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冬天來了,又到了東北人貓冬的季節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420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276-“貓冬”的快樂

作者:那日蘇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貓,在北方方言裏常用作動詞,意思是躲藏。

貓冬,是中國北方人民應對寒冷冬天的一種智慧。具體做法是在地窖或者院子裏提前儲藏上一冬的食糧,大白菜和土豆可提供充足的維生素,而蛋白質的獲取則要寄希望於臘月時節,待宰的年豬足夠肥壯。

冬儲白菜——北方銀冬天的安全感來源

(圖片@圖蟲·創意)▼

amocity
amocity

  


尤其是在東北,面對屋外凜冽的寒風和致盲的白雪,沒有什麼比貓在家裏的炕頭上更為舒適的活動了。

“貓冬”的樂趣,只有貓過的人才知道。

北疆樺歌——麅頭人的冬季攻勢

中國最寒冷的地方是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大興安嶺林區,這裏全年平均氣溫只有-5.3℃,最低溫度曾達到過-59℃。

凍結的土地、冰封的河流,以及高緯度地區冬季少得可憐的日照時長,仿佛在宣告這裏是生命的禁地。就連黑熊也蟄伏在山洞裏,躲避來自西伯利亞寒風的侵襲。

一年到頭銀裝素裹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但就是在這裏,在白樺林的深處,生活著一群與極寒天氣鬥爭了幾百年的人。他們就是鄂倫春族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鄂倫春族僅有八千多人,是典型的狩獵民族,廣泛分布在在大興安嶺的鹿科動物是他們的主要獵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東北神獸——傻麅子。為了獵捕麅子,鄂倫春獵人甚至不惜偽裝成麅子。

傳統的鄂倫春婦女會為家裏的男人制作一頂麅頭皮帽,這種帽子是用整麅子的頭顱,去掉骨肉後,保留麅頭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與麅子的頭一模一樣。

amocity
amocity

  


大概就是左邊這大哥頭上的這個樣子

(截圖自YouTube@TSCTV net)▼

清代的《黑龍江外記》記載:“土人冬皮帽,春夏皆絨綴以貂尾,墨爾根等城草帽亦有綴貂尾者,或謂兵丁之便帽。索倫、達呼爾以麅頭為帽,雙耳挺然,如人生角。”

獵人趴伏在草叢裏,只露出頭角。傻麅子就會誤認為獵人是他們的同類,非但不逃跑,有時還會湊近一探究竟。這時獵人扣動扳機,無不成功。

只靠頭角認同伴的傻麅子

其“傻"的部分原因也有體型在深雪中很難行動,和活動場所固定等,比較容易被抓到

(現在抓麅子犯法,看看就好)

(圖片來自@ 圖蟲·創意)▼

只是技藝再高超的獵人,在凜冽的寒冬時節也不能保證打到獵物。今天的鄂倫春人開始馴養馴鹿。馴鹿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俗稱四不像,體輕蹄大,善於在沼澤、密林和雪地中行走,被譽為林海之舟。

馴鹿除了為聖誕老爺爺拉車

也能為當地的旅遊業出一份力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在遊獵的鄂倫春樺樹皮房旁,總有一群身形巨大的馴鹿,陪伴著獵人們度過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冬天。

大雪封山時,不得不貓冬的鄂倫春人也按捺不住一顆渴望捕獵的躁動的心。他們把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流傳上千年的“圍鹿棋”當做獵場。一方為獵犬,一方為鹿,在樺樹皮房的火爐旁推演著一場又一場的圍獵攻防對決。

只是1996年,鄂倫春自治旗相應國家禁獵號召,全旗上交獵槍,鄂倫春人也逐漸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但裝成傻麅子的鄂倫春老獵人傳說,仍然在東北大地上流傳。

食在東北——冬捕、血腸和爐灶

隨著獵槍從獵戶家中逐漸進入博物館,水域成為了人類最後的獵場。

中國人講究無魚不成席,如何在封凍的冰湖上獲取這一鮮美的味道,東北人有著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冬捕。

查乾湖冬捕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最早有記載的冬捕是遼代時的四時捺缽。捺缽,契丹語意為行宮,皇帝隨著季節變化四處遊走,進行“春水”、“秋山”、“夏涼”和“坐冬”的四季捕獵活動。

契丹把春捺缽的地點選在松嫩交匯的濕地,主要是因為這裏適合捕魚。皇帝及隨從們“卓帳冰上,鑿冰取魚”。鉤魚時,在冰面上搭起帳篷,鑿四個冰眼,中間的鑿透用以釣魚,外圍的三個用以觀察狀況。

第一條魚必須由皇帝親手釣。當有人發現魚情時,馬上報告,皇帝就到中間的冰眼用繩鉤擲魚。魚中鉤帶繩逃走,先放松繩子任其去,等魚掙紮得沒勁了, 再合力將魚拽上來。

雙手握住皇帝般的快樂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釣得頭魚後,君臣即於大帳置酒設宴,大家載歌載舞,一醉方休。

今天東北的冬捕也延續了傳統的方法,甚至還延續了薩滿教裏萬物有靈的宗教色彩,即冬捕之前開湖祭祀。

2009年1月3日,吉林省查乾湖冬捕以單網出魚量16.8萬公斤打破世界紀錄,而全年有將近七個月氣溫在零度以下的呼倫湖能出產4000噸魚。每到冬天,漁民的家人都能透過爬滿冰花的玻璃,看到一車車魚被裝在爬犁上運回家裏的院子,一如窗子上貼著的火紅的窗花——年年有魚,代表了中國人對於生活的美好期待。

一條就夠一大家子人吃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東北人都知道,貓冬時最重要的就是吃。在寒冬臘月時節能就著魚湯吃一口香噴噴的稻花香大米絕對是人間美味。不過東北人心中的硬菜,沒有豬肉是不行的。

再配上五常大米

胃就被東北美食抓住了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殺年豬在東北農家是件大事,以前每個村屯裏都有專門殺豬的屠戶。庖丁解豬行雲流水,些許時間就把一頭完整的豬變成了一塊塊裏脊、後鞧、前腿和內髒。

二師兄,對不住了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殺豬菜在東北無異於人間盛宴,而這盛宴上的最令人期待的菜肴就是煮血腸。殺豬時,用大盆裝些鹽水接血,然後攪拌使其不凝固,拌上剁碎的豬油和蔥蒜末、鹽、姜粉、胡椒粉等調料後灌腸,紮緊捆實,放入鍋中煮制即成,味道濃香,油而不膩。不管是切片趁熱食用,或做酸菜時血腸白肉同時放入,都別有一番風味。

味道濃香,油而不膩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北方農村的火爐灶大多通過煙道連接火炕,在飯點回家的上班族和孩子,一進門撲面而來的是不同於屋外的溫暖和濃鬱的飯菜香味,也是很多人對家溫馨的回憶。

雪國慶典——冰上火鍋你敢吃嗎

暖氣解放了中國北方廣大地區的冬季生產力,也為“貓冬”時期的娛樂活動解鎖了更多姿勢。

把冰雪塑造成各種形狀似乎是東北人的種族天賦,年幼時堆雪人打雪仗的熊孩子,也許就是今天的冰雪雕塑藝術家。在很多縣城,元宵節的冰燈還是冬天最值得期待的活動,而一年一度的冰雪節則是這冰雪國度的狂歡嘉年華。

雪人一堆就是2018個

這麼壯觀的雪人群也就在東北可以看到了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哈爾濱冰雪節源於哈爾濱冰燈遊園會。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經濟困難時期,為了鼓舞市民群眾,改變黑龍江人民冬季生活,市政府最早提出了遊園會的概念。

amocity
amocity

  


在那樣一個物資短缺的年代,整個冰燈遊園會從提出設想到完成布展,前後只用4天時間。哈爾濱市13個部門的800多名職工在兆麟公園凍制冰燈上千盞,吸引了25萬人次觀光(為哈爾濱市當時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別貓了,出來玩雪吧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這個被冰燈點亮的哈爾濱冬天,改變了人們對冬天的認識。從此“貓冬”變成了一個精神符號,從像蜷縮在火爐旁的小貓一樣躲在家中,變成了冬季節慶期間娛樂活動的代稱。

1985年,哈爾濱市在傳統冰燈遊園會的基礎上舉辦了第一屆冰雪節。雖然從現在來看比較簡陋,但是在國內外都廣受好評。當年造訪哈爾濱的遊客數量突破了兩百萬人次。

利用燈光給冰雕添上色彩

吸引了中內外大量遊客來一睹風采

(圖片來自:不知道起啥名 / 圖蟲創意)▼

“哈爾濱冰燈冰雕制作技藝”在2009年被批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近的一屆哈爾濱冰雪節上,60萬平方米的冰雪大世界上矗立了百餘件冰雕作品。

用於制作這些冰雕的冰塊都是取材於松花江,平均每塊重達700公斤,數千名藝術家集體動工,用冰塊複原出了天壇、古羅馬鬥獸場等經典建築。

冰雪版天壇,感覺有點像《西遊記》裏的龍宮?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隨著這項活動的認同度不斷提高,各地紛紛湧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冰雪節,如長春瓦薩冰雪節、深圳世界之窗冰雪節、吉林國際霧凇冰雪節、內蒙古滿洲裏冰雪節、阿爾山國際冰雪節、鳥巢歡樂冰雪季以及北京歡樂水魔方冰雪狂歡節等。

冰天雪地靠開發

(圖片來自:newic / 圖蟲創意)▼

其中雞鳴聞三國的邊城滿洲裏,把中俄蒙三國國際選美比賽同冰雪節相結合,吸引了眾多目光。而滿洲裏市下轄的紮賚諾爾區更是獨辟蹊徑,在冰雕圓桌上大擺冰上火鍋,用簡單的幾個元素,給這個寒冷徹骨的北疆小城平添了幾分暖意。

身處滿洲裏,心在夏威夷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無獨有偶,在內蒙古自治區冰與火的結合,還有傳統美食冰煮羊。

傳說當年成吉思汗到貝加爾湖一帶征戰之時,沒有液態水,於是成吉思汗命令戰士把貝加爾湖砸開取冰放進頭盔裏,再放入羊肉,然後生火煮化冰水同時煮熟羊肉,味道竟極其鮮美。

不當大汗也會是個好廚子

比望梅止渴高了幾個段數

(圖片來自:newic / 圖蟲創意)▼

不同於涮羊肉火鍋裏薄如絹帛的肉片,冰煮羊的羊肉是肉塊。接觸到冰塊而受冷收縮的羊肉,在加熱時又會漲開,和湯裏的洋蔥、枸杞發生奇妙的反應,最終在入口的一瞬間把所有的爽滑細嫩都綻放在味蕾上。

轉眼間,北方的冬天又到了。在現代化的今天,天氣的寒冷再也不能阻擋人們出行的腳步。“貓冬”這個概念也越來越被淡化了。

貓冬時的快樂,就如同小時候聽到窗外叫賣“冰糖葫蘆兒”的感覺。也許只是一種長久以來的匱乏感,得到了短暫的滿足。當它變得稀松平常了之後,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樂趣。

但對它的懷念仍然深深鐫刻在所有北方人的心目中。

參考文獻:

《春捺缽與冬捕》,趙慶躍,《吉林勞動保護》2018年12期

《北國好風光,盡在黑龍江》,徐朝,《奮鬥》2019年15期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