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科學報 科學文摘 大地

11年,全國一半基層單位消失了 | 地球知識局


字體大小:
更新日期:2022525
文章欄目:
文章標籤: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857-一半基層單位消失

作者:冬之陣

校稿:朝乾 / 編輯:養樂多

就在正在進行的兩會期間,關於行政區劃調整的提案在熱搜中發酵,其中有代表提出,將人口較少的縣進行合並。

其實,我國的行政區劃一直在不斷調整,縣級行政區劃的撤並也並不罕見,例如去年山東省長島縣就與蓬萊市合並,成立新的蓬萊區。

而在我們的鄰國日本,近代以來也實施過多次行政區合並,而距今最近的一次大規模一次合並就是著名的“平成大合並”。

日本版基層行政大精簡

(圖:時事通信フォト)▼

amocity
amocity

  


明治與昭和時期的大刀闊斧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推翻了德川幕府統治,日本的中央權力回到天皇手中,但此時全國各地的實際控制權還在藩主手中。

此後,經歷奉還版籍、廢藩置縣等一系列加大日本中央集權的措施,日本國土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皇化”,由此也開始了新的行政區劃改革,並奠定了今天日本行政區劃的基本輪廓。

明治時代初期的廢藩置縣真正實現了中央集權

從中央機構到地方機構。天皇+官僚終於一把抓

(圖:小堀鞆音/Wiki)▼

府縣制初期設立及改革的進程

(圖:sekainorekisi.com)▼

amocity
amocity

  


明治政府在對一級行政單位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同時,也在逐手推進次級行政單位的改革工作,並於約十多年後也對基層行政單位進行重組與改革,這就是著名的“明治大合並”。

這是一次從1888年到1889年實行的町村合並。在合並之前,日本地方保留著農耕時代自發形成的自然村落,這類地緣共同體分布分散且規模較小,彼此之間的交流較少,是一種具有很強獨立性的人口集中居住地,對於日本新體制已然很不適用了,且容易再次發生西南戰爭等地方叛亂。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口快速增長

之前的分散居住從生產和管理上都不再適應需求

(圖:wiki)▼

1889年4月1日,明治政府正式推行“大合並”,基本指示町村合並標准為每町村300~500戶,歷時一年多,日本全國總町村數由1888年的71314個改設為39個市和15820個町村,其總數減少了55455個,後續又陸續“修修補補”完善了一批。

明治時期的合並也就推行了一年

不過算是日本近現代區域合並的開始

(圖:總務省)▼

這一結果精簡了日本町村數,使町村的規模趨於合理,更體現了近代城市及村鎮發展的科學規律化。通過這一精簡,對於後期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著高效推動作用,可以稱之為是日本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國家的基礎政策。

此後60多年間,日本再未發生大規模町村合並,直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美軍為肅清“昭和勢力”而主導改革,其中強化地方自治是改革的重要部分。

這一時期的日本政府並沒有太多話語權

美軍主導了日本的一大波社會改革

(圖:ironna.jp)▼

1946年,在新憲法施行的同時,日本政府廢除戰前的府縣制和市町村制,開始實行中央、都道府縣、市町村三級政府體制,並延續至今。

由於領土面積及各種因素的多重影響,今日的日本行政區劃共分為兩部分,分別為廣域地方公共團體和基礎地方公共團體兩級,此外還有郡(虛化)、支廳等特殊政區單位。

支廳是都道府縣下的次級行政組織

在平成大合並之後多改制為振興局了

(圖:kurashigoto.hokkaido.jp)▼

廣域地方公共團體是日本的一級行政區劃,分為都、道、府、縣,四種政區之間的關系平行並列,類似於我國的省級行政單位,但其管轄的面積基本僅相當於我國的地級行政單位。

一級行政單位:1都+1道+2府+43縣

(下圖僅標明一部分縣)▼

一級單位中最特殊的可能是北海道

面積遠比其他行政區要大,和近代開發歷史有關

(圖:shutterstock)▼

基礎地方公共團體是則分為市、町、村、特別區四種,他們之間的關系較為複雜。其中日本的“市”概念和中國迥然不同,日本的“市”分為多種,有的管轄面積類似於中國的縣級市,大部分管轄面積類似於中國城市中心區部分。

1930年代的廣島市地圖

廣島市現今的面積約為906平方公裏

還沒中國雄安新區面積的一半大

(圖:Wiki)▼

至於町的管轄區域相當於中國的街道,而村管轄區域相當於中國的村,他們與部分市共同構成了日本的基層行政單位。

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永田町

被譽為日本政治權力的集中地

國民議事堂,首相府邸,內閣府廳等都位於此町

(圖:Wiiii /Wiki)▼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戰結束後,日本當時的市町村總數約為10520個,與明治大合並施行一年後的數量相比,只有其2/3。

主體構架完成後,需要一定消化期,到了50年代,日本正式施行昭和大合並,到1961年,日本市町村數縮減到3472個,每市町村人口也由原來的平均5396人增加到14008人。這一政策促進了當地新的市町村的經濟建設,加快實現了新市町村社會經濟一體化。

1963年,福岡縣的五市平等合並為北九州市

並成為了首個政令指定都市

擁有更多的地方自治權力

(圖:rekishi-memo.net)▼

停滯的平成時代

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日本來到了平成時代,昭和大合並遺留的政區改革成果,已與平成時代的日本有所脫節。

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複和發展,1968年超過另一個戰敗國德國成為資本主義第二經濟強國,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其經濟發展模式也成為世界眾多國家學習和借鑒的對象,一些負面問題也因成功的光芒而被遮蔽。

戰後日本開始經濟改革

先後經歷了神武,岩戶,伊弉諾三個景氣時代

是日本50年代到70年代的經濟發展高峰期

(新乾線開通 圖:n-morimoto.com)▼

然而以1991年初“泡沫經濟崩潰”為轉折點,日本經濟發展進入停滯期,整個90年代也被稱為“失去的十年”。

在當時的經濟低迷時期,許多在經濟恢複和發展時期產生的負面遺留問題,也由於發展的停滯而集中爆發。

狂歡之後,總是一片狼藉

(圖:zepsite.blog63.fc2.com/)▼

比如日本欠發達地區人口的過疏問題日益嚴重。隨著日本城市化的深入發展,人口向三大都市圈集中。而同時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的比重也在下降,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日本都市開發不斷深入,大量農村變為城市,而大量農村人口也湧向城市。

隨著城鄉差距和年輕一代外出接受教育等原因

想留在鄉下的人越來越少了

(圖:shutterstock)▼

大量勞動力湧入都市,成就了日本大都市的表面光鮮,但與此相對的是日本欠發達地區的停滯發展。而這些地區又是日本經濟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區——日本主要糧食蔬菜瓜果產業,確保了日本農產品不是完全依賴於進口,不至於完全被外國“卡脖子”。

都出去打工了,誰來保證農產品供應呢

(圖:shutterstock)▼

另一大問題則是眾多發達國家都面臨的少子老齡化問題。日本在70年代就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但當時日本經濟還保持著平穩發展,老齡化問題並不是那麼突出,日本政府和社會對老齡化問題也沒有很清楚的認知,自然就談不上對即將到來的老齡化問題做充分的准備工作了。

隨著經濟發展趨於停滯,這一重要問題必然暴露,隨之而來的就是多米諾骨牌似的負面效應。而解決老齡化問題還需要地方的通力合作,但日本一些政區受制於其自身財政基礎薄弱,沒有運行這些政策措施的能力,例如修建老年人活動中心、幼兒園等配套設施。

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地區經濟也會隨之下滑

小的行政單位往往沒有能力解決養老問題

amocity
amocity

  


(圖:shutterstock)▼

另一項原因則是,居民日常生活圈不斷擴大,區域聯系加強,但新的日常生活圈與當前的地方行政區域劃分產生了不協調現象,給居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因此,他們迫切需要通過某種方式來進一步加強彼此間的聯系和合作,而建立新區劃所必要的共同文化圈已然成熟。

平成大合並的成與敗

由此,日本平成時代的各級政府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情況對症下藥,市町村大合並就此轟轟烈烈地開始了,主要分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新設合並,這種合並方式是全部廢除合並各方原有的市町村建制,重新組成一個新的市町村;類似於國內將某幾個街道全部撤銷整合。

新設合並比較像組隊發展合作共贏

編入合並就是大魚吃小魚了..

(圖:city.ishikari.hokkaido.jp)▼

第二種是編入合並,這種合並方式又稱之為吸收入合並,是在合並各方市町村的條件不對等的情況下,以其中人口較多、規模較大的一個市町村為基本盤,去合並其它的市町村;類似於國內的某個鎮發展情況良好,將周邊多個欠發達鄉吞並。

富田町的體量和熊本市自然沒法比

合並方案就是廢除町,並入市

(圖:city.kumamoto.jp)▼

通過日本1999年3月到2010年3月的近十多年的平成市町村大合並黃金期(其後仍有零星操作),全國市町村數由3229個減少到1730個,實現了基本減半的成績,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後果。

人沒減少,變得只是行政區的大小和級別

(除去死亡新生等變化)

(圖:總務省)▼

最顯著的變化是擴大了居民生活圈,提升了公共設施及服務的使用範圍,不再受之前蹩腳的政區因素限制。同時,通過對名稱的更改,例如“村”改為“市、町”建制,也在字面意義上提升了當地的對外形象,消除不明真相的外人對其“土氣”的印象。

而隨著邊改革邊合並的進行,“村”建制也被大量合並或撤銷。截止到2017年,日本的“村”已經是二級行政區中數目最少的,只有175個。而且由於各地發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分布也不均衡,類似與深圳等城市“無縣”,有13個縣已經“無村”,而有21個縣有1~5個“村”,保留“村”最多的是長野縣,有31個。

長野縣行政區劃

長野縣地形狹長,以高山和盆地為主

想必也是影響合並的一個原因

(圖:日本氣象廳)▼

而在日本城市化進程中,大部分的市也是經過市町村合並而形成的,只有少數市是自然生長,由村—町—市的自發演化,隨著平成大合並的進行,日本的城市化進程也隨之加快。

當然,積極作用甚大的平成大合並,自然也會有著相應不可避免地消極影響。

例如合並之後市町村的地域範圍擴大了,拉遠了政府所在地與部分民眾之間的距離,使得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意見溝通可能不暢,增加成本。

另一方面就是文化的話語權問題,較小的市町村被規模較大的市町村合並後,其本身固有的歷史、文化、傳統等都可能受到漠視,對於相關地區的鄉土歷史文化傳承產生消極作用。

有融合就會有矛盾

昭和大合並時期前赤羽町和前山形縣中川村的對峙

即使采取全體投票的方式

人數較少的集體的話語權還是很弱

(圖:rekishi-memo.net)▼

再則就是發展的話語權問題,被兼並的一些小町村的特色產業可能得不到新政府的支持,而小町村的一些居民意見也可能很難在當地的議會中通過。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消極後果,並不是單單日本政府所要面對的問題,而是世界上所有想要進行大規模區劃調整的國家都要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汪洋.日本市町村"平成大合並":緣由、形式及影響.世界農業,2017

2.日本平成市町村大合並的剖析(1999-2006年).陳馨.蘇州大學

3.焦必方,孫彬彬.日本的市町村合並及其對現代化農村建設的影響.現代日本經濟,2008:42-48.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延伸閱讀
撩世界