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美國隔壁這個小國,混得太慘了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18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975-海地總統遇刺

作者:臨溪主人

校稿:朝乾 / 編輯:養樂多

近日,海地總統若弗內爾·莫伊茲遇刺的新聞上了全球的熱搜榜。這新聞對海地人來說,其實算得上是意料之內。

一死一傷

(圖:shutterstock)▼

海地作為拉丁美洲第一個取得獨立的國家,同時也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取得獨立的黑人國家,其自誕生以來,國家命運便十分坎坷,不僅長期面臨著獨裁者的專制統治,而且經濟發展也長期落後於周邊國家,至今仍然是全世界公認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率先實現民族獨立的海地,如何淪落到這般境地?

amocity
amocity

  


海地和多米尼加在一座島上

海地在左,多米尼加在右▼

海地革命

在地理大發現之前,海地所處的海地島(伊斯帕尼奧拉島)一直是印第安人生息繁衍之地。歐洲殖民者到來後,便迅速在島上建立了殖民統治,大肆殺害印第安人並掠奪他們的土地。疾病和艱苦的勞動也給島上的印第安人帶來了大量死亡,一度使得當地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現象。

海地的原生民族是操阿拉瓦克語系的印第安人

歐殖民者的殘暴屠殺及病毒輸入讓阿拉瓦克人近乎滅族

(圖:Wiki)▼

西班牙人為了發展種植園經濟,開始從非洲掠奪黑人勞動力並將其運輸至海地島,因此逐步改變了當地的人口構成,使得黑人成為海地島上的主流族裔。

amocity
amocity

  


在不斷的人口消滅和人口轉移過程中

這座熱帶小島上的人從印第安人變成黑人▼

17世紀的海地島,成為各種海盜的老巢,且法國、西班牙、英國為了爭奪海地島也爆發了多次混戰。1697年,西班牙將占全島三分之一的西部割讓給法國,西部為法屬聖多明各(日後的海地共和國),東部為西屬聖多明各(日後的多米尼加共和國)。

《裏斯維克條約》使島一分為二

此地開始大力發展以奴隸為基礎的農業種植園經濟

至18世紀,更是成為法蘭西帝國最富有的殖民地之一

(圖:Nicolas de Fer/Wiki)▼

法國取得這塊土地後,在當地大力發展種植園經濟,並使之成為當地的支柱性產業。到18世紀末,法屬聖多明各擁有數千個各類種植園,其蔗糖產量超過英屬加勒比群島產量的總和,進出口總額甚至超越了當時剛獨立不久的美國。這也是海地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但也僅僅是曇花一現,且海地的成就卻是建立在對黑人的奴役之上的。

18世紀,法屬聖多明各的糖廠

(圖:Élisée Reclus /Wiki)▼

1789年,法國本土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並成功影響到了半個地球外的海地。1791年的海地有52萬人口,其中黑人奴隸多達45萬,白人僅有4萬人。除了黑奴和作為統治階級的白人外,還有數萬的黑白混血兒,這些混血兒雖然是自由身,但卻無法獲得和白人一樣的政治地位。與此同時,海地的白人也試圖借此機會讓海地得以獨立。

此時的海地,膚色就是階層的代表

若白人主導了獨立,那黑奴就更無翻身之日了

(圖:Wiki)▼

當巴黎的國民議會宣布給予自由的有色人種投票權時,海地的白人卻予以抵制。混血兒和白人之間的矛盾逐步變得突出,並使得混血兒逐漸和黑奴聯合起來反抗白人的統治。最終,雙方在1791年8月21日這天晚上釀成了更大的流血沖突。短短幾個月內,起義便席卷了海地,很多黑人起義軍采取了暴力手段對白人奴隸主進行複仇,整個殖民地頓時陷入混亂的內戰中。

各人種之間的矛盾沖突,殖民主對貿易的掌控和限制

以及對成為法國人的向往,促使黑奴們一湧而起

(圖:Wiki)▼

出於自身的經濟利益的考慮和對自由思想的恐慌,除了法國外,英國和西班牙也先後出動了軍隊乾涉海地革命。然而外國乾涉軍卻常常因為黃熱病而大量減員,再加上海地人民的遊擊戰,最終歸於失敗。不過海地自身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據說有數十萬黑人死亡。

此地的奴隸起義或會激發各殖民地奴隸的反叛意識

是奴隸主最為擔心的,也是出兵的關鍵

(圖:Wiki)▼

新生的海地遭到了歐美列強的敵視,當時蓄奴的英國、法國、西班牙、美國尤其對海地感到恐懼,生怕這個黑人國家會把革命的思想傳播自己的統治區內。

在混亂中輪回

1804年1月1日,海地革命的一位領袖德薩林宣布獨立並稱帝,以本土名稱“海地”取代“聖多明各”。德薩林攫取政權後,便對海地境內剩餘的白人進行了大屠殺,殘存的白人則逃至周邊地區活命,以至於該國實際上消滅了境內的白人人口,即使是國內的外國人,也被禁止擁有地產。

海地成為第一個永久廢除奴隸制的國家

德薩林(右)也成了開國元勳和獨立後的第一任統治者

(圖:Guillon-Lethière/Wiki)▼

德薩林及其家人被白人奴役多年

且目睹了眾多白人的暴行

掌權後對白人的反擊和清洗也在意料之中

(圖:Wiki)▼

同時,為了防範帝國主義勢力乾涉,德薩林擴大並維持了海地的軍事力量,並在境內興建了多處要塞。國家也基本由軍方進行管理,普通民眾的受教育權、參政權也沒有得到保障。

由於其他政治勢力對利益分配不均的不滿,德薩林在1806年遇刺。在他死後,海地也分裂成南北兩個部分。直到1821年,才在讓-皮埃爾·博耶的統治下重歸統一。但通過政變起家的博耶政府最終也為政變所推翻。此後的海地,幾乎一直處於軍事政變的循環中,鮮有政府能夠長期而穩定地執政。

博耶統治期間實現了伊斯帕尼奧拉島的統一

剛獨立的多米尼加也要借助海地的庇護

不過終究是殊途難同歸

(圖:Wiki)▼

1843-1915年之間的海地,政治幾乎淪為了各方勢力爭權奪勢的工具,政客為了爭奪總統的寶座可謂是不遺餘力。這樣的結果就是,這期間22個總統中只有11人在任時間超過一年。而不同國籍的外國商人,也為了自身利益進一步操縱政治。

另一方面,海地獨立後的幾十年內,歐美各列強均拒絕承認這個新生國家。法國以賠償1.5億法郎(後降為九千萬法郎)為條件,作為承認海地獨立的條件,直到68年後法國才收到了最後一筆款。這給海地的經濟財政帶來了極為惡劣的影響。這是導致海地經濟長期萎靡的一個重要因素。

查理十世上台後出動海軍試圖重新占領海地

海地人對做奴隸的恐懼遠大於背負巨額債務

(海地賠償協議 圖:Wiki)▼

此外1804-1880年間,海地境內沒有任何銀行機構,這並不是海地政府不想建立國有銀行,而在於當時海地財政脆弱到無法提供建立銀行的原始資本。1880年,海地在法國人的幫助創辦第一家國有銀行。然而這家銀行不但受控於外國人,而且通過金融投機,向海地政府提供高息貸款,並為海地政府發行紙幣、管理海地財政,並從中收取高額傭金。這家銀行大發橫財之餘,對振興海地並不感興趣。

海地國家銀行

(圖:壹圖網)▼

各類政變、政治醜聞和政府的更迭,使得海地經濟政策充滿不穩定性。而政策的不穩定,則又進一步讓外國投資者心生疑慮,從而減少在海地的投資,加劇了海地經濟的惡化。外國商人也常常以炮艦外交作為威脅海地政府的手段。僅1849年到1913年,美國軍艦就在海地水域停泊了26次。

為了確保美國在西印度群島的防禦和經濟利益

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奧拉島一直是美國的目標

(把軍艦開到摩爾聖尼古拉斯去

(圖:Wiki)▼

一個黑人掌權的小島國,誰不想來分一杯羹呢?

(德海—呂德斯事件)

(圖:Willy Stöwer / Wiki)▼

從1909年到1915年被美國軍事占領前,海地先後經歷了七任總統,占領前的海地最後一任總統維爾布倫·紀堯姆·薩姆僅僅執政四個月。他試圖通過處決政治犯來鞏固自己統治時,卻意外地被憤怒的海地人民所推翻。就在這時,美國政府以海地政府對美國銀行欠債不還為由,決定出兵海地,對海地進行了長達20年的軍事占領,直到1934年才撤軍。

長期政權不穩,讓海地的銀行家和美企業家對其經濟十分擔憂

各種活動宣傳,促使美國對海地進行軍事乾預

(圖:Wiki)▼

不間斷的痛苦

早在占領前的1914年,美國就得以控制了海地的海關。占領之後,美國更是在海地建立了一套嚴密金融管控體系。到1946年,以標准果品公司和美國制糖公司為代表的美國企業在海地境內建立了多個大型種植園,占地多達33000公頃,專門生產劍麻、橡膠、甘蔗和香蕉。

海地美國糖業公司等一眾美國公司在海利益受損

是其確定入侵的原因之一

這些企業之後又把控海地經濟多年

(制糖廠 圖:壹圖網)▼

美軍占領期間及之後的二十年,也許是海地歷史上社會最為穩定的階段,不但人口保持了較高的增速,從1900年的160萬,增長到了1920年的210萬。死亡率也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下降,從1920年代初的30歲上升到50年代的38歲,這點主要歸功於公共和個人衛生條件的改善。

美國的入侵和占領自然是為了自身的戰略和經濟利益

保持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被殘害的反美遊擊隊領導人查勒邁恩·佩爾特)

(圖:Wiki)▼

美軍占領後,廢除了原有的軍隊,重新訓練並維持了一批用於維持治安、消滅反美勢力的新式軍隊。在占領期間,海地全國被劃分為若乾個軍區,統一由軍官指揮。得益於美國的援助,海地軍方獲得了相當大的權力,而各方面選舉候選人為了競選也常常向軍隊獻殷勤。

美國培養了一批願意合作的武裝人員

其全面乾預了海地政府的治理和民眾的生活

amocity
amocity

  


是美國占領期間重要的爪牙

(圖:Wiki)▼

1956-57年,海地經歷了嚴重的政治動蕩。當時反對派領袖弗朗索瓦·杜瓦利埃由於醫生出身,且在廣大群眾中擁有良好印象,因此在軍隊的支持下贏得了1957年大選,就任海地第32任總統。不過杜瓦利埃就任總統後一改前態,迅速建立起了專制統治,對反對自己的人進行了血腥鎮壓。

有“爸爸醫生"這種溫情稱號的杜瓦利埃

在搞獨裁統治,秘密警察,恐嚇,鎮壓時絲毫沒有手軟

(圖:Wiki)▼

杜瓦利埃死後,由其子年僅19歲的讓-克洛德·杜瓦利埃繼任總統。在小杜瓦利埃統治下,海地經濟進一步惡化,甚至其家族內部出現了“宅鬥”的奇景。由於無法恢複經濟繁榮和實現政治自由,海地的政局在進入80年代後急劇惡化。尤其是1983年梵蒂岡教宗對海地的訪問,進一步助長了海地民眾的反政府情緒。次年,海地陷入饑荒後,作為維護統治工具的暴力工具——軍隊也出現了嘩變。1986年,杜瓦利埃政權被軍隊所推翻。

教皇的到來激化了矛盾,美國的重壓又讓其出逃法國

究其原因,還是所作所為招了民怨

(圖:Wiki)▼

但杜瓦利埃政權覆滅後,海地並沒有回歸民主。與之相反,仍然在不斷政變中輪回。1994年,美國再次出兵海地,把先前的民主鬥士阿裏斯蒂德推上了總統寶座。不過由於阿裏斯蒂德執政後和美國政府的經濟理念不和,因此僅兩年便下台。

推他上位是為了實施自由市場改革以改善海地經濟

以便美國能擷取更多利益的果實

不過也只是"短暫的快樂”

(圖:TSGT Val Gempis)▼

2000年,阿裏斯蒂德雖然第二度當選海地總統,但是其和美國人在加快私有化進程、迅速解散軍隊等方面的矛盾越來越大。在2004年的一場軍事政變中,阿裏斯蒂德甚至公開宣稱自己遭到了美國特種部隊的綁架,雖然美國對此矢口否認。

美國人維護的是符合他們利益的“民主”

至於民的意願,民的生存均不在考慮範圍內

(圖:Wiki)▼

由於長期陷入混亂,海地的人均收入在過去十年中以每年5.2% 的速度下降,2005年時僅為250美元,不到拉丁美洲平均水平3320美元的十分之一。三分之二的人口(約480萬)生活在農村地區; 其中80% 是貧困人口,其中三分之二是極端貧困人口。

本就是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還容易發生乾旱、洪水和地震,民不聊生

(圖:shutterstock)▼

自海地立國開始,軍隊便在海地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幾乎每個獨裁政府都要依靠軍隊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在20世紀90年代,國防開支約占海地國家預算的30%。這些軍費耗盡了本來可以用於經濟發展的關鍵收入,也使得軍方長期尾大不掉,成為制約海地國家發展的重要原因。

鑒於多次軍事政變,海地於1995年解散了軍隊,導致其社會治安嚴重依賴於聯合國維和部隊。最近被刺的總統莫伊茲在2017年時,曾公開呼籲重建國防軍,而這也許是他被刺殺的重要原因。

就算養軍隊,也沒法抵抗虎視眈眈的鄰居們

索性選個省錢的辦法

(圖:Wiki)▼

而外國列強的乾涉,尤其是美國,卻也是導致海地無法成為一個正常國家的外在因素。

對美國來說,海地人民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海地政府能不能聽它的話。對海地政客和軍人來說,海地人民也不重要,重要的自己能否在政治上攫取更多的個人利益。因此時至今日,海地總統的寶座仍然被人所覬覦。

今年4月剛上位的代理總理克洛德·約瑟夫

此時又就任代理總統

之後這兩個位置的選舉勢必又會掀起腥風血雨

(圖:Rency Inson Michel /w)▼

參考文獻:

<1> Coupeau B S . The History of Haiti. 2007.

<2> Dupuy A . From Jean-Bertrand Aristide to Gerard Latortue: The Unending Crisis of Democratization in Haiti. The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Anthropology, 2005, 10(1):186-205.

<3>李漫.海地憲政危機及其前景.政党與當代世界,1994(02):28-31.

<4>毛相麟.殖民主義與海地社會的欠發展.拉丁美洲研究,1992(03):28-33+54.

<5>陳芝芸,龔宗曦.試評海地的政治前景.拉丁美洲研究,1986(06):34-37+60.

<6>劉衛東.美國民主輸出的困境——以美國在海地推廣民主的實踐為例.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7(01):28-33.

<7>馬小平.淺談海地資本主義遲發展的原因.拉丁美洲研究,1993(06):47-53+28.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