼幾十年來,中國的外語教學選擇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其他社會主義兄弟和蘇聯老大哥的學生又在學習什麼外語呢?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

社會主義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的外語教學談不上成體系,但也經歷了幾次小高潮。一次是京師同文館成立之後的洋務運動,一次是五四運動前後的救亡圖強高潮,再就是抗戰後我國面臨“向何處去”的問題,也掀起了外語學習熱。

想要抵抗不平等條約

還是要學外語對付敵人

新中國成立後,受“一邊倒”方針影響,學習俄語的熱潮在全國內興起,思想基礎是對党和新中國的熱愛,對社會主義的擁護。當時流行一句口號“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學習俄語,才能學習蘇聯的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響應國家號召、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

要向老大哥學習

變得更成熟

所以在國家號召學習俄語的大背景下,學英語的人數並不多,而且他們學習英語的目的並不是學習英美的技術,而是別有他用。

抗美援朝時,中國為數不多的學英文的男生幾乎全部赴朝,參與對美軍俘虜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聽著就爽歪歪)。據統計,僅1951年1月,華東地區參加抗美援朝的軍乾學校英語學生就達500人,這批學生中相當一部分成為新中國外交事業的骨乾。

amocity
amocity

  


不然溝通有困難

就很尷尬

不過這幾百人的規模,放在中國數億的人口基數中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由於西方國家的封鎖和中蘇關系冷卻,學習外語的人越發減少。一直到了三年困難時期過後,國內外形勢好轉,中國國際地位提高,才發現需要更多的外語人才。因此1964年《外語教育七年計劃綱要》出台,其詳盡專業程度歷史罕見,可惜僅僅實施了兩年就因十年浩劫而終止。

文革結束後,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重新開啟了新中國外語教學的熱潮,曾遭到迫害的數百萬教師深感恢複中學教育的責任重大,把新時期的外語教育目的也切換為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

總理親自演示流利外語的重要性

1977年5月,鄧小平公開強調了中小學教育和課程設置的重要性,而在年底的面向全國的電視教育講座中,首批開設的課程是英語、數學和電子技術三門。1978年1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定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設外語課,一直到高中畢業。

換言之,這時候學習西方的英法德語成為了新的潮流,那些學了好幾年俄語終於畢業的人卻發現,自己失業了。

但其實文化大革命後由於缺乏師資,全國絕大多數小學在當時並沒有開設外語課,從初中一年級才開始開設。而其他小語種多是在大學才開設專業課程。

此後我國的外語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英語基礎教育到今天已經基本實現普及,人人都能蹦出一兩句英語已是常態。

比如奧運特色……

老大哥裏的老大哥

在中國學生從俄語向英語切換的歷史進程中,俄國人又在做什麼呢?

在古代俄國,隨著基督教的引入,宗教最先成為有大量外語需求的領域,但當時學習外語並沒有在大眾教育中普及。彼得大帝的改革給俄羅斯開辟了新的視野,全國上下興起了向西方國家學習的風潮。公立學校擴張,家庭私教也在增多,有錢人會雇傭以歐洲語言為母語的人來自學或教子女外語。

大帝一抬手 大地抖三抖

當時,英語重要性遠遠比不上德語和法語,後兩者常被作為第一外語來學習。因為在當時的歐洲大陸法國的影響力最大,拿破侖風暴又席卷全歐,俄羅斯的貴族法語說得比俄語溜。在沙俄上層社會,用法語交流是不僅是種時髦,也是種修養。

正經法語社交場合

十月革命給蘇聯的各方面都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也不例外。早期的蘇聯領導人認為,反正蘇聯政治經濟上都被孤立了,也就沒有什麼學外語、說外語的必要了,並不支持公立學校教外語。

-這寫的啥?

-好像是法國人在罵我們

小本本記下來

以後都不和他們來往了

到了20年代,蘇聯與一些西方國家的經濟夥伴關系得到恢複,與其交流隨之變得頻繁。再加上工業化的發展需要向國外學習最新的科學技術,蘇聯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蘇共領導人多次呼籲蘇聯青年多學外語,還出台了一套多層次的外語教學體系,外語在高中和大學課程中為必修課,德語、法語、英語最為普及。

於是這種海報就出現了

其中地位最低的是英語,官方將英語稱為“敵人的語言”,很少推薦學生學習。這一時期,在蘇俄最流行的外語是德語,主要是作為學習新技術的載體而使用。一直到希特勒上台甚至攻擊蘇聯,德語都是蘇聯的第一外語,尤其是軍事技術外語。

後來蘇聯逼他們把軍事技術資料都燒了

二戰後,蘇聯外語教育體系進一步發展,西班牙語成為蘇聯公立學校的第四外語,還出現了專門用外語教學的公立學校。但在冷戰的大背景下,會說這麼多語言用處也不大,畢竟跟國外的聯系都少得可憐。

很顯然還是有點卵用的

好在到了50年代中期後的赫魯曉夫解凍時期,國際貿易、教育發展和文化交流等得到恢複,一直持續到了80年代。這段時期對於外語系的師生可能是個福利時期,因為教育機構和高等學府受到政府重視,科研資金充足,教學創造性也空前迸發。

蘇聯50年代的英語教材

我國小學語文課本既視感

1979年,蘇聯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教學計劃,規定外語課從小學四年級起開設,為期七年。而以前是從五年級起開設,為期六年。80年代初,各外語學校也相繼實行了新的教學計劃,增加了四年級學習外語的課時,減少了高年級學外語的課時。並規定教師應當根據年齡差異在教學方面有所側重。

為完成新舊教學計劃的過渡,蘇聯教育部還要求各教師進修學院外語教研室為任課教師舉辦專題討論會並向其提供教學參考資料,做一些答疑性質的講課。

看上去絕對沒有睡著

其實蘇聯時期的外語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國家需要而考慮的,學什麼語言是聽從政府安排,學習者幾乎沒有發言權。

吃什麼也等分配

進入 90 年代,蘇聯國家政治體制發生根本變化,教育自主性增強,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性學習,學什麼語言也可以由個人自己做主了。在大多地區,英語,德語和法語是最常見、受歡迎的語言,亞洲語種(中文或日文)則多出現在遠東一些學校。

連線題翻譯:

左婭沒收到工資 但繼續工作

其他蘇聯加盟國

蘇聯極盛時期,被普希金稱為“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的俄語曾是世界第二大語言。但隨著蘇聯解體和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俄語地位也不複當初。

當年導師們也很想得開

作為曾經蘇聯的重要加盟國之一,烏克蘭跟俄國的糾葛在語言上也能體現一二。

amocity
amocity

  


蘇聯時期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於1989年制定了語言法,規定烏克蘭語是烏克蘭官方語言。但當時蘇共非常反對,仍然要求推行俄語,烏克蘭費了一番周折才勉強通過法案。

-這幫烏克蘭人該清洗一下啦,小普

-我也覺得

1991年烏克蘭獨立之時,約30%的人說烏克蘭語,70%的人以俄語為母語,所以烏克蘭獨立後,針對條款的爭論仍然競爭激烈。爭論的焦點就是確定烏克蘭語為官方語言還是烏克蘭語和俄語共同為官方語言。

如今烏克蘭語言分布

綠色為烏克蘭語地區

紅色為堅固的俄語支持者

通過多年的人口遷移和教育,現在大約有70%左右的烏克蘭人認為烏克蘭語是母語。在烏克蘭如今的兩萬多所學校中,絕大多數都用烏克蘭語教學,小部分用俄語教學,還有少數用匈牙利語、波蘭語、羅馬尼亞語、摩爾達瓦語等,開設的小語種課程也逐漸增多。

這一切都是烏克蘭政府大力推廣烏克蘭語、去俄國化的成果。烏克蘭政府非常強調學習烏克蘭語的重要性,甚至各學校在招聘教師時都簽訂合同,要求教師用烏克蘭語講課,否則可能面臨被解聘的風險。在烏克蘭語言教育界有一句名言:一個國家必須有國土、人口和國語,沒有國語就沒有國家。

還要穿烏服上課

鑽研國學從服飾做起

無疑,如今的俄語對烏克蘭的影響力已經大大減弱。有位從烏克蘭轉到俄羅斯常駐的中國記者感歎道:“還是在俄羅斯好,在烏克蘭,無論是新聞發布會還是各種書面文件,一律用的是烏克蘭語,我幾乎全看不懂,跟文盲似的。”

其實這位記者的感慨,不少在外高加索三國遊學或工作的人也深有體會。走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的大街上,人們可能還是在用俄語交談;但要是走在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的街頭,能聽到幾聲俄語就絕對是能讓人興奮一陣子的罕事了。因為第比利斯市政府有規定:在飯店、商店、公共汽車站等公共場所,必須使用格魯吉亞語。

格魯吉亞語字母都這麼可愛

想學

亞美尼亞字母更勝一籌

阿塞拜疆明智地使用了改裝拉丁字母

讓自己看上去國際化了很多

曾經,俄語是蘇聯的全民通用語、官方語和聯合國6大工作語言之一,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全球傳播最廣泛。截至1980年,全世界有近3.5億人懂俄語。在1989~1990學年,蘇聯各級學校中共約有18萬名外國人在學習俄語。

但如今,在原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中,俄語在白俄羅斯被確定為“官方語言”,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為“正式語言”,在阿塞拜疆和塔吉克斯坦被稱為“族際交際語言”,在烏克蘭被視為“少數民族語言”,在拉脫維亞被視為“外語”。此外,在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等6個國家,俄語“語言地位未明確”。但與此同時,英語作為外語的地位是上升了的。在這些國家的教育體系中,英語幾乎都作為必修課而存在。

靜靜地看你們裝X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爭奪意識形態和知識文化高地的過程中,語言的教學和傳播是相當重要的工具。影響力強的國家可以強力推行自己的語言,並構築更強的影響力;而在國力衰微時,人們也會用腳投票拋棄這門語言。

氣死歐咧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漢語也正在成為世界人民學習的目標。雖然對於大多數民族來說,漢語漢字非常令人頭疼,但如果中國人能持續提升自己的內功,擴散影響力,再難的漢語大家也得硬著頭皮去學呀。

來學有意思的中文吧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