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推薦

中國十大毒蛇之一的尖吻蝮,又叫五步蛇是比眼鏡蛇還毒的蛇!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25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尖吻蝮(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個品種。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穀虌、百花蛇、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尖吻蝮(學名:Deinagkistrodon)

亞熱帶的中國東南部為尖吻蝮的起源地。古地理的研究表明,從早第三紀到晚第三紀,中國東南、南部、西南部,地勢平坦,起伏不大,為乾燥的亞熱帶氣候,適宜於尖吻蝮的生活,尖吻蝮在始新世起源後,由於受高緯度氣候的限制,它只能在低緯度地區擴散。到漸新世,由於印度板塊與中國大陸的碰撞,引起了青藏高原的隆升,隨後的某一時期,當尖吻蝮擴散至此時,隆升的高原阻止了它進一步向西擴散,形成了尖吻蝮在大陸現今的分布格局。至於該種在台灣的分布可作如下解釋,地質資料顯示,台灣在晚第三紀時才聳立成島嶼,在島嶼與大陸第一次分離時尖吻蝮可能還未進入該島。第四紀,自然界經歷了多次海退和海侵、冰期和間冰期、地殼上升和下降等的交替變化的影響,台灣島嶼與大陸亦出現了數次的分離和聯接,尚未徹底隔離,而尖吻蝮在其中的某一時期進入該島直到晚更新世(約39000年前),世界上發生了最大的一次海侵——裏斯一武木間冰期的海侵和隨後台灣海峽的斷裂,台灣遂與大陸徹底隔離,但生活於該島上的尖吻蝮亦開始與大陸種類隔離,但在如此短的時間裏是不可能形成獨立的種的。

尖吻蝮(學名:Deinagkistrodon)

尖吻蝮最早的名稱為“巴”,夏商時期,“巴”從動物名逐漸演變為地名(有尖吻蝮的地域)、族名(在巴域生活的族群)、國名(巴人創建的國家)。古文字學證明,巴之本義與“蟲、蝮”相通。

尖吻蝮全長120—150厘米,大者可達200厘米以上。頭大呈三角形,與頸部可明顯區分,有長管牙。吻端由鼻間鱗與吻鱗尖出形成一上翹的突起;鼻孔與眼之聞有一橢圓形頰窩,它是熱測位器。

生活時背面棕黑色,頭側土黃色,二色截然分明,體背棕褐色或稍帶綠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塊17—19個,尾部3—5個,此斑由左右兩側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攏形成,偶爾也有交錯擺列的,斑塊邊緣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規則的小黑點,腹部中央和兩側有大黑斑。

尖吻蝮棲息地:尖吻蝮主要棲息在海拔400—700米的常綠和落葉混交林中,夏季喜歡在山塢的水溝一帶活動,對生境條件的要求是陰涼通風有樹有水,也在茶園、農田、柴堆內活動,能上樹,也能進入人房。冬季多在樹根形成的天然洞或舊鼠洞中越冬。

amocity
amocity

  


尖吻蝮活動:尖吻蝮年活動周期自驚蜇至大雪約為9個月,影響活動的主要因子是溫度、濕度及食物。氣溫20—30℃時,活動最頻繁,氣溫高達35—38℃時,多向水邊集中。在夜間用松把照明較為敏感並對火把有攻擊反應,用手電筒照時幾乎無明顯趨溫傾向。

尖吻蝮繁殖:雌蛇尾基部的臭腺分泌物有特殊臭味,能引誘雄蛇。交配前有追偶現象,交配時相互纏繞。卵多產在天然洞穴中,洞道淺短乾燥。卵白色,長圓形,卵殼軟,觸之如紙。

尖吻蝮食物:剖胃發現有社鼠、犬足鼠、黃鼬及棘胸蛙。尖吻蝮在山塢的分布,和棘胸蛙的分布、數量有關系。剖胃亦見有黃胸鼠,說明尖吻蝮進入人房。另見有吞食後排出的鳥羽,經鑒定為綠啄木鳥。在蛇池中投飼青蛙及小白鼠,並曾見幼蛇捕捉直翅目昆蟲灶馬為食。

尖吻蝮冬眠:冬眠期自大雪至翌年驚蟄約為3個月,越冬洞穴較深,蛇多時大小蛇在一起,有時也和蝮蛇混居在同一洞中。當氣溫為8℃時與蛇體表溫度相等,當氣溫高於8℃時蛇體表溫度始終比氣溫略低1℃,當氣溫低於8℃時蛇體表溫度則較氣溫略高於1℃,蛇體表溫度為11℃以上時能咬人。人工飼養的幼蛇,當氣溫低於17℃時。盤瞳不動,在12℃時用鑷子觸動出現張口咬人狀態。

尖吻蝮生活在海拔100—1400米的山區或丘陵地帶。大多棲息在300—800 米的山穀溪澗附近,偶爾也進入山區村宅,出沒於廚房與臥室之中,與森林息息相關。炎熱天氣,尖吻蝮進入山穀溪流邊的岩石,草叢,樹根下的陰涼處渡夏,冬天在向陽山坡的石縫及土洞中越冬。

amocity
amocity

  


尖吻蝮在中國分布範圍大致在東經104°以東,北緯25°到31°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台灣省。在中國分布較廣,其中以武夷山山區和皖南山區貯量最多。中國之外只見於越南北部。

它是國家二級瀕危保護動物。

“尖吻蝮”各地區別名極多,又稱“五步倒”、“岩頭斑”,白花蛇(湖南、江西、浙江)、祁蛇(藥材名,江西、安徽、湖南、浙江)、五步蛇(浙江)、五步龍(安徽、江西)、百步蛇(廣西、湖南、江西、台灣)、五棒蛇、岩蛟(重慶),翻身花(湖南、江西)、棋盤蛇、棋盤格、盤蛇、袈裟蛇(閩北)、翹鼻蛇(湖南、江西、浙江)、犁頭蛇、三天兩天病(湖南、江西)、翹鼻蛇(貴州雷山)、犁頭匠(貴州興義)、放絲蛇(浙江)、等鳥“音:燈吊”撲(浙江)、聾婆蛇(廣西)、瞎子蛇(江西)、懶蛇(江西)。

尖吻蝮其中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類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腳下踏出一百步內必然會毒發身亡,以顯示尖吻蝮的咬擊實在奇毒無比;有些地方更稱尖吻蝮為“五步蛇”,進一步誇大其毒素的威力。該蛇種的毒液的單位上的毒性(對小白鼠之LD50值)並不強烈,但並不妨礙該蛇種在事實上具有較大的危險性(此蛇毒性大於眼鏡蛇,在湖南辰溪石碧鄉一帶被此蛇咬傷者基本都死亡了,而被眼鏡蛇咬傷者基本都能救活)。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由尖吻蝮的咬擊所導致的危險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國大陸地區確實是較為常見的。這一方面是由於該蛇種個體較大,性格凶猛,毒牙較長,咬傷的情形較為嚴重,一方面也由於該蛇屬於排毒量較大的蛇種。台灣方面就有專門對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根據美軍報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質構成的溶血毒素,而這種毒素更是強烈出血性的(受害者會出現傷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時現象,繼而會腫大、起泡、組織壞疽以及潰瘍,隨後更會感到暈眩及心跳加速。),同時,尖吻蝮蛇攻擊性極強,而且頭部可大幅度旋轉,沒有經驗的人野外遇到應遠遠避開,不要輕易嘗試用手抓取,抓取應用捕蛇鉗。

血循毒表現:尖吻蝮等咬傷後,主要表現為出血不止,一般壓迫包紮無法止血,可引起全身廣泛出血。

amocity
amocity

  


延伸閱讀
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