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台風煙花,親自來了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18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992-煙花來了

作者:斯文的樊學長

制圖:孫綠 /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養樂多

2021年7月20日,處在半濕潤區的鄭州普降暴雨。20日淩晨2點到21日日淩晨2點的一天之內,下完了往年中一年時間的降水量。

一天之間,暴雨迅速變為災害

(7月20日下午4點狀況)▼

本次反常天氣的成因複雜,各種因素巧合到有些離奇。因為副熱帶高壓異常北移,濕潤的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占領了中國季風區的大部分。為鄭州強勢輸送水汽的,卻是相距上千千米,當時尚在台灣島以東,太平洋黑潮附近的台風“煙花”。

雖然距離很遠,但通過一條快速水汽走廊

amocity
amocity

  


還是將海上的雨搬到了鄭州頭頂▼

人類在抗擊自然災害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優化組織,隨著時代進步,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越來越強。然而即使人類發展到今天,這類令人匪夷所思的異常氣候依舊將自然的複雜與人類的脆弱暴露無遺。

煙花來了▼

一路向北的雨帶

其實大雨從17日就在河南開始了,經過多天高強度降雨,特別是20日令人猝不及防的特大暴雨,鄭州、洛陽、許昌、焦作、南陽、平頂山等多地市電力設施受損,800多條城市配電線路、超過98萬戶用電受影響。

短時大暴雨造成了多區域停電停水斷網

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運轉

(圖:棉花)▼

amocity
amocity

  


21日,鄭州的雨勢逐漸減小,部分時段開始放晴。災情最嚴重,最令人猝不及防的時段已經過去,但是積水仍未褪去,城區依舊有大範圍停水停電。災後漫長的救援、清理、恢複生產生活秩序的階段才剛剛開始。

災害給城市留下的傷疤還需要數月甚至更久的時間去修複

(圖:棉花)▼

鄭州雨過天晴了。並不意味著本次暴雨徹底結束,因為導致本次暴雨出現的各種因素仍未改變,副高依舊遠在東北-朝鮮一線,強台風煙花離開黑潮後,雖然迅速降級為台風,風力卻依舊強勁。受台風影響深入內陸的濕潤東南風與西南風在比鄭州更偏北的新鄉附近相遇,發生輻合,產生了大片的降水雲系,這便導致了雨帶逐漸向西、向北移動,避開了鄭州市區。

是的,降水重心轉移了,鄭州開始全力救災

但在豫北,真正的重壓才剛剛開始

尤其是太行山腳下的新鄉、衛輝、鶴壁、安陽

(7月21日晚8點狀況)▼

鄭州市的防災壓力逐漸減輕,但是對於城市化水平較低,居民分布更分散,基礎設施建設更為薄弱的豫西和豫北而言,更大的挑戰在這時才剛剛開始。

22日河南南陽出現暴雨天氣。隨後降水加速北移,到23日,降水便主要集中在了河南西部和西北部,新鄉開始成為河南降雨最集中的地區,從7月17日8時到23日7時,新鄉市平均降雨量830毫米,遠超500毫米的年均降雨量,而截至那一天,新鄉的降水也並未徹底結束。

22-23日,強降雨還集中在豫北冀南

這些太行山前的小城區承受了極其大的壓力

(參考:中央氣象台)▼

不論是城市中的下水系統,或是鄉間的溪流、溝渠,它們都是為了應對正常年份的降雨量自然形成或施工建造的。當一個地區出現特大暴雨後,必然會超過排水系統的最大負荷,導致排水嚴重滯後。偏偏暴雨容易破壞原有的排水系統,導致排水不暢,延緩排水的速度。所以即使暴雨已經結束,積水依舊會持續一段時間。

水過多的時候,其實是無處可排的..

現在排水設備和人員也都在加班加點逐一解決積水區域

(圖:棉花)▼

隨著降雨逐漸匯聚到河流中,河流水位在雨過天晴後依舊可能上漲。當上遊的水庫水位過高時,為了保障水庫安全,往往會選擇泄洪,泄洪後,下遊的防汛壓力還會進一步增加。河南的雨已經斷斷續續下了將近十天時間,其防汛壓力可想而知。

太行山下的豫北、冀南,太難了▼

新鄉瀕臨衛河,而衛河又有其特殊性。這條河流發源於太行山,上遊落差較大,河道短,水流急。流出山區後迅速進入平坦的洪積平原,之後河道發生彎折,形成了一個u型彎。

走出太行山後流向新鄉的衛河(下圖可滑動)

其實河道是比較窄的,真來一個洪水很可能溢出

(圖:google map)▼

這些因素導致衛河汛期漲水時洪災隱患較大。不過平時衛河水量不大,河道也比較淺,部分河段甚至出會出現河道見底的情況。如今遇到暴雨、上遊泄洪、河道限制等等因素的影響,最終導致了嚴重的水災。

往日在沿岸居民眼裏或只是一條“小水溝”

此時卻不得不承擔泄洪重任

也相應的成了淹沒家園田地的引水載體

(圖:李平安/圖蟲創意)▼

截至27日,本次罕見的強降雨造成河南省150個縣(市、區)1573個鄉鎮1331.98萬人受災,1017.1千公頃農作物農作物受到影響,其中148.1千公頃絕收。“煙花”造成的降雨依舊沒有結束。

在災害和數據背後,具體到個人就更顯悲情

(圖:網絡)▼

台風是一個影響範圍極廣的天氣系統,即便台風的中心在沿海地區,但是其邊緣的外圍氣流還將繼續影響河南東部,為河南帶來降雨。不過有了之前的經驗,河南各界對新一輪降雨的准備更加充分,想必會將損失降到最低。

22-23日,台風煙花親自帶來的降雨就掃過了河南東部

(參考:中央氣象台)▼

壓力倍增的江浙

“煙花”於25日12時30分前後在浙江舟山普陀沿海登陸,隨後進入杭州灣。受台風的直接影響,周邊地區出現了大風天氣,部分地區陣風可達9級,最大風力甚至到達了11級。同時也為周邊地區帶來了強勁的台風雨。其中浙江省餘姚大嵐鎮丁家畈氣象站,測得22日08時至26日06時累積雨量951毫米,突破了浙江省的台風雨極值。

25-26日,暴雨集中在杭州灣周邊

之後繼續向西北移動

(參考:中央氣象台)▼

台風的本質是一種熱帶低壓,台風的中心便是低壓的中心,而台風行動的路徑也與周邊的氣壓有關。如今副熱帶高壓位置比往年更靠東北方,對氣流的引導能力較弱。位於西北的大陸高壓又和在朝鮮半島附近的副高互相影響,形成了一個如同鞍型的區域。

在兩大高壓中心,以及其他台風的牽制之下,台風“煙花”顯得磨磨蹭蹭,移動速度出奇緩慢。26日9時50分左右在浙江嘉興平湖市再次登陸。兩次登陸之間的130千米路,走了21個小時。移動慢、下海杭州灣也為其成功續命,作為今年第六號台風的它,已經成功熬死了第七和第八號。

25-26日,“煙花”一直在杭州灣周邊

當時降水也主要集中在杭州灣周邊

現在主要集中在北方

(下圖為7月28日降雨分布)▼

為了應對煙花,浙江啟動了防台風一級響應。截至7月25日,舟山跨海大橋關閉。杭州市所有景點及公共文化場所關閉、公交停運、地鐵視風力等級采取限速或停運措施、船舶全面禁航、航班也全部取消。寧波部分地鐵、公交線路停運、航班全部取消。

應急響應從低到高分為Ⅳ、Ⅲ、Ⅱ、Ⅰ四級

預報會產生特別重大影響時,則啟動Ⅰ級應急響應

(圖:浙江天氣)▼

與浙江隔杭州灣相望的上海、江蘇則啟動了二級應急響應,24日出台了輪渡全部停航、外灘降低區域臨時關閉、轉移安置23萬餘人、部分列車停運的措施。到26日時,又陸續跟進了全部高鐵停運、航班取消、部分地鐵線路停運或縮線運營的措施。江蘇省部分地區也出台了公共交通停運的措施。

沿海地區每年被台風光顧不止一次

(圖:yummy418/圖蟲創意)▼

相較於深居內陸的河南,江浙地區面對台風顯然擁有更加豐富的經驗。以浙江為例,就在並不久遠的2019年,超強台風“利奇馬”就曾經在浙江滯留長達20小時。為浙江帶來接近記錄的強風和降水(在當時保持記錄的是2006年的超強台風“桑美”)。台風為浙江帶來破壞的同時,也讓浙江積累了防災減災經驗。同時,因為早在台風登陸前的20日,鄭州的強降雨已經引起全國關注,提高了沿海地區的重視程度。

台風“利馬奇”對江浙滬及皖魯遼地區造成了強降雨

由於造成了重大災害影響,之後被除名

amocity
amocity

  


(圖:Wiki)▼

同時,江浙地區的年均降雨量本就比鄭州更大,加之經濟相對發達,資金更加充裕,往年台風帶來的試錯經驗較多。所以當地的相關基礎設施也相對完備,應對台風也自然更加有條不紊。

季風區的代價

借助移動互聯網的超強傳播力,本次氣象災害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事實上,在前移動互聯網時代,台風和暴雨同樣並不罕見,幾乎每年夏天都會出現。不時出現的氣象災害,是生活在季風氣候區的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每年都很多,早就習慣了

亂來確實不好,但不來更糟糕

(圖:NASA)▼

季風氣候區至少有半年的時間熱量充足,降雨充沛。氣候又決定了當地生物多樣性很高,具有大量適合馴化的物種,極富發展農業的潛力。所以季風氣候區自從農業發祥的時代便具備了發展的優勢,集中了大量人口。中國和印度兩個季風氣候分布最為廣泛的國家,在農業時代一度是富庶的代名詞。

東亞、東南亞、南亞,延伸出世界上最大的季風區

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區域

季風每年帶來的降水是其人口與經濟的關鍵基礎▼

但是富庶的背後,也有代價高昂的另一面。季風氣候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能引起變化的變量太多,所以降水的年際變化較大,總體上並不不穩定。近年來氣候變化加劇,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很可能會加劇。

經常遭受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熱帶氣旋影響的印度

對氣候變化的危害更是體會深刻

(圖:shutterstock)▼

根據全球災害數據平台的數據,近十年來,全球共計發生洪澇災害1416次,其中受災最頻繁的國家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其中中國以96次的數據位列第一,印度尼西亞以80次位列第二,印度70次排名第三,菲侓賓43次排名第四,巴西38次排名第五,美國、巴基斯坦35次並列第六。

還記得去年長江流域的洪水麼

當時季風降雨集中在長江一線,北方則頗為缺水

(參考:中央氣象台)▼

而處在另一個極端的乾旱,美國10年發生了7次排名第一,中國發生6次排名第二。美國還是發生熱帶風暴最頻繁的國家,十年發生了139次,而中國以100次位列第二。

不難看出,中國是氣象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國家之一。其實不但災害發生頻繁,造成的損失也非常大。

十年來單單是洪澇災害,便累計影響了2.4億中國人,接近世界十年來受洪災影響人口的一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54億美元,占世界十年來洪澇災害經濟損失的三分之一。極端天氣的破壞力可見一斑。

預報准確,預警及時,提前准備等

仍是減輕極端天氣影響的有力手段

(圖:kenpqyp.dfic/圖蟲創意)▼

有一種假說認為,古代中國超前發育的政治組織,是為了應對季風氣候多發的氣象災害。我們的祖先已經用了數千年時間來適應環境,改造環境,

但是這一進程並未結束。隨著氣候變化,季風區的洪澇災害恐怕會出現得更加頻繁,近十年來中國已然成為發生洪澇災害最為頻繁的國家。防災減災與氣候變化之間不斷加碼的長期鬥爭恐怕還會繼續下去。

珍愛生命,笑對生活

(圖:kenpqyp.dfic/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1.http://news.weather.com.cn/2021/07/3482362.shtml

2.https://news.sina.com.cn/c/2021-07-26/doc-ikqcfnca9076327.shtml

3.http://www.zj.xinhuanet.com/2021-07/26/c_1127694402.htm

4.https://www.gddat.cn/newGlobalWeb/#/DisasBrowse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